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

  這本書讓我太喜歡了。

  對於斯特里克蘭,我先是好奇,然後厭惡,繼續好奇,繼續厭惡,最後羨慕,震撼。

  我最初也覺著他沒有人性,自私,不負責任的拋妻棄子,之後又破壞了別人的家庭。他什麼都不在乎,所以誰都拿他沒辦法。我甚至一度覺著他活著或者死了又有什麼區別,他活著也只是他自己,他又什麼都不在乎。

  可是後來,我開始羨慕他,該有怎樣的力量才能支撐一個人完全不在乎別人,他不僅不在乎別人,他也不在乎自己,他不在乎是不是能成為有名的畫家,他不在乎他的畫是不是被別人接受,他活著什麼都不為,他甚至活著也不是為了畫畫,他只是畫畫而已,就是畫畫。

  讀這本書我反覆的去想,到底為什麼,他為什麼這樣子,人是不是應該不在乎別人,是不是應該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到底怎麼活著才有意義?我想讀完這本書我有一些想法了,所有的都取決於你自己。

  你自己人生的意義取決於你自己,我甚至不認為斯特里克蘭有夢想,我覺著畫畫對他來說不是愛好,也不是理想,更不是工作,畫畫對他來說什麼都不是,又什麼都是。他只是畫畫,畫畫也只是畫畫。如果非要給斯特里克蘭畫畫安排一些意義或者目的,那就太俗氣了,太低階了。

  月亮不是六便士,六便士也不是庸俗的生活。

  月亮只是月亮,六便士也只是六便士而已。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2

  利用隔離的這個空檔,不太艱難的讀完了這本書。這是除了課本外為數不多完整讀完的書。

  我是先看了書評才開始讀這本書的,原本以為理想與現實之間會有一場艱難的角逐。同時我也是在對未來生活和人生迷茫的心理狀態下開啟這本書的,好像是想去書中尋找答案,遺憾的是抱著目的去做某件事大多數情況會不盡如人意。不過也讓我看到了另外一種生活態度,比如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和亞伯拉罕醫生毅然決然的選擇。這也是我之前不能接受的,可能也會被人們認為是不符合社會規則的吧。讀完這本書,愈發覺得這個“文明”社會是條條框框,方方正正的,我們的生活是要按照軌道向前行駛的,這應該是文明社會所需要的吧,這也是我們的社會的進步。

  匆忙趕路的人們讀完這本書,會讓人停下來再次思考我們的生活,到底什麼樣的生活才是有價值的?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可能就是可以沖淡一些人們世俗的眼光,稀釋一下人們功利的心。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3

  小說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描述了一位天才畫家的一生,由此引發出對人生的思考。

  開篇先簡要描述了英國上流社會對藝術作品的追崇,然而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虛偽、貪婪、自私,唯利是圖等秉性透過聚會、拍賣等形式展現無遺。隨後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登場,出場方式卻是相當的不起眼,典型的社會普通人民群眾的形象,妻子賢惠,家庭和睦幸福。但一切皆是假象,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內心的追求是畫畫,完完全全被當時的社會已經家庭生活所束縛。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做出了拋妻棄子的決定。在此過程中,其自私、冷漠、無情表現的淋漓盡致。一個人孓身來到法國後,過著悽苦無依的生活。這也反映了主人公內心之痛苦,追求藝術信念之堅定。

  在法國,有位朋友叫戴爾克·施特略夫,極早便對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有著極高的評價。為此,不遺餘力的幫他。然而,斯特里克蘭德卻忘恩負義,霸佔其妻子,隨後又棄如草芥,可以說的上是禽獸不如,但其一切行為的出發點也都是基於追求畫畫。由於與人結怨,主人公踏上了漂泊、乞討的生活。最終在塔希提找到靈魂的歸宿,精神的追求,並經人介紹,娶妻生子。

  在此過程中,無論經歷什麼,主人公始終無法放下的就是自己對藝術的追求,強烈的畫畫慾望使他能夠克服一切艱難險阻,他不在乎金錢、名聲(拋妻棄子,忘恩負義,冷漠無情等等),展現給世人的完全就是一個病態的人格,可以說是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然而即使如此,仍然不忘初心。

  主人公之所以能在塔希提找到自己靈魂的歸宿,是因為這裡環境清幽,最接近大自然的狀態。擺脫了世俗的一切困擾,又有自然環境的襯托,主人公內心追求的無拘無束的自由靈魂終於得以釋放,精神得以解脫。可以集中心力進行藝術的創作。所作的畫皆是展現自然、原始之美,卻也附帶著恐懼邪惡之意。既表現了內心對自由、自然的嚮往,又揭示了人性醜陋罪惡的一面。

  小說言語之間含有邪惡反諷之意,部分觀點不表贊同。但值得欣賞的主題就是:人應該心懷理想,追求心靈的自由。正如文中的步呂諾船長所說,他和斯特里克蘭德其實一樣,都在追求美,只不過一個是藝術,一個是生活。我們更應該學習的是步呂諾船長的生活心態,積極樂觀向上,追求生活的美。不論艱難困苦,始終保持一顆熱愛生活的心。正所謂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4

  我對故事中的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不感興趣!他的特立獨行太過驚世駭俗,如果僅僅是驚世駭俗也就罷了。偏偏,他的驚世駭俗還一次又一次的傷害了那些曾經愛過他,甚至給予他巨大幫助的人以巨大的傷害,這讓我實在受不了。

  儘管從小到老,我一向以為我是個特立獨行的人,不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但是與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相比,我簡直太有人情味了。也許,正如書中所言:“假冒的特立獨行也不能掩飾平庸的本質”。我想,我的特立獨行只不過是想掩飾我平庸的本質罷了。

  書中,我最感興趣的人物是迪爾柯·斯特羅伊夫。他是一位長相滑稽的荷蘭畫家。雖然繪畫天賦不高,但是富有極高的藝術鑑賞力;雖然為人有點傻里傻氣,不諳世情,但是真誠善良,寬容大度;雖然朋友一再有負於他,但是他總是以德報怨。他給我的震撼:一是他的愛才之心,儘管此“才”並不與他惺惺相惜;一是他的愛人之情,儘管他所愛的人並不愛他。

  這是我第一次讀毛姆的作品,感覺書的前面部分語言非常幽默,後面部分語言非常富有哲理。

  《月亮與六便士》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儘管讀完之後,我對“月亮”心生恐懼,對“六便士”卻心有慼慼焉。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5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關於夢想與追尋的書,小說講的是,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斯特里克蘭德,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他的行徑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在巴黎不僅肉體受著貧窮和飢餓煎熬,貧病交加,躺在小閣樓裡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幾乎一命嗚呼。而且為了尋找表現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後,他最後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他終於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他同一個土著女子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後世震驚的傑作。在他染上病雙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後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

  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全世界都在追逐著夢想,斯特里克蘭德卻在追逐他的噩運,更準確的說是一個被夢想俘虜的人在追逐自己的噩運。別人的人生是在不斷做加法,他卻在做減法。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斯特里克蘭德拒絕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國人”,他甩掉一個一個身份,如同脫去一層一層衣服,最後一抬腳,赤身裸體踏進內心召喚的冰窟窿裡去。小說裡的那個“我”問他:“難道你不愛你的孩子們嗎”?他說:“我對他們沒有特殊感情”;“我”再問他:“難道你連愛情都不需要嗎”,他說:“愛情只會干擾我畫畫”。別人也許會同情他的窮困潦倒,他拿起畫筆時,卻覺得自己是一個君王。這樣的人當然可惡。他的眼裡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自私,沒有責任心,不屑和“社會”發生任何關係。但他又很無辜,因為他的眼裡豈止沒有別人,甚至沒有自己。他不是選擇了夢想,而是被夢想擊中。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如果說他與別人有什麼不同,就是他比別人更服從宿命。夢想多麼妖冶,多麼鋒利,人們在驚慌中四處逃竄,逃向功名,或者利祿,或者求功名利祿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斯特里克蘭德拒絕成為“人們”裡面的那個“們”。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讀完這本書,我的腦子定格在查爾斯的最後時光。一個太平洋孤島的叢林深處,一間簡陋土屋裡,那位因病而毀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畫的滿牆壁畫中,聆聽波濤洶湧的顏色——對,那時他已經失明,只能聆聽顏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風,紅色是尖叫。我承認,此情此景不能喚起我絲毫的憐憫,因為心中唯有敬畏——駭然與敬畏。我想這就是傳說中的寧靜。我想這就是傳說中的勝利。雖不信神,我想這就是那個人們應當在胸前劃一個十字架說“阿門”的情景。

  他的頭腦裡只惦記一件事,彷彿生來就是為這件事而來。他為了能做到渴望的這件事,可以拋棄一切,完全出自內在的激情和熱情,有種“時不我待”的契機,如若不去做這事就會感到時時不安與惶恐,完全沒法生存及生活下去。可以說,他的整個身心全都被這件事給拽住了,就像他給自己挖了一個洞,有東西拉著他下去,不受自己思想控制。你可以說他“六親不認”、“太自私了”,但他確實是在做自己認為值得的事情,一件一生未完成的重要事情。他厭倦自己的碌碌無為、按部就班,當別人問他是否會想以前,他笑笑,“我不想過去。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永恆的現在。”

  原來,這世界上有一種人,活著只為追求真理,而這真理就是那些自己認可並喜歡的事情。而心心念念做喜歡的事情,什麼時候啟程都不晚,也許某時像有人指引一般,讓你靠近,明白自己來到這世上真正的意義。

  斯特里克蘭德的人生只能作為理解他作品的一個入口,卻不具任何普遍意義上的借鑑價值。相對而言書中真正聰明的倒是二流畫家戴爾克?施特略夫,他知道自己不具開創性的繪畫才能,便專心畫畫餬口。他有自己的畫室,過著舒適安逸的生活,也具有極高的藝術鑑賞力。他完全明白創作的痛苦,“在美被創造出以後,它也不是為了叫每個人都能認出來的。

  要想認識它,一個人必須重複藝術家經歷過的一番冒險。”當然,故事裡他低估了斯特里克蘭德的天才的破壞力,但這只是情節的偶然,不是施特略夫的必然。

  施特略夫雖然藝術才能極其平庸,他自己本身只能畫些庸俗的題材,水平很一般。但是他能欣賞思特里克蘭德的天才,感受到思畫中蘊含的藝術之美,即使這種藝術之美還未能被當時的主流審美情趣接受。出於對美本能的嚮往,他無私地資助思,幫助他。他雖然是個平庸的畫家,但是在為人上卻有偉大之處。他自己無法創造美,但是他那種欣賞美的才能以及對人的熱忱正直,讓他變得偉大而不平庸。這是普通人而能偉大的典型例子。我很喜歡他,因為我覺得這是才智普通的人能做到的最高境界了。才能是天賦,不是由自己決定的,但是性情和品味確實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達到的。

  施特略夫曾說過的一段話:“為什麼你認為美——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會同沙灘上的石頭一樣,一個漫不經心的過路人隨隨便便地就能夠撿起來?美是一種美妙、奇異的東西,藝術家只有透過靈魂的痛苦折磨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創造出來。在美被創造出以後,它也不是為了叫每個人都能認出來的。要想認識它,一個人必須重複藝術家經歷過的一番冒險。”毛姆讓施特略夫這樣一個毫無才能的畫家來講這句話,表現出一種特別的張力。一個平凡普通的人,如何超越平庸呢?就是要有勇氣去感受體會想象那些天才所經歷的思想折磨啊!

  斯特里克蘭德和施特略夫這兩種人生,一個是偉大的不幸,另一個是平庸的幸福,如果一個人能夠選擇的話,我想大多數人會選擇後者,卻在選擇的同時又都對遙遠的偉大趨之若鶩,不斷幻想非凡的蒞臨。但要知道,“偉大”實在是一條靈魂的不歸路。如果狠不下心來傷人傷己,那還是施特略夫的路走得更容易些。但即使是施特略夫,因為理解了美,意識到了天才的可貴,也不得不忍受無窮的屈辱與折磨來完成他的理想主義。到最後,真正的理想與結果根本無關,就好象斯特里克蘭德必須畫畫,哪怕失明;而他畫畫這件事卻與畫根本無關。

  月亮和六便士,理想與現實。正像毛姆說的那樣,如果你忙於在地上尋找那六便士,你便不會抬頭看天,也便錯失了那月亮。”月亮”是美好而遙遠的,就像人們追尋的夢想,但追尋的過程也許孤苦,甚至最後會一無所得;‘六便士’象徵著世俗、瑣碎的生活,但也有其存在價值。你的要的究竟是‘月亮’還是‘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6

  我們老祖宗曾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將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月亮和六便士》裡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就是這樣一位心有猛虎的人物,他被夢想的烈火緊緊包圍,熾熱的火焰將他的胸膛裡那顆跳動的心臟吞噬,將他推入黑暗無邊的牢籠中,他被理想鞭笞得體無完膚,他需要一個擺脫束縛噴薄慾望的出口,繪畫成為他釋放天性的完美利器。

  四十多歲這個年紀,很尷尬。上有老下有小,錢財不多不少。斯特里克蘭就在這樣一個年紀下,開始了放棄一切追尋夢想的道路。他給妻子孩子留下聊以生存的錢,隻身一人在巴黎繪畫,飢一頓飽一頓,衣衫襤褸,形如乞丐。比起溫暖溫飽的家來說,這種放肆的生活反而助長了他囂張跋扈的氣焰和自私自利的性格。畫得畫就放置在閣樓上,不去推銷也不售賣,捉襟見肘的時候藉助朋友的幫忙,窮困潦倒得厲害。後來,從巴黎輾轉到了塔希提的時候,他的人生髮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娶了土著人愛塔為妻,安心作畫,終於在臨終前完成了他最滿意的畫作。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猛虎——高高在上如月亮般的夢想,誰都希望自己夢想成功的一天。心中湧動著無可言喻的力量,它在不斷升起、衝突、翻騰,如那個朗朗如光的月亮看似近在眼前,實際遠在天邊,伸手觸碰不到。夢想在每個人心中都留下了一個缺口,有人在裡面看到了天堂,有人將它直接丟棄,並不是所有人能夠得到這股神奇的力量。

  在《月亮和六便士》裡,在“我”的敘述中,描繪了兩對追逐夢想的人兒,一對是斯特里克蘭和斯特羅夫,另一對是亞伯拉罕和阿列克卡邁克爾。斯特羅夫也是一位畫家,從小的時候繪畫有點兒天賦,並且自學成才畫作得過獎,他後來被送到專業繪畫學校進行學習過。但是這樣一位人兒卻逐漸迷失了自我的`繪畫才能,隨波逐流在茫茫的世俗中了。可是,他卻有一顆古道熱腸的心,和一雙發現千里馬的眼睛。在他看來,斯特里克蘭是個天才,是個不可多得的千里馬。他盡心盡力,甚至貼錢貼妻子地去輔助斯特里克蘭,即使被罵得狗血淋頭,也仍然堅持去幫助他。斯特里克蘭最後的成功一半必須歸功於斯特羅夫,雖然這有些諷刺和好笑。這不禁讓人想起了高更和梵高,兩個赤城熱愛繪畫的天才,彼此滲透,彼此仇恨。

  “我”在搜尋過世三年後斯特里克蘭的故事,裡面穿插了亞伯拉罕和阿列克卡邁克爾的故事。亞伯拉罕醫學界裡的天才,在外科手術中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好手,並且已經成功晉級為主任。他卻意外地將唾手可得的榮耀丟棄在一邊,獨身去了亞歷山大港。這個機會就留給了卡邁克爾,他獲得了所有的一切——職位、財富、榮耀。當問亞伯拉罕後悔嗎,他說他完全沒有後悔,他別無所求,他的生活很完美。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上帝送給他得以天下的榮耀,他喜歡的是歸於平靜的生活,他愛上的是趨於平衡的內心力量。

  每個人對於夢想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斯特里克蘭窮盡一生,只是為了完成心目中最完美的畫卷。亞伯拉罕希望得到平靜的生活。他倆都是成功的,雖然過程有些曲折,一個捨棄了溫飽安全的家庭,一個放棄了飛黃騰達的機會。

  藉助亞伯拉罕和阿列克卡邁克爾的故事,毛姆問出了很多人內心渴望已久的話,“難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讓你感到舒服的環境裡,讓你的內心得到安寧是糟踐自己嗎?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你認為你應該對社會做出什麼貢獻,應該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太多人說毛姆根據畫家高更的人生創造了這部流傳百世的鉅作《月亮和六便士》,但我覺得裡面包含著毛姆本人想要傾訴和噴薄的話語。在他的人生軌跡中,剛開始的寫作生涯鬱郁不得志,評論界認為他的作品不夠冷靜深刻。他輾轉到寫戲劇後,火熱程度一發不可收拾。這才完美地延續了他的文學夢。若不是戲劇拯救了他,想必他會從熠熠生輝的天才“墮落”到鬱鬱寡歡的俗人中。

  實現夢想的道路曲折又坎坷,可是那些層層疊疊的人影在路上忙忙碌碌地行走著。頭頂上的月亮大得彷彿能夠踮起腳尖就能夠觸碰。有人急急行使,忘了周圍的風景。有人走了一半,開始走回頭路。有人沐浴在朗朗月光下,先撿起腳邊的六便士,再抬頭看看那顆又大又漂亮的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7

  “月亮是高不可及的,而六便士遍地都是。多少人只抬頭看一眼月亮,又低頭繼續追逐六便土。”

  初次拿起《月亮與六便士》,領教這句頗耐人尋味的句子後便一頭扎進書中的世界。書中的畫家擁有不俗的收入,可也突然消失在人海里,放棄爵位,放棄穩定優越的生活,一意追逐他對畫畫的熱愛。

  起初我覺得他是個偏執的瘋子,誰會放棄實現的生活去追逐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可又轉念一想:月亮是理想,是目標,而六便士是生活。世界上一心只顧著六便士的人數不勝數:疲於工作的父母,埋頭苦學的學生,忍辱負重的工人……又有多少人像他一樣不顧六便士去追逐散佈著皎皎銀光的月亮?想到這便又對畫家肅然起敬了。

  毛姆的文字機智幽默,畫面感極強,我彷彿能透過文字看到在破落髒亂的房間裡,蓬頭垢面的男人拿著廉價顏料畫著不被大多數人欣賞的畫。

  可是,冷靜下來細細琢磨。滿地都是六便土,只有畫家抬頭,看到了月亮。屈服於生活,一生都低頭苦苦尋找六便士才是大當數人不可逃脫的宿命。追逐理想固然可敬,但選擇安逸的生活也不可恥。正如書中所說:“成功與否取決於你對生活賦於什麼意,取決於你對社會承擔什麼責任,對個人有什麼要求。”

  想到這裡,我合上書本,繼續解著煩瑣的數學題,繼續同千千萬萬的人爭奪著地上的六便士,只是在空閒時間,偶爾抬頭看看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8

  我花了兩天的閒碎時間,讀完了《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充滿故事性的小說描寫,荒誕不羈又發人深思。夢想與現實之間的選擇,其實大多數人在現實中就已經是滿身泥濘,無法脫身,夢想離他們遠之又遠,談何選擇。

  心情很是沉重,每每涉及到夢想,或許我沒有夢想,或者是我的夢想不算夢想,我是一個俗人,而且還是一個貧窮的俗人,凡是俗人都有一個發財夢,貧窮者更甚,我想發大財,想一夜暴富,想中彩票,想突然擁有一項超NB的能力,想住豪宅,想用錢燒開水……

  然而只是想想,我還是我,一個貧窮的我,每天戰戰兢兢上著班,突然的雙休彈性工作制,變成了變態的996,工資不變,無任何補貼,然而還在猶豫,還在彷徨,還在憂桑,還在生氣,不敢辭職,不敢換工作,為什麼,沒錢唄。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9

  當遍地都是六便士時,你是否還有勇氣抬頭望向月亮?

  一百多年前,奧斯卡·王爾德寫下這樣的話,“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這,就可以用來概括《月亮與六便士》這部小說。一個家庭美滿,事業成功的證券經濟人,一夜之間拋棄了一切,遠走他鄉,從倫敦去了巴黎。後來人們才知道他是去那裡畫畫,經受了一系列的磨難,在對文明世界的厭倦下,他來到南太平洋中的一座美麗島嶼,與世隔絕。在臨終前,他帶著傲慢和不遜縱火燒了自己創作的一幅傑作……

  在這部小說中,毛姆描寫了諸多人物,一邊是為理想而傾其所有的,孜孜不倦的斯特里克蘭,亞伯梓罕醫生,布呂諾船長;一邊是愛慕虛榮的斯特里克蘭夫人,庫特拉斯夫人,卡邁克爾醫生,還有熱心誠實的斯特洛夫,背叛愛情的布蘭奇,貪圖小利卻義薄雲天的尼克爾斯船長,樂善好施的蒂阿瑞,能說會道的庫特拉斯,純樸善良的阿塔……小說採用第一人稱來寫,夾敘夾議,娓娓道來,對自我也有很多反省,對人生感悟良多。如此紛繁的故事,全憑"我"來穿針引線,可以說“我”是這部小說的又一個主角。

  瞭解斯特里克蘭前,你必須瞭解高更,縱看高更,三十五歲毅然辭去了個股票經紀人的工作,專心致力於繪畫;一八九一年值一八九三年,以及一八九五年至一九零一年,高更曾兩度前往塔希提島,長期居住並進行創作。這些都與斯特里克蘭的命運有了幾份相似之處。可以說:理想與現實,崇高與卑賤,神聖與凡俗,無論在斯特里克蘭還是高更上,都並非二次元對立。斯特里克蘭即帶有現實生活的粗鄙和冷漠,也有著無人能及的超凡意志和追求。這也就是《我們從哪裡來?(高更作)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的核心精神。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這是終極的靈魂追問。這幅畫如此的深邃而震撼,而在小說中,它完成了主人公的精神性追問,最後被付之一炬,暗示著什麼?當人類的精神性抵達了自身,並且為了這個自身而存在,不再需要任何物質性的東西,哪怕是所謂的藝術傑作。這正是藝術創作的心聲:當你完成了最偉大的作品,它便離你而去,因為藝術的最高訴求並非任何實體,而是那遙不可及的精神的涅磐的象徵……付之一炬正是涅磐的象徵。和高更相比,斯特里克蘭的死和他的傑作的毀滅更顯得震撼人心,這正是小說的高明之處。

  放眼望去,滿地都是六便士,人們爭先恐後地爭搶著。唯斯特里克蘭,冷嘲熱諷了一陣後,望向他心中的一輪明月……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0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小說,是英國作家毛姆創作的。該書以法國畫家高更為原型,描述了在英國稱霸世界的時代,經濟繁榮,社會秩序井然有序,人民可謂安居樂業的社會背景下,有一位年近40的經紀人斯特里卻突然放棄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未留下分文就隻身遠赴巴黎不顧任何世俗秩序只想著畫畫的故事。

  這本小說之所以如此有名,在於毛姆透過這本書中向讀者也是向他自己提出了一個人生問題:在理想和現實不能兩全的時候,你是選擇仰望月亮(理想),還是選擇低頭撿取便士(世俗)?

  由此,也延伸了我們對另一個問題的思考:什麼才是成功?難道滿足世俗規定的權錢標準就是成功?還是為自己而活才是成功?

  再繼續深思,我們也會深入思考這樣一個終極問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感覺自己一直在月亮與六便士之間搖擺不定,但更多的行為還是偏向於世俗的規則,應該說,是選擇了更加安全穩定的生活軌跡。然而,在這條算是安全穩定的生活軌道中,我又時常置現實的便士於不顧,去做一些在世俗眼中不那麼理性的行為,以此來緩解我追隨社會潮流的心理疲憊,試圖在拾取便士的間隙抬頭仰望那輪月亮。我沒有斯特里的天賦,也沒有斯特里淡然面對世俗批判的勇氣,更沒有斯特里對於追求月亮的堅韌。自然的,在追求月亮的道路上,我永遠也到達不了理想的彼岸;在撿取便士的道路上,因為我的不理性行為,時常偏離了方向,我也不能比旁人撿到更多的便士。

  對於第二個問題,我不想定義何為成功。世上本來就沒有既定的成功,現實意義上的成功,不過是社會發展過程中,一部分人自我定義的一種人生目標,而這並不是成功的本意,更不是成功的唯一解釋。只希望,大家在面對異於自己的價值觀時,能夠更加寬容,尊重他人的選擇,在沒有危害到他人的情況下,接受不同於自己的行為規範和價值準則的存在。例如,在選擇結婚與不婚的生活方士時,兩者的選項都是平行的,沒有誰對誰錯之分,亦沒有高低上下之分。選擇結婚的人不要給不婚的人施加壓力,或者視他們為異類。選擇不婚的人,也不用認為自己的選擇更加前衛,鄙視結婚的人都是老古董。選擇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就像我們選擇吃蘋果還是香蕉一樣普通。

  第三個問題,關於人生的終極意義。有時候看多了太宏觀層面的東西,比如看了類似《三體》的宇宙層面的科幻小說,看了類似《人類簡史》這種全人類的起源經過,就常常會懷疑人生是否有意義。這種懷疑和思考往往會得出一個很消極的結論:人生沒有任何意義。不止一個人的人生沒有意義,全人類的存在對於宇宙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從科學理性的角度來看,似乎,全人類存在的價值只在於完成了一個物種基因的延續。我們現在看到的所謂國家、社會、金錢、權利、公司、法律等等都是一種虛無,是人類自己虛構出來的幻象,只存在於我們的意念中。之所以現在的社會還能夠正常運轉,只是因為我們做了一件事情,即讓絕大多數人都相信這種幻象是真實存在的。

  但,這只是從宏觀角度來考慮而得出的結論。對於每一個個體來說,我認為人生還是存在意義的。不僅整個人生有意義,就是今天的晚餐對我來說都是有意義的。人生的意義在於多樣化,在於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差異。不趨從,不盲從,活出真實的自己;多體驗,多探索,豐富生命的色彩;去沉澱,去積累,積攢生活的厚度。

  獨一無二的我,才是有意義的生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