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讀後感(通用13篇)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讀後感(通用13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讀後感(通用1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讀後感1

  一直想看的一本書。它太有名,腦海裡一直重複著這樣一句話——滿地都是六便士,只有他看見了月亮。

  於是在未開啟這本書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不斷在想,不斷在想象,它到底說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是關於愛情、親情,還是光榮與夢想?

  直到我真的開始閱讀這本書,到第二章結束,也沒能讀懂它的好。後來,看見這個四十多歲、有著美滿家庭、事業有成的男人卸下了世人眼中充滿豔羨的光芒,不顧一切要去追求創作夢時,我的心竟也是顫抖著的。

  誰能想象,誰又能相信,這個男人放棄了擁有的財富與地位,卻僅僅是因夢想。他說,我告訴你了我必須畫畫。這可由不得我。一個人要是跌進水裡,他游泳得好不好無關緊要,反正他得掙扎,不然就會被淹死。

  每每感受到這個瘋子體內的瘋勁,每每同情他的命運時,我就會想到二十一歲的自己。那時的我又何嘗不是如此?為了心裡莫名燃起的一團火,後來我想那可能真的只是一團偶然升起的無名火,冒冒失失地開始了飛蛾撲火的人生。

  斯特里克蘭遠比我幸運。在他身上,有對繪畫的無限熱情,有多少人羨慕也羨慕不來的天賦。而我呢?先天不足,後天也不見得有多努力,除了一次又一次的碰壁和懊惱,還剩下什麼?

  只有對平庸的人生心有不甘罷了。反正,我得掙扎。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讀後感2

  沒想到這是一本類似於人物傳記的書。閱讀前並沒有看簡介。只覺得這本書的書名詩意滿滿。

  如果單純當做故事看,並不是很有趣,因為在敘述主人公的故事的主線之外加了許多看起來並無關聯的“旁枝末節”,有些生澀,有些看起來無趣。感覺毛姆是一個謙虛和善的人。不去管故事是否真實他用一種現實主義的表現方式敘述故事,使其讀起來有很強的真實感,但是內容卻是一個在現實基礎上,“不切實際”追求理想的奇怪的甚至可怕的人的故事。

  作品得到了眾人認可的人不一定就一定有高尚的情操,但是他很有可能有跟別人很不一樣的地方。

  斯特里克蘭一頭扎進理想的態度和重婚後的土著妻子愛塔是相配的。塔希提島這個包羅永珍的地方和他也是相配的,他在那裡(塔希提島)終其一生,全身心地投入創作。原來錦衣玉食的妻子追求虛榮,要求他時刻戴起面具保持“體面”,他逃離。其後的女人又要佔有他,企圖從繪畫手中奪走他,可是繪畫對他來說比一切都重要,他拋棄了妻子兒女和優渥的生活,不是為了追求所謂“真正的愛情”,結果悲劇收場。那時候的斯特里克蘭冷漠得讓人害怕。

  如果我身邊有這麼一個人,我覺得他一定是個瘋子。可是誰知道呢,我們看起來瘋子出毛病的部件,可能正在另一個領域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讀後感3

  斯特里克蘭的出場並不驚豔,甚至是有點荒誕無奇。拋妻棄子,沒有留下一毛錢給未成年的孩子和沒有任何收入來源的妻子;在窮困潦倒之時,一位欣賞他的畫家雪中送炭,可他卻恩將仇報,勾引畫家妻子並將其拋棄;後來流落到小島同土著女人結婚生子,只因她能滿足他對女人所有的要求,洗衣做飯生孩子。所有的這一切,都讓男主頂著大大的渣男光環。可就是這樣的一個毫無人性的人,毛姆卻稱之為是偉大的,分分鐘不得不質疑三觀,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欲揚先抑?

  直到在生命的最後,他用畫筆把那種靈氣、純潔、邪惡、情慾、思考、探求。完完全全地表達在他那沒有多少人能看懂的畫中。他使有幸見過這幅畫的人震撼難忘,又驕傲而不屑地讓這幅天才之作在火焰中陪伴著他的靈魂歸於沉寂,他完成了對生命的探索,而對藝術瘋狂的追求也在此刻得到了昇華。沒有六便士又怎樣,月亮不照樣熠熠生輝!

  作為一個平平凡凡的普通人,無論處於怎樣境地,無論年齡、受教育程度、外界環境如何,都有選擇一生中最想為之努力東西的自由。這種自由只取決於我們自己,與其他任何東西無關。當我們有勇氣做出選擇的時候,其實就已經身在生命的自由之中了。願你走出半生去尋覓六便士,歸來仍守得住心頭的那道白月光!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讀後感4

  繼《人性的枷鎖》後,又喜歡上毛姆的作品《月亮和六便士》。何以此名,直至今日讀完才問度娘。“人們在仰望月亮時常常忘了腳下的六便士”,毛姆覺得這說法挺有意思,就起了這個書名,甚是開玩笑的語氣。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是現實的代表。而此前亞亞的理解:“月亮的明亮皎潔卻有朦朧”也許正是毛姆筆下“藝術”的理想境界,看著真切卻又無法匹及;而“六便士”,好像文中有三處提到“如果有兩便士的關係”,加起來就是六便士了!哈哈!如此解釋,突然想起未曾上過一天學的婆婆曾解釋“驕傲自滿”—要滿了才能驕傲,簡單淳樸!哈哈!

  毛姆筆下的斯特里克蘭德突然放棄規矩的生活想成為畫家,並心無旁騖、目空一切的追求理想過程,其實正是藝術和生活的思考過程,這種透過藝術人生剖析人生藝術的手法,無疑給作品多了一份迷幻和魅力。對藝術創作的追根溯源正是是對人類非理性意識特別是原始野性力量在文明社會作用的探索。正如布魯諾船長所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都是藝術家,內心都有那種激勵著的慾望,畫家的表達慾望的方式是繪畫,作家表達慾望的方式是寫作,而我們則是生活!

  “沒有思索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跟隨毛姆這種追尋原動力的人性探索,漸漸領悟不一樣的人生意義,定將帶您走進不一樣的寬容和寧靜!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讀後感5

  前天就讀完了《月亮與六便士》。到今天還覺得應該把讀後感寫下來。雖然我的閱讀感想可能對別人來說,沒有兩便士的關係。

  很多人,在很多地方都有提起《月亮和六便士》,然而並不是很多人真正讀過它。這是一個描寫一位偉大畫家如何處理崇高理想和平庸世俗的故事。毛姆真的故事大師、敘述大師(讀的是譯本,不能評論作者的語言),亦真亦假的敘述,常常讓你不知道讀的到底是真是傳記還是小說。

  不得不說李繼宏是很有功底的譯者,譯文流暢清晰,一點都讀不出翻譯的痕跡,深厚的中文功底讓人不覺得這是在讀一個外國人的故事。

  最後說說Strickland。因為讀過《莫奈和他的眼睛》,被莫奈貧苦和執著的生活深深打動。感動於莫奈對原配妻子Camille矢志不渝的情感,驚詫於視力嚴重下降的晚年他甚至挑戰巨幅作畫。張嘉瑋平和和有力的語言讓人對入世、執著、可敬的莫奈敬佩不已。

  相對於莫奈,同樣是追求與眾不同的的藝術道路的Strickland(或者說高更,再次感嘆毛姆的敘述)卻與世俗過於格格不入。拋棄妻子,置善意和愛情於不顧,最終躲入原始山林作畫,過著幾近與世隔絕的`生活,並且最終默默無聞地慘死。我上網瞭解了一下高更的畫風,確實粗礦的畫風確實獨樹一幟,不瞭解藝術而嚮往精緻生活的人可能並不會太喜歡。

  然而就是這些凡人所不能理解的另類的藝術人生,才可以稱之為“傳奇”!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讀後感6

  花了點時間,思考該如何評價這本好評如潮、被許多人奉為圭臬的書。

  看到很多人在爭論到底應該抬頭仰望月亮,還是俯身去拾六便士,然後得出一個讓我很想呵呵的結論:要對這個庸俗的社會豎起中指,一頭扎進理想且永不回頭的人才是最酷的。毛姆塑造了一個冷漠自我的天才,藉以藐視一個現代社會的文明人所倚重的一切,物質、名利和人際,撕掉這層面具之後的我們還剩什麼,我理解為三個層面,一是自我,二是自我對外界的感知,三是自我感知的個性化表達。非要在月亮和六便士裡選擇其一,大概就像在問你媽和我同時掉進水裡你要救誰這種智障問題一樣吧。斯特里克蘭是個極端設定的小說角色,極端自我又極端天才,人們可說他恃才傲物也可對他的成功頂禮膜拜,但如果他的一身臭毛病落在一個凡夫俗子身上,比如一個同樣不顧一切追尋夢想卻最終失敗的人,眾人的評價一定是截然相反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夢想與人情味、友善待人、社會道德感並不矛盾,相反其實我更喜歡布魯諾船長關於生活的溫和追求,這同樣是一種美。

  整體來說有啟發有感想,其實可以打四星,扣掉一星純粹是因為部分對女性充滿惡意、過分刻薄的諷刺(不客氣地說一句,毛姆大概是個自命不凡的樸素唯物主義論者),以及不喜歡各種過於直白、充滿灌輸性的主題說教。

  斯特里克蘭用繪畫這樣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感知,毛姆也是透過文字表達自己的看法,只是這看法是否被人認可就見仁見智了,我只是一個持保留意見的讀者。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讀後感7

  現在閱歷尚淺,只是讀來覺得行文流暢,很難細細去斟酌那些故意隱藏的線索與寓意,所以才會有這本書的落寞吧――被看作是平庸的通俗小說。再看導讀,感謝又被重新帶入一個世界,慢慢幫助自己去開啟新的角度。

  當我們想寫東西的時候,往往從自己在乎的那部分著手,稍微瞭解一下毛姆的背景,這就容易解釋作者作為敘述者與主人公的雙重身份。月亮或許代表追求與清貧,六便士或許代表世俗與豪奢,其中的選擇取決於自己的認知程度以及心理的承受強度。對月亮追求成功之後的光環掩蓋了大部分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種種離經叛道故事背後包含的人性自私,但總歸來說同情還是多於指難。就現實生活而言,這種有著毫不在乎態度的人太少,因為這意味著我們不可避免的要對周圍的人造成傷害,為了心中的情懷與信念必然也要對自己下手更狠。當然還有更多的人是沒有目標所以不作為,也談不上對周圍人造成什麼嚴重影響,頂多換來幾句麻木之後的諷刺。

  不能彼此論斷的道理,也是小說的另一個寓意,畢竟人性與故事的曲折與複雜總是不能明說的,天真與虛偽之間的距離並非有多麼遠,有時只是一念之間罷了。

  就我自己而言,很難說有月亮與六便士的具體概念,我不知道自己與哪個方向的距離更近,只是想,趁年輕的時候,在自己喜歡的地方,走幾步,再走幾步。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讀後感8

  也許有些時候會痛恨自己的平庸,無所建樹,幹什麼事情都不能隨心所欲。是的,因為你我皆是俗人。我們痴迷於功利、金錢、慾望。但心底的某個角落總有一種聲音在吶喊,想衝破喉嚨。

  《月亮與六便士》或許就是這麼一個存在。它用理想與現實、藝術與生活、社會與自由、感情與理智的衝突貫穿小說。以斯特里克蘭展現出來。他本是一位平凡的證券經紀人卻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畫畫而拋妻棄子,輾轉於巴黎、馬賽、南太平洋小島。對世俗嗤之以鼻,對藝術理想孜孜以求。直到死,依舊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這樣的人可能在我們俗人看來真的很討厭:對什麼都不在意,不在意家人,他們的死活、他們的未來;不在意恩情,朋友的關心冷嘲熱諷,甚至嘲笑朋友的熱情,對方是個不折不扣的蠢貨。

  可能在世界上真的寸步難行,但是能在精神世界裡馳騁又有何不可?畢竟生活不僅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有高高在上的月亮,哪能對地上的六便士俯首稱臣。你可能覺得斯特里克蘭是個奇葩、蠢貨,可是無獨有偶,書中亦有一位外科醫生拋棄大好前程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或許是可惜,亦或是可憐,都不能使他感到一絲絲後悔。就以書中那描寫他的一段結束:做自己最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心平氣和,怎麼能叫作賤自己?做一個有名的外科醫生,一年賺一萬英鎊,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讀後感9

  大四時候看尼采的超人理論,說這個社會不能容忍部分人凌駕於規則之上,進而破壞部分人的生活。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無論怎樣的道德體系,適用的都只是大多數芸芸眾生,而更多推動這個社會的天才,卻往往不能適應於普遍性的社會規則。

  斯特里克蘭背叛了幾乎所有人,妻子孩子朋友,他一直在用很極端的方式表達著對金錢地位以及別人同情的厭惡,在書過去三分之二的時候我都對這個男主著實愛不起來。吊兒郎當的沒有責任心又毫無義氣不懂感恩,彷彿全世界就只有他一個人,自私的活著。我一直想知道究竟什麼才能撼動他那顆冷漠無情的心,直看到最後才恍然,他特立獨行,他桀驁不馴,他不在乎世人的目光,都是因為他只忠於自己的心,為了那虛無縹緲的目的地,獨立的活著。

  藝術作品的深淺並非只浮於手法技巧,斯特里克蘭瞎著還畫得出那般震人心魄的偉作不僅源於靈魂深處的渴望和對藝術毫無道理的使命感,更源於他把自己對世事與人性的通透與洞察融入了作品。藝術家本就是透過藝術手段傳達主觀世界,手段不是目的。這也恰恰解釋了為什麼他要義無反顧的離開生活了17年的地方,因為不能兼得,那種環境和身份束縛了他主觀世界的構建和釋放。斯特里克蘭是天才,所以他總與周圍格格不入,也時常對周圍人的言辭行為表露出譏誚、嘲諷、不屑,這是兩種精神層面的碰撞。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讀後感10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提詩在上頭”

  看了書友王宗英的評論,直接無話。原樣搬來鎮鎮門面:夸父死在了逐日的路上。

  海子說,“擊鼓之後,我們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臟叫做月亮”,這月亮破碎在了鐵軌上。

  只顧抬頭望月的斯特里克蘭,若非遇到自願奉上六便士之人,早已是破爛閣樓裡的一具腐屍。

  理想是偉大的。

  可以肆無忌憚地追隨理想的年華是幸福的。

  但是,正如安泰的力量來自大地一樣,理想的存續也決乎於手中是否握有最後的六便士。理想是年輕人的專利,並不意味著成熟必將伴隨理想的喪失。成熟不過是既看清了月亮與六便士之間的關係,也願意為自己的六便士負責而已。要抬頭望月,也要低頭看路,否則會得頸椎病的。

  抬頭者燦爛,低頭者長久。人們常常喜歡把這二者對立起來,實則不然。畢竟世上還有富蘭克林和曾國藩們,既長久,又熱烈。至於夸父、海子和斯特里克蘭們,讓我敬佩,更多的是同情。

  當然,他們根本不需要這種廉價的同情。正如年輕的你,可以也應該不負年華肆無忌憚地抬頭望月,而完全不必顧忌周圍人的目光一樣……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讀後感11

  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毛姆對女性存在著偏見,但是仔細想想就大部分女性,寫的還是一針見血。早期不明白為什麼斯特里克蘭非要拋棄家庭才能追求理想,嚴格意義上這兩者並不衝突。

  斯特里克蘭夫人失去斯特里克蘭絕望過後能堅強面對生活而布蘭琪則絕望到自殺,人之間真是相差太大。最困惑的是布蘭琪在斯特里克蘭來之前和德克可以說是相親相愛,相濡以沫,而斯特里克蘭來後卻完全是相反的,難道說他們之前的表現出來的愛都是假的,都是布蘭琪虛假的表現?

  最可憐的是德克,但是最富有的也是德克。他的善良、熱情、仁慈、富有同情心…,他對布蘭琪說,不是因為斯特里克蘭是個天才畫家才把他接到家裡照顧,而因為他是一個人。超感動,他是本書的超級大好人。

  斯特里克蘭不善言辭,不遵照社會規則行事的怪人藝術家。我個人覺得愛上了一個不愛你的人是可悲的,強行介入他的生活是不值得同情的。我不喜歡斯特里克蘭但是敬佩他,如船長說的追求美,他為了追求心中的那份美可以拋棄一切、放棄一切、摒棄周圍一切。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讀後感12

  我很快發現有個奇怪的故事在她的朋友圈裡流傳。他們說查爾斯·斯特里克蘭曾經去帝國大戲院[插圖]看芭蕾舞劇,當時迷上了某個法國舞女,然後隨著她去了巴黎。我搞不清這個故事是怎麼傳開的,但足夠奇怪的是,它居然為斯特里克蘭太太贏得了許多同情,同時也給她增添了不少的名望。這對她已經決定要開始的事業不無助益。

  麥克安德魯上校當初說她身無分文倒是沒有誇大其詞,她確實需要儘快賺錢養活她自己。她打算利用她和許多作家的交情,於是片刻也不耽擱地學會了速記和打字。她的教養和學識使得人們以為她的效率可能會比普通打字員更高,而她的淒涼遭遇則讓她更加受到顧客的歡迎。許多作家朋友答應把活都交給她,還不忘把她推薦給他們的朋友。

  麥克安德魯夫婦沒有子女,生活又很優渥,所以承擔了照顧兩個孩子的重任,斯特里克蘭太太只要養活自己就可以。她把她的公寓租出去,傢俱也都賣掉。她在威斯敏斯特找了兩個小房間安頓下來,重新面對世界。從她做事的效率那麼高來看,她的事業肯定會大獲成功。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讀後感13

  閱讀此書是我一直在糾結於這本書名字的含義,後來查閱資料才曉得“月亮與六個便士”既“理想與現實”。可惜的是,我目光粗淺,在書中get不到這個點,總覺得斯特里克蘭從來就不是在乎現實的人。

  斯特里克蘭最耐人尋味的是逃離的過程,逃離肉體,逃離世俗,逃離文明。有人評價“這樣的斯特里克蘭稱不上一個為藝術奔走的勇氣,他僅僅是為了自己舒服遵從了靈魂的選擇而已。”作畫並不是他所喜愛的,而是他發洩靈魂的一種最舒服的方式。正如他所說的“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

  愛塔是斯特里克蘭最後的女人,她的愛是無私的,即使她依然沒有獲得斯特里克蘭對愛。

  藝術是孤寂的,顯然斯特羅夫是第一個欣賞甚至尊敬斯特里克蘭的藝術作品的人。滑稽的外表下是一顆溫柔的心,就像溫泉裡的水不瘟不火,沒有令人著迷的地方。他的心很大,可以容下任何人和事,他可以原諒斯特里克蘭的粗言鄙語,甚至在妻子出軌後依然包容他們。斯特羅夫在藝術,在愛面前是沒有尊嚴的。他是一個溫柔的人,卻在苦難中消磨了意志,我不喜歡他的結局,但是也找不到更合適的結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