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後活動反思範文

  不管從事什麼行業,都要學會總結自己的工作和反思,下面,小編在這給大家帶來,歡迎大家借鑑參考!

  1

  一、細節描述:

  “1…3…5…1…3…5…”孩子們聽到了這個音樂馬上就從自己的小椅子上站了起來。又是一個音樂響起,孩子們立刻向後轉面朝小椅子站好,接著孩子們根據聽到的不同音樂做起了不同的動作:拿起小椅子、按照音樂活動中的隊伍排好隊,坐在座位上拍手。

  二、評價分析:

  《親親熱熱在一起》是一首表達孩子和爸爸媽媽美好感情的歌曲,歌詞看上去有些複雜,但是由於之前學了兒歌《敲門》,所以這樣就降低了歌曲的難度,幼兒學起來會容易一些。在幼兒學唱歌曲的同時我還讓幼兒做了一系列配合歌曲的動作,以此來幫助幼兒學習歌曲。小班幼兒的活動帶有明顯的情緒性,他們常常在興趣的驅使下自發地進行多種活動。我在開展小班音樂活動時發現,小班幼兒大都喜歡唱一些熟悉的歌曲,新授課時,他們一般興趣不太高,第二節複習課時,他們由於熟悉了音樂節奏,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就像《親親熱熱在一起》,因為歌詞就是之前學習的兒歌《敲門》,所以幼兒在學習歌曲時就有了興趣***這主要是幼兒在上新授課時,不能完全理解所授課的內容,當然更談不上接受有關資訊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幼兒的興趣,才能上好小班的音樂活動。

  三、所思所悟:

  根據“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點,我也想了好多激發幼兒興趣的辦法。就像讓幼兒通過表演來激發自己的興趣從而學習音樂。因為幼兒好奇心強,表現欲旺盛。音樂活動能充分滿足幼兒這方面的要求。通過表演,幼兒能體驗到用表情、動作、姿態與他人溝通的樂趣。在感受音樂的過程中,幼兒能作出較積極的外部反應,能從與他人合作的動作表演活動中獲得交往合作的快樂。在音樂活動中,我啟發幼兒用自己的身體動作進行創造性表現,發揮幼兒創編的積極性,在開展音樂活動中儘量採納幼兒的意見和建議,不照搬書上的動作方案,幼兒在創編表演中鍛鍊了自己,增強自信心,獲得了成功感,這有利於幼兒健康人格的培養。

  2

  一、教材分析

  幼兒美術教育是一種創造教育,每個幼兒都有美術創作的潛能。在幼兒的美術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在成人看到既可笑又可愛的形象。這些都是幼兒從自身經驗出發,經過大膽想象而創造出來的。因此,幼兒美術教育應當鼓勵和指導幼兒以自己的眼光觀察周圍世界,形成有個人特色的藝術表象,並通過大膽想象、手、眼、腦協調的操作,表現自己的體驗,也是感受和創造美的過程地。而美術活動“有趣的小烏龜” 是幼兒非常喜歡的一種小動物。 而且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大膽想象、好動手操作特點。為幼兒提供充分操作的機會,幼兒通過手、眼、腦的協調活動,用腦去想象、理解、創造,為他們提供了美的體驗和自我展示的舞臺。

  二、評析

  1、分組教學的運用

  在分組過程中,老師分成3個小組,每一組的材料都是不一樣的,這樣分層了三個層次,難度也各不相同,讓孩子自由選擇,體現了孩子的主動性和自我需要以及情感支援。活動中老師尊重孩子的選擇,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使孩子們積極地投入到活動設計中去。

  2、材料的運用

  在活動中教師能提供三種不同的材料,讓幼兒能依靠材料特點,通過觀察、摸索來調整怎樣更好的操作、利用。如在用皺紙來做烏龜的背殼中,孩子們充分發揮想象,有的把皺紙編成繩子,一圈一圈的繞上去,有的把皺紙按顏色一圈圈貼在烏龜殼上,還有的做成了一小塊一小塊的殼。發揮了幼兒的創造性。

  3、活動的內容設計方面

  每個環節都是精心準備與設計的。如第一環節的活動,教師出示製作好的“烏龜”讓幼兒說說它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激發幼兒製作的興趣。第二環節,教師邊講解制作方法邊完整示範一遍過程。並圓上添畫烏龜的頭和四肢。第三環節,幼兒自己製作,教師巡迴觀察指導。讓幼兒說說它們是用什麼做成的。最後,大家互相欣賞作品,也讓幼兒有了集體完成作品的成功體驗。這樣有趣的自由探索活動是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的,也是適合孩子的最近發展區的。活動中充分發揮了幼兒的自主性,這也體現了新的教育觀。在活動中,孩子的綜合素質得到發展。

  三、反思

  1、有趣的小烏龜不光體現在單個上的有趣,也可以將幾隻烏龜組合在一起進行創作,這樣將會讓幼兒的想象力更加擴充套件。

  2、結束的講評活動可以讓幼兒來介紹本組的作品,充分發揮幼兒的主人翁意識,與前面的討論活動也相互呼應了。

  3、可以多多嘗試一些好的活動形式,既是幼兒感興趣的,又是教師也覺得很好玩的,真正的做到玩中學,從而來總結經驗。

  4、教師在活動中的指導較少,對新材料的介紹與操作要點講解不夠。

  3

  活動反思:

  活動以孩子們喜愛的動畫片“圖圖”的視屏切入,用一種動態的、誇張的形式讓孩子們一下子感受到了生氣時的表情特徵。在孩子觀察與表現生氣表情的環節中,我也能緊扣活動的目標,時刻引導孩子發現圖片中生氣時誇張的地方,如:皺皺的眉頭、冒火的眼睛、豎起的頭髮等,並鼓勵孩子也能用誇張的方式來模仿這些誇張的表情,讓他們體驗到一種誇張後的樂趣。活動中,我能鼓勵孩子大膽地來講述自己生氣的故事,並能根據孩子的回答進行引導,使整個活動能緊緊圍繞目標而展開。

  由於一開始我們考慮到要結合主題活動“高高興興”的開展,所以,在活動設計的過程中一直考慮的是如何才能使活動與主題貼合得更近,最後還是決定採用畫畫的形式讓孩子記錄自己生氣的故事,再引導孩子講述。活動中還引導孩子知道生氣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及使自己高興起來的方法。通過今天的教研活動,我也發現了一些需要調整或改進的地方。

  1.對中班孩子來說一個活動抓兩個點可能更多了,而讓孩子用故事的形式來表現畫面可能太難了。既然孩子對誇張的表情很感興趣,而且活動前面的環節也引導得比較到位,可以重點就讓孩子來畫生氣的誇張表情。

  2.我在活動中的引導還過多,比較注重面面俱到,有時可以退位,讓孩子講述的機會再多一些。

  認識粗細***數學***

  活動要求:認識、比較物體的粗細,懂得“粗細”的比較是相對的。

  活動準備:教師演示用的4種不同粗細的物體***小棒、牙籤、蠟筆和水彩筆***

  幼兒標作材料人手一份***能力強的為7種不同粗細的物體,能力中等的為5種不向粗細的物體,能力差的為3中不同粗細的物體******牙籤、小棒、蠟筆、記號筆、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認識粗細

  1.請幼兒用自己盒內的東西穿木珠

  提問:你在玩木珠的過程中發現什麼了?***牙籤、小棒穿進,蠟筆等沒穿進***

  2.尋找原即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小棒、牙籤細,蠟筆粗***

  3.小結:原來東西有粗和細之分。

  二、比較粗細

  1、出示小棒

  師:剛才我們玩了穿木珠的遊戲,有的東西穿進去了,而有的東西沒有穿進,那麼小棒剛剛穿進了,它是粗的還是細的?

  ***1***若回答細的,則出示牙籤,讓幼兒比較

  ***2***若回答粗的,則出示蠟筆,讓幼兒比較

  那麼這支筆到底是粗還是細。

  2.得出結論:一樣東西是無法比較粗細的,要兩樣東西才能比較出租和細。

  三、利用粗細不同的物體排序

  師:你們盒子裡的東西有粗有細,那麼我們來幫他們排上隊

  1.幼兒操作任意排

  2.提問

  ***1***你是怎麼排的?***從粗一細,從細一粗***

  ***2***你是怎麼排出來的?

  3、師生共同小結

  ***1***先找出最細的,然後找出最粗的,剩下的兩個進行比較、依次排隊。

  ***2***從盒中先找出最細的,放在第一,然後再在盒中找出最細的,放在第二,反覆運用這個方法依次排隊

  4、請幼兒採用互換方法比較一種方法排列。

  4

  昆蟲的世界充滿了生機,充滿了趣味。無論是絢麗多彩的春天,還是驕陽似火的夏天,大自然中隨處可見昆蟲忙碌的身影。面對這一切,成人可能會不屑一顧,而孩子卻會歡呼雀躍,用充滿好奇的眼睛去觀望,用充滿靈性的耳朵去聆聽,大餡餅這個故事發生在有趣的螞蟻家族,藉助這個故事可以讓幼兒對螞蟻的生活習性有更多的瞭解,活動設計來源於幼兒的生活,讓幼兒瞭解螞蟻家族團結合作的搬運過程和有趣的分工情況,體驗團結合作的快樂!在活動過程中以遊戲的形式進行,使整個過程動靜結合,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帶領幼兒用報紙當作大餡餅,學習有力的吆喝聲,體驗團結合作的快樂。

  整個教學活動下來,我覺得故事的內容很獨特,裡面的對話工整、有序,闡述的道理明顯、易懂,整個環節把握得比較合理,但同時也帶給我一些啟示。

  1、第一環節出示圖片激發幼兒的興趣我沒有引導好,當幼兒回答螞蟻在搬石頭時,我沒有很好引導,導致幼兒以為真的是大石頭。其實我可以引導他們,“這真的是大石頭嗎?”引出這是一片香腸,不是石頭。

  2、在講述第三張圖片時,應該重點講述,上課時我有點急,“螞蟻為什麼要吆喝著把大餡餅運回洞?”這個問題我沒有丟擲去,導致這張圖片沒有講透,還可以讓孩子學習螞蟻們的吆喝聲“嘿喲,嘿喲”。

  3、講述故事時,我一張張地出示,讓孩子一張張地看,一張張地講,讓他們猜測下一張圖片的事情,幼兒不太會猜對,有點難度,其實,可以把圖片一起出示,讓幼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概念。

  4、最後環節遊戲《運餡餅》,讓幼兒切身體驗小螞蟻搬運食物的過程,將分工與合作在遊戲中體現出來。遊戲,能使整個過程動靜結合。但是我在遊戲前沒有講清楚遊戲規則,導致孩子都拿著刀,不知怎麼玩了,要是能講一下6人一組,二人當兵蟻,四人當工蟻,那麼他們就清楚了。可能是用了玩具刀的緣故,導致孩子對刀非常感興趣,看起來也有點危險,刀可以不用。《運餡餅》的兒歌一時半會不大可能學會,我想:不要也可以,就讓他們一邊搬大餡餅,一邊吆喝:“嘿喲嘿喲嘿喲嘿喲……”就可以了。

  雖然活動已經結束,但留給我的啟示會一直引領我今後的教學工作,相信:只要自己不斷的積累,一定會在教育教學中有所突破與長進的。

  5

  本次科學活動是選自《幼兒園建構式課程指導》中的“彎彎繞繞”主題。電線既有一定的剛性又柔軟易折曲,是彎折造型的好材料。它可以幫助、支援幼兒自由、充分地表達內心圖景。《綱要》中強調科學領域的教育內容應從身邊選擇材料。是啊,孩子生活的環境中有許多都是俯拾即是的自然物,但這些往往不一定能引起孩子的關注,也常常被我們老師所忽略。但恰恰就是這些取材簡便的自然物,如電線,是我們開展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寶貴課程資源。教師的任務就是關注、挖掘身邊的自然物、自然現象,為我所用,為幼兒享用,並以此引發孩子的求知慾望和探索興趣。

  家長和孩子們都收集了各種各樣的電線,通過本次活動,讓孩子們知道了原來廢舊的電線可以這麼好玩。有的孩子把電線做成了小魚,有的孩子做成了眼鏡,有的孩子用電線做成了氣球,有的孩子做成了英文字母,還有的孩子做成了帽子,``````孩子們發揮著自己的想象,用電線製作著各種各樣的造型。活動效果很好,在有趣的環節中,孩子們可是探索如何讓電線站起來呢?有的用積木,有的用橡皮泥,有的用透明膠,有的用瓶子,有的開動腦筋,不借助物品直接讓電線站起來。在活動中,孩子很享受這個創造的過程,當看到很多電線藝術品展現在我們眼前時,孩子們的臉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活動結束後,我發現幼兒的興趣很高,在第三部分讓電線站起來的環節中,我本來設計是幼兒有2次操作過程,第一次是嘗試玩,第二次是根據幼兒的回答在已有經驗上玩,使活動更加豐富性。可是在實際的操作中,我發現孩子們第一次嘗試就興趣很濃,後來我順水推舟直接引入到了第二次操作,可是我巡視一圈後,就有點後悔了。孩子們就在盡情地玩,活動中沒有層次性的突出,顯地很平淡,環節沒有亮點,就連最後的收尾也是延伸到區域中。我發現教師的語言真地很重要,適當的引導很重要,對幼兒提出的要求要明確,更要關注到一些細節方面,我想如果考慮地更加周到些的話效果會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