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傳》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傳》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傳》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傳》讀後感1

  我最近在看這樣的一本書《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這本書是關於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林徽因的一生。說句實話,我很欣賞她,不僅是因為她有滿腹的才華,而更多的是因為她處理感情的理性。她的理性讓我佩服。

  看書裡的一字一句,我似乎找到一種寧靜感,一種對生活釋然的感覺,其實人的力量是多麼地微不足道,抵不過一寸光陰的削減,所以活得坦然才好,活在當下,做每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去每座和自己有緣的城市,看每道動人心腸的風景,珍惜每一個擦肩的路人。

  我們都在追求內心的自在和所謂的幸福,每個人都知道,幸福有時候是午後的一杯濃茶,是夕陽下的一縷陽光,真正的自在是知曉得失從緣,懂得隨遇而安。

  讀著那些散發幽香的文字,漸漸忘卻塵世的喧囂,走進歷史,品味悠遠,與從未謀面的書中人物產生共鳴,共同徜徉心靈的桃花源,美好而溫暖!

  相比較於之前我所聽聞的其他的女作家,林徽因沒有三毛的那種灑脫和放蕩,她是那樣的與眾不同。她有徐志摩為之傾其一生的愛戀,更有梁思成的相濡以沫,更有文學泰斗金嶽霖的愛慕。徐志摩與她相愛於康橋,於是有了《再別康橋》。後來又有梁思成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是有了梁再冰的出生。更有金嶽霖的決心為其默默地奉獻一生,終身不娶。

  她是如此的奪人眼球,這就是她,一個為我國建築奉獻一生的女建築師。我永遠愛她。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傳》讀後感2

  前段時間到書店看到了《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這本書,書名富有詩意、哲理,充滿遐想,瞬間便吸引到了我。

  開啟這本書,才得知寫的是民國才女——林徽因。作者將沉積於歷史風塵中的人物與事件,再度以鮮活的形象與映像,凸現於世人眼前。《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書名出自於一篇網路散文,作者將其借用,用在所寫主人公林徽因身上,展示她一生為人的態度。以前讀書時只是聽說過林徽因其人,後來又翻閱一些關於林徽因的書籍,對她有一些瞭解,曾經某個週末還專門到她戰亂臨時住的四川李莊參觀過。她的一生正如自己和人們評價,如她早年寫了一首《蓮燈》詩歌,:“如果我心是一朵蓮花,正中擎出一枝點亮的蠟,熒熒雖則單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驕傲地捧出輝煌……”。

  她還寫過“曾幾何時,我們做了世上那最柔情的人,為一朵花低眉,為一朵雲駐足,為一滴雨感動”這樣美的詩篇和散文。但是才女並沒有成為專業的詩人、作家,而是選擇了建築行業作為自己一生的職業(也是中國第一個女建築師)。一個擁有愛國情操的她,想在一個新舊制度、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在坎坷動盪的歲月裡,保護和傳承中華歷史傳統文化之優秀的古代建築。她想到了,也最終做到了,在歐美完成學業後就投入了這項工作之中。但由於日本軍國主義入侵中國,她中斷了很多年考察,被迫拖家帶口,從北京、南京等地流亡長沙、昆明,最後輾轉到達四川李莊。坎坷動盪中,她與祖國同呼吸共患難,執著於學術事業,致力於文化的傳承。書中描寫她顛沛流離的生活和艱苦的物質條件,使她肺病復發。

  在病榻上,她通讀了《廿四史》中有關建築的部分,為寫《中國建築史》蒐集資料,經常工作到深夜。幾年中,她協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築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建築史圖錄》稿,初步實現了他們在學生時代就懷有的心願。林徽因是那個時代上空的臨水照花人,因為她不僅僅擁有智慧、美麗、優雅,還有絕世無雙的事業、愛情與友情。在民國風雲際會的變革中,也許只有林徽因這個名字配得上這樣的殊榮。作者用最清澈的文字、詩意的筆法、全面詳實的資料,生動地展現了林徽因傳奇的一生。

  看完全書後,最喜歡的還並非作者的流暢、清新的文筆,吸引我的也不是其空前絕後的愛情故事,而是在那個時代,人們對職業、對愛情、對文化、對精神的追求,她們與時代、與祖國緊緊相聯,從實際行動、從心靈深處去追尋、探討、體味、感悟。雖然林徽因也有過艱難的抉擇,也經歷過生活的磨難,在那動盪的時空走過、路過,但她並沒有錯過,沒有愧對自己和國家。但我和許多人一樣認為,這一切說明:林徽因的一生不僅是事業完美的一生,也是愛的修行傳承完美的一生。

  讀了此書,讓我對自己的人生有一些新的思考和定位,感動我的還是輕輕的那一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傳》讀後感3

  終於看完了這本書,心裡不知道是何許的感覺,只知道美美的,帶有詩一般的韻味,就像林徽因,總是給人以清潔、美好的感覺…

  只看林徽因的詩,我們知道她是溫柔的,出身於官宦世家的.她應該是身居豪宅,不問世事的大家閨秀,然而進一步瞭解她之後,我們會發現,她雖然有著詩意的人生,她卻不喜歡一個人的獨處,煮一壺香茗,約3、5個好友,一起夜下話談,談人生談理想談事業談詩詞歌賦或許才投她意,但是對事業極度熱忱的她卻很少有這樣的時間,只有在香山養病的那4年,才可以這麼愜意的生活,但是病情稍微有些好轉,她就立即投入到自己喜愛的建築事業中去,喜歡一個人,沒有什麼原因,只是因為喜歡,就像她喜歡古建築一樣,沒有其他的原因,無關風月,只是喜歡,故以她的才華,完全可以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有一番作為,創造一番輝煌!每個人都是過客,緣起緣滅都是前世今生早就註定的,今生我們擦肩而過,來世或許就會有那一次回眸。

  不需要刻意的去記住誰,也不需要刻意的去忘記誰,前世的債今世會來償還,今世未了的情來世可以再續。但是誰又能知道,到底有沒有那奈何橋,前世今生,我們在乎的那個人,來世是否還可以記得或者會忘記!林徽因在16歲的時候遇到了24歲的徐志摩,她在情竇初開的年紀遇到了風華正茂的他,在劍橋之上,兩個生來就帶著詩意的他們怎麼可能不擦出火花,這或許早就註定了。林徽因是理智的,任何時候她都不會讓自己尷尬,讓別人看到自己的軟弱,所以當她發現自己擺脫不了徐志摩的妻子張幼儀的陰影的時候,她斷然的選擇了離開,沒有告別,就像徐志摩的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徐志摩知道林徽因的離開是為了什麼,因為他懂她…後來徐絕情的與張幼儀離了婚,本以為這樣林徽因就可以接受孑然一身的他,與他相依相守,但是他不知道林徽因是驕傲的,她同大部分女人一樣,在浪漫的愛情與安穩的生活面前,她最終選擇了梁思成給的安穩的、真實的生活,即使心裡深愛著那浪漫,也只能是藏於心底,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慢慢回味…也許只有林徽因才有這樣的魅力,才能讓多情的徐志摩掛念一生,讓梁思成寵愛一生,金嶽霖守護一生。即使後來徐志摩愛上了陸小曼,他心裡也永遠有著林徽因的一席之地;“我苦惱極了,因為我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林徽因沮喪的說,梁思成第二天告訴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選擇了老金,我祝願你們永遠幸福。”他用實際行動寵愛了她一生;金嶽霖,我不知道從何說起,終身未娶,只為愛她,他永遠都是她的鄰里好友,他會隨著她的居所的變更而變更,一生守護,無怨無悔。

  徐志摩是多情的,他不止有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三個女人,還有凌叔華,雖然最愛的只有林徽因和陸小曼;梁思成縱然是寵愛了林徽因一生,但是在她逝世幾年之後,他還是娶了自己的學生林洙;只有金嶽霖是鍾情的,終身未娶,即使在林徽因去世之後,還記得她的生日,靠以前的回憶度過餘生。感情的事我們總是說不清楚,沒有誰對誰錯,我們只是羨慕林徽因傳奇的一生,感動金嶽霖的痴情。林徽因是美麗的,是智慧的,縱然是病魔纏身,仍然寫了很多詩詞併為中國的建築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還參與了國徽的設計,瞭解這樣一個美麗的女子總會讓我們感慨萬千,深思千萬。

  她的生命只有51年,對於現在人來說,這個時間並不長,但是對林徽因來講,51年剛剛好,不長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裡做了自己該做的,奉獻了自己該奉獻的,沒有大起大落,亦沒有大喜大悲,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溫暖…或許真的是有緣分這一說,她寫了人間四月天亦在人間四月悄然離去…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著變。你是四月早天裡的雲煙,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你是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水光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白蓮。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 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