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遊戲教學型別探微論文

  小學的美術教育是要對學生進行一種美的精神形式的灌輸、啟發和引導,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良好途徑。美的精神形式豐富多彩,學生的性格特點也是多種多樣,他們生性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對於有趣的東西尤為感興趣,喜歡遊戲,但是注意力容易轉移、自律性差等。主要針對小學生的這些心理特徵、性格特點,探討遊戲教學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小學美術遊戲教學型別探微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小學美術遊戲教學型別探微全文如下:

  摘 要: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教學遊戲從教學作用角度可以分為激發學生興趣的誘導性遊戲,啟發學生思維的探究性遊戲,觸發學生想象的情境式遊戲,誘導學生積極表現的評價性遊戲和培養學生團隊精神的合作性遊戲五類。

  關鍵詞:美術 遊戲 型別 探微

  《美術課程標準》對各階段學習領域所作的相近的教學活動建議,都體現出一定的遊戲導向。近年來,美術課堂遊戲教學已經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推廣和應用,其對於打破過去單一的教學形式,營造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美術學科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遊戲可以從課堂結構、教學內容、目的作用等多個角度進行分類。本文從遊戲引入小學美術課堂對教學產生作用的角度,將遊戲分為激發學生興趣的誘導性遊戲、啟發學生思維的探究性遊戲、觸發學生想象的情境式遊戲、誘導學生積極表現的評價性遊戲和培養學生團隊精神的合作性遊戲進行探微。

  一、激發學生興趣的誘導性遊戲

  在美術教學中引入遊戲的匯入方式,能讓學生進行自主的美術活動。此類遊戲一般設計在教學的開始環節,是整節課的匯入與基礎,是學生開始學習新課的引線。同時,在匯入時插入遊戲環節,可以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集中精神,為進入課程的下一環節作鋪墊。

  呈現案例1:小學美術第二冊《小蝌蚪找媽媽》的教學重點之一是瞭解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情節,教師採用表演遊戲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了小蝌蚪將要去找媽媽的情景;接著,通過學生扮演小蝌蚪,教師扮演各種動物的方式,以簡潔的對話演繹故事情節;最後,讓學生講一講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途中碰到了哪些動物。

  學生之前對《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已經比較熟悉,如果僅僅給學生看動畫片,可能既費時又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根據低年級學生愛幻想、喜歡童話故事的年齡特徵,參與到角色扮演的遊戲中,和學生一起進入遊戲情境,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讓學生完全融入到故事情景中,彷彿自己就是一隻小蝌蚪,對故事情節有深刻的印象,為後面瞭解連環畫的特點及作畫起到了一個很好的鋪墊作用。

  呈現案例2:在上小學美術第八冊《乘涼晚會》一課時,教師運用遊戲帶領學生體驗乘涼晚會的情景。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了一個星月閃爍的夏夜情景;接著,教師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合作演乘涼晚會,邊演邊觀察人物的動作、表情等;最後,請表演生動的同學擺造型,讓其他學生再次觀察,教師作簡筆畫示範幾種典型的動態。

  如今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幾乎沒有乘涼晚會的體驗,所以他們很難想象晚會情景。教師設計“演晚會”的遊戲環節,讓學生表演丟手帕、吃西瓜、演唱會等一個個生動有趣的乘涼晚會片段,體驗晚會活動的樂趣。在表演的過程中,教師再引導學生觀察人物的動作、表情,最後用畫筆表現出來。課堂充滿了活力,學生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收穫。

  對孩子來說,遊戲能給他們帶來學習興趣,能激發他們的創新慾望。好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好玩、好奇的心境可以活躍大腦的聯想,思維敏捷,增強表達欲,教師應根據學生好奇、易興奮、好探求的心理特徵,抓住興趣點,設計一些趣味遊戲,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表現藝術情感的慾望。

  實踐證明,在遊戲興趣的驅使下和遊戲氛圍的作用下,學生們就會更樂於對遊戲教學內容相關知識技能的學習,更勤於對遊戲活動所產生的相關問題的思考,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啟發學生思維的探究性遊戲

  教師擅用遊戲進行教學,但很多情況下,遊戲都僅僅是遊戲,學生玩得開心卻並未服務於教學,好的遊戲能啟發學生的思維。探究性遊戲往往在講授新課重點內容時出現,它是啟發學生思維的基礎,通過遊戲,學生能發散思維,從無意識的“玩”到有意識的“玩”。

  呈現案例1:在學習《光源色》這一課時,教師採用了“魔光演示”遊戲。師生將多隻手電筒蒙上不同的透光色布,同時照射教室的白牆、粉筆、師生的白色衣服,讓學生實實在在地親眼看到這些色彩變化。

  小學生色彩知識不全面,固有色觀念牢固。教師通過魔光遊戲很直觀地讓學生明白光是色彩產生的源泉,光源色、固有色、環境色,是物體色彩的基本因素。遊戲所需準備的材料並不複雜,一隻手電筒、幾塊不同顏色的透光布就可以達到效果,但實驗遊戲本身的介入使教學內容簡單明瞭、淺顯易懂,啟發了學生的探究意識,為進一步研究色彩知識奠定了基礎。

  呈現案例2:在《恐龍寶寶》一課教學時,學生認識各式恐龍後,教師使用連線遊戲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教師首先出示了霸王龍、雷龍、劍龍、翼龍的圖片,說:“未來科學家將恐龍繁殖成功,恐龍成了人們的好朋友。他們也想有份工作,大家幫他們出出主意,看看哪個工作適合他們 ?”學生雖好奇,但思維暫時沒有活躍起來,“我們到職業介紹所去看看哪裡需要員工?”老師又寫出警察、郵遞員、建築人、出租司機等職業請同學們選擇。這時同學們打開了話匣:“霸王龍應該去當警察,這樣壞人就不敢做壞事了。”“翼龍當警察也不錯,能到處巡邏。”“翼龍當郵遞員,又快又方便。”……不同的物件帶來了不同的聯想“風暴”。此時教師又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看到這些恐龍都找到了滿意的職業,其他的恐龍羨慕不已,大家用畫筆也來幫幫他,看看還有哪些職業適合他們”。

  學生熟悉各種恐龍形象後,教師引導學生將恐龍與職業相聯絡。學生的思維在教師逐步的設問中發散開來,沒有任何限定,依據原型,學生為恐龍選擇了滿意的職業,就這樣,一幅幅富有童趣的作品誕生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了有效的訓煉。

  教師通過啟發誘導的方式,調動學生開展遊戲探究活動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分析感悟、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應多給學生提供一些探究的機會,讓他們在遊戲中發現樂趣,發揮個性,感受成功的喜悅。

  三、觸發學生想象的情境式遊戲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傳統的美術教學活動往往是小黑板上出示一張範例,讓學生去臨摹,甚至於要求學生把臨摹的內容畫在規定的畫面位置,不允許創造和想象,一切都按教師預先規定的方案做。事實上,學生美術作品的魅力就在於其充滿豐富甚至離奇的想象。童年是充滿幻想的時期,好奇和幻想是兒童思維的特徵,也是兒童心靈純潔天真的表現。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創設生動的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激發小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從而培養學生的想象和創新能力。

  呈現案例1:在教學《可愛的小鳥》時,教師先畫出一隻可愛的小鳥,然後出示練習題:小鳥+?=小鳥博士;小鳥+?=小鳥醫生。教師利用這樣的趣題引導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使小鳥的形象變得更加有趣。有的學生在這隻小鳥的頭上加上了醫生戴的白帽,為小鳥加上了醫藥箱,讓它變成了小鳥醫生;有的學生為小鳥加上了黑色的博士帽、大大的眼鏡,讓小鳥變成了知識淵博的博士。然後,教師再讓學生想一想,還可以利用這種“加法”再為小鳥加上什麼讓它變得更可愛?有的學生為小鳥加上了鮮豔的紅領巾和漂亮的小書包,有的學生為它加上了漂亮的禮服和精緻的手提包。

  教師把美術教育與數學進行有機結合,在黑板上呈現了一道數學加法題,引導學生大膽展開想象,使小鳥形象豐滿有趣。加法遊戲引入美術課堂有效促成多元化、開放式的教育方式,並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能夠發揮美術創想,進行有意義的美術創作活動。

  呈現案例2:教學《我們身邊的線條》一課時,教師採用“聽音樂舞綵帶”

  的遊戲方式,讓學生邊聽音樂邊舞動手中的綵帶,感受線條的美感。學生一手拿紅色彩帶、一手拿不同色的綵帶,隨同老師的指揮,相同顏色彩帶的上下、左右、迴旋舞動,不同顏色彩帶的舞動和學生自由舞動,如同吳冠中的畫作《春如絲》一般。

  線條的美感是很難用語言來描述的,教師在課堂上加入“聽音樂舞動綵帶”的遊戲,學生的思維瞬間活躍起來,學習興趣也大增。他們頭腦中原本簡單的線條變得更加多樣化、形象化,而且千變萬化。這些線條經過學生思維的加工,很可能就變成一個個鮮活的形象,這使得他們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能更加流暢地運用線條來表達,甚至加入自己的情感。

  想象是創造活動的必要條件。孩子的想象是敏感而豐富的,稍縱即逝,所以光會“想”還不夠,更要善於表現“想”。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就要培養他們能把模糊的稍縱即逝的表象、幻想,變成清晰的、具體的、永久儲存的影象,也就是培養他們把頭腦中的想象具體表現出來的能力。因此,美術教師可以組織形式各異的活動,充分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系統來觸發他們的想象力。

  四、誘導學生積極表現的評價性遊戲

  傳統的評價方式是將學生的作業擺一擺,展示一番,再由教師加以評議,最多由學生說一說自己的創意,形式過於呆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大,更別說感受到樂趣了。在評價時,要將教師的作用發揮在激發學生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而不是以一種成人的、專業的、唯美的眼光來評價像不像、美不美、好不好。因此,教師要根據活動內容,設計不同的遊戲評價方式以改善課堂接近尾聲時沉悶的氣氛。

  呈現案例1:在進行上教版美術教材二年級《我也會剪小窗花》一課的教學時,當同學們做完各種作品時,教師在課堂上模擬了一個買賣交易的現場,一部分同學叫賣,一部分同學當顧客買東西。

  教師模擬了一個美術作品交易市場,一部分同學當賣家推銷自己的作品,一部分同學當買家評判作品的好壞。在買賣遊戲的過程中,用語言交流,使自評互評在遊戲中有趣地進行,遠遠超過了只是教師批改作業的範圍,學生創作熱情高,把自己融入現實生活,讓美術教學與熱愛生活緊密結合,讓評價在交流中展開,使學生感受到美術的魅力。

  呈現案例2:在一年級《能站立的紙折動物》一課的評價階段,教師設計了“找朋友”的遊戲,請幾位學生戴上老虎頭飾,到各個小組找好朋友,要求找的好朋友的作品一能站立,二是漂亮美觀。在音樂聲中,將小老虎找的朋友請到教室展示臺上,再由“小老虎”說說找的朋友好在哪裡,從而找出學生作品的閃光點,最後大家在音樂聲中找自己最喜歡的作品主人做朋友,學生開心之餘也明白了什麼樣才是好作品。

  “找朋友”遊戲在課堂中經常運用,教師為學生準備頭飾,播放音樂,創設找朋友的遊戲氛圍,讓學生以找朋友的形式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既培養了學生的友誼觀念,也引導學生用評價的眼光看待作品,比較事物的好壞,發現事物的閃光點。在遊戲情境中讓學生介紹和評價自己或同班同學的作品,能使他們集中注意力,產生積極情感,獲得心理滿足,從而進一步調動自己的創作熱情,提高對美的感知能力和創造能力。

  五、培養學生團隊精神的合作性遊戲

  小學生好勝心強,個人或者小組之間都喜歡一決高下。班主任總是教育學生眾人拾柴火焰高,團隊的力量不可忽視,在美術課堂也應該滲透給學生這樣的觀念。在團隊合作的遊戲中,學生不甘落後的心理很快會轉換為互助互愛互勉的精神,各成員把自己和群體視為一體,成功、失敗都共同感受,在相互的情感、智慧的交流與協作中增強了團隊合作精神。

  呈現案例1:在《五彩斑斕》一課的創作、展示階段,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創作。教師佈置了三項不同層次的作業,一是基礎性作業:用原色和間色自由搭配,畫一塊花布;二是挑戰性作業:共同合作,把花布做成時裝;三是突破性作業:每組派選一位模特為大家展示。在小組長的安排下,組員們分工合作,用原色間色繪製花布、製作時裝、推選模特,教師用紅黃藍橙綠紫各色眼睛作為獎品,在進行創意時裝秀時讓學生戴上,小模特們走得有模有樣,走到講臺前時還不停地擺個POSE,教室裡掌聲、笑聲此起彼伏。

  教師佈置的任務層層遞進,從個人轉向小組,在小組合作的情況下充分發揮了組員的優勢,藝術設計能力強的學生可以搭配顏色、繪製花布,畫出服裝的設計草圖;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可以按照設計圖進行裁剪,製作服裝;表現欲強的學生可以當模特展示小組成品。教室就成了T臺,每位同學都熱情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簡單的群體遊戲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讓學生感受到一件時裝的出品,要經歷複雜的配色、設計、製作以及宣傳的過程,只有團隊協作,每個人各展其長,才能高效、出色地完成。

  呈現案例2:上《撕紙》一課時,教師讓學生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撕紙作品。小組成員們聚在一起討論創作的主題:海底世界、森林聚會、美麗的校園、快樂的一天、美麗的小區等。確定了創作主題,組長根據學生的特長進行分工,有的撕房子,有的撕樹,有的撕人,有的做背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完成雛形後,又有一名組員統一貼在背景上,寫上主題、作者。教師設定群體性遊戲,引導小組發揮協作與分工的優勢。首先由小組成員共同討論創作主題,主題的討論是讓組員確定小組奮鬥的共同目標。其次由組長根據學生的特長進行分工,每個人負責撕出一部分的形象。在小組目標的驅使下,每個組員都有動力將自己手中的任務完成得最好。教師不需要多說什麼,學生本身在遊戲中就很好地體現了合作精神。

  這種群體性的遊戲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還幫助學生增強對自己和集體的責任感,認識到自己任務完成與否直接影響到集體的利益,從而形成互相合作、共同進步的集體意識。

  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充分發揮遊戲的形式和特點,將遊戲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感性和直覺能力,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情境中展開想象,自由創作,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在團隊合作中培養合作意識,促使學生熱愛美術、樂於學習美術,讓學生的藝術潛能得以充分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