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權殘數法
[拼音]:yinxing
[外文]:Ginkgo biloba
又名白果或公孫樹。為裸子植物門銀杏綱(目)中繁衍至今的唯一生存種(見彩圖)。這類植物最早發生在古生代二疊紀,至中生代三疊紀和侏羅紀,種類繁盛,遍佈世界各地,新生代衰退,第四紀冰期後僅孑遺銀杏一種,特產於中國。
銀杏為落葉喬木,多分枝,有長枝和短枝。葉在長枝上螺旋狀排列,在短枝上成簇生狀,具長柄,葉片扇形,上緣有淺或深的波狀缺刻,有時中部缺裂較深,成二裂狀,具多數平行二叉狀細脈。雌雄異株,球花生於短枝頂端葉腋,具長梗;雄球花柔荑花序狀,具多數螺旋狀排列的雄蕊,每雄蕊具2花葯,藥室縱裂,受精時花粉萌發在花粉管內產生2 個有鞭毛、能遊動的精子;雌球花頂端常成二叉,叉頂生有珠座,直立胚珠,通常僅1枚胚珠發育成種子。種子核果狀,具長柄,下垂;外種皮肉質,成熟時橙黃色,軟腐後放散酪酸異臭;中種皮骨質,乳白色,具2(~3)條縱脊,內種皮膜質,黃褐色;胚乳豐富。染色體基數x=12。花粉具單槽,槽的邊緣波浪形,外壁具極模糊的條紋和顆粒,輪廓線不平。
銀杏殘遺於中國,栽培歷史悠久,早在唐代由中國傳到日本。再從日本傳到歐洲、美洲。中國廣為栽培,北至瀋陽,南達廣州,東起沿海各省,西至甘肅南部及橫斷山脈東緣海拔1000或2000米以下。各地寺廟、名勝古蹟常有栽培數百年至千年以上的大樹。
銀杏適應性強,能耐-32.9℃的極端最低溫度和溼熱的氣候,在酸性、中性及鈣質土上均能生長。但以平均氣溫10~18℃,極端最低溫度-20℃以下,年降水量600~1500毫米,冬春溫寒乾燥或溫涼溼潤,夏秋溫暖多雨,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生長良好。為喜光、深根性樹種,耐乾旱而不耐水澇,不易受病蟲害的侵襲,對大氣汙染有一定的抗性。一般早期生長緩慢,20年後開始結籽,30~40年後進入盛期,結籽能力長達數百年不衰。
銀杏在系統發生上究竟與蘇鐵類較為接近或與鬆杉類較為接近多年來意見不一。從銀杏營養體的形態和結構來看,銀杏樹幹多分枝,具單葉,莖的解剖顯示次生木質部很發達,髓部小,皮層窄,枝具長短枝,與鬆杉類比較接近,故А.Л.塔赫塔江和W.齊默爾曼1959年將銀杏與鬆杉植物歸於一綱。但從生殖器官的發育看來,銀杏卻與蘇鐵類頗為相似,它們都具有鞭毛的精子,花粉具單溝,花粉管成為吸器狀,受精卵分裂後形成的遊離核較多,胚根不發達,所以R.皮爾格、H.梅爾希奧1954年將銀杏與蘇鐵植物歸為一綱。而約翰遜1951年、鄭萬鈞1978年認為銀杏與蘇鐵類和鬆杉類彼此區別明顯,考慮到它們分化很早,而應建立獨立的銀杏綱(Ginkgo-phyta)。
銀杏種子為著名的乾果,種仁含蛋白質、脂肪、糖類及少量組氨酸、胡蘿蔔素和核黃素等,也可供藥用。外種皮含白果酸、白果二酚,對面板有毒。銀杏葉含有多種黃酮類化合物,如芸香甙、山奈素-3-鼠李糖甙、山奈酚、槲皮素、異鼠李素等,可供藥用;葉蠟中有白果醇;秋天黃葉中分得銀杏黃素和異銀杏黃素。心材中含α-芝麻素及銀杏木酮。銀杏的木材結構細緻,紋理均勻,質輕軟,富彈性,有光澤,不開裂,不反撓,易加工,無異味,為優良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