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論文

  我國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的制定實施下,越來越多的地方以及學校領導開始重視小學美術教育。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小學美術課堂的情感教育

  摘要:情感是人對待周圍現實和對待自身態度的一種穩定而持久的體驗。藝術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它的這一特點決定了藝術課堂教學所採用的方法要有別於其他學科。藝術更為講究的是情感的投入與心靈的交流,否則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關鍵詞:小學美術 情感教育

  從某種程度上說,情感是美術教育的核心──美術教育即是情感教育。以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活動為載體,多點整合,多層推進,能有效加強情感教育,長足促進學生健康情感的發展。

  一、教師要引導學生,激發情感

  情感,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所以,教師要善於採取靈活有效的策略,積極創設生動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去撥動學生內心的情感之弦。角色互換,拉近距離。

  努力改變“傳道、授業”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讓給學生。不要讓學生產生“上美術課是一種負擔,欣賞理解作品是一項任務”這樣的錯覺。教師可以把課堂自己坐到學生中間去,作為其中的一份子參與討論。從形式上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營造一個愉快教學的氣氛,讓學生放鬆心情,帶著輕鬆愉快的情緒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體驗。當然這需要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提前預習。

  二、在美術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

  1.美術與情感相結合

  藝術是感情的表達,是靈魂的體現。教師要善於採取靈活有效的策略,積極創設生動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去感染學生,撥動學生內心的情感。創設藝術情境,需要根據美術作品的風格和內容創設相應的環境氣氛。有了良好的情境,就可以充分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幫助學生更好的地進入藝術欣賞的心理狀態,激發他們進行想象,鍛鍊他們的思維,使學生在藝術審美情境中觸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獲得審美體驗,從而陶冶性情,淨化心靈,提高思想境界。

  2.美術與文化相結合

  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尹少潭教授在闡述美術課程標準時指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因為任何美術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創造出來的,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不可避免的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所謂文化情境,世紀上指的是一件美術作品被創造出時,所依託的文化環境、條件及其特徵。”

  藝術源於現實生活,又高於現實生活。每一件藝術作品都有其產生的背景,體現作者內心的情感。我們在欣賞一件美術作品時,應從瞭解作者開始,進而瞭解作品創作的背景,所體現的價值與意義等。只有全面深入地瞭解作品的創作歷程,才能體會藝術作品深刻的內涵,才能與作者進行心靈深處的交流。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加以想象。

  3.美術與幻想相結合

  小學美術教學重點在提高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馳騁在富於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思維當中,在幼小的心靈中埋下藝術的種子,他們就會在成長中,對生活、對藝術、對世界保持長久的興趣。有了興趣,才可能帶著一顆敏銳的心去感受,去體驗,去創造。學生的心理往往擁有最美好的畫面,這是他們通過幼小的心靈去觸碰這個世界而留下的印記,如果可以用美術作品把這些美麗的畫面展示出來,學生受到極大鼓舞,能激發他們創作的動力,對培養學生的愛好、欣賞能力,陶冶情操等都又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美術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方式

  1.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

  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在教學中,可以設計多種不同的課堂引入形式――故事引入、遊戲引入、場景引入等,創設相應的環境氣氛,讓學生投入到故事或遊戲中,萌發對美術的情感。

  課堂情境的創設還可以根據課堂的具體情況進行深入和發展:***1***讓學生觀察生活,自主深入課堂學習。***2***讓學生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欣賞藝術後說感受、給藝術取名,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藝術。***3***有效組織,高效參與,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可以結合繪畫創作讓學生運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情感。

  2.感受藝術情境

  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述,建立一個美術情境,使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幅幅連貫的畫面,甚至可以想象故事發生髮展的過程。每個孩子的想法各異,彼此間互相描述,可要求學生據此創作一幅情境畫。

  3.拓寬情境

  拓寬情境是情感教育的核心和課堂教學的高潮,它是學生創造性和主動性的進一步發揮,是課堂教學的深化和延伸。創造出一件美術作品並不是美術創作活動和情感教育的終極目標。拓寬美術教育的情境可以通過個人獨立創作、小組合作或師生合作等多種形式的遊戲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質帶來的新奇與樂趣,也從中感受集體精神,投入情感,從而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不斷提高審美情趣。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編故事,充當美術作品中的角色。教師做“攝影師”,用數碼相機把作品收錄下來,最後用電腦將他們的美術作品組合成動畫故事。這種方法把傳統工藝手段和現代多媒體技術整合運用,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又提高了觀察、造型和結構能力,擴大了他們的知識面和藝術視野。

  4.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藝術實踐活動

  通過提供給學生感受、表現、創造藝術的機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藝術實踐活動中,並從中學習最基本的藝術知識,養成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積累素材的習慣,提高藝術鑑賞能力和表現能力。鼓勵學生積極把心中的想法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使學生獲得藝術審美的體驗,享受成功的歡愉。與此同時,通過藝術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個性、創新精神及合作意識,陶冶情操,發展創造力,併為其他方面的學習創造有力的條件,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四、評價交流、昇華情感

  在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必要針對實際情況,積極引導學生在賞析美術作品***包括大師作品、老師作品和學生作品等***過程中,或針對自己與他人的創作情況、參與美術活動的態度、與人合作的精神以及社會上出現的某種美術文化現象等,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點評等多種形式互動交流,鼓勵學生講出並不斷更正自己的感受,加深學生對美術活動過程、結果的反思和內心體驗,及時梳理自己的情感,建構起新的開放性的健康情感體系,時時增強學生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和自信心,並長久促進學生的健康情感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

  當然,我們還需要樹立大美術教育觀,立足小學美術課堂,積極向外拓展和延伸,大力開發並有效利用各種美術課程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校外美術活動。這樣,課內外相互配合和補充,形成美術教育的合力,以此實現情感教育的多元化目標,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

  篇2

  淺析民間美術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功能

  民間美術以視覺形象承載和表達民眾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和審美趣味,豐富了民眾的精神生活和物質世界。在多元文化和資訊化社會中,民間美術對於小學生學習影象傳達與交流、形成樸素的視覺文化意識和培養新銳的創造意識的功能是無法取代的。拙文從美術的基本功能、民間美術的功能的特殊性、民間美術功能與小學美術教育等角度來闡述民間美術的功能。民間美術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民間美術的功能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充分釋放,是穩步提高小學美術教育實效性的最佳教學策略。

  民間美術 功能 小學美術教育 教學策略

  一、美術的功能

  關於美術的功能古人早有論述,春秋時期左丘明在《左傳》中指出:“昔夏之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葛路在《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中講:“《左傳》的這段夏朝‘鑄鼎象物’的記載,我們可以看作是夏、商、週三代青銅器的代表理論。‘使民知神奸’說的是青銅器圖紋的社會作用,這是中國繪畫理論最早的功能說。”[1]南齊謝赫在《畫品》中講:“圖繪者,莫不明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鑑。”[2]南朝時期宋王微在《敘畫》中說:“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1]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言到:“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非繇述作”,可以“鑑戒賢愚,怡悅性情”[3]。古人從不同的角度對美術的功能進行了闡釋。在現代,前蘇聯美學家卡岡在他的《美學教程》中把美術的功能分為交往功能、啟蒙功能、教育功能、享樂功能。還有人指出,美術具有情感或情緒的宣洩功能、精神慰藉功能、心理醫療功能等。作為上層建築的美術同其他社會意識形態既有聯絡又有區別,在反映社會生活方面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即它的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

  二、民間美術的功能及其特殊性

  作為生長、發展於傳統民間社會的民間美術,是下層民間文化的表現形式,具有下層民間文化的一般內涵和性質,從而與對應於上層文化的宮廷美術、文人士大夫美術具有不同的藝術旨趣和風格面貌。民間美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是中國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民眾的生存方式、風俗習慣等,蘊涵著當地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在民眾的生活與民間文化的傳承等方面有著強大的功能。民間美術的功能具有多樣性,從藝術與人類生活的關係來看,民間美術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物質性需求,而且它還進入到了民眾的精神性需求領域,具有為民眾提供物質性的實用功能和精神性的審美功能,並且還具有承載和傳承民間文化的文化功能。筆者認為,從民間美術的本質及文化傳承等方面來看,民間美術不僅具有美術的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而且還具有其特殊的生活功能和文化功能。民間美術的這五大功能是互相聯絡、整體統一的,它全面作用於民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活動中。

  1.民間美術的認識功能

  民間美術的認識功能是通過它的外在形式和內在形象感知得來的,不同的民間美術樣式可以讓民眾認識到作品中所反映的不同風俗習慣、生活環境和精神需求。“在民間美術中,某種形象的某種特定組合,表達什麼意思,用在什麼民俗場合,都是事先約定好了的,世世代代就按那個先於意識的規定來做。”[4]民間美術經久不變的程式性造型語言特徵,推動了民間美術的認識功能得以體現。在原始農耕時代,民眾雖然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可以通過民間美術的程式化特徵認識到當地的風俗習慣、文化傳承。民間美術的認識功能在民間文化的傳承中具有其他藝術不可替代的作用。

  2.民間美術的教育功能

  民間美術的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其對民眾的倫理道德教化上。民間美術受中國民間文化中倫理道德大格局的制約,主要表現在對題材的選擇和對情感的傾訴方面。民間美術在題材的選取上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表現為經常借民間傳說、歷史典故和戲曲等題材內容宣揚忠孝節義、俠肝義膽,表彰先烈聖賢。這類題材的民間美術作品將道德教化融於審美娛樂中,是宣傳倫理道德的重要外在形式。農耕社會時期農村的大部分民眾就在這種傳統的節日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儒家倫理道德觀念的教育,民間美術也在悄然發揮著它的教育功能。

  3.民間美術的審美功能

  民間美術作為當地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折射了當地民眾的審美觀念、審美品格。民間美術那單純且樸素的藝術風格、淳樸且率真的藝術語言是其獨樹一幟的審美品格和永恆的魅力,這種質樸的風格不僅表現在民間美術的內容和形式上,而且表現在創造主體樸實無華的人格上。只有心靈的純真、樸實,才能物化為形式的質樸。民間美術的質樸之美,既是形式的、風格的,又是精神的、情感的。民間美術的審美觀念是向善求真,只有“善”與“真”的結合才能達到“美”的標準,追求事物真、善、美的統一是民間美術的“大美”所在。

  4.民間美術的生活功能

  民間美術與現實生活是緊密聯絡的,充分體現了生活原型的特點,它的內容最大限度地貼近民眾的生產生活,有時甚至就是對現實生活的直接描述。民間美術是民眾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民眾的生活無時無刻不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聯絡,涉及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從民間的巨宅陳設到生活的日常器具,從祭祀供奉的用品用具到遊藝活動中的面具、道具,以及裝點節日的年畫、窗花,都是民間生活的縮影。這種生活特徵決定了民間美術的創造性必然隨生活的需要和改善而不斷進行變化。人類造物活動的根本目的首先是為了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這種需要的滿足是與人的生命原則和生命價值緊密相連的。民間美術的創造不僅忠實於這一原則而且把生命維繫過程與造物活動相溝通,成為聯絡生活的重要方式,因而民間美術是一種生活的藝術,遍及民眾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它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凸顯了民間美術的生活功能。

  5.民間美術的文化功能

  作為民間文化重要載體的民間美術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即民間美術鮮明的延續性、傳承性、集體性、模式化和地域性。悠久的農耕社會成就了民間文化的基本內容和性質,也是民間美術生長的文化生態環境,民間美術基本上保持了民間文化的特徵,體現了民間文化的精神,是民間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民間美術的文化功能主要體現在民俗活動中,民俗活動是民間美術的創作基礎,因而民間美術的內容和形式鮮明地體現了當地的民俗活動和民俗心理。春節的年畫、元宵節的燈綵、婚禮的喜字花、喪葬的紙紮、祝壽的花饃、定情的荷包等無不表現為精彩的民間美術形式,體現了不同民俗活動中的民俗心理和民俗觀念。   三、民間美術的功能與小學美術教育

  1.民間美術的功能契合課程標準要求

  “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主要關注的是教育功能,也就是說通過美術教學活動,努力使學生在情感態度、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學習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引起學生心理和行為的良性發展。”[5]小學教育是學生人格全面健康發展的關鍵階段,小學美術教育既要著重以美術為中心對學生進行全面綜合的美術教育,又要於學科教育過程中注意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的智育功能,開發學生的右腦功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維能力,使學生心靈手巧;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的培養創造性功能,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首創性;充分發揮美術教學陶冶、教化、提升情感的功能,使學生形成高尚的情操與品格;充分發揮美術的情趣性和情感性特點,使學校在偏向嚴肅的理性的約束的學習生活中增添活潑的非理性的自由的情趣和活力,使學生被壓抑的情感得以宣洩,從而獲得情感的平衡,使身心和情感得以健康發展和提高。美術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多層面的教育,即身體、心理、文化、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素質的培養以及學習習慣和行為的培養。

  美術課程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徵,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中小學美術教育專家尹少淳先生指出:“基礎美術不是專業美術,而是一種生活美術教育,學生學的不是專業美術,而是生活美術,它所包含的內容應該有利於學生未來生活和身心發展。”既然是生活美術教育,那麼小學美術教育就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從學生可接觸到的生活環境中尋找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民間美術的功能恰恰契合了這一需求,可以為小學美術教育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擴充教學內容。

  2.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形成健康的個性人格

  民族認同感是民族成員對本民族基本價值觀和主體文化的歸屬感的認同,是一個民族得以綿延發展,民族文化穩定傳承的不竭動力。民間美術是最能直接呈現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在多元文化紛繁交織和網路資訊發達的讀圖時代,有必要通過民間美術教育功能的發揮來有效增強小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民族文化認同感是個體形成良好自我認同感,從而擁有健康心理的重要條件。心理學認為自我認同感是個人對自己的自我價值的定位、判斷、信念和感受,當學生具備了健康的民族文化認同感便會推動其形成健康的自我認同感。健康的自我認同感可以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自信、具有同情心、有利於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形成完善的人格。

  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形成特色的創新精神

  新《美術課程標準》指出:“構建面向21世紀的創造力已成為當代美術課程的基本取向”[6]。民間美術是來自民間的藝術,勞動群眾是最具有創造力的藝術創作者,因而民間美術是培養學生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最佳途徑之一。藝術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古今中外從民間美術中汲取營養,尋找藝術創新的藝術家比比皆是,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具、民俗活動用品、文化傳承用品類的民間美術作品,一方面肩負了功能與審美有機結合的使命,實現了其社會功能價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也為純藝術的創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源泉。

  創造力與創新精神的培養離不開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發展,而形象思維的發展如果與民間美術聯絡起來,將為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開闢一片嶄新的領域。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將民間美術通過畫筆、塗鴉、剪紙、泥塑等方式傳遞給兒童,不僅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觀察和思維能力,而且在正確的引導之下,還有助於小學生主動去認知和感受他們眼中的新奇事物;將民間美術中的美學規律傳達給小學生,如造型語言上的循形、扭曲,色彩運用上的補色和冷暖等對比,外在構圖形式上的對稱與統一,不同視角的形態描繪、多種時空形象的融合,也能夠激發和實現對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

  4.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習慣,形成健全的審美觀念

  審美作為理解能力的一種,它除了以感覺為依託之外,還與人生體驗、情感、想象和創造等認知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絡。先天因素與一個人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固然存在一定的聯絡,但是後天的培養也同樣是不可或缺的。民間美術通常在滿足現實生活需求之外也實現了對生活美的表現,它一方面承載了人民大眾對美的最初的認知意識,一方面也傳承了中華民族古老的審美理念,其以自身的功利意願和民間大眾的審美意願作為審美判斷和審美選擇的標準,將征服、改造客觀世界與憧憬圓滿生活的願望和理想訴諸於審美;民間美術是真、善、美的統一,是人民大眾對美的本質認識的一種最自然的感情流露形式。人們經過長久的文化積澱和民族審美心理除錯,將真善美自然而然地統一在民間美術之中,民間美術所內含的稚拙、天真、自然等都和小學生的天性有著不可分割的必然聯絡。因此,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一項基本要求,提高民間美術功能的發揮有助於小學生形成健全的審美觀念。

  四、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提高民間美術功能的教學策略

  在小學美術教育中要想發揮好民間美術的功能,教師首先要提高對民間美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力,採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妥善設計課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注意不同年級學生的審美起點和接受能力。

  1.營造愉快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激發興趣原則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主體學習主動性的體現。”[7]民間美術有著非常豐富的形式和內容,尤其是那些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題材樣式更貼近現實生活,更有利於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轉化為持久的態度。教師要勤學習,多思考,與時俱進地結合新媒體教學手段,展現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調動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從小學生對民間美術學習的動機來看,“主要與感情需要的內驅力有關,小學生學習的目的主要是從學習的本身獲得一種內在的快樂”[5],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努力營造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學習美術的快樂,進一步發揮民間美術的娛樂性特點。要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民間美術知識和技能,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並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親手製作作品、體驗成功的愉悅感,提高學生的精神和生活品質。

  2.選擇恰當的學習內容,貼近學生的接受能力

  有效教學應是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民間美術的功能要想通過教學完滿地發揮出來,首先必須依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特徵,結合學生的情意、操作的程度和學生的認知特徵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其次不同文化區域內民間美術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尤其是在我國的西南、西北、東北等少數民族聚集地區,民間美術在當地是廣大民眾的審美取向、風土人情、思維模式和民族心理特徵的具體呈現,這就要求在小學美術教育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注意結合當地特色的民間美術樣式和題材,挖掘當地的民間美術資源。因此,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只有依據學生的接受能力並選擇恰當的民間美術樣式和眾所周知的題材作為教學內容,才能有利於民間美術功能的完美髮揮。

  3.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突出民間美術實用性

  民間美術與生活聯絡非常緊密,學生學習到的民間美術內容應該與社會生活聯絡起來,所學知識和內容應該與日常生活聯絡起來,從而使學生所學與所用相互貫通,從生活“實用”中學習,又能回到實際生活中,做到學以致用。依據美術學習活動分類方式可以將小學美術課程劃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領域,在這四個領域民間美術都可以涉足其中。尤其在“設計・應用”這個領域,民間美術鮮明的地域性特點可以為處於不同文化地域、不同經濟水平、不同環境條件下的青少年學生、兒童提供多樣的學習選擇,在開發和利用本地區民間美術資源的過程中有效地突出民間美術的功能,增強小學生細緻觀察、敏銳發現的能力,養成善於借鑑、敢於創新、勤於動手的良好生活習慣。

  4.增強教師的美術素養,開發民間美術的資源

  教育部公佈的《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強調,教師應該“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提高專業能力”。美術教師個人所體現出來的人格魅力、良好素質、豐富學識與高度的專業能力對美術教學具有關鍵性的作用。“教師是美術課程資源開發的首要主體,為了合理開發與利用美術課程資源,教師必須要具備一定的課程資源理論素養”[8],民間美術的功能能否發揮出來,與美術教師所掌握的民間美術專業知識和美術課程資源知識等密切相關。

  教師在業餘時間要主動地去學習並掌握民間美術的相關知識,更應該熟知本區域內的民間美術樣式。“在不同的情境和條件下的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小學生都會有不同的需求和行為表現,小學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才能提供具有發展適宜性的教育策略,靈活運用有效的教育方法。”[9]美術教師要主動把理論學習與教育實踐相結合,不斷通過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提升專業能力,增長教育智慧,開發出適合自己教學的民間美術資源。

  民間美術以影象的形式承載著豐富的易被感知和接受的視覺形象,蘊涵並折射出當地民眾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審美品格,充盈著當地民眾的精神文化和物質需求的多姿多彩生活空間。在多元文化融合發展和快速的資訊化社會程序中,民間美術對於小學生學習影象傳達與交流、形成樸素的視覺文化意識和培養創造力有著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效用。

  民間美術可以補充當代小學生對樸素的風土人情美感的認識與體驗,也能激發小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從而增強其民族認同感。因而,通過民間美術可以對小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總而言之,民間美術是小學美術教育重要的校外素材性課程資源,是一種隱性的地方美術課程資源,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重視民間美術功能的發揮,進行系統性、針對性和效率性的民間美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提高小學美術教育實效性的最佳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2] 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3]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一***.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4] 左漢中.中國民間美術造型.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

  [5] 尹少淳.美術教育:理想與現實中的徜徉.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5.

  [6] 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7] 常銳倫.美術學科教育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8] 尹少淳.中小學美術教學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2.

  [9]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解讀.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