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腸通便

[拼音]:huli

[英文]:nursing

幫助病人或健康人保持、恢復、增進健康的醫療技術服務。是醫療衛生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狹義上指照料傷、病、老、幼、弱、殘人員等在不同程度上不能自理的人的措施,又常指由護士擔任的醫療技術工作。護理工作範圍不僅限於醫院、療養院等衛生機構,也包括家庭和社會;其工作內容不僅包括臨床護理,也包括衛生保健。從事護理工作的,不僅有專業護士(多由女性擔任),患者家屬、社群工作者等有時也要參與。

臨床護理包括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基礎護理包括觀察和記錄病情,執行醫囑給藥注射,進行其他治療措施,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進行病人衛生護理、精神護理、飲食護理、排便護理、病室管理,對病人及家屬進行衛生保健指導等,危重病人護理要求更嚴。專科護理則結合專科特點進行,如手術病人護理、精神病人護理等等。在家中、社群裡照料老、幼、弱、殘者也要遵守基礎護理的要求。

預防保健護理主要在社群或家庭進行。包括家庭訪視、衛生宣教、預防接種、衛生防疫、婦幼保健等。

隨著醫學生物模式的發展為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護理工作已從傳統的輔助醫療的地位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以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護理學的理論為指導,並與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密切相關,特別重視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相互作用,強調給人以整體的護理。護理工作是服務於人的工作,因此護理人員需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感,富於獻身精神。

世界上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護理。人在生、老、病、死各個階段都離不開護理。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先進醫療裝置的增加,醫生與病人接觸減少,出現非人性化的趨向,病人更需要護理的關切。這樣才能增添人性的因素,護理人員多數為女性,這也是一個原因。在醫院裡,病人的一切診療計劃,除手術外都由護士實施。手術的成功與護士的術前準備、術中配合和術後護理也密切相關。日常大量的生活護理,也直接關係著病人的舒適、安危和恢復,同樣需要以科學理論為依據。病情觀察和護理記錄可隨時為診斷和治療提供資訊,而且危象的出現常常由具有理論和臨床經驗水平的護士首先發現,從而贏得搶救時機,在重症監護中護理的作用極為重要。有些疾病,尤其是慢性病,主要依靠護理才得以康復,即使失去治癒機會,精心護理也可以減輕病人的痛苦,延長其壽命。護士在社會中有特殊地位,密切接觸廣大病人及其周圍的人,在地段、工廠、學校的公共衛生護士,宣傳衛生防病知識,普及簡易護理常識和技術,對實現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全球戰略目標將發揮重要作用。

護理髮展史

19世紀以前世界各國都沒有護理專業,1854~1856年英國護士F.南丁格爾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改善傷兵生活條件,精心護理,使傷員的死亡率從50%下降至2.2%,這震動了全英社會,使護理工作受到尊重。1860年南丁格爾在英國創辦了第一所正規護士學校(見F.南丁格爾)。

中國古代醫、藥、護不分,許多醫學經典著作中有關於護理的內容。護理在中國成為一門職業,起始於19世紀中葉西醫傳入中國以後。1888年在福州創辦了第一所護士學校。1921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北京協和醫學院與全國5所大學合辦護士學校,學制5年畢業生授予學士學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護理教育納入國家中專系列。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大面積燒傷和斷肢再植護理,代表了這個時期護理工作的突出成就。但長期以來中國只有單一的中專護理教育,師資也很缺乏。1978年衛生部發出關於加強護理工作和護理教育兩個通知。各醫院建立了護理指揮系統和護理常規制度。1983年恢復大學本科護理教育,併為廣大在職護士舉辦大專繼續教育;建立護理技術職稱系列(主任護師、副主任護師、主管護師、護師)。

現代護理學的理論

隨著護理事業的發展,護理學的概念不斷變化。19世紀,當南丁格爾把護理工作確定為一門職業時,護士主要的任務是為傷病員服務,其範圍僅侷限在醫院。1859年南丁格爾在《護理札記》中對護理學的概念是:“擔負保護人們健康的職責……以及護理病人使其處於最佳狀態”,這至今仍應成為護理專業所遵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護理學發展很快。40年代護理工作關心的是病人及其疾病,50年代馬斯洛提出人的基本需要,他認為動機建立在需要的基礎上,而只有這些基本需要得到滿足,人才保持於健康狀態。這些基本需要自下而上排列為生理需要(氧水食物、排洩睡眠等);安全的需要(安全保護);愛的需要(相愛和歸屬等);尊重的需要(自重,受到別人尊重);自我才能發揮的需要。護理的任務就是滿足他們的需要。1951年麥克馬納斯指出護士職責是明確或診斷護理問題及有關方面,決定護理措施,解決護理問題(即時的或長期的)以預防疾病,護理病人,促進康復,使其達到最佳健康。60年代的壓力學說,認為人的基本目標是在不安定的世界上適應緊張,應付危機,保持身體平衡。另一方面疾病總是與失衡狀態聯絡在一起。在某種壓力下人不能達到自己的需要,這時護士可給他提供技術需求,解除其壓力,恢復其原有的自我平衡。60年代V.亨德森對護理學的定義是:“護士特有的職責是幫助人(病人或健康人)保持或恢復健康(或平靜地死去),他必須具有這種力量,意志或知識。”V.亨德森認為向病人提供基本護理是護士的主要職能。70年代奧瑞姆首先提出自理的學說,她認為護理的最終目的是促進、維持和恢復個體自理的能力;對完全不能自理者給予全補償性的護理,同時又要幫助他恢復自理能力;對潛在有自理能力者,在給予半補償護理的同時給予指導教育促其達到自理。1980年美國護士協會根據現代護理學的發展,對護理學作了如下定義:“護理學是診斷和治療人類存在的或潛在的護理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護理工作應在以下五個階段,即:

(1)健康保持階段;

(2)危險增加階段;

(3)早期探查階段;

(4)臨床階段;

(5)康復階段提供服務。醫生的基本職能是“治癒”,護士的基本職能是護理,只有醫護合作才能最好執行這些職能。最有效的治癒,只有在得到最好護理的條件下,才能取得。創造這種條件是對創造性護理工作的要求。以上這些護理理論的發展使護理學成為一門專業學科,並總結出護理程式和責任制護理兩個學說,指導護理實踐。

護理程式

是系統論在護理實踐中的運用,是針對病人的需要解決病人問題的護理活動。護理程式不僅適用於一個人,也適用於一個家庭、團體或社群。護理程式分為四個過程:

(1)資料調查,②制定計劃,③實施計劃;

(4)評價效果。其基本精神是將疾病引起的生理、病理、心理、行為變化和主、客觀表現作詳盡的瞭解,包括由護士自己根據需要問病史及進行體格檢查。然後經過分析研究,歸納成若干個問題,這稱為護理診斷或護理問題。繼爾制定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措施,稱為護囑,包括病人教育和出院指導。隨時評價護理效果(資訊反饋),若護理未達到預期效果或病情有變化,可重行評估,修訂護理計劃。病人出院時作最後評價,總結經驗,這樣便形成一個迴圈往復並受外界環境影響的開放系統,使護理工作自始至終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護理程式也可說是長期護理實踐的經驗總結,加以理論化,使成為一種模式,又反過來指導護理實踐,並且達到護理教育,護理實踐和護理科研的有機結合。

護理診斷指出病人存在的或潛在的能用護理方法解決的問題,而不是疾病的診斷。護理診斷包括三個組成部分:

(1)健康問題,②病因,③症狀和體徵。一個護理問題可有數個產生的原因,因而處理也不相同。用電子計算機的記憶儲存系統,根據病人的不同問題、產生的原因、症狀和體徵,優選護理方案,可提高工作效率,使護士有更多時間用於護理病人,並且每班將每一病人的護理計劃印出,作為工作和檢查落實的依據。

責任制護理

責任制護理是1970年以來護理制度的重大改革。長期以來護理制度有:

(1)個案護理,用於危重病人,設專人護理;

(2)功能制護理,隨著工業革命而出現的流水作業法,按職務分工,優點是節省人力,缺點是病人的護理由多人分管,無專人負責;

(3)小組護理,由幾名護士分管一組病人的護理,與功能制護理相比,接觸病人的範圍較小,但在組內常仍按職務分工。責任制護理是一個護士負責幾個病人,以整體的觀念對病人進行全面護理的一種新的護理分工制度,其特點是以病人為中心,從入院到出院由責任護士全面負責,運用護理程式,通過與病人的密切接觸,建立新型的護患關係,相互信任,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充分調動病人和家屬的積極性,從而扭轉了單純技術護理和機械地執行醫囑的被動局面。自1980年代責任制護理引進中國以來,經過全國各級醫院的施行,已顯示出它的優越性,首先病人有了安全感;加強了護士的責任心和學習的自覺性,得到病人的信任,取得職業上的滿足;由於責任護士觀察病情細緻,密切了醫護關係。但是,實行責任制護理要求責任護士達到較高的專業水平,能直接向病人負責,並具有一定的職業道德規範。此外,每名責任護士以分管5~6名病人為宜,並且班次相當穩定,每天均有責任護士負責病人的護理,儘量減少責任護士輪轉夜班。在中國護士嚴重缺編的情況下,全面推行責任制護理尚有較大的困難。因此應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在重病人中先設專人護理,按護理程式制定護理計劃,同時,從教育入手,改變護理隊伍的知識結構,為逐步為全面實行責任制護理作準備。

參考文章

新生兒護理人工應如何進行餵養產科怎樣治療和護理腮腺炎患兒?孕育兒怎樣治療和護理患有猩紅熱的孩子?孕育兒怎樣防治和護理支氣管哮喘?孕育兒如何對支氣管哮喘患者進行護理?內科怎樣預防與護理細菌性陰道病性知識怎樣護理固定藥疹性知識生殖器皰疹的患者怎樣護理性知識如何護理紅皮病患者面板科與傳染感冒病的一般護理應注意什麼?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