關於三農政策的調查報告範文

  所謂“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相關政策,那麼你們知道三農政策的的調查報告要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三農政策的調查報告範文,歡迎閱讀。

  篇1

  姓名:

  學號:

  學校:

  寒假期間就“三農問題”在家做了調查報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三農”問題也備受關注。從中央到地方,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力度也在不斷的加大。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關於”三農”問題的闡述佔了很大的篇幅,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對“三農”問題也做了進一步的部署和安排,會議強調: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和四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堅持“多予、少娶放活”的方針,進一步加大農村改革力度,加大對農村投入力度,加大對“三農”工作領導力度,穩定、完善和強化對農業的扶持政策,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去年農業直接補貼稅的發放更是體現了中央關於”三農”政策的具體實施。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對”三農”政策在農村中的具體落實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

  調查人:馮亞菲

  調查時間:2014年2月1日—2014年2月15日

  調查地點:農村家戶、超市

  調查物件:農民、公務人員、

  調查形式:問卷調查

  此次調查採用了問卷的形式,共設定了10道題,其中有8道選擇題,2道簡答。問卷共發出100份,回收了89份,回收率為89%,而有效問卷有77份。就問卷中的四道選擇題進行了統計分析,選取的四道選擇題為:

  1.你對”三農”問題是否關注?A.是B.否

  2.”三農”指的是哪幾個方面?A.農業B.農田C.農村D.農民

  3.你對”三農”政策知識的獲得來源於:A.電視B.廣播C.報紙

  D.聽說

  4.你認為”三農”政策的制定對農民來說:A.有幫助B.沒有幫助

  C.不知道

  對以上四道選擇題進行了統計分析,其中第2題是有固定答案的,而其他3道題是反映個人意見的,沒有固定答案。在回收的有效問卷中,有26份選擇了正確答案,正確率為33.77%;而對於第1題有54份問卷選的是B答案,這就意味著有70.13%的農民對黨中央制定的政策還並不是十分關注;對於第3題有49份選的是D答案,就是說63.64%的農民是聽說的,而不是他們自己積極主動去關注去搜集有關的政策資訊.對於第4題,有42份選的是不知道,比重為54.55%,更加體現了農民對政策意識的淡化。儘管這只是部分地區的個別反映,但卻是我國農業發展現狀的真實寫照.是我國農業落後,農民增收困難的真實反映,有此我們可以推及全國的農業現狀。

  調查表明:我國農民對農業政策的關注程度是非常低的,這也說明我國在農業政策的實施推動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還不夠充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政策的宣傳力度不夠。由於農民自身素質普遍偏低,他們一般不會自己積極主動地去關注惠農政策,在制定政策後,沒有做到有力的宣傳,使得政策沒有深入到群眾中去,最終導致政策得不到有效的貫徹和落實。

  2.農民增收困難,城鄉收入差距逐步擴大。農民收入低,而且增加收入的途徑有限,致使農民增加收入極其困難,使得農民在擴充自己知識,瞭解國家政策的投入非常低,所以對國家的政策關注程度自然不高.而城鄉差距的擴大更襯托出農民的貧窮與落後,使農民收入表現相對低。

  3.農民思想禁錮,小農意識仍然根深蒂固,進一步制約了農民積極創新,開展新事業的思維。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13億多人口,9億在農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域性的重大問題,農村教育對於提高廣大農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實現農村現代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矗“農業興,百業興;農民富,萬家富;農村定,天下定”。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沒有農村小

  康社會的全面建設,就沒有全國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因此“三農”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穩定發展必然會受到影響。儘快解決”三農”問題是我國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我國迫在眉睫的緊要任務。對此我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提高農民自身素質,增強農民的競爭意識,增強農民的就業後勁。目前,我國農業在總體上實現了溫飽、進入小康的前兩步目標,已經開始向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邁進。然而,中國農村的現狀卻令人擔憂。目前,我國農民整體素質較低,難以適應現代化農業需要的狀況,這將成為阻礙我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這樣,如何培養大批安心在農村的專業人才和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村勞動者,適應農村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就成為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任務。而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內容就是普及農村義務教育。

  2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不斷進行創新,積極發展優勢產業.積極發展蔬菜、水果、畜牧、水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及技術密集型產業。不斷推進農業土地制度創新,生產經營組織制度創新,培養農業高科技人才,建立農業領域的龍頭企業,主導產業。為了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各級財政要安排支援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專項資金,較大幅度地增加對龍頭企業的投入”。對符合條件的龍頭企業的技改貸款,可給予財政貼息。對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培訓、營銷服務,以及研發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開展基地設施建設和汙染治理等,可給予財政補助。

  篇2

  調查人:

  調查時間:

  一、 調查背景及意義:

  澤州縣是山西省的農業大縣。全縣有耕地 72 萬畝。傳統的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有冬小麥、穀子、玉米、大豆等,經濟作物有棉花、油料等。近年來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先後投資上億元,組織實施了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旱作農業、機械化保護性耕作、國家級生態環境建設、太行山綠化等一批重點工程,有效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水澆地面積發展到 17.8 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 26.1 %,全縣農業機械擁有量達到 5.02 萬臺件,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 618811 千瓦。

  澤州縣現代農業發展迅速,建成了 31 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和科技農場,面積達到 6.5 萬畝,優質小麥、優質玉米、優質小雜糧、優質果品等特色農產品基地規模發展到 20 萬畝,佔全縣耕地面積的近三分之一。先後被確定為國家級商品糧生產基地、國家旱作農業示範基地縣、山西省優質小麥示範縣、山西省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縣和晉城市蔬菜基地。2004 年,全縣糧食總產糧達到 478708 噸,小麥總產量達到 215904 噸,蔬菜總產量達到 192088 噸,肉類總產量達到 9606 噸,禽蛋總產量達到 6514 噸。

  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關於“三農”問題的闡述佔了很大的篇幅,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對“三農”問題也做了進一步的部署和安排,會議強調: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和四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加大對農村投入力度,加大對“三農”工作領導力度,穩定、完善和強化對農業的扶持政策,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努力實現糧食增產、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農業直接補貼稅的發放更是體現了中央關於三農政策的具體實施。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對三農政策在附近農村中的具體落實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

  二、調查方式:

  問卷調查。。網上查詢資料等。附件

  三 調查分析:關於三農政策的調查報告。

  調查表明我國農民對農業政策的關注程度是非常低的,這也說明我國政府結構在農業政策的實施推動過程中所發揮作用還不夠充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幾點:1.政府的宣傳力度不夠。由於農民自身素質普遍偏低,他們一般不會自己積極主動地去關注政府的政策,在政府制定政策後,沒有做到有力的宣傳,使得政策沒有深入到群眾中去,最終導致政策的不到有效地貫徹和落實。《贊黨的十七大“三農政策”好沈冀程》:千年賦稅消,百姓喜眉梢。減負心猶暢,增收勁更高。滿山林國碩,曠野稻香飄。處處呈新貌,奔康路不遙。此詩正是黨的“三農”政策為新農村帶來的新的變化。在農村要先發展經濟有很多限制因素,農村的交通網不是很完善,古人不是說過那樣一句話麼“要想富,先修路”,只有交通完善了,才能與外面的溝通合作更加的趨於完善。一些廠礦的設立基本上都是選擇在城市,因為那裡不僅交通完善,而且各方面的物資供應該也是很便利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一些高精尖人才都選擇了那些企業,導致農村幾乎就沒有什麼技術含量要求較高的企業,由於經濟發展不起來導致農民增收困難,城鄉收入差距逐步擴大。怎樣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現在國家不是也在積極的提倡要求大學生到偏遠農村支教的麼,這也對縮小城鄉差距起到一定的作用,還有國家近幾年的惠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減

  輕了農民的負擔。2011年4月20日十一屆全國人大會第二十次會議召開,個人所得稅免徵額擬調至3000元,政策的修訂和出臺本身需要一個過程,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有可能調整個稅起徵點的步伐還敢不上物價上漲的步伐。在個稅徵管方式上應建立系統和人性化的制度,納稅人可根據各自不同的申報狀態和個人情況,計算出起徵點。這種徵稅方式儘可能兼顧了公平正義,因為納稅多的都是真正的高收入者,不會“傷及無辜”。糧食上漲,對城市居民生活影響不大。糧食上漲對城市居民生活衝擊不大,但對於生活比較困難、人口占比較大、農業基礎薄弱的農業村百姓來講,影響卻比較深遠。如果糧食與糧價生產價格呈現不協調發展,必將進一步拉大城鄉差別,影響基礎農業和農村經濟。對於現代化程序中出現的農民工被迫上樓現象,人們褒貶不一。近年來,很多地方在大力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吧原有的村莊整體拆遷,農民集中居住到新的多層或高層住宅,原村莊用地和宅基地復墾為耕地,地方政府藉助“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在城市近郊區徵用同等面積的耕地,用於城市或工業建設。通過這種試驗,城市建設用地有所增加,但由於農民集中居住後,原宅基地和村莊復墾為耕地,確保了一定區域的耕地總量並沒有減少。在一些實驗區,這種“增減掛鉤”的指標還可以在不同縣市、區之間交易,集中居住的農民也能由此獲得一定的土地收益。這被形象地稱為“宅基地換房”。在經濟開發區,農民早已脫離農業,多從事二三產業,集中居住對其影響不大;但對那些二三產業並不發達的區域,盲目推進集中居住,必然增加農民的生活成本,損害農民的土地權利,造成諸多問題。更值得關注的是,宅基地作為農民的不動產,政府把農民集中居住後節省下來的建設用地指標,調整用於房地產或工業發展,所得的鉅額利益,本應該歸農民集體所有,但事實上,農民只能分得土地收益的部分。這引發了農民的不滿,甚至出現了群眾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