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範文(通用11篇)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範文(通用11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範文(通用11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

  《月亮與六便士》中“月亮”指的是詩和遠方的田野,是理想;而“六便士”指的是眼前的苟且,是現實。而當你面對這一選擇,你會如何抉擇呢?書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他又是如何選擇的呢?

  斯特里克蘭德原本有一個平凡的生活,有妻子,有自己的孩子,可他覺得前半生度的如此空虛,他決定拋棄自己的妻兒,放棄榮華富貴,放棄物質享受去追求藝術窮困潦倒,書中說他“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毛姆是這本書的作者,他用現實中的保羅?高更的形象去塑造斯特里克蘭德,塑造了一個生前被世人唾棄,但死後卻被受推崇的畫家形象。

  斯特里克蘭德拋棄現實而勇赴理想,像主人公那樣的人也有許多,如貝多芬,為了理想到最後聽力漸漸無法忍受;還有梵高,最後窮得一文錢都沒有,自殺了。

  也許你會羨慕斯特里克蘭德那樣,如脫韁了的野馬那樣奔放灑脫,可誰又能夠得到真正的自由呢?親情和友情難道就可以拋棄嗎?規則和秩序難道可以無視嗎?只有約束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斯特里克蘭德確實是才華橫溢,但他也有冷酷無情的一面。在妻兒方面上不聞不問,為了追求藝術,而沒有與妻子聯絡,一幅無所謂的樣子,真令人作嘔。

  斯特里克蘭德也是許多藝術家的典範,為了藝術而且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書中也有一個正好與之相反的人,他選擇了六便士,選擇了現實,他就是斯特略夫。

  他有極高的道德情操,先後救出了自己的妻子和斯特里克蘭德,可斯特里克蘭德卻恩將仇報,奪走他親愛的妻子,所以他選擇了委曲求全,我想你們應該會覺得他很蠢吧!但他卻無條件支援了藝術,是斯特里克蘭德的反面,他雖然選擇了六便士,但卻散發著人性的光輝。

  不管他們怎麼選擇?作者毛姆都是最清楚的,無論是理想還是現實,都會是伴隨著美好與傷害。正如書中所說“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你認為應該對社會做出什麼貢獻,應該對自己有什麼樣的要求?”我覺得不管是哪種選擇,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價值。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2

  終於讀完了這本書。

  好像每年年底的時候才靜的下心讀書,這可真是有點糟糕呢。

  讀之前其實聽過很多關於月亮與六便士的探討,大家都在說關於理想與現實的選擇。但其實我在讀的過程中,看到的更多的關於人性的探討。以前沒有讀過毛姆的書所以不是很瞭解他的寫作特點。但在這本書裡我看到的是矛盾。毛姆寫人真的很厲害,寥寥幾筆就活靈活現。斯朱蘭,德克,人性的矛盾在他們身上體現的非常充分。斯朱蘭極具繪畫天賦,極具個性,直率灑脫——作為旁觀者也許你會這麼認為。但你若是與之親近,而你只是我這般的俗人,你大概會覺得他自私冷漠不識趣,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拋家棄子,對德克的好忘恩負義。德克也同樣如此,是的,作者筆下的他雖然繪畫才能一般但是眼光獨到,他很早或者說是最早發現斯朱蘭是天才,同時他又很惜才,對斯朱蘭照顧有加。可是德克的善良和同理心由於缺乏底線,讓人忍不住看不起。從不同的側面來看他們,他們的每一面好像都是人性的極端,當這些在同一個人身上體現出來,你會感到矛盾,但是很真實。天才與自私,善良與軟弱,多希望不是這樣的組合呀,可是偏偏人性就是複雜。而越是個性分明的人越體現出這種複雜。斯朱蘭筆下的其他人物,比如斯朱蘭夫人,布藍琪以及大溪地的那些女人們,毛姆幾筆就寫出了她們的特點,有很多書友覺得是毛姆對女性有偏見。對此我保留我的意見,畢竟我不曾瞭解過毛姆和他的時代背景,我更願意相信那是寫作需要,是為了突出斯朱蘭的人物特點。

  書中關於斯朱蘭作品的描寫我有點get不到,我實在是藝術素養太低,見識太少,想象力又匱乏。希望自己以後多多增長見識多多接受藝術作品的薰陶,也許那個時候再來讀這段會有不一樣的感悟。書中大溪地的描寫確確實實的讓我羨慕了,彷彿桃花源一般,與我一直所幻想的地方几乎沒有差別。大溪地於斯朱蘭是歸宿,不知我的歸宿在哪裡。更不知是否能夠找到,是否有足夠的個性去尋找。

  可斯朱蘭的後半生活的太純粹了。我只是個平凡的普通人。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3

  一顆追夢的赤子之心誰也阻擋不了,一顆守護夢想的堅決之力誰也摧毀不了,而這就是夢想的力量,它可以讓人變得瘋狂、變得堅強、變得勇敢、也變得堅韌,而有時候為了心中的嚮往,就算是放棄一切榮譽、信仰、財富和名利也在所不惜。而《月亮與六便士》當中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個果決、熱血和狂熱的人,為了自己心愛的繪畫事業,他不僅狠心的放棄了證券公司穩定、高新、安全、舒適的工作,而且狠決地拋棄了自己溫馨、幸福、健康的家庭,然後孤身一人去到了繪畫事業蓬勃發展的巴黎,過著貧窮、飢餓、煎熬、悽苦、飄零的生活。可即便是這樣身心飽受折磨,他也依舊沒有想過要放棄,更沒有滋生過後悔的念頭,他這樣像被魔鬼般附體的行徑著實讓人很難理解。

  可是夢想的力量就是這樣迷幻,儘管滿大街都是六便士的蹤跡,可是毛姆就偏偏只看到了清冷、孤獨、純潔、夢幻的月亮,所以即便是要經受世人的質疑、嘲諷、抨擊和排擠,他也無所畏懼、毫不退縮,他這倔強、堅持、努力和執拗的精神也不得不叫人感到震驚和羨慕。是啊,追逐夢想的道路上總是充滿牛鬼蛇神的,所以一切的風雨、磨難、挫折和打擊都是逃不掉、避不過的,追夢者唯一能做的就是永不言棄、永不放棄、永不妥協和永不屈服,唯有這樣才能看到黎明的曙光。而換句話說,就算結局再差、再狼狽,可只要心靈上和精神上滿足了,那麼人的靈魂也就知足了,也就不會在遺憾、不甘、不服的無間地獄裡飽受煎熬了。

  不過世人的顧慮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魚與熊掌是不可能兼得的,當你選擇了一樣東西的時候就得適當放棄另一樣東西,這就是生存的法則和規律,由不得你任意妄為。這個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是相對的,毛姆為了夢想放棄了工作和家庭,所以他在異鄉遭受摧殘、打擊、考驗都是理所應當的懲罰,畢竟在這條漫長、曲折的追夢路上他虧欠了太多人。而這個故事由此也告誡我們,做人應該腳踏實地、切實務實一點,切不可好高騖遠、衝動行事,不然代價和後果是一般人無法承受的。

  追夢是值得鼓勵的,但是盲目、自私的造夢者是會被世人唾棄的,我希望我們都可以在現實、實際的基礎上去打造自己的夢想,而不是在傷害別人、辜負別人的基礎上圓自己的夢想。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4

  誰不曾有過夢想,夢想就如空氣,沒有它,生活也會嚼之如蠟,失去光彩。但可曾想過,如果你處於河流的中心,彼岸便是理想,但回頭現實卻在向你招手,此時,面對理想,你敢不顧一切嗎?

  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理想等同於幻想,因為有現實因素的束縛,理想也變得蒼白無力,也總會有人在你耳邊說,醒醒吧!別再做夢了。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力作《月亮與六便士》問世後,小說所揭示的逃避現實的主題,成為20世紀的流行小說。小說情節取材於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這也更加增強小說的神秘色彩。

  我喜歡“月亮與六便士”這個書名。墨黑般的夜空上,只有月亮能散發皎潔的光芒,月亮代表著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微不足道的六便士便是那現實。我們或許可以仰望月亮,感嘆它的魅力而忽視腳下的六便士,但我們卻不能放棄六便士的.生活而選擇整日仰望月亮生活。

  此時我突然想起前段時間微博上有一張“高階白領放棄舒適的生活選擇在街上賣煎餅果子”的圖片新聞,雖然最後記者還原了事實真相,證實主人翁只是鬧著玩,隨手發的微博,但是此微博卻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都羨慕其有如此的勇氣,也表現出對現實的不滿與厭煩。

  或許“自由自在地賣煎餅果子”是每個忙碌白領的夢想,說來卻好笑,這夢想如此小,然而面對現實的壓力,我們卻連實現這一個小小夢想的勇氣都沒有,因為我們還有房貸沒還,生活還得繼續,高工資不能放棄。

  小說中,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原是位證券經紀人,人屆中年後突然響應內心的呼喚,捨棄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與土著人一起生活,獲得靈感,創作出許多藝術傑作。那股為了理想而不顧一切的勇氣讓人豔羨。我也常常思考,為何理想總與現實對立?為何現實總是會束縛理想的翅膀?我們不能改變現實,那麼就改變自己吧,找一個現實的理想,或者說找一個現實的目標,免得可望而不可即時生髮的無線失落感。

  理想與現實就如愛情與麵包,或許只有睿智的人才能處理好兩者的關係。只是,我還是很羨慕,那種為了理想而不顧一切的勇氣,那樣的勇氣是我沒有的,卻始終找尋的。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5

  《月亮與六便士》中有這麼一句話:“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頭看到了月亮。”

  他,是斯特里克蘭。在四十七歲時,他放棄了原本作為證券經紀人的安定生活,毅然選擇了繪畫。他的生活也從平靜變得捉襟見肘、風餐露宿。在他死後,他才被世人知曉。

  四十多歲的那天,斯特里克蘭以畫畫的原由與妻子分離。到了巴黎後,他一度窮困潦倒。但他認識了善良的斯特羅伊夫,他也是位畫家。斯特羅伊夫有一雙會發現美的眼睛,他尊重、珍惜斯特里克蘭。儘管斯特里克蘭嘲笑他畫技愚鈍,對他的善良關心毫無感激之情,斯特羅仍不計前嫌地關心照料他。當斯特里克蘭病重時,善良的斯特羅將他接到家中照顧,甚至讓自己的妻子委身照顧他,拿出家中積蓄給他買藥。結果,斯特羅的妻子竟然和斯特里克蘭在一起了,並要和斯特羅一起走。可憐的斯特羅不在乎這段荒唐的事,依舊愛他的妻子,甚至提出要把他的房子給他們住。悲慘的故事總會以悲劇結尾,他妻子死於自殺,斯特羅也失去了精神支柱。

  斯特羅的善良使他造就了懦弱的性格。他守不住自己的愛人,而對於不在乎自己的人卑躬屈膝。誰說善一定會有善報,我不禁對他的遭遇扼腕嘆息。不過,斯特羅的出現為這本充滿揭露人性的書,多了一絲善良與純潔。

  斯特里克蘭詮釋了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夢想什麼時候都不晚。

  有些人為了夢想而放棄安寧的生活,也許會被認為是愚蠢的選擇。在某種條件下,做自己想做的事,過一種讓自己最開心的生活,自己始終處於寧靜淡中,難道就是生活成了亂麻嗎?

  成為一名收入一萬英鎊的外科醫生,與一個漂亮的太太相依而命,這就是成功了嗎?

  也許,成功取決於對生活賦予的意義,取決於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取決於對自己的要求。成功並不只是單純的物質方面的成功,還需要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情感的昇華。我們不應為了世俗錢財權利富貴而低頭,去撿地上滿街的六便士,也應該學會脫俗,在精神上造就自己,望望頭上那最為皎潔的月光。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6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裡,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地行走,儘管身體互相依傍卻並不在一起,即不瞭解別人也不能為別人所瞭解。”

  第一次看到《月亮與六便士》這個書名的時候,其實並沒有怎麼在意,如果不經意間路過書店,也不會去買這本書,就連電子書都沒有瀏覽一下。即使在很多書友討論這本書的時候,事後也沒有太多的關注。直到那次在《一本好書》的話劇演繹中看到了這個故事。短短的話劇演繹就像在我眼前打開了這本書,一頁一頁的翻過,慢慢的感受整個故事的發生。

  作者毛姆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借“我”之口,敘述整個故事。故事描述了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透過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藝術的產生與本質、個性與天才的關係、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問題。

  “月亮與六便士”--“理想和生活”,到底哪個更重要?其實是說不清楚的。有些人為了理想放棄一切,就像書中的經紀人,很多時候會讓人難以理解,就連毛姆都覺得不可思議,為此去勸解、去阻止。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夠如此徹底的放棄一切,為理想像發了瘋的似的埋著頭向前衝。也許就闖出了一片天地,尋找到心靈的歸屬;也可能撞的頭破血流,迷失在尋找的途中。

  在現實生活中,安逸的生活可能是很多人會做的選擇;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無奈,真的要放棄一切尋求夢想的時候,需要強大的毅力作為後盾。很早的時候網路上就流行一句話“來一場想走就走的旅行!”很瀟灑,可真要這樣做的時候,往往有很多人卻做不到;一場簡單的說走就走的旅行都這麼難,更何況放棄一切去尋求夢想。這本書用一個故事引發了人們對擺脫世俗束縛逃離世俗社會尋找心靈家園這一話題的思考。簡單的故事卻給了人龐大的思考空間。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7

  “月亮與六便士”,聽起來就像一幅驚豔絕倫的畫: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卻偏偏抬頭看見了月亮。那一瞬間血液的凝固又沸騰,一瞬間彷彿獻上了靈魂,肉體凡胎浮生百態都成了枷鎖。那該是怎樣刻骨銘心的驚豔與永恆,經歷了巫山滄海,滿目所及自此非雲非水。

  於是思特里克蘭德拋棄了工作和穩定的生活,拋棄了家庭妻兒,寧願忍受別人的誤會與詆譭,忍受流離飢苦的生活,毅然決然投入了繪畫的懷抱。不,不是忍受,忍受者證明在其中獲得痛苦,但思特里克蘭德毫不在意,他的目光甚至從未在這些困苦上停留過一秒。他滿心只有繪畫,他說他必須畫畫,“就如一個人掉進水裡,那麼他游泳的好壞都無關緊要,他要麼掙扎,要麼被淹死”。他的決然到了一種驚世駭俗的地步。他說愛情是一種病,他只在某些時候才需要一個女人;他說孩子即便餓死了也同他沒有干係;他無所謂所有人的厭惡與鄙視;他不能忍受任何桎梏,清除所有阻礙,即便遍體鱗傷鮮血淋漓。

  思特里克蘭德逐月而去。我同許多人講思特里克蘭德,而這些人中大多數批判他的不負責任隨心所欲,剩下的大多誠懇的表示了他的勇氣令人欽佩。

  當我們用現實的眼光思考思特里克蘭德,其感受不會比讀完百年孤獨好上半分:譬如月亮離地球足足36.3萬千米,還得是在近地點的時候。

  如果說“月亮”是毛姆用的一個比喻,那麼本體可以翻譯成理想,但它卻是高於理想的理想:你渴望在後花園的游泳池邊喝著86年的拉菲,同美人談論著康德;或者在世界各地舉辦音樂會,被人們稱為“現代的莫扎特”,都不重要,這些可能不是地上的六便士,卻充其量只算得上是樓頂的英鎊。月亮是生命的意義所在,是巫山滄海,是畢生所求,是刻在骨頭中的。而泱泱四海八荒,上下近萬年,有多少人連生命中的月亮是什麼都不知道,遑論那剎那的驚豔與永恆。即便有幸得見,有多少人卻低下了頭,為了生活和家庭,因為恐懼與不安,寧願假裝沒有見過。那麼那麼多的人此生便沉溺於緩緩的溪流,無緣懸崖瀑布。

  那麼,你可會棄了六便士,甚至英鎊黃金,一心逐月而去?只是在此之前,我只希望,能夠得見月的清輝灑滿青石的街道,像一幅美麗的畫兒。

  睡前想:你可會棄了六便士,甚至英鎊黃金,一心逐月而去?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8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還未讀過這本書,我卻被封面上的這句話吸引了,我並不理解它的意思,只是覺得其中蘊含著深意。讀過書後,我明白了,月亮高掛於天空中,周圍滿是星星的襯托,令人遙不可及,看似伸手就能碰到,實則距我們三十多萬千米,如同人們的理想。

  而六便士,是當時英國面額最小的鈔票,象徵著人們的生活,象徵著人們有上頓沒下頓的生活。

  文章主人公查爾斯為了理想,放棄了眼前的六便士,去到了異國他鄉,勇敢自由地追逐理想。

  文章吸引我的,還有一句話“人世漫長得轉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無論你見到什麼都是你對人生的理解,對人生意義的闡述。沒有人能阻礙你實現夢想,同時也沒有人能幫助你,代替你去實現你自己的夢想。世界上有著千千萬萬的人,有些人敢愛敢恨,追逐心中的夢想;有些人屈服於命運,平平凡凡地生活;有些人不問世間凡事,隱居山林,安逸地度過一生。

  人生的不同,取決的並非出身,而是你站在現實和夢想的岔路口時你的選擇。查爾斯人至中年,事業有成,本可以就這樣平凡地生活著,但他不甘於命運,追求內心那繪畫理想,棄家而走。

  查爾斯一生都在追逐星辰,努力朝著月亮靠近,終其一生,卻默默無聞,直至他逝去,他的畫作才讓人發現,在藝術界大放異彩。這卻讓我想起荷蘭畫家梵高和法國畫家莫奈,他們的遭遇同查爾斯一般,窮困潦倒或遭人排斥。短短一生中,受盡了磨難,卻在逝去後,影響了人類上百年,直至今日,仍有無數人熱愛著他們的畫作。梵高一生有數不盡的畫,他曾在給家人的信中描述自己的畫,幾乎每一幅畫都有他用自己細膩的語言描述,可見他是多麼熱愛繪畫,熱愛著自己所創作出來的心血啊!

  人生路口的選擇不同,你的人生就不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無論你選擇向生活低頭還是勇敢追逐夢想,那都是你看待生活的意義。可能你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卻獲得了你所想象的美好人生;可能你追求自己的夢想,窮困潦倒,一生都在磨難中度過;也可能你選擇了平凡地度過著一生,輕鬆自在,安逸享受,不受權利壓迫,不受金錢誘惑……

  有人說,選擇你的人生,你可能會因一念之差錯過一夏天的六便士,迎著一冬天的孤獨寂寞。去做自己喜愛的事情吧,去追求你所在乎的,熱愛的吧,別讓自己後悔。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9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中寫到“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有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逐賴以溫飽的六便士?”

  六便士是現實,是衣食住行,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書中斯特里克蘭原來的生活是眾人讚許甚至嚮往的:有恩愛賢惠的妻子,可愛的女兒,一份雖無聊卻收入不菲的工作。“現實”是極有道理的,價格更高的食物的確更美味,更具營養價值,無論我們追求與否,“六便士”都是我們一生中不可或缺的。

  月亮是理想,是從心所欲,是看似飄渺的追求。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斯特里克蘭為了夢想幾乎放棄了自己前半生奮鬥所獲得的一切。他說“我是為了不愧對自己而不顧一切,就讓那夢想的熊熊烈火,燒掉所有道德與社會的羈絆,燒亮我窮盡一生的追求。”他在現實與理想中選擇了理想,用美好平靜的生活換來了傳世芳名,他不是為月亮而放棄六便士的嚆矢,只是其中的成功典型。“理想”亦是極具道理的,不從心所想的去追求,永遠也不知道自己多優秀,昊大無邊的天,看似平淡無奇,卻有一輪明月,成為多少人追逐的美好。

  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任何一個都難以割捨,如果做不到斯特里克蘭般的絕對,我們不妨於現實的路上向理想的方向奔跑,袁隆平熱愛研究,致力於解決人民的糧食問題,如今的他讓理想充滿現實意義;霍尊熱愛傳統、弘揚傳統曲藝,人們喜愛欣賞他,也喜愛欣賞著傳統曲藝;《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中多崎作自兒時起就喜歡觀察火車站,長大後成為火車方面的工程師。由此可知,夢想與現實可以兼得,正如七堇年《被窩是青春的墳墓》中所寫“我們要有最樸素的生活,與最遙遠的夢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凍,路遠馬亡。”

  其實夢想是一個說出來就矯情的東西,它就像紮根在現實的土壤中的一顆種子,只有破土而出,奮力生長,終有一日開出花來,才能光明地凌駕於現實之上,讓所有人知道。在此之前,除了在現實中苦苦堅持,我們別無選擇。廖一梅有言“跟夢想有關的一切對我是禁忌,在生活裡你可以隨意傷害我,我無所謂,但是你不能碰我的夢想。”把理想藏在現實之下,僅僅是因為理想尚未開花,不代表有人可以傷害種子。

  倘若月亮與六便士不可兼得,我會首選天邊月。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0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部由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於1919年出版。

  主角斯特里克蘭的原型為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他們的人生經歷有許多相似點,如:同為畫家,曾經都是經濟交易員,都拋棄了家庭去追尋自己的夢想,餘生在塔西提度過。

  標題的含義很簡單,月亮是我們的夢想,六便士是我們實際生活。

  先主要介紹一下內容:主角斯特里克蘭是股票交易員,有老婆,兩個孩子,過著中產生活。一天毫無徵兆的離開了倫敦,去巴黎。他在那過著窮苦生活,畫畫,用文章的話形容是:像被魔鬼上身了一樣。這個魔鬼當然是他的理想。

  他後來離開巴黎,到了塔西提,和土著人結了婚,餘生在那裡過隱居繪畫生活。

  這裡的情節讓人有些想不通,他為什麼要拋棄這樣的幸福生活,要去過窮苦日子,他的回答是:我只是想畫畫,有什麼驅動我去畫畫。對於他來說,畫畫是他一種精神的追求,是他的理想,只要能畫上畫,他寧願過苦日子。“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歡的環境裡,淡泊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這段話已經足夠解釋他這樣做的原因了。

  但是有人肯定要問,就算這是他想要做的,萬一他失敗了怎麼辦?人生的道路各不同,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寬闊平坦的康莊大道。然而,看起來好走的路不一定能通向真正的幸福。當然,選擇難走的路,也不一定會有收穫。然而,和只能獲得些廉價的幸福的康莊大道比起來,相對艱險的小路上往往能找到別處所沒有的寶物。追求幸福的足跡,本身就是幸福啊!

  斯特里克蘭的最後一幅畫是他在臨終前畫的作品,小說中將這幅畫描寫的非常神異,這點文字給人的震撼也是很大的。他的這幅畫,在結局因他的要求而被燒燬,這是他畢生的理想,作者認為,這幅畫的境界是他的願望,他完成了他的夢想。所以我認為這對於主角來說,這並不是一個悲劇,而是一個好的結局,人的最大理想完成了,那麼他就得到了幸福,無需低頭看著滿地的六便士,已凌駕於月亮之上,死而無憾。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1

  在閱讀這本書之後,我詢問了幾個好友對書中人物的看法。大家對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敢於去追逐月亮,他選擇面對苦難和厄運,這樣的孤勇,便是我們凡人所不可及。也有人評價:他拋家棄子,即使是為了夢想,也該批判。可是夢想和金錢之間的抉擇,哪有我們說的那麼簡單,不能一味的做非黑即白的判斷。“月亮是那崇高而遙不可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而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很多時候,我們把問題簡單化了,理想和現實擺在一起,你選哪個?但是我們透過思特里克蘭德的經歷,會看到,衝突往往非常複雜。

  書中的月亮象徵著夢想,而六便士象徵著現實。比起當時的很多人,思特里克蘭德擁有的六便士已經很多了,可是他哪怕知道這樣做會失去他現有的幸福生活,他哪怕最後的結局可能是“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他還是選擇了追逐自己眼裡的幸福。我想起來奧斯卡王爾德的一句話,我認為它是對這個作品最好的詮釋: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我們這個年齡的人,也許每個人都懷揣著夢想,我們不斷追尋月亮的腳步,可是在這一路上,不斷被現實打磨,磨平了稜角,磨掉了鋒芒,逐漸融入這個社會。我們逐漸帶上了面具,逐漸失掉了真心,逐漸成為一般人。也許到了人生的末端回想起這一生不過也就是那個“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的結局。一般人都不是他想做的那種人,而是他們不得不做的那種人。我們之所以羨慕他,因為我們終究只是一般人。“每個人都只看到腳下的六便士,只有他抬頭看到了月亮。”因為現實太現實,所以堅持夢想的人顯得最難得。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如果他沒有這樣的選擇,也許他過著令人豔羨的人生,他的家庭幸福,他的事業成功,可是他會後悔,因為這種幸福不是他眼裡的幸福,即使是最後平凡的一生,他也想拼盡一腔孤勇去試試。

  追求夢想的過程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因為追逐夢想的過程也是個苦難的過程,能否克服苦難還是個未知數。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的最後到底是什麼,所以去試試追求自己的幸福吧。最終,我們要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因幸福而高貴。無論是選擇月亮,還是選擇六便士。做好自己,而不是成為千篇一律的別人。我們是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是公式化的符號。保持自己的獨特性,才能讓自己永遠認識自己:這還是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