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學的作用論文
美術教學生活化是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打造小學美術高效課堂的重要途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淺談對小學美術教學的認識
摘要:繪畫是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形式,也是表達思想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學生更願意畫符合他們年齡特點和感興趣的內容。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形象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如何使學生在每一節美術課中興趣盎然、體味美感、激發想象、創新作品,進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目標,是我們每一位美術老師面臨的嚴峻的課題。
關鍵詞:小學美術;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
新時期小學生的美術學習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訓練,而是一種文化學習,並注重培養人文素養與美術素養。小學美術教育不同與專業美術教育,它為發展學生整體素質服務:以學生髮展為本,注重培養髮展學生審美能力、感知力、想像力、表現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養創新精神,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這種教育要求美術教師在教學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輔助者,以學習者的平等心態參與到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中去,協同合、師生互動、因材施教、教學相長。
一、激發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全身心地、主動地投入到學習創造之中,不斷進行新的嘗試、新的探索。縱覽小學的美術教材,既有生動有趣的童畫、想象畫、卡通畫,又有中外兒童優秀的美術作品欣賞、畫家筆下的動物畫、風景畫;既有動手操作的工藝品、小製作課,又有走出課堂、描繪大自然的寫生課,教師在教學時用有趣、童話般的語言來描繪教材中的畫面,可給課堂注入興奮劑,形成寬鬆、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繪畫興趣,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小學生的思維主要是憑藉具體形象的的聯想進行的,雖然他們已經能夠運用某些概念進行判斷、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與具體形象聯絡著。針對這個特點,在美術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二、調動感官,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
繪畫是一種視覺藝術,視覺是心靈的窗戶,我們要靠眼睛來提高觀察力,所以教師應該著重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因為只有在觀察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思維、鑑別,然後完成自己獨特的創造結果。小學生學畫要學會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體會生活中的變化,並把觀察到的東西加以聯想,就能畫出更有情趣的畫。
由於受年齡的限制,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對貧乏,因此要儘可能地讓他們去接觸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讓他們運用各種感官去了解周圍的一切。感知力是一切領域的人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的基本能力。視覺是一種主動性很強的感官形式,進行積極的選擇是視覺的一種基本特徵,要使小學生具有一雙善於選擇的眼睛,就要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小學生能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如到了秋天,帶領小學生觀察花園裡的花草植物、馬路上的人服裝的變化;戶外活動時,觀察藍天、白雲、晴天、雨天;體驗班級農作物收穫所帶來的喜悅......一系列的活動,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與觀察,在他們進行選擇之後,並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畫中來,才能使作品的內容豐富、生動感人。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我們知道,小學生作畫開始時都是憑印象來畫,常常是別人怎麼畫,他也照著畫,缺乏自己的獨立性。正是由於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才使小學生的作品多姿多樣。實踐證明,沒有教師的示範,他們也能畫出千姿百態、形象色彩各異、充滿稚氣和美好願望的作品,那是小學生心靈真實的體現。小學生的想象力是在通過觀察、記憶的基礎上形成的,如果沒有大量觀察、記憶的積累,就談不上想象力,因為想象力是學生對原有的事物加工改造形成的產物。教師要尊重幼兒的想象力,尊重學生對美的感受、理解能力。他們的想象畫是不求科學的“真”只求感受的“真”,並不以“像”為標準。
創造力是人類智力的核心,它是在觀察與想象之後的靈感狀態。以形象思維為引線,在生動有趣的作畫中牽動邏輯思維、推理思維、動作思維、靈感思維的自由發展,引導小學生進行某些相似的改進、相似的綜合而後創造,產生新穎、獨特的想法,引領小學生走進自由自在的藝術天地和理想彼岸。培養創造力的土壤是深入生活。
生活是創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事多留心,多聯想。創造力的來源是心靈,學會運用自己那顆美妙智慧的心,才會有創造性思維的閃光。培養孩子靈活機動而不死板,善於聯想而不僵化。例如,提供給學生手套的形狀,讓他們根據手套的外形用填添在手套上增加一些東西,叫它變成另外一種東西,如樹、樓房,表現出孩子想象的求異和創造的新意。
美術課教學以發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根本出發點,鼓勵他們敞開理想的心扉,展開理想的翅膀。我們在教學中應當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點燃他們的創造力,為每一個學生提供表現潛在探索欲、創造力的機會,調動他們內在動力,使其創造力不斷髮展。
四、正確認識兒童畫
“你胡塗亂抹的什麼呀,亂七八糟的”、“畫得一點都不像,難看死了。”只拿像與不像作為評價一幅童畫的好壞標準,會對孩子學習美術產生消極影響。由於兒童的生理機制尚不完善,手、眼、腦三者的配合尚不協調,所以畫出來的形象荒誕、奇特、不合常理,但這正是兒童畫的可愛之處,它所展現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塵莫及的。
要知道,兒童畫更多的像玩一場遊戲,這種“不像”的畫正是他們對外部世界的真實感受和內心世界的真誠流露,是真、善、美的體現,而正是這種遊戲培養了他們的個性品質,想象力和創造力。兒童畫與成人畫相比儘管表現形式和技法無法相提並論,但其純真、質樸的童趣則是成人畫所不能及的。這種純真、質樸的童趣往往給人更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因此,教師應珍惜和愛護小學生的這一特徵,不要總在“形”上做文章,評價“像不像”、“美不美”,應該遵循他們年齡發展的規律,循序漸進,關注理解和尊重他們的心理特徵。只要他們在繪畫的過程中是愉悅的、投入的,教師就不要過分挑剔。只有孩子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做到了敢想、敢畫,才有可能真正的兒童畫。
五、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
情感是對外界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它能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於真理的追求。”因此,要使學生喜歡上美術課,教師就要善於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良好的情緒和情感。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求老師做到情感真摯、豐富,並把這促情感以恰當的方式滲入學生的心田,感染他們,使他們與自己一起參與到和諧美好的教學之中去。如在學生動手做作業之前,我都會像講小故事一樣給他們講一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感悟美、表現美的過程,引導他們在做作業時學會介入自己的情感因素,使自己的作業透出情感的靈性。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在各方面都達到最佳狀態,通過積極的探索獲得新知識,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學生創新思維與現實之間架起一座橋樑,讓他們的思維空間更加廣闊。
總之,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的去教學,讓課堂生動活潑、豐富多彩,教師要根據學生年齡特徵和接受能力的不同進行講解、示範、提示,並且要加強課堂的趣味性,這樣才能使學生從多方位、多側面接受藝術薰陶,得到藝術享受,提高藝術水平。
參考文獻
[1]《讚揚孩子的正確方法》.龔邵契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對美術教學的意見》.美魯道夫•阿恩海姆.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1993年07月.
範文二:欣賞教學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作用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愉快教育、情境教育、和諧教育、成功教育的改革試驗給我省學校美術教育注入了新的內涵。縱觀現行小學美術教育,重視了學生對美的表現力和創造力的培養,而淡化、忽視了對美的感受力、鑑賞力的培養。也就是說,美術欣賞課得不到真正的關注和重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力和對美好生活追求的熱情。究其原因,傳統的美術欣賞課存在三個偏差:
1、教學目標與教師要求之間的偏差
美術欣賞課要求達到的教學目標比較高,從理性的角度培養學生的審美鑑賞能力,要求教師必需具備良好的美術素質和對美有敏銳的洞察力、鑑別力。
2、過程與結果之間的偏差
在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注重以審美結果的獲得,忽視了審美欣賞過程的融入與參與。對欣賞教材中蘊含的創造性的因子缺少挖掘,忽視了對審美客體的情感感受,缺乏對美的事物的體驗。
3、主體與主導之間的偏差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的實施在美術課的其他課型中得到廣泛應用。而在欣賞課中則存在著“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違背了“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的課堂教學原則。在這樣的教學課程中,學生掌握不了審美技能,嘗不到進步的愉快和成功的快感,更達不到深層的審美體驗,審美眼力滯留於表面層次,對審美的理解很難遷移,審美能力難於提高。
滯後的小學美術欣賞課堂教學影響了創造性美術教育的全面發展,不利於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構建新型的、開放的、具有現代意識的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模式勢在必行。所以,我們確立《“三元式”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模式的設計和實驗》的課題,開展實驗和研究。
目的
通過實驗,設計出“三元式”小學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模式,並通過實驗教學,為學生提供一般視覺和觸覺方面的教育,使學生樂於參與欣賞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加強學生的批評、欣賞能力;通過對自然事物的欣賞和生活環境的體會,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增進其對物質世界和自然現象的美術特質和相互關係的認識;通過欣賞,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發展學生的想象創作的潛能,以求達到陶冶性情,美化生活的效果。
意義
正如岡布里奇所言:“一個人永遠不能窮盡對美術的探究,他會在其中不斷髮現新的東西。偉大的作品,在每次觀賞時,看上去好像和以前都不同。它們好像與活生生的人一樣,令人揣摩不透。美術本身是一個令人興奮不已的世界,有著它本身獨特的法則和神奇的境界。”美術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與人們進行交流。讓學生進行美術作品欣賞的同時,喚起他們美的情感,達到藝術審美與道德教育相應的統一,促進人格發展。“三元式”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模式的設計,正是本著這樣的理念,來開展實驗工作的。
一、在實施過程中體現它特有的意義
1、重主體
“三元式”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模式的實施,注重使學生主體的審美情趣得到培養,審美參與、主體體驗、主體評析,以真正達到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通過“三元”感化,情感得到昇華。
2、重過程
在“三元式”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模式的實施中,強調學生的過程參與,通過“分析客體──感受情景──體驗情感──交流反饋──外化創新”的教學模式的實驗,體現過程的流暢性、完整性和思維性。
3、重創造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把握好教學諸要素,注重欣賞的啟示性和潛在創作意識的挖掘,把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觀察能力、創造能力放在首位。使欣賞教學真正成為美術創新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4、重情感
如果欣賞不考慮到與學生的審美情感相溝通,就不會有什麼指導效果。欣賞的引導如果過分偏重於知識性,就會造成硬性灌輸成人意識的危險。所以“三元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注重學生個體與學生群體及欣賞客體間的情感交流,以及學生個體與教師間的情感反饋。重視挖掘欣賞素材中的情感因子,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二、課題實驗目標
1、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小學美術欣賞課中的基本內容和美術常識,理解欣賞課題的審美內涵,並初步掌握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模式方法。認知目標
2、通過欣賞、感受、體驗、交流、外化等過程的實施,掌握基本的欣賞技能,並在美術欣賞過程中,能應用所學技能知識,賞評作品。技能目標
3、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對欣賞課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的體驗、賞評。從而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情感目標
三、模式構成的內容
1、“三元式”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模式中“三元式”界定,主要包括兩層含義。首先,對欣賞客體發生關係的三元素:學生個體、學生群體和教師,以及在教學中處於一個層面的三元素所構成的三極關係。
其次,在模式形成過程中的三元過程:a 認識過程:分析客體──感受情景──體驗情感;b 交流過程:交流反饋;c 感化過程:外化創新。
2、構成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模式。完善的教學過程,重視教學的層次性、完整性、延伸性。
1分析客體──對欣賞客體的初步認識。
2感受情景──對客體細節、情景的感受。
3體驗情感──對客體所蘊含情感的淺層體驗。
4交流反饋──學生個體、群體、以及教師三者間的交流。
5外化創新──情感深層體驗,聯絡外物,嘗試創新。
3、在模式構建過程中,正確處理好三大關係:
1欣賞與表現的關係
欣賞並非都是單純的觀賞而已,只有與表現聯絡起來的欣賞活動,才是真正體現和表達欣賞目的和精神的活動。無論欣賞自己或別人的作品都會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在觀察、理解中得到表現能力上的提高。如:在欣賞外國優秀兒童作品中表現“和平”的題材時,學生除了在感受到外國小朋友對和平的理解後,可以選擇合適自己的表現元素,來表達不同的對於“和平”的感受,這樣就使欣賞作品與自己的情感產生共鳴,並使之昇華。在繪畫表現時,也應該滲透美術欣賞,讓學生從美術作品和優秀兒童畫的創作中喚起創作衝動。如欣賞一些中外類似的繪畫體裁;表現展開時的欣賞,著重於技法的滲透;表現最終時的欣賞,從製作完成的作品中反省,激發下一次表現的慾望,使課堂得到延伸,能力得到發展。所以欣賞教育應以審美為中心,既擴充套件表現活動的範圍又提高欣賞活動水準,只有這樣才是以培養完善人格為目標的教育。
2欣賞與應用的關係
在欣賞教學過程中,逐漸培養起來的審美意識,以及良好的審美觀,對促進學生的審美創造有其極為積極的作用,運用美的規律來創造生活,豐富了學生情感,啟迪了學生的智慧。諸如民間工藝品的欣賞,從欣賞中領悟傳統美術技能,並用傳統技能來表現新的事物。
3欣賞與人文精神的關係
美國教育家列維認為,美術教育應以人文學科為基礎,創作過程就是將形式賦予物質的過程,該過程從一個理念入手,通過一種媒介來表現這一理念。忽略了作品的形式和作者理念,人文精神就勢必被忽略。所以在欣賞教學中,從技能性的傳授提高到美術文化的層面中,更能反映素質教育中變專業教育為通才教育的改革思路。
4、模式形成中,注重欣賞教學的三結合
1專題欣賞與隨課欣賞相結合
學生鑑賞能力的培養,不是靠一節專題欣賞課就能解決的,所以在長期的各類美術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激發學生內在的審美情趣,逐步樹立良好的發現美、感受美、鑑賞美的行為習慣,真正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審美氣質和審美理念。
2欣賞與創作相結合
在模式的形成中,注重學生的感受力、理解力的挖掘和培養,把對欣賞作品的直覺感知轉化為學生自己的審美體驗,是成功開展美術欣賞教學活動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欣賞教學的外延作用,立體型、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審美力、鑑賞力,逐步使之轉化為更有廣度、深度的審美創造。真正體現欣賞教學的內涵價值。
3欣賞與美術活動相結合
豐富的美術活動,以及富有情趣的審美情境,有利於促進學生欣賞能力的培養。這種通過外在環境,以及特有的創作活動形式,來逐步完善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辦法是行之有效的。在美術活動中的審美體驗和審美評價,直接為提高學生的審美鑑賞力提供了最直觀的審美經驗。
四、實驗結果
通過實驗,恰當地處理好了審美客體所涉及的三元素:即學生、學生群體、教師,並分別在小學各年段中開展輻射教學,檢驗了模式設計的實用性、科學性、適應性。為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開展積累了材料,提供了經驗。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了學生對欣賞教學的熱情。
在教學中,豐富了學生的審美經驗,培養了學生的欣賞技能和審美能力,增強了對美術史、美學、美術評論等知識的初步瞭解,樹立了與社會、自然相協調的審美情操。在欣賞過程中逐步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以及良好的審美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創造力、審美鑑賞力和藝術表現力,豐富了學生的審美情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性,為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獲得打下了紮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