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初二物理運動的快慢教案

  如何上好每一節課,同時使全體學生的學習成績都有所提高,是廣大教師一直思考的問題,我們應該制定一份好的初二物理教學教案。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關於初二物理運動的快慢教案以供大家參考學習。

  初二物理運動的快慢教案設計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公式和單位

  2、 初步嘗試測量、計算速度 過程與方法:1、藉助多媒體讓學生體會物理思維過程 2、通過自主設計實驗,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課堂學生自主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體驗物理實驗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 速度的概念 2、 常見兩種速度單位的換算

  3 、速度的測量

  【教學難點】常見兩種速度單位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觀看錄影,問:大家看哪個動物跑得快呢?學會回答

  要知道哪個動物跑得快,我們必須要比較,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本節課我們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進行新課

  一、快慢的比較

  播放錄象,比較奧運會游泳運動員游泳的快慢?

  學生分析討論,得出比較快慢的兩種方法:

  方法1.相同時間比路程方法

  2.相同路程比時間

  舉例:飛機與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

  學生用上述方法比較兩者誰運動的更快?

  提出問題:如果飛機與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均不同,如何比較快慢?

  啟發匯出“速度”的概念。

  師生討論板書:

  速度的定義: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距離。

  意義: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關係式:速度=路程/時間

  單位:米/秒

  生活中速度的常用單位―――km/h

  單位換算:1m/s=3.6km/h

  引導學生:

  觀察汽車儀表盤加強速度單位的印象。

  討論速度兩個單位的換算值,比較兩者的大小。

  二、速度的大小

  學生估測自己步行的速度,感受大小。

  質疑:學生的估測是否準確?如何測出自己步行時的速度?

  學生討論,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選取實驗器材。

  學生自主實驗,3位同學從教室的一端步行到另一端,第4位同學利用秒錶測出步行的時間,第5位同學利用皮捲尺測出步行的路程,並記錄實驗資料,全體同學處理實驗資料。

  教師只作適當指導,並點評剛才的學生實驗。

  利用學生測量的路程和時間,說明計算題的規範解題格式。

  觀察“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學生了解常見物體運動的速度,並與自己的步行速度相比較,增加感性認識。

  三.例題

  1、看課本25頁書上的例題

  2、1992年,第25屆奧運會上,我國選手楊文意以24.79s的成績,奪得50m自由泳金牌,並打破了她本人所保持的世界紀錄。她游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通過本題,我們要知道物理計算題的解題過程及要求

  已知:s=50m,t=24.79s。

  求:v=?

  解:根據題意,

  答:她游泳的平均速度約是2.02m/s。

  注意解物理計算題的四項:已知,求,解,答。

  學生板書練習計算題的規範解題格式。

  四、直線運動

  下面看兩個動畫,多媒體演示“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

  通過觀察大家知道了什麼?

  學生回答:

  看圖2-25,計算小汽車在3段路程上的運動速度。

  比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麼結論呢?

  學生回答:速度大小相等。

  勻速直線運動:速度不變的直線運動。

  特點:在任何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是相等的。

  生活中你見到有什麼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

  學生回答:

  變速直線運動:速度變化的直線運動

  特點:速度大小經常變化。

  用平均速度來表示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運動快慢。

  看圖2-26,探究天鵝在3段路程上的運動速度。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並瞭解了物理計算題的解題要求,知道了有關速度的概念計算公式單位,並會進行簡單的計算。

  【板書設計】

  比較物體運動快慢

  一、怎樣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1.比較方法:1相同時間比路程。2 相同路程比時間

  2.速度:

  二、速度:

  1.定義:在物理學中,把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叫做速度。

2.計算公式:

  3.單位:米/秒m/s 、千米/時km/h

  4.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三、例題

  四、直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速度不變的直線運動。

  變速直線運動:速度變化的直線運動

  【佈置作業】請同學們測量自己回家時上樓的速度。

  初二物理運動的快慢教案練習題

  1、有關速度的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A、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的物理量 B、速度越大,物體運動的路程越大 C、時間越短,物體運動越快 D、以上說法都不對

  2、由速度公式v=s/t,可得正確的說法是

  A、物體的速度與路程成正比,而與時間成反比 B、物體的速度等於單位時間內所通過的路程 C、物體的速度只與路程有關,路程越大,速度越大 D、物體的速度只與時間有關,時間越小,速度越大

  初二物理考試知識點

  1.物體在振動,我們不一定能聽到聲音

  ①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在真空中聲音是不能傳播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們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無線電話交談。

  ②人的聽覺是有一定的頻率範圍的,即:20~20000Hz,頻率低於20Hz的聲波叫次聲波,如發生海嘯、地震時產生的聲波是次聲波;而頻率高於20000Hz的聲波是超聲波,如醫院裡的B超。對於超聲波和次聲波人耳是無法聽到的。

  ③人耳聽到聲音的條件除了與頻率有關外,還跟距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如果距離發聲體太遠,通過空氣傳入人耳後不能引起鼓膜的振動,還是聽不到聲音。

  2.密度大於水的物體放在水中不一定下沉

  密度大於水的物體放在水中有三種情況,下沉、懸浮、漂浮,到底處於哪種狀態,與物體全部浸入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有關:

  ①下沉。根據F浮=Vρ水g和G=Vρ物g,因為ρ水<ρ物,F浮

  ②懸浮。當該物體內部的空心所造成該物體的重力與它浸沒在水中所排開水的重力相等時該物體懸浮。在挖空的過程中,浮力不變,重力逐漸減小

  ③漂浮。當物體內部空心且空心較大時,該物體漂浮。挖空的部分較大,使得浮力大於重力,物體上浮,直至浮出水面,浮力再次等於重力例如:鋼鐵製成的輪船。

  3.物體溫度升高了,不一定是吸收了熱量

  物體溫度升高了,只能說明物體內部的分子無規則熱運動加快了,物體的內能增加了。使物體內能增加的方法有兩個。

  ①讓物體吸熱熱傳遞;

  ②外界對物體做功做功。

  例如:一根鋸條溫度升高了,它可能用爐子烤了烤即吸收了熱量;它也可能是剛剛鋸過木頭即通過克服摩擦做功自己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

  4.物體吸收了熱量,溫度不一定升高

  物體吸收熱量,最直接的變化就是物體內能增加,但我們知道內能是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動能和是勢能的總和。

  ①如果吸收熱量後物體的狀態不發生變化,即分子勢能不變,只改變了分子的動能,則物體的溫度就會升高,如給鐵塊加熱,鐵塊的溫度升高;

  ②如果吸收熱量後,物體的狀態發生變化,如晶體熔化,液體沸騰,雖然都在不斷的吸收熱量,但溫度並不升高,溫度始終保持不變。非晶體吸熱時,分子的動能和勢能都在發生變化,所以狀態變化的同時,溫度也升高。

  5.物體受到力的作用,運動狀態不一定發生改變

  第一,力有兩個作用效果:①改變物體的形狀;②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所以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不一定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第二,即使力的效果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運動狀態的改變是由物體受到力的共同效果決定的。①物體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時,運動狀態一定改變運動速度的大小或方向改變。②物體受到平衡力作用時,運動狀態一定不改變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