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彈道學
[拼音]:Zheng Xie
中國清代畫家、書法家。揚州八怪之一。
生平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出身貧寒知識分子家庭,幼年喪母,賴後母撫養。少年時從學於鄉先輩陸震,20餘歲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鄉試中舉,乾隆元年(1736)中進士。七年出任山東範縣知縣。一年後調任濰縣。十三年,乾隆皇帝弘曆東巡至泰山,他為書畫史。十八年因請賑得罪大吏而罷官。他書畫上常用的印章印文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乾隆東封書畫史”,“七品官耳”等,可說是其生平的紀實。鄭燮為政有幹才,痛恨官場腐敗作風,同情底層群眾。在濰縣任上的頭兩年,適逢山東大災荒,出現了“人相食”的慘痛景象,鄭燮採取應急措施,不及申報上司批准,動用官倉糧食借貸給饑民;秋後災情仍重,他又焚燒了所有貸券,採取以工代賑辦法,修城鑿池,招徠遠近災民赴工就食;責令邑中大戶開廠煮粥和積粟之家平糶囤糧,使饑民得以度過災荒。但這些措施,卻觸犯了豪紳富戶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誣罷職。他離濰縣時,囊橐蕭然,僅有圖書數卷,百姓痛惜挽留,甚至為其立生祠。鄭燮性格曠達,不拘小節,喜高談闊論,臧否人物。當時即被人稱為“狂”和“怪”。罷官後居揚州,以賣畫為生。
藝術思想
鄭燮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影響,要求自己“第一要明理作個好人”,出仕作官,要“立功天地,字養生民”。在文學創作上也主張“理必歸於聖賢,文必切於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他的詩歌,很多是描繪窮苦人民生活,揭露富豪和胥吏的殘暴貪婪。在繪畫和書法上,他深感“以區區筆墨供人玩好”是可恥的“俗事”,而提出:“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創作中盡力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倫理道德的教育意義。對待傳統和前人成法,主張“學一半,撇一半”,“師其意不在跡象間”。即“不泥古法,不執己見,惟活而已”。重視自己的創造性,“不肯從人俯仰”。他十分注重對自然的直接觀察,以真切的感受來萌發畫意,曾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主張“胸無成竹”的創作方法,指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聯絡和區別,詳盡敘述了從觀察感受、構思醞釀,到落筆定型的創作過程,見解獨到,為前人所未道。他的許多創作感受與經驗體會,見之於題跋、題詩,如“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等,都是很有價值的美學觀點。
書畫創作
鄭燮專長於畫蘭、竹、石、鬆、菊等,偶亦寫梅,筆法直接取法石濤,又多從徐渭、高其佩等畫家中得其意。剪裁構圖崇尚簡潔,筆情縱逸,隨意揮灑,蒼勁豪邁。其題材雖然侷限於傳統的文人畫“四君子”範圍,但通過題詩、題跋寓社會倫理教育於畫中,能時出新意。如《墨竹圖》題詩云:“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荊棘叢蘭圖》跋雲:“滿幅皆君子,其後以棘終之,何也?蓋君子能納小人,無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蘭,其花更碩茂矣。”《柱石圖》題詩云:“誰與荒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雲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其書法以畫法入筆,折中行書和隸書之間,自稱“六分半書”。縱橫錯落,整整斜斜,如亂石鋪街,不落前人窠臼,別具一番風味,後人亦稱書體為板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