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的快慢教學反思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本節課我以《龜兔賽跑》匯入。我問同學們聽說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同學們沒等我的問題說完就開始議論紛紛了。然後我讓一位學生講故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範文一

  緊張激烈的賽課終於結束了,有點兒如釋重負的感覺。不過仔細回味從準備這堂課到上完這堂課的過程,收穫真的很多。下面我就從兩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感到比較滿意的地方

  1、新課的引入體現了課程標準中“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一個好的引入應該是一節好課的必要條件,所以這個引入至關重要。在引入環節,我思考了好多種引入新課的方法,不過最終還是定格在了賽課使用的這種方式上。首先給同學們播放劉翔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創造奇蹟的精彩瞬間,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然後指出“在田徑運動會短跑比賽中,人們最關心的是誰得冠軍;人們外出旅行時,總是希望選擇便捷的交通工具儘快到達目的地;軍事上總是希望導彈、作戰飛機能夠飛得快些......”事實上,在實際生活中,物體運動的快慢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那麼,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課,體現了課程標準中“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2、啟發學生通過體驗、討論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的方法建立速度的概念,突破了速度概念的建立這個難點;

  雖然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速度”已有一些感性認識,但是如何科學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例項入手,正確地引出速度的概念則是本節教學的核心問題,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因此在本節教學中首先從比較物體運動快慢入手,讓學生認識到比較物體的運動快慢是有實際意義的,並逐步引導學生,通過對日常生活中例項的分析使學生了解人們是如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在這個基礎上,再通過討論引出速度的概念,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就會比較容易理解,有效地突破了這個難點。

  3、通過“嘗試練習——總結方法——鞏固練習”這樣的流程,有效鞏固了速度的計算這個重點;

  利用速度公式及其變形公式進行簡單計算是本節課的重點。不過學生剛學完《歐姆定律》,對物理計算題的解法大致瞭解,所以可以放手讓學生嘗試練習速度的計算,然後及時給予反饋,再引導學生及時總計物理計算題的解題步驟,最後再進行鞏固訓練。利用這樣的模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們的印象會比較深刻,對教學重點的強化有一定的效果。

  4、自主開發小實驗,有效突破了“頻閃攝影”這個難點

  “頻閃攝影”雖然是課本“想想議議”的內容,但卻向學生講述了一種研究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所以應當引起重視。查閱了很多資料都對“頻閃攝影”做了淡化處理,基本都是隻講述了兩張網球運動的頻閃照片,我個人覺得這樣處理有點略顯單薄。所以我在“頻閃攝影”這部分自主開發了一個小實驗“模擬頻閃攝影”——利用初二上學期同學們學過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機的內容,通過每相隔一定時間睜開一次眼睛觀察斜面上小車的運動情況來模擬整個頻閃攝影的過程,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了頻閃攝影這種研究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同時利用這個簡易的小實驗很好地突破了這個難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需要改進的地方

  1、整個教學過程中聯絡生活實際的內容涉及較少

  速度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重要的實際意義,而且物理又是一門緊密聯絡生活實際的課程,所以應儘可能多的設計一些與生活實際有緊密聯絡的內容進行知識的拓展,開拓學生的思維。

  2、三維教學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貫徹不到位

  現在的教學設計主張的是三維目標,對於知識與技能和過程與方法的執行,教師都能做的比較到位。但對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貫徹往往會打折扣。對於賽課,專家們在評課的時候其實往往也就著重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實施,用以區別賽課的等級。所以,要將這種意識貫穿到自己的每一堂課中去,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中彰顯出真功夫,而不是一時之功。如果再上一次這堂課,可以以“龜兔賽跑”的故事作為結尾,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育學生“恆心+毅力=成功”。

  3、調節課堂氣氛的能力有待提高

  這是我第一次用完全陌生的學生上比賽課,內心深處多了幾分忐忑。畢竟對學生不熟悉,也擔心學生不配合。事實上我的擔心是多餘的,真的很感謝七中初二***1***班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帶給了我這樣一份美好的回憶。但聽了同行灣中龍旭老師的課後,我還是覺得在調節課堂氣氛上要向龍旭老師好好學習。

  反思寫完了,我也好像重新做了一遍學生,看到了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也發現了自己的成長印跡。在漫長的歲月中,我相信點滴思考必成經驗小流潤澤我的教育生涯。接下來的教育之路上,我一定會繼續加油!最後,衷心感謝評委們的辛苦付出!謝謝!

  範文二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本節課我以《龜兔賽跑》匯入。我問同學們聽說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同學們沒等我的問題說完就開始議論紛紛了。然後我讓一位學生講故事。以講故事的方式匯入,使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上課時,他們都很認真的聽課,對問題都會積極參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有一些感受:

  1.讓學生體驗快慢,獲得感性認識

  課改要求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獲得學習經歷的體驗。在快與慢的比較環節教學中,我嘗試把學生分組帶到操場開展運動快慢的小比賽,每位學生都參與到其中。學生分組,有人跑、有人計時、有人發令、有人記錄。採取兩種比賽方式,第一種,比1分鐘內跑的米數的多少;第二種比跑完60米用的時間的多少。每個人感受自己的相對快慢。

  2.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學生跑完後再回到教室,比較分析那位同學運動的快,並提出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相同時間看路程的多少,相同路程看所花時間的多少。再此基礎上,我提出問題:如果兩個物體運動時間不同,所經過的路程也不同,這時,我們如何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有學生說:將時間化成相同,看兩者的路程多少,這是可以的。有同學說:將路程化成相同,看所用時間的多少,這也是可以的。我再問: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學生陷入了沉思中。我啟發說:就時間相同而言,既然可以放大,那麼能否縮小呢?有學生就說:可以的,將他們都化成1分鐘或1秒鐘,看在這1分鐘或1秒鐘內兩個物體各自運動的路程是多少,也是相同時間看路程的一種方法。我肯定他的說法,並指出:將每小時、每分鐘、每秒鐘等成為單位時間,剛才的方法也就是看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經過的路程的多少。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就是物體運動的速度。

  3.列舉生活例項

  教師在課堂上列舉生活中表示快慢的應用,引導學生多舉一些生活中的例項,可以讓他們知道科學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廣泛的應用,會激起他們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因為要使學生學會你這一科,先是讓學生喜歡你這一科。

  4.積極提問,貫穿課堂始終

  要想學生40分鐘內都會專心聽你的課那是不可能的,他們或多或少會開小差。這時採用提問的方式的話,就會使學生的精神一下子緊張起來,並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問題。不能只提問一些選擇性的問題,因為這樣他們思考的空間就會很小,這樣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提問要有均勻性,不能反覆提問某個學生,這樣會使其他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消退的。提問要準確,多用短句,學生易理解。

  範文三

  雖然經過比較認真的備課,但教學中就任務的達成情況看,沒有很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經過認真分析,存在問題主要有:

  1、備學生不夠細。雖然課前瞭解到學生初認識小數,但是對於秒錶的讀法、計數方法放在課前講解,但對於距離的的測量卻忽略了學生在測量距離不是整米中沒有辦法記錄,導致學生沒有辦法進行計算速度。

  2、教學環節安排過於緊湊。儘管知道一節課內安排課本中四個環節的內容緊,但仍想在一節課全部完成。這是一個保守的做法,這也使得每個環節粗略點到,學生其實沒有真正明白。

  所以建議今後上這節課可以分兩節課進行:第一課時概念認識、排序、緩慢運動:第二課時安排測量走路的速度、認識運動的方向,效果會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