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2000字(通用10篇)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2000字(通用10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20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2000字 篇1

  不間斷的讀完英國作家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意猶未盡。

  書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原本生活殷實,有兩個可愛的孩子,妻子愛好文學與藝術,是個女文青,她喜歡與體面的人物交際,所以家中經常高朋滿座,熙熙攘攘。在妻子親友圈中,斯特里克蘭德並不出眾,作為證券經紀人,雖然他掙錢養家,但因為缺乏藝術感顯得平淡無奇。不料,就是這樣一個平淡正常的人,卻在中年後迷戀上繪畫,並且“像被魔鬼附了體”,棄家出走,先是在巴黎的一個破舊旅館,後來乾脆到了南太平洋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後半生病魔纏身,窮困至極,死後名聲大噪。

  斯特里克蘭德是被魔鬼付了體的,所以他的所作所為超出了我們常人的理解框架,在他的世界裡沒有我們熟知的愛恨、責任、感恩、因果、窘迫和災難,所以他輕巧的離開了沒有收入來源的妻子、孩子,沒有一絲愧疚。更讓人不解的是,在他貧病交加快死的時候,荷蘭畫家施特略夫好心相助,把他搬到自己的家裡悉心照顧,不僅挽救了他的性命,還騰出自己的畫室給他作畫。斯特里克蘭德竟然和荷蘭畫家的妻子私通,並導致荷蘭畫家家破人亡。造成如此惡果,他本人也沒產生愧疚之意,表現的極度自私。另一方面,他自己生活窮困,餓的吃了這頓沒下頓時,他也沒有後悔當初離開舒適的家,從來沒有想回到過去,他沒有肉體上的痛苦感,反而願意在與世隔絕的小島到生命的終結,在最後慘淡而終的時候仍然很平和。

  因為他不合世俗邏輯,所以即便做了看來極度自私的事,我們仍然無法對他痛恨。他就是個外星生物,上帝或者魔鬼派他來就是透過他的手畫出不一樣的作品,為神靈發聲。上帝或者魔鬼只在他的腦子裡裝置了對繪畫的痴迷和獨到見解,至於人類社會的公序良俗在他離家出走時就一鍵刪除了。

  所以對這樣一個怪胎,我完全不理解。也許這正是大師的境界。

  但是,這本書讓我更動容的是裡面的各個配角。

  首先是荷蘭畫家施特略夫,他那麼善良,願意毫不保留的幫助別人,儘管畫技不高,長得肥肥圓圓一點也不帥,常常成為別人的笑料。他的妻子原本是一個貴族的家庭教師,與貴族家的少爺有染,在臨產之時被這家人一腳踢出門。在落難之時,施特略夫發現了她,並同她結婚。婚後更是把妻子捧在手心,百看不厭。然而,他的妻子卻出軌斯特里克蘭德!荷蘭畫家和妻子的愛情可能只是他一廂情願的,妻子對他更多的是感激,在女人沒有工作,無法謀生的年代,找到一個能提供穩定生活的男人是多難得,更何況這個男人還愛她,對她好!然而,施特略夫看到過妻子最不堪的一面,兩個人在心理上是不平等的。所以,妻子會愛上一無所有脾氣差的斯特里克蘭德,並最終飲鴆止渴。

  還有一個猶太人姓阿伯拉罕,作者提及這個人是為了表達某種價值觀。這個猶太人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年紀輕輕被選進醫院的領導機構,前程似錦。然而,在一次度假時,猶太人遞交了辭呈,帶著行李去了亞歷山大港。他形容當時的感覺“好像回到了老家,取得了無限自由”。儘管之後的生活收入很低,老婆也不漂亮,但是阿伯拉罕非常知足,從未後悔過自己的選擇。

  聯想起來最近一期的《奇葩說》,在非洲拍攝野生動物的青山,放棄了外交官的工作,到野生動物保護區工作,薪水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他說自己的生活草原化了,如果在城市裡看到青山,那一定不是他本人。

  “在出生的地方好像是過客,這種人在自己的親友中可能終生落落寡合,在他們唯一熟悉的環境中也始終孑身獨處。也許正是在本鄉的陌生感逼迫他們遠遊異鄉,尋找一處永恆居住的寓所。所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潛伏著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偏好,叫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覺得這是他們精神上的家園。

  由於阿伯拉罕的辭職,之後接替他工作的幸運兒取得了世俗眼中的成功,收入頗豐,加官封爵,有一個美麗的妻子。但是,究竟誰是成功者,也許難以下結論。叩問內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隨波逐流,才是真正值得羨慕的人吧。

  最後,說一下這個書名,儘管在序言中,譯者也解釋了這個書名。但是我願意相信,月亮代表夢想,六便士代表現實的說法。我們有太多牽掛與束縛,做不到像斯特里克蘭德那樣灑脫與決絕,但是在平凡生活中仍然可以有一份英雄夢想,在關心蔬菜與水果的時候,不忘暢想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2000字 篇2

  《月亮和六便士》看完好幾天了,當時很想寫點什麼,但又總是怕不到位;今天又接到過去學生的電話,言談中對即將開始的工作充滿了期待。於是我有了寫的衝動。記得看完時已經好晚了,老公問:“這麼好看嗎?”“嗯。可以吧。”“講什麼的?”“以高更的生平為模板,寫了一個有天賦的畫家的故事。聽從內心的召喚,尋找精神的家園。”內心的召喚,這是我看完書之後強烈的印象。

  畫家心中有一團熊熊烈火在燃燒,他被炙烤,受煎熬,只為找到準確表達的方式,找到讓他內心平靜的地方。所幸,最後他找到了,臨終前,他的心平靜了,他在他嚮往的地方畫出了他理想的世界,他平靜、滿足地離開了人世,帶著對世人的不屑。畫家深知自己畫作的價值,但他從不售賣,也不讓人看,因為他知道世人看不懂,他只是在想報答某人時才把自己的一幅畫送給他,在對方推辭不受時說:“你還是拿著吧,幾十年後它會有點用的。”呵呵,多麼自傲!後來在豆瓣上看別人的評論,點選率最高的的一個小女人寫的感悟:“親愛的,我是鯨魚,可是你只能給我一臺飲水機”,是看了毛姆關於男女區別的評論之後的頓悟,意思是女人對於愛情的渴求就像鯨魚對於大海,可是男人卻只能提供一臺飲水機那麼多的水。因為毛爺爺說,“女人把愛情看得非常重要,還想說服我們,叫我們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愛情。實際上愛情是生活中無足輕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慾,這是正常的,健康的。愛情是一種疾病。”“要是一個女人愛上了你,除非連你的靈魂也叫她佔有了,她是不會感到滿足的。因為女人是軟弱的,所以她們具有非常強烈的統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女人的心胸狹窄,對那些她理解不了的東西非常反感。她們滿腦子想的都是物質的東西,所以對於精神和理想非常妒忌。男人的靈魂在宇宙最遙遠的地方遨遊,女人卻想把它禁錮在家庭收支的賬簿裡。”於是小女人深深地剖析自己多年的學習生活都是在愛情的幻影中,不關心時事,不知道科學,書裡書外只有愛情和娛樂八卦。

  書評引來回帖無數,雖然很多人對於她關於女人的描述很感冒,好像自己並不是這樣視線狹窄,但是也有很多貼是深深的共鳴。我當然不是那種以愛情為唯一人,也許這和我從小的生活環境男孩多有關,也與自己的理科出身有關,毛姆關於男女區別的那兩段評論雖然在我的心裡有了那麼點漣漪,但還不至於那麼大的觸動,我最大的觸動是來自他另一段話:“‘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兒。我由不了自己。一個人要是跌進水裡,他游泳遊得好不好是無關緊要的。反正他得掙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他的語音裡流露著一片熱誠,我不由自主地被他感動了。我好像感覺到一種猛烈的力量正在他身體裡面奮力掙扎,我覺得這種力量非常強大,壓倒一切彷彿違拗著他自己的意志,並把他緊緊抓在手中。我理解不了。他似乎真的讓魔鬼附體了,我覺得他可能一下子被那東西撕得粉碎。”我震撼於畫家內心強烈的個性表達慾望以及他對自己內心渴求的響應。我很羨慕他。

  他的內心是極度自由的。沒有什麼社會準則能束縛他的心靈。他對於他的工作擁有極度的熱情,對於任何物質的享受毫不在意,絲毫不認為忍飢挨餓是受苦受難,完全過著一種精神生活。還有另一段:“我認為有些人誕生在某一個地方可以說未得其所。機緣把他們隨便拋擲到一個環境中,而他們卻一直思念著一處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處的家鄉。在出生的地方他們好象是過客;從孩提時代就非常熟悉的濃蔭鬱郁的小巷,同小夥伴遊戲其中的人煙稠密的街衢,對他們說來都不過是旅途中的一個宿站。這種人在自己親友中可能終生落落寡臺,在他們唯一熟悉的環境裡也始終孑身獨處。也許正是在本鄉本土的這種陌生感才逼著他們遠遊異鄉,尋找一處永恆定居的寓所。

  說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隱伏著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癖好,叫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神秘地感覺到這正是自己棲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家園。於是他就在這些從未寓目的景物裡,從不相識的人群中定居下來,倒好象這裡的一切都是他從小就熟稔的一樣。他在這裡終於找到了寧靜。”佛教中所謂前世有點類似這樣。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價值除了毛姆準確地描寫了一個天才畫家的生命歷程,更多的還是他在記敘的過程中加的那些議論。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2000字 篇3

  閱讀毛姆的這部世界文學著作《月亮與六便士》,每一次的感覺與收穫都不相同。小說中透過主人公查理斯·斯特里克蘭德先生在中年時期,放棄了穩定的收入、放棄家庭和兒女,走入尋求繪畫夢想而坎坷一生的故事,留給我們關於人生與理想、婚姻與愛情、生活與藝術的思考,回味無窮!

  首先,我稱這部小說是一部“學習鑑賞藝術手冊”。

  出生在xx年代的我們,對藝術的瞭解知之甚少。每次當我站在美術館展覽的藝術品前,“彷徨”二字油然而生。雖然站的很近,但又是那麼的遙遠!我僅僅感覺到好看還是不好看,但對它真正的美和創造者想要表達的內容,卻不知道應該作何描述和欣賞。我曾向很多人提出過諸如此類的問題,但是一直沒有尋找到答案。直到在毛姆的這本小說中,看到了答案:美是一種美妙、奇異的東西,藝術家只有透過靈魂的痛苦折磨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來。在美被創造出以後,它也不是為了叫每個人都能認出來的。要想認識它,一個人必須重複藝術家經歷過的一番冒險。他唱給你的是一個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裡重新唱一遍就必須有知識、有敏銳的感覺和想象力。多麼一針見血的語言!想要欣賞到藝術的美,我需要學習和積累的.還有很多很多。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的簡介,當我看到毛姆是以法國畫家高更的生平為原型,寫下的這部小說時,我找出高更的油畫。在沒有讀這本小說前,看到高更的畫,感覺整個視覺是被扭曲的,所有的東西都不成比例,而強烈的顏色衝擊著我的視線。他的畫有一種原生態的感覺,似乎開天闢地時混沌著。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樣表達意境?難道真實的寫實不好嗎?

  在一次又一次閱讀這本小說時候,我才似乎朦朧的理解到高更繪畫中所表達的美。精神上的追求如同大自然的美一般魔幻,稍縱即逝,但是抓住即永恆了。

  其次,這部小說也堪稱“愛情指導手冊”

  愛情對於物質極其豐富而精神空虛的現在來講,受到的考驗更為嚴峻。婚姻無法為愛情保駕護航,有時候反而帶來的是加速愛情的消亡。婦人往往把家庭佈置的溫馨、孩子教育的得體、照顧好家庭成員的飲食起居作為的首要任務,男人把事業、地位、金錢作為身份的象徵。大家卻都忽略了愛人之間的精神溝通。毛姆在小說中指導我們“在衝動的熱情前面,這種感情是毫無防衛能力的。”

  如果做的都是正確的事情,也就不會出現斯特里克蘭德夫人在結婚十七年後,才知道斯特里克蘭德先生要的是什麼;而勃朗什·施特略夫就不會被斯特里克蘭德先生所拋棄。而恰恰懂得他的是愛瑪。沒有精美屋舍、沒有錦衣玉食,有的只是茅草屋、簡單食物,而查理斯·斯特里克蘭德先生卻生活的比什麼時候都幸福。請有時間問問自己,做的東西是他/她要的嗎?

  最後,我把這部小說定義為“理想與生活指導手冊”。

  在這本小說中,能讓我欽佩的不是查理斯·斯特里克蘭德。雖然每個人選擇生活的方式是自由的,我無需去評論,只能說查理斯·斯特里克蘭德是一位讓我敬佩其堅忍不拔、追求理想的人,但是沒有辦法尊重的人。而使我真正欽佩的是布呂諾船長。“我在自己的身上也深深感到激勵著他的那種渴望。但是他的手段是繪畫,我的卻是生活。” 布呂諾船長和妻子共同用雙手創造出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們都清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創造好的物質基礎,也是想讓自己和家人能幸福。只是我們在匆匆忙忙工作中,別忘記曾經小時候的我們也想成為“這個家、那個家”!別忘記自己也曾經想學習的興趣愛好!別忘記孩子需要我們更多的陪伴、指導,別讓他們的精神世界也變成一片沙漠!

  理想和生活並非是一對矛盾體。他們就如同“月亮和六便士”一樣,月亮掛在天上,六便士就在地下。沒有六便士,又怎能觸控到月亮呢?只是在地上撿起六便士的時候,不要忘記抬頭看看月亮在那裡。人生匆匆幾十年,上帝創造我們,就是讓我們在這世間生活的豐富多彩。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祝大家活的精彩!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2000字 篇4

  小說主人公的創作靈感來源於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毛姆用這位畫家的生平輪廓(即由一個證券經紀人轉行為畫家,最後長眠於塔希提島),創造出一個與之完全不同的,讓世人在現實常理中無法理解、厭惡鄙夷,卻又在藝術精神世界裡敬畏敬佩的,斯特里克蘭德。

  原本有著幸福生活的斯特里克蘭德,放棄自己在倫敦的證券經紀人工作、拋棄與之相伴了17年的妻子、拋下一對可愛的兒女,像是受了神的旨意一般,毅然決然地隻身去了巴黎,只為畫畫。在巴黎流浪期間,他桀驁不馴,為人刻薄,毀了救他性命、視他為天才的斯特羅伊夫的家庭,卻毫無愧疚之心,而斯特羅伊夫,面對時常侮辱他的畫作,搶走他的妻子布蘭奇並導致她最後自殺而亡的斯特里克蘭德,仍舊選擇原諒,仍想著保護這個他心目中的天才。斯特里克蘭德自始至終的冷漠和冷血,讓常人簡直無法理解,並且抑制不住地厭惡,可他毫不在乎,不在乎任何的謾罵和指責,不在乎窮困潦倒,不在乎別人對他畫作的嘲笑,一心只為著畫畫,並最終找到了適合他包容他的地方——塔希提島.....

  如果不讀前言直接從正文讀起的話,很多情節反轉得出人意料,好奇心讓你不得不讀下去。其中的很多言辭也讓人耳目一新,筆者斗膽摘取其中幾段,略微發表一些拙見。

  “也許只是我本質裡的一種怪癖作祟,就是在那些日子裡也十分強烈,我感覺這樣生活著,做大多數人中一分子,一些東西卻失去了。我認清了它的社會價值。我看到了它的秩序井然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裡有一種狂躁,要求一條更寬闊的通衢。我似乎覺得這樣安逸的快樂中有某種警告的東西。我的心靈渴望過更加危險的生活。我已經有所準備,迎著崎嶇的岩石,迎著暗礁的海灘,如果我的生活有預料不到的變化的話——無法預見的生活的變化和騷動。”安逸還是挑戰,這常讓我們難以抉擇,有些人選擇前者,有些人選擇後者,還有人在兩者之間徘徊不定,惴惴不安,我們無法評價究竟哪種更能讓我們感到幸福或是更有價值,因為萬事萬物均有意料之外的時刻。也許唯有那條讓自己內心充實且堅定的路,才是於自己而言正確的路,它無關安逸或是挑戰。

  “愛情是一種感情,慈悲是其中的基本成分......愛情有一種軟弱的專義,有一種保護的願望,熱衷於做善事,給人以快活——如果算不上無私,那麼無論如何也是一種千方百計掩藏起來的自私。愛情有一種羞怯......愛情是引人入勝的;愛情要把施愛的人從自身剝離出來;最聰明的人,哪怕他分明知道,也不能在實踐中認識到愛情會停止;愛情很清楚自身是虛幻的,卻賦予具象,而且,又很清楚自身什麼東西都不是,卻愛它勝過愛真實。愛情讓一個人膨脹了很多,同時又讓人縮小了不少。他不再是他自己了。他不再是個體的人,而是一種東西,一種工具,去追求某種與自我格格不入的目的。愛情從來避免不了感情用事......”愛讓人慈悲,讓人柔軟,它既給人一種堅不可摧的錯覺,又給人一種卑微如塵的幻境,它用自己虛無縹緲的影子,吸引無數世人遁入其中,或給予或索取,試圖尋求一種專屬於自己的具象,卻又時刻被人性與世俗的枷鎖束縛著,難得其真諦。也是因此,那些能真正駕馭愛的人,才是懂愛的人,才是極富有智慧,極其通透的人。

  “緊緊抓住斯特里克蘭德的那種激情,是可以創造美的激情。那種激情不會讓他平靜。它催促他,逼迫他,讓他滿世界亂走。他這一輩子就是一個上路的香客,附在他身上的那個魔鬼是鐵石心腸。有些人渴望真理的勁頭太大,他們為了求得真理,最後反會把他們世界的根基動搖了。斯特里克蘭德就是這種情況,只是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我只會對他懷有深深的同情。”主人公被繪畫的激情支配著,從第一次出走開始,就再也沒有停止過顛沛流離,世俗的眼光敲打他,人性的原罪折磨他,生活的苦難侵蝕他,他卻從未停止,也從不在乎,卻也因而更讓人同情和敬佩。也許最後在塔希提的那幾年,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安慰,他終於被接納被包容,終於可以毫無顧慮地創作。他一直仰望著懸在頭頂的月亮,可現實生活中這樣極端地追求真理與美,擁有些許幸運的能有幾人呢?

  作者給本書取名《月亮與六便士》,更多的說法是”六便士“代表現實與卑微,而”月亮“則象徵著崇高,兩者都是圓形的,都閃閃發光,本質卻完全不同。但還有一種說法是,作者取這個書名帶有開玩笑的意味,有一個評論家曾說,《人性的枷鎖》的主人公像很多青年人一樣,終日仰望月亮,卻沒有看到腳下的六便士銀幣,毛姆喜歡這個說法,就用《月亮與六便士》作為書名。

  其實無論是哪種說法,在現實世界裡,終日仰望月亮嚮往崇高的人,和終日低頭屈服於“六便士”的人只是少數,我們大多數人都是一邊仰望崇高的理想,一邊拘泥於現實中的“六便士”,努力將兩者平衡,讓自己不過於失望和卑微。既然如此,那如果能將這“六便士”積澱成通往崇高理想的階石,何嘗不是一種快樂?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2000字 篇5

  當一本書沒有被開啟靜靜的躺在書架上時,也許你並不覺得他有什麼特別之處,往往是視而不見,甚至於慢慢遺忘了它的存在。但是當你開啟它翻閱時卻不由自主的被他所吸引,而且一拿起來就放不下。這便是《月亮和六便士》給我的感覺。

  利用一下午的時間看完這本名著,帶給我的是久久不能平靜的心。一本書裡竟然可以容納這麼多的東西:斯特里克蘭德——一個藝術家,怪誕的行為,偏激的思想,神秘的內心世界,無人能懂的孤獨;那種溫馨幸福的小家下隱藏著多少的驚濤駭浪;勃朗什那令人難以想象的自控力,那種幾乎與完美的性格,還有她為了愛情不惜一切的結果讓人驚歎也讓人惋惜;施特略夫那種滑稽的言行,對妻子矢志不渝的愛,乃至於在愛情面前喪失自己所有的自尊心,可是直到她死,他也沒能挽回她的心。

  很多的思考在我心裡,不僅僅是情節帶給我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作者深邃的洞察力,深刻的解析人性的複雜。以及他獨特的敘事方式,巨大的悲憫之心,給我很多的觸動,讓我聯想到很多。關於思特里克蘭德拋棄妻子追求內心的理想,以及他驚世駭俗的行為,怪誕的行動。有時候很難說一個人好或者壞,粗俗的語言並不是刻意的,有時候只是他象徵性的發洩。怪誕的言行或許是他特立獨行的處世哲學。他也許只是想與眾不同走他自己的路,做他自己的事,所以才表現的驚世駭俗並且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在這一點上思特里克蘭德做的是極好的。他成功地在巴黎遁隱,過著清貧甚至於邋遢的生活,可他就是憑藉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精神而創造了他的奇蹟。偏偏是他那幾近於變態的性格,野性的外貌以及他對性慾的鄙視卻吸引了三個性格各異的女性,她們明明知道是飛蛾撲火的結果還是願意粉身碎骨生死追隨。

  也許這就是作者想強調的男人和女人的區別“一般來說,愛情在男人身上只不過是一個小插曲,女人能整天整夜談戀愛,而男人卻只能有時有晌的幹這種事”,仔細想想何嘗不是這樣。雖然書中的故事是作者根據藝術家高更的生平而為原型虛構的,有刻意的誇大的因素,但在現實中的男男女女也大多都符合這一條規律。男人有除了戀愛和家庭外更重要的東西,而女人一旦談戀愛就會深(身)陷其中,以心上人為自己生活的中心,一旦結婚生子更是一輩子都為了丈夫和孩子操勞忙碌。而且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區別就是大多數女人在男人犯錯時會想書裡的斯特里特蘭德夫人一樣給對方極大地包容和寬容之心,只要對方保證不再犯錯就可以從心底裡原諒他,一切都可以從頭來過。而男人們遇到此類事情時,卻極少能夠像書裡的施特略夫一樣在愛情中不惜所有,包括自己的尊嚴,只為等待妻子的回頭······

  此書帶給我的最大的觸動就是,男人把女人當做了附屬品,而女人卻把男人當做了自己生活的全部。而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自由空間和他的精神世界,男人如此,女人更應該如此。新時期獨立的女性應該是不僅照顧好男人和家庭,更重要的是,不應該辜負自己最初的心願,要守好自己的心中的那片淨土。同樣,將心比心,即使是戀人或者夫妻,我們也不能祈求自己佔據對方全部的身心。一旦有這種希望就會發現,希望越大得到的只能是越大的失望。因為他也需要有自己獨處和思考的時間,他需要有他的夢想和追求。捆綁式的愛情和婚姻是不會幸福的。

  還有思特里克蘭德是那樣一個無法被“文明社會”所理解和接納的人,但是卻在塔希提小島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的寄託和安慰。那裡的獨立於現代社會之外的世界裡,儲存著原始初民的樸智和善良,那種無拘無束的田地裡,他的一切都被人們所接受。人們出於最簡樸的心理給他提供幹活的機會,給他安家落戶,給他提供了畫畫的機會和空間,所以他可以像新生兒一樣自由地做他樂意做的事情。

  我想在現代社會里我們常常呼喚的真善美也許就是這樣的吧。錯綜紛紜的人際關係和利益紛爭讓人們漸漸地失去了最初的純真,漸漸冷漠。所以思特里克蘭德在倫敦的大都市裡一直都在流浪流浪,試想如果人們知道N年之後這個街頭流浪漢的每一個作品都會成為驚世絕作,那些當初遇到他的人們會怎麼做呢,結果自然不言而喻。所以我想說,我們不是為了某種利益或者好處而去幫助別人,而是追隨自己內心的想法,不為任何的私利去做這件事。也許後來他也沒有是說一句謝謝,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此刻滿足了自己的內心,快樂了自己,而且以後不會後悔。慢慢的,當這些都成為了一種習慣,你自己也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但是換個角度想想,也正是別人難以容忍的他的怪癖,和他不與世俗相為伍的心態,讓他心中隱藏著巨大的孤獨感。而這種孤獨感在外無處可發洩的時候,他剛好可以透過自己的作品來展現,這種孤獨感剛好是他創作的動力源泉。

  生活就是這樣,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巧克力是什麼味道,種種的機會和巧合促成了生命的軌跡,慢慢的都會成為故事和你心中的歌,關鍵在於你怎麼看待,怎麼去面對。以更大的包容的心柔軟的心去面對所有,你得到的也會是你想得到的。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2000字 篇6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這本書買來估計有一年了,一直擱置在書架上,總是沒有想讀的慾望。最近朋友提起,說這是一部很難讀下去卻很值得閱讀的小說,而我讀時發現,比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容易閱讀多啦!

  小說取材於法國印象後派畫家高更的生平,講述的是原為證券經紀人的思特里克蘭德,在四十歲時為了響應內心的號召,拋家棄子,一生追求藝術的故事。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或許就是因為他為常人所不能為,看看高更的一生,我是成不了藝術家咯!話說看了三分之二後,我還是很討厭思特里克蘭德,怎會有如此自私的人,簡直令人討厭至極,快結尾的時候,才感嘆他就是生而為藝術的人吧!

  這確實是一部優秀的作品,不僅在於故事本身,還在於作者對心理的刻畫,讓我重新對我的人生,對自我價值深深感嘆和思考,或許早點看了又會做出不一樣的決定了。再看現在的一些小說,除了故事情節,其餘的環境渲染,心理描寫等我都覺得是廢話,一本書有半本書是無關痛癢的文字。以下我摘取了一些引起我強烈思考的句子,當然這跟我現在的年齡,所處的心境都是有關係的: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裡卻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這種安詳寧靜的快樂好像有一種叫我驚懼不安的東西。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變遷——變遷和無法預見的刺激,我是準備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不滿的海灘的。”我相信很多人的內心都藏著這樣的願望,但是打破現狀去實現的又有幾個呢?我也一樣,我還是貪圖舒適的環境,無法為了心中的理想而去捱餓,去遭受非議,去忍受貧窮。

  “我那時還不瞭解人性多麼矛盾,我不知道真摯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蘊藏著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惡裡也找得著美德。”“今天我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並存在同一顆心裡的。”我一直主張“性惡論”,我認為人生下來就是惡的,通過後天的教育才慢慢變善。因為我覺得人的內心深處總是藏著邪惡的想法,住著一隻猛獸,這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但有時我也會產生質疑,而今天毛姆的話解決我的疑惑。人性真的是矛盾的,但是隻要高尚多於卑鄙,那麼你就是高尚的;只要邪惡大於美德,那麼你就是邪惡的。

  “我懷疑是否在他的靈魂中深深埋藏著某種創作的慾望,這種慾望儘管為他的生活環境掩蓋著,卻一直在毫不留情地膨脹壯大,正像腫瘤在有機組織中不斷長大一樣,知道最後完全把他控制住,逼得他採取行動,毫無反抗之力。”“我有一種感覺,他好像把自己的強烈個性全部傾注在一張畫布上,在奮力創造自己心靈所見到的景象時,他把周圍的一切事物全部都忘記了。”

  “那些告訴他們毫不在乎別人對他們的看法的人,我是絕對不相信的。這只不過是一種無知的虛張聲勢。他們的意思是:他們相信別人根本不會發現自己的微小瑕疵,因為更不怕別人對這些小過失加以譴責了。”我還是告訴自己“我不後悔”“我沒有受傷”“我心如磐石”,但其實這是一種無知的虛張聲勢,明明後悔了,受傷了,害怕了,脆弱不堪,那就承認吧!發生過的事情已經無法改變了,但沒必要佯裝堅強,不愛你的人終究是不愛你。“真幼稚,如果你不在乎某一個人對你的看法,一群人對你有什麼意見又有什麼關係?”這是思特里克蘭德說的,但他不是虛張聲勢,他確實毫不理會外界的看法。

  “我愛她遠遠超過了愛我自己。我覺得,在愛情的事上如果考慮起自尊心來,那就只有一個原因:實際上你還是最愛自己。”施特略夫的妻子愛上了思特里克蘭德,可他卻如是說。是啊,我們每個人終究是愛自己勝過愛對方,不然我也不會每日糾結著自己為甚如此下作,如此恬不知恥,因為在我看來主動就是自尊心在作祟,自尊心不允許我把姿態擺得那麼低。我不愛對方,憑什麼要求對方更加愛我呢?

  “我覺得你很像一個終身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尋找一座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廟。我不知道你尋求的是什麼不可思議的涅盤。”“我不知道哪個人像他那樣總是強烈地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要是一個女人愛上了你,除非連你的靈魂也叫她佔有了,她是不會感覺到滿足的。因為女人是軟弱的,所以她們具有非常強烈的統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女人的心胸狹窄,對那些她理解不了的抽象東西非常反感。她們滿腦子想的都是物質的東西,所以對於精神和理想非常嫉妒。男人的靈魂在宇宙的最遙遠的地方遨遊,女人卻把它禁錮在家庭收支的賬簿裡。”思特里克蘭德是這樣描述女人的,雖然有些偏激,卻也不無道理,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大部分女人都需要透過物質來讓自己心安定下來。“作為墜入情網的人來說,男人同女人的區別是:女人能夠整天整夜談戀愛,而男人卻只能有時有晌地幹這種事。”苦惱是事情在於女人天生就容易為情所困,我不想做一個這般的女人,卻總是不受控制!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2000字 篇7

  一個年近不惑的大叔,做著收入不菲的證券工作,有一個溫柔大方的妻子,兩個可愛的孩子,住著另人羨慕的大房子,擁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就那麼突然的有一天,他放棄了這裡的一切一切,帶著家人的數落,旁觀者的責罵和所有人都看不起的作品去遠方追求他的繪畫夢想。他身無分文,窮困潦倒,住在骯髒的孤島,與世隔絕,沒賣出過一副畫,終日疾病纏身,最終痛苦死去,而生平最滿意的作品也被自己一把火燒掉,永世不得相傳,即便最終作品得到了世人的認可,也是他死去很久以後的事了。

  還有另外一個版本:

  一個懷揣夢想的大叔,終於有一天衝突了世俗的眼光,道德的束縛,帶上畫架去了藝術的國度。在那裡,他彷彿到了夢想的天堂,他全情的投入,心無旁騖的作畫,繪畫帶來的滿足讓他忘記了身體的疼痛,他一刻不願停歇的創作,終於在臨終前完成了此生最滿意的作品,並將它帶到墳墓,實現了靈魂與肉體的真正共存。

  前者是從旁觀者的角度,後者是故事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本人。

  其實寫一份書評可以有好多出發點,故事的編排,寫作的技巧,作者的經歷都行,今天我想從思特里克蘭德這個人本身,去思考一些關於人的問題。

  很多人並不理解思特里克蘭德的做法,一個男人不應該像他這樣毫無責任感;但更多人會選擇中立,既不贊同,也不反對。討論對錯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我們大部分都是平庸的人,既沒有天賦和勇氣去追夢,又不甘於太過平凡。

  那麼什麼是夢想,是一個會刺激你荷爾蒙飆升的詞?是一個會讓你獲得快樂的源泉?還是一個你一直想去又到不了的遠方?我想都不是,書中沒有介紹思特里克蘭德在創作的過程中遇到的痛苦和瓶頸,更加沒有任何說明他有經歷怎樣的掙扎、折磨甚至放棄。但我們都曾有過興趣愛好,健身?讀書?畫畫?彈琴?哪一個堅持過幾十年如一日?最初的興奮都逐漸會被過程中的困苦所消磨,直至放棄。

  如果你覺得我在灌雞湯勸大家去追求月亮,你就錯了,我並沒有興趣討論什麼才是夢想,因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資格去擁有。我也沒有因為讀完這本書而感受到強烈的悲傷或是興奮的衝動,我最感慨的是擁有夢想這件事帶給思特里克蘭德的冷靜和理智,以及對人性的洞察。

  思特里克蘭德的智慧

  看似冷血的思特里克蘭德早就看穿了人性,妻子的哀怨更多是因為自己的離開使她沒有了生活的依靠,她明明憎恨思特里克蘭德,卻在他成名後在家中掛滿了他的遺作,並與來訪者談笑風生,虛榮心被徹底的滿足。他因為與朋友的妻子私通而害得朋友妻離子散也未曾感到一絲內疚,因為他知道“女人可以原諒男人對她的傷害,但是永遠不能原諒他對她做出的犧牲”,而這位朋友剛好是妥協了他妻子不堪回首的過去,對於妻子而言,他是自己恥辱過去的鮮活證明,她的背叛是早晚的事。

  “你同我吵嘴,實際上是因為我根本不在乎你對我的看法。”中間人勸說思特里克蘭德回家的時候,無法忍受其冷漠的態度便氣憤的與其爭吵,帶著世俗所認為的道德,理直氣壯。而思特里克蘭德卻平靜的說出這一句。雖然我們沒有明確的意識到或者我們根本不願承認,我們還是非常重視別人是否看重我們的意見,我們在別人身上是否有影響力,如果我們對一個人的看法受到他的重視,我們就沾沾自喜,如果他對這種意見絲毫不理會,我們就會討厭他。所以當你沉默以對的時候,那些說不喜歡冷暴力而同你不停爭吵的人,真的是因為TA嘴上說的越在乎才越生氣嗎?

  說到這,我停更這麼久也多少與此有關。很長一段時間,我不停的聽取著他人的意見,你年紀不小了,你該成家了,你該好好規劃人生,你該有個普通女生該有的樣子,你也沒有那麼優秀。於是我照著他們的說法不斷的修正自己,小心翼翼的學會如何說活,如何閉嘴,寫文章也都是想著怎麼迎合大眾的胃口,怎麼寫一些老少皆宜的“乾貨”,然後我什麼都沒寫出來,然後我也成功的不再知道自己是誰。思特里克蘭德對世俗的冷靜處理態度引起了我的敬畏,其實寫寫字而已嘛,哪有那麼複雜,懂的人看到交流交流最好,不懂的人就算評頭品足也不會對我造成什麼影響,除非是我自己給了他可以影響的機會。抑鬱的人大多是因為想不開這一點吧。

  所以,對於大多數平凡的我們,除了吃飯睡覺沒有不做就會死的事情的我們,如何饒有興趣的活在世俗中才是我們真正需要思考的。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2000字 篇8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上帝的磨盤轉動很慢,但是卻磨得很細。"

  "同情體貼是一種很難得的本領,但是卻常常被那些知道自己有這種本領的人濫用了。"

  "作為墜入情網的人來說,男人同女人的區別是:女人能夠整天整夜談戀愛,而男人卻只能有時有晌兒地幹這種事。"

  "小丑的嘴唇在微笑,他的笑話越來越滑稽,因為在他逗人發笑的時候他更加感到自己無法忍受的孤獨。"

  "在愛情的事上如果你考慮起自尊心來,那隻能有一個原因:實際上你還是最愛自己。"

  "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並存在同一顆心裡的。"

  "愛情最主要的成分是溫柔。"

  "藝術是什麼?藝術是感情的表露,藝術使用的是一種人人都能理解的語言。"

  "作家更關心的是瞭解人性,而不是判斷人性。"

  "我認為有些人誕生在某一個地方可以說未得其所。機緣把他們隨便拋擲到一個環境中,而他們卻一直思念著一處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處的家鄉。"

  "說災難不幸可以使人性高貴,這句話並不對;叫人做出高尚行動的有時候反而是幸福得意,災難不幸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使人們變得心胸狹小、報復心更強。"

  "女人們總是喜歡在她們所愛的人臨終前表現得寬宏大量,她們的這種偏好叫我實在難以忍受。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她們不願意男人壽命太長,就是怕演出這幕好戲的機會拖得太晚。"

  "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點什麼。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裡卻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裡,淡薄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能夠最終達到自己的理想。我們的生活很單純、很簡樸。我們並不野心勃勃,如果說我們也有驕傲的話,那是因為在想到透過雙手獲得的勞動成果時的驕傲。我們對別人既不嫉妒,更不懷恨。唉,我親愛的先生,有人認為勞動的幸福是句空話,對我說來可不是這樣。我深深感到這句話的重要意義。我是個很幸福的人。"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裡,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的行走,儘管身體相互依傍卻並不在一起,既不瞭解別的人也不能為別人所瞭解。"

  "我不需要愛情。我沒有時間搞戀愛。這是人性的弱點。我是個男人,有時候我需要一個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慾得到了滿足,我就準備做別的事了。我無法克服自己的慾望,我恨它,它囚禁著我的精神。我希望將來能有一天,我會不再受慾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礙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為女人除了談情說愛不會幹別的,所以她們把愛情看得非常重要,簡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們還想說服我們,叫我們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愛情。實際上愛情是生活中無足輕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慾。這是正常的,健康的。愛情是一種疾病。女人是我享樂的工具,我對她們提出什麼事業的助手、生活的伴侶這些要求非常討厭。"

  "要是一個女人愛上了你,除非連你的靈魂也叫她佔有了,她是不會感到滿足的。因為女人是軟弱的,所以她們具有非常強烈的統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女人的心胸狹窄,對那些她理解不了的抽象東西非常反感。她們滿腦子想的都是物質的東西,所以對於精神和理想非常妒忌。男人的靈魂在宇宙的最遙遠的地方邀遊,女人卻想把它禁錮在家庭收支的賬簿裡。你還記得我的妻子嗎?我發覺勃朗什一點一點地施展起我妻子的那些小把戲來。她以無限的耐心準備把我網羅住,捆住我的手腳。她要把我拉到她那個水平上;她對我這個人一點也不關心,唯一想的是叫我依附於她。為了我,世界上任何事情她都願意做,只有一件事除外:不來打攪我。"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2000字 篇9

  這個由人組成的社會上,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家事、背景、資質、境遇等等都在社會上出任一個角色,給自己訂立一個位置、一個生活方式、一種幸福的方式,然後就做著,最好能樂在其中,從而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這就是大多數人的人生的意義吧。

  當我們擁有一個溫暖但規則的環境,我們可能會膩味,就象對甜蜜的食物。從而想追求些放任、改變的東西,沒有規則框框的東西,讓心性放任表達的東西——所 以,我們有文學、有藝術、有唱歌跳舞電影電視等等精神食糧。就象風箏,放出去了還是要回來的,必定我們是人,人有基本需要,如果你不循規蹈矩地做你該做的事情,你就可能失去最基本的生活,比如吃、穿、住、配偶、孩子等等,這些個東西平時你不會太在意,但一旦失去卻是真的不行。

  的確,這個社會有極少數對基本需求完全漠然的神一般的人物,相信這類人物跟常人有本質的差別,天生的差別。他們負責犧牲自己的常人幸福,創造傑出的精神食糧,這樣大眾的人生就不會太過貧乏。

  比如藝術家,與常人思維不同,他們有強烈想表達的東西,但又困擾於自己的人的肉身需求:“叫我來說吧。我猜想你是這樣一種情況。一連幾個月你腦子裡一直不想這件事,你甚至可以使自己相信,你同這件事已經徹底絕緣了。你為自己獲得了自由而高興,你覺得終於成為自己靈魂的主人了。你好象昂首於星斗中漫步。但是突然間,你忍受不住了。你發覺你的雙腳從來就沒有從汙泥裡拔出過。你現在想索性全身躺在爛泥塘裡翻滾。於是你就去找一個女人,一個粗野、低賤、俗不可耐的女人,一個性感畢露令人嫌惡的畜類般的女人。你象一個野獸似地撲到她身上。你拼命往肚裡灌酒,你憎恨自己,簡直快要發瘋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藝術家脫離尋常越多,藝術成就越高。所以,大凡成就卓越的藝術家都是精神病,如畫家梵高、音樂家舒曼。法國作家普魯斯特說過:“所有傑作都出自精神病患者之手。” 總之,天才異於常人,他們過著瘋狂的日子,創作出瘋狂的作品。

  天才或常人,各自選擇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各得其所。毛姆大概是把藝術比做月亮,把常人生活比做六便士,文中有對畫家的前妻、兒子世俗行為的諷刺挖苦,其實我覺得大可不必,畫家為了藝術不再是人,成為神,而那些妻子、兒子還是人。沒有、也不應該有什麼道德對錯之分。

  月亮和六便士優秀書評2:

  這是一本你無法輕易進入可一旦拿起就很難放不下的小說。據考證,書中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的原型就是後印象派畫家高更。所以這其實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小說。高更的畫作本身價值連成,這部以他為原形的小說風靡後,高更的繪畫藝術受到了更大的關注,於是他成為印象派宗師的地位得到確立。不知是被小說神話了的高更還是高更成就了小說和塔希提,反正事到如今,早已難分難離。

  有必要先對書名做一番解釋。月亮是仰望星空,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是腳踏實地,代表現實生活,書的內容就是圍繞著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和對兩者的追求展開。有一個評論家曾經說毛姆的另一部代表作《人性的枷鎖》中的主人公菲力普-嘉裡像很多時下的青年人一樣,終日仰望星空,卻時常忘記要腳踏實地。毛姆很喜歡這個說法,於是決定用《月亮與六便士》作為下一部小說的書名。

  現代社會的歸屬感問題

  作為出生於19世紀末,活躍於20世紀初的作家,毛姆已開始關注“心靈的歸屬感”這一至今仍困擾著諸多現代人,並一再成為作家或電影人探討的話意的問題。毛姆在書中這樣寫到:“我認為有些人誕生在某一個地方可以說未得其所。機緣把他們隨便拋擲到一個環境中,而他們卻一直思念著一處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坐落何處的家鄉。在出生的地方他們好像是過客……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神秘地感覺到這正是自己的棲身之所和他一直在尋找的家園。於是他就在這些從未寓目的景物裡,從不相識的人群中定居下來,倒好像這裡的一切都是他從小熟稔的一樣。在這裡終於找到了寧靜”。一個終生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尋找一座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廟”。 在小說行將結尾之即,他又借布呂諾船長之口說出:“思特里克蘭德好像一個終生跋涉的朝聖者,永遠思慕著一塊聖地”。

  反柏拉圖主義者

  毛姆在書中為讀者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場景,叢林、椰子樹、土人、古老風俗,妻子埃塔;在蠻荒樂園裡終老,在棕櫚樹間漫步、作畫,美無處不在。在那裡,常識和道德失去價值,和諧不必刻意維持,人們無需社會規則,一切油然而生。但最終這一場景還是在主人公患病慘死後被付之一炬,不復再現。雖然思特里克蘭德死後獲得盛名,但理想國究竟存在與否,毛姆還是給出了比較悲觀的看法,或許這正是作者一生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原故。

  最後我想說這不是一本在公交站臺上用以打發等候時間的隨便的讀物,而是一部激情之作,無論是對於作者本身還是畫家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2000字 篇10

  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就是作者坐在你旁邊和你講他聽說的,他接觸的,他研究的一個"異類"的畫家的故事。說他另類,是因為故事主人公年過中年的查理斯·思特里克蘭突然放棄作為證券經紀人的成功事業和美好幸福的家庭--溫柔賢惠的妻子,一雙可愛乖巧的兒女,離開自己的家鄉孤身一人去往法國巴黎,住在骯髒的旅館過著潦倒的生活,只為學習繪畫。倘若,思特里克蘭學習繪畫是為了完成自己一個年輕時候的願望,開始決定專注自己的興趣,這倒也為世人理解,畢竟在功成名就或者事業略有所成,衣食無憂,解甲歸田享受單純器物之樂的人也不在少數。然而,思特里克蘭在巴黎不名一文,經常一天只吃一頓,有時候甚至一頓也沒有。或者,我們把他這種做法理解為破釜沉舟,追求出色的繪畫技藝,希望有一天能夠一舉成名,一幅畫便能夠賣幾百萬。這也能夠為少數翹楚理解,畢竟成大事者必有常人沒有的勇氣和魄力。但思特里克蘭不給任何人看他的畫,也不賣畫。甚至在一個唯一特別欣賞他的人為他的推銷,他也惡言相對。最為極端的例子的是,在他彌留之際,讓他的妻子答應在他死後將用帶病之軀花費幾個月完成的及其壯麗詭譎的壁畫付之一炬。

  "異類"的還有他的殘酷,自私和毛姆不厭其煩的提及的粗野的透露出的面容。

  這樣的"異類"當然為文明社會不容。毛姆並沒有特別列舉任何思特里克蘭受到的排擠和厭棄。相反毛姆告訴我們他受到了一個並不高明但鑑賞能力極高的畫家的認可。戴爾克·施特略夫接濟他,為他推銷畫,在他因病垂危時候將他搬回自己家悉心看護,最後甚至賠上了自己摯愛的妻子。對於這些思特里克蘭非但沒有感激,反倒是認為戴爾克·施特略夫自作自受。讀者在這樣敘述中,對思特里克蘭的厭惡一點一點地加深。

  寫到這裡,才發覺了毛姆的高明之處,他將思特里克蘭設計成一個表達能力很差,話語極少人,即便有也都是寫極其惡毒的話語,而且整部小說很少有關於思特里克蘭的正面描寫。即便是思特里克蘭稍顯正常的表達,毛姆也特意強調那是自己根據思特里克蘭的手勢,表情和不成句子的詞語中揣測出來的。

  講述並不是一氣呵成,倒像是兩個朋友偶爾見面,幾個月或者幾年,見面的時候又想起上一次聊到過某個人,於是繼續補充故事的進展。所有其他的人講述的思特里克蘭的事情,毛姆也像女生八卦告訴別人"我也只是聽說"那樣告訴我們,他也只是聽說,而且那個說的人也很靠譜。我彷彿看著他說完之後提起杯子喝了口水,又接著回憶思特里克蘭的其他事情。

  結果,雖然小說提供了很多思特里克蘭的片段,關於所有關於思特里克蘭的內心思想全靠讀者自己揣測。

  厭惡加深,但小說並不是以厭惡為終結。不然,這樣的情感訴求也不會成就《月亮和六便士》這本經典。只是不知道從什麼開始,我也同作者一起對思特里克蘭產生了同情。作者是在思特里克蘭的畫裡感受他內心的掙扎。儘管作者嘗試道出那種不明晰的感受,這種感受無論如何也無法傳到到我的內心。我想是因為缺乏繪畫的藝術修養吧,沒有經歷過看一幅畫時,內心產生激盪的情緒,於是無法移情。

  我的同情或許始於作者提及他給戴爾克·施特略夫的妻子繪畫。施特略夫得知妻子背叛他和思特里克蘭在一起之後,在自己畫室看到思特里克蘭給妻子畫的裸體畫時頓時羞惱萬分,正欲舉手撕破之際,他還是被這幅畫給震懾到了。按作者的說法,這是一幅透露著美與畫。也許,思特里克蘭內心便是一直被這兩種東西糾纏著,讓他就像被"魔鬼給纏住了"。

  更深的同情或者理解來自於思特里克蘭譭棄了忍著病痛創作的巨幅壁畫。思特里克蘭捨棄文明生活,來到了南太平洋群島的塔希提島。在這裡,他沒有被當做"異類",只是一個比較特別的人而已,就想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特別一樣。他甚至在這裡找到了個"不打擾"他的妻子愛塔,過著幸福的生活—至少靜謐幽深的叢林給了內心的平靜。

  直到整篇小說讀完,我也還不明白,為什麼小說的名字是"月亮和六便士"。百度百科詞條的解釋是月亮和六便士對應的是理想和現實,這樣的解釋並不讓我滿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