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醫學大專畢業論文
動物醫學的基本任務是有效地防治畜禽、伴侶動物、醫學實驗動物及其他觀賞動物疾病的發生。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試談動物醫學專業課程教學模式
摘 要: 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能力、自學能力、集體力量,是我國高校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為了高效地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作者在動物醫學專業課教學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在高校階段的成長,努力為學生將來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還對動物醫學專業課進行了系統改革,將創設情景教學理論和建構性學習理論貫徹於教學中。
關鍵詞: 動物醫學專業課 課程教學模式 綜合能力 創新素質
研究型大學是20世紀世界教育和科技迅猛發展的結果,是高水平大學的集合體。大學教育不僅要教育學生如何自主學習、如何探究事物本質,而且要教育學生學會與人團結協作,做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自身綜合能力全面提高的人。圍繞這一目標,我們構建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科學實驗能力、自學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的系統模式。
動物醫學專業課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特別是一個人終身發展所需要的動物醫學的科學素養。為此,我們必須要教學觀念現代化、教學內容現代化、教學手段現代化,以及教學管理現代化,這是世界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大學本科教育不是、也不可能給學生灌輸所有的知識,而是為學生終身學習和創新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學生獨立獲取知識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指定自學內容,指定有針對性的參考書和作業,提供參閱方法,提出自學要求,檢查和講評自學情況,鼓勵學生結合教學內容和自己的興趣查閱資料,並根據學生程度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二、教師應堅持用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組織教學
研究性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同,它更強調動物知識和醫學知識的綜合性、過程性、創新性和應用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能力;關注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逐步形成觀察、歸納和發現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設計實驗、調查研究的能力;逐步形成收集和分析資料、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在瞭解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圍繞講授的重點提出引發思考的問題,以問題為紐帶,以知識的再發現過程和學生思維發展過程為主線,組織好知識的“生長點”和“連結點”,以探究方式展開教學,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學生的心智結構,使學生理論聯絡實際地深刻理解結構與功能的統一、病理與藥理的統一、區域性與整體的密切聯絡等動物醫學知識原理。
三、創設情境,培養創新意識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中,主動建構而獲得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萌生創新意識和展開創新思維最原始、最直接、最強勁的動力。教學的關鍵在於創設適應不同學習特徵的情境,例如提供相關的圖文資訊資料、醫學資料,或呈現動物的病理標本、模型,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或從社會關注的與動物醫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切入等。情境教學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運用比較法進行教學
動物醫學的比較法是按照事物對立統一規律和人的認識規律,將複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醫學本質進行分析鑑別、綜合比較的教學方法。它是研究動物醫學的重要方法,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開發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石。比較法能擴大學生原有知識的範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絡,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化。任何事物的特徵只有在相互比較中才能充分顯示出來。
五、發揮教師的人格魅力
學生對任課教師的看法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的人格魅力在互動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師生之間作為“學習共同體”是一種平等民主的關係。教師應營造寬鬆的教學氛圍,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拓展學生的心理髮展空間,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交往互動是課堂教學的核心,以討論法為主的三向交流,能夠促進探究式教學的展開。
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
合作的學習環境比競爭的學習環境更容易使人產生成功的體驗,複雜問題要多人合作才能解決,科研成果也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因此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學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討論,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換位思考,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此外,小組成員各展所長,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蒐集資料,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真實客觀地記錄實驗資料和觀察、調查的結果,並對所獲取的各種資訊資源共享。
七、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瞭解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關注和參與那些與動物醫學技術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和決策,是培養動物醫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多層面、多角度地滲透科學、技術和社會相互關係的教育,通過具體事例幫助學生認識動物醫學與社會發展的緊密聯絡,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世界的美好情感。
八、充分利用資訊化課程資源
動物醫學教學強調情境與協作,重視直觀和操作,提倡學習的主動性。將資訊化課程資源引入動物醫學專業課堂,在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創新思維、培養互助品格、建立新型師生關係中起到積極作用。伴隨網路的發展,網際網路傳遞著越來越多的動物醫學的教育資訊,如動物醫學的圖片、課件、藥理和病理的研究資料、最新動物科學進展等,這些網路上的教育資源資訊也應在動物醫學專業課教學中得到充分利用。
總之,在教學中要堅持客觀性原則、嚴謹認真的原則,以及尊重學生、靈活引導的原則,充分相信學生,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單向資訊傳遞為雙向式、多向式資訊傳遞與交流。建立起科學的教育教學程式、優化教育教學過程、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培養創新能力的教育教學模式。把為學生提供自學、探索和發現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建立創新意識作為我們的教學宗旨,並將這一宗旨貫徹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參考文獻:
[1]馮端.實驗室是現代化大學的心臟[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王德輝等.保護生物多樣性.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1.
篇2
過瘤胃氯化膽鹼在奶牛上的應用研究
摘要:高產奶牛在產後泌乳初期體內常出現能量供應負平衡狀態,繼而引發如脂肪肝、酮病等一系列營養代謝性疾病。在產後奶牛日糧中外源適量新增過瘤胃氯化膽鹼***rumen protected choline,PRC***能改善血液生化指標。提高奶牛生產效能。奶牛體內合成的膽鹼僅能滿足維持低泌乳量的需要,對高產奶牛尤其是在泌乳早期和高峰期,產奶量迅速增長,產後4~8周即出現產奶高峰,但幹物質採食量高峰出現於產後10~12周,產奶高峰與採食量高峰的不同步性,加上分娩消耗體力,必然引起能量及其他營養的負平衡,這時機體動員大量儲存能量的體脂肪,肝臟中脂類物質增多,需要大量膽鹼來促進脂類物質及時從肝臟中轉運出去到肝外組織中代謝供能。
關鍵詞:RPC;酮體; 羥丁酸;脂肪肝;酮病
自從Streker於1849年從豬的膽汁中分離出膽鹼,1926年被正式命名為“膽鹼”,到1930年Best確立了膽鹼的營養作用後,膽鹼及其衍生物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從傳統意義上講,膽鹼並不是一種維生素,因為它不屬於酶系統的一部分,而且需要量以克計算,不同於真正的維生素以毫克表示,但就其營養作用和生理功能,營養學上將其歸為維生素B族,俗稱VB4。在生產實踐中,膽鹼的理化性質、
生物學功能、飼料新增形式及產品開發等研究一直在進行著,並在養殖業上廣泛應用。膽鹼飼餵奶牛時要進行過瘤胃保護。在奶牛圍產期、泌乳初期特殊生理階段,對奶牛脂肪肝、酮病的預防具有重要的意義,從而改善奶牛營養和健康狀況,提高生產效能,在奶牛養殖業上已越來越受重視。奶牛體內合成的膽鹼僅能滿足維持低泌乳量的需要,對高產奶牛尤其是在泌乳早期和高峰期,產奶量迅速增長,產後4~8周即出現產奶高峰,但幹物質採食量高峰出現於產後10~12周,產奶高峰與採食量高峰的不同步性,加上分娩消耗體力,必然引起能量及其他營養的負平衡,這時機體動員大量儲存能量的體脂肪,肝臟中脂類物質增多,需要大量膽鹼來促進脂類物質及時從肝臟中轉運出去到肝外組織中代謝供能。對於高產奶牛***尤其是泌乳初期***,膽鹼是維持其高生產效能的一種限制性營養素。飼餵時要做過瘤胃處理,過瘤胃氯化膽鹼即為RPC。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試驗材料
荷斯坦奶牛,肉牛,奶牛、肉牛日糧,氯化膽鹼***自配水劑,70%,恩貝集團集團提供***,氯化膽鹼包被載體。
1.1.2 試驗動物
選擇身體健康,體格健壯早期泌乳的荷斯坦奶牛36頭,平均體重1000公斤,鄒平奶牛生態養殖基地提供。選擇身體健康,體格健壯肉食牛36頭,由鄒平肉食牛養殖基地提供。
1.2 方法
1.2.1 產奶量、乳脂率對比試驗
隨機抽取36頭早期泌乳奶牛進行分組,I組、II組各18頭,對I組飼餵普通全價飼料,對II組飼餵添加了10g/d水平的RPC, 試驗地點在鄒平奶牛生態養殖基,試驗時間為35天。
稱量個奶牛產奶量初重,取每組平均重,確認最初產奶量平均值相近。所有試驗奶牛實施少放多飼,以防止奶牛將飼料拱出飼糟造成的飼料浪費以及資料的不準確。讓奶牛自由採食,自由飲水。試驗過程中按照牛場日常防疫安排,每天進行防疫、消毒、清掃等管理工作,稱量每組奶牛的總產奶量,計算35天的平均產奶量、乳脂率,記錄資料,分別取每組的的平均值進行對比分析。
1.2.2 酮病試驗
隨機抽取兩組健康奶牛III、IV組各50頭,對I組飼餵普通全價飼料,對II組飼餵添加了10g/d水平的RPC, 試驗地點在鄒平奶牛牛養殖基地,試驗時間為80天。
所有試驗奶牛實施少放多飼,以防止奶牛將飼料拱出飼糟造成的飼料浪費以及資料的不準確。讓肉牛自由採食,自由飲水。試驗過程中按照牛場日常防疫安排,每天進行防疫、消毒、清掃等管理工作,用包被的方式飼餵肉牛氯化膽鹼,試驗末期對肉牛進行血液進行檢測,測定血液中酮的含量。患酮病時,反芻動物每100 ml血漿中酮體常超過20 mg,計算記錄資料,進行對比分析。
1.2.3 RPC試驗
隨機抽取兩組健康肉食牛V、VI組各18頭,對I組飼餵普通全價飼料和未做包被處理的氯化膽鹼,10g/d的水平,對II組飼餵添加了10g/d水平的RPC, 試驗地點在鄒平肉食牛養殖基地,試驗時間為10天。
所有試驗肉牛實施少放多飼,以防止肉牛牛將飼料拱出飼糟造成的飼料浪費以及資料的不準確。讓肉牛自由採食,自由飲水。試驗過程中按照牛場日常防疫安排,每天進行防疫、消毒、清掃等管理工作,用包被的方式飼餵肉牛氯化膽鹼,隔日用注射針管從肉牛十二指腸提取腸液進行含量檢測,計算記錄資料,分別取每組的的平均值進行對比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產奶量、乳脂率試驗結果與分析
表1 I、II組試結果
組號
I
II 產奶量***kg*** 平均日產奶量***kg*** 平均乳脂率***%*** 55 66 1.83 2.2 3.0 3.3
對I組飼餵普通全價飼料,對II組飼餵添加了10g/d水平的RPC,試驗結果表明產奶量、平均日產奶量分別提高11、0.37,平均乳脂率提高0.3。對於高產
奶牛***尤其是泌乳初期***,膽鹼是維持其高生產效能的一種限制性營養素。
2.2 酮病試驗結果與分析
表2 III、IV組試驗結果
組號
I
IV 酮病數量***頭*** 3 0 發生比例***%*** 6 0
從表2可以看出,飼餵新增氯化膽鹼的奶牛發生酮病的比例要比不飼餵氯化膽鹼的低
對於泌乳盛期的奶牛其肝臟中脂肪酸氧化加速併產生大量乙醯-CoA,此時體內由於葡萄糖異生作用使草醯乙酸供應耗盡,而草醯乙酸是乙醯-CoA進入檸檬酸迴圈必需的,這就使乙醯-CoA轉向生成酮體的方向。由於肝中沒有乙醯乙酸-琥珀酸CoA轉移酶,所以肝臟只能產生酮體供組織利用,而自身不能利用酮體。肝外組織則相反,在脂肪酸氧化過程中不產生酮體,卻能氧化由肝臟生成的酮體。酮體是脂肪酸在肝臟中氧化分解時產生的正常中間代謝產物,是肝臟輸出能量的一種形式。在正常情況下,血液中酮體含量很少。肝臟產生酮體的速度和肝外組織分解酮體的速度處於動態平衡狀態。人100 ml血漿中含酮體0.3~5 mg,其中β-羥丁酸佔70%,乙醯乙酸佔30%,反芻動物正常血漿中的酮體也在這個水平。但在有些情況下,當肝中產生的酮體多於肝外組織的消耗量,超過了肝外組織所能利用的限度,就會造成酮體在體內積存,引起酮病的發生。患酮病時,反芻動物每100 ml血漿中酮體常超過20 mg。此時血液中出現大量丙酮,丙酮是有毒的,具有揮發性和特殊氣味,常可從奶牛撥出的氣體和排出的尿液中嗅出。血液中的乙醯乙酸和β_羥丁酸這些酸性物質大量增加,使血液pH 降低,常導致動物酸鹼平衡失調,以致發生酸中毒,即發生酮病。
2.3 RPC試驗結果與分析
表3 V、VI組試驗結果
組號
I IV 十二指腸含量***g*** 3 6
從表3可以看出,飼餵做過包被處理的氯化膽鹼比未作處理的吸收率提高了一倍。
反芻動物日糧中膽鹼主要是存在於植物細胞膜中的磷脂醯膽鹼,還有一小部分是遊離膽鹼。瘤胃微生物能夠將植物細胞膜中的磷脂醯膽鹼降解成遊離膽鹼和磷酸甘油二酯。遊離膽鹼迅速被進一步降解,先形成中間產物三甲胺,最終產生甲烷。在這過程中,瘤胃細菌能夠利用一部分遊離膽鹼用於合成本身代謝所需的磷脂醯膽鹼,因此飼料中的膽鹼能夠過瘤胃的很少。雖然瘤胃原蟲也能攝取一部分遊離膽鹼,用於本身代謝所需磷脂醯膽鹼的合成或貯存起來,然而原蟲進入後部消化道的量很少,大部分在瘤胃中自溶並被消化,這樣膽鹼又被降解為甲烷。因此由於瘤胃微生物的迅速降解作用,奶牛日糧飼料原料中的膽鹼只有很少量能通過奶牛瘤胃進入後部消化道。
2.4 經濟效益分析
為了從整體角度評判本試驗的經濟效益,本試驗對六個分組分別做了產奶量、乳脂率,酮病發生率以及RPC試驗。試驗結果表明飼餵新增氯化膽鹼的一組產奶量、乳脂率都有很大提高,酮病發生率降低。相比氯化膽鹼的成本,會提高經濟牛的收入。
3 討論
膽鹼***學名2-羥乙基-三甲基氫氧化膽鹼***,維生素B的一種。膽鹼可以促進肝,腎的脂肪代謝;膽鹼還是機體合成乙醯膽鹼的基礎,從而影響神經訊號的傳遞。另外膽鹼也是體內蛋氨酸合成所需的甲基源之一。在許多食物中都含有天然膽鹼,但其濃度不足以滿足現代飼料業對動物迅速生長的需要。因此在飼料中應新增合成膽鹼以滿足其需要。缺少膽鹼可導致脂肪肝,生長緩慢,產蛋率降低,死亡增多等現象。
在養殖業中常用氯化膽鹼替代膽鹼,氯化膽鹼具有:穩定性優於膽鹼,被動物吸收後易轉化為膽鹼;易被動物吸收且吸收率高於膽鹼;氯化膽鹼溶液呈中性,對動物體組織刺激小等優勢。氯化膽鹼分子式為[***CH3***3NCH2CH2OH]+Cl-,中性化
合物,按系統命名法稱氯化***2-羥乙基***-三甲胺,目前工業生產的氯化膽鹼約90%用於飼料工業,其形式有7O~9O%濃度的氯化膽鹼水溶液和50~60%的固體產品。而對於奶牛來說,飼料中含有的膽鹼在瘤胃中降解率較高,新增時需要進行過瘤胃保護即以過瘤胃膽鹼***rumen-protected choline,RPC***形式來滿足奶牛在特殊時期對膽鹼的需要量。某些情況下奶牛對日糧中膽鹼無應答的原因就是由於膽鹼在瘤胃中被大量降解***估約85~95%降解率***。當過瘤胃灌注膽鹼15~90 g/d時,平均奶產量增加1 kg,乳脂率提高17%***Erdman,1990***。因此需要對高產奶牛補充能夠通過瘤胃的膽鹼***RPC***。
實際生產中常採用的過瘤胃保護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 真胃灌注方式。由於膽鹼的不穩定性及瘤胃細菌對其有較強的降解作用,因此較早的研究中多采用真胃灌注形式,以防膽鹼在瘤胃內被微生物降解失效。灌注器械用聚乙烯管制成,經過瘤胃瘻管、網瓣口、瓣胃,最後到達皺胃。Sharma等***1989***報道,對產後150 d的奶牛進行真胃灌注膽鹼50 g/d,結果其奶產量、4%FCM 產量和乳脂率與對照組相比均有所提高。
②包被方式。鑑於膽鹼吸溼性極強,其在瘤胃內比氨基酸更難被保護。近年來的RPC產品主要以膠囊包封和脂肪包被的方式生產,後來也有人做過全血保護氯化膽鹼試驗、酪蛋白一甲醛、酪蛋白一脂肪包被方式。使用過瘤胃保護膽鹼產品***膠囊膽鹼***,可保護膽鹼免受瘤胃微生物降解而在小腸中釋放膽鹼,有利於奶牛對膽鹼的吸收,該產品包含25%氯化膽鹼,經體外試驗,結果表明其中85%的膽鹼在瘤胃中穩定。膽鹼含量為0.078%組的乳脂率降低,膽鹼含量為0.156%和0.234%組乳脂率均有提高。此外新增量為0.156%組的3.5% FCM 含量最高。而乳中體細胞數目***SCC***、乳糖等指標沒有明顯變化。
該試驗說明給奶牛日糧中新增膽鹼可提高產奶量,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乳品質,但適宜的新增量還需進一步的探討。另外在該試驗還有一個不太明顯的趨勢即低蛋白質水平新增膽鹼效果要好於高蛋白質水平,泌乳初期新增效果優於泌乳中後期。其原因可能是在泌乳早期甲基及氨基酸和葡萄糖的代謝作用加強,能量蛋白質代謝出現負平衡,而甲基分子之間的代謝關係及蛋氨酸和葡萄糖的關係都直接影響氨基酸的需要。
雖然已經有了過瘤胃膽鹼的專利產品,但其包被率一般只有85% ,與過瘤胃脂肪報道的99%以上的包被率還有一定差距。目前膽鹼包被產品不夠穩定成熟,因此在包被方式上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膽鹼對奶牛脂肪肝、酮病的預防和治療作用,理論上成立和存在,其效果及意義還需進一步試驗證實。綜上所述,,高產泌乳奶牛在圍產期、泌乳早期日糧中新增適量過瘤胃膽鹼可提高產奶量、改善血液生化指標、降低酮病亞臨床狀態、預防脂肪肝,其新增量要根據動物的生理階段、生產效能、日糧營養水平和動物自身健康狀況來確定。因此,在反芻動物日糧中新增膽鹼是必要的,最佳的新增形式是過瘤胃保護性膽鹼,新增效果取決於保護程度。
4 結論
試驗表明, 對泌乳牛飼餵新增氯化膽鹼的飼料可以提高奶牛生產效能,改善乳品質。並且可以預防奶牛酮病,提高經濟牛抵抗力。對於未進行過瘤胃保護處理的氯化膽鹼直接飼餵給泌乳牛則效果會差很多,而做過過瘤胃保護處理的則效果明顯。新增量要根據動物的生理階段、生產效能、日糧營養水平和動物自身健康狀況來確定,同時還需要更多的實驗來進一步瞭解氯化膽鹼的更多作用即合理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鏡巖,等.生物化學***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43,258.
2 周順伍.動物生物化學***第三版***.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122~124.
3 胡寶利.膽鹼及其在養殖業上的應用.黃牛雜誌,2000,26***1***:52~55.
4 徐國忠,葉均安,等.保護氯化膽鹼對奶牛泌乳初期生產和血漿
生化指標的影響初探.中國畜牧雜誌,2005,41***6***:23~25.
5 滕佳伍,高玉鵬,等.過瘤胃脂肪在反芻動物中的應用研究.中國畜牧獸醫,2005,3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