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大田種植技術

  羊肚菌在田裡種植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那麼羊肚菌的大田種植技術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播種

  播種時間選擇在10月下旬至11月,播種前用4-6針遮陽網搭棚。

  1、場地消毒:先用殺蟲劑將選好的場地殺蟲,再用耕地機將地打碎,按廂面1米、行道0.5米開廂以備播種。

  2、用種量:裝500克的菌種袋,每畝用300袋。

  3、播種:播種方式可採取撒播、穴播、條播等方式。將種子挖出、捏碎,用大容器成裝.將準備好的菌種均勻的撒在已準備好的廂內,再用大小粒徑1-3公分的土均勻的覆蓋在上面,覆土厚度不超過3cm。

  二、管理

  1、播種後的發菌管理

  播種後,菌絲開始萌發,經常觀察廂面覆蓋物下的表土,檢查土的溼度。手捏有裂口為最佳,保持含水量在60%—65%左右,空氣相對溼度80%—85%,

  2、擺營養袋後管理

  擺營養袋後的管理和播種後的管理一致。

  3、出菇管理:此時觀察廂面溼度如果表土已經變白,需要灌水保溼,或者使用“霧化”工具進行補充水分,補水過程中採取輕噴勤噴的方法使表土達到標準。

  三、病蟲的防治

  由於人工種植羊肚菌是仿野生栽培,必須順應它的自然生長條件。林地通過嚴冬的霜凍、常日受紫外線照射、飛鳥、風雨帶去了空氣的流動等因素,造成了這裡不是病蟲的理想“住所”,而蘊成了羊肚菌棲身的好地方,所以尚未發現明顯的病蟲危害,但需以預防為主,要求播種鄰地用澄清石灰水噴打一次***比例為10%***,能起到殺蟲消毒的作用。如果發現蟲害,每畝使用兩袋“梅塔”撒在廂面上即可防治。

  四、採收及修削整理

  羊肚菌一般出菇在3月下旬至四月上旬,日平均氣溫12-16度,從小原基到成型需20天左右,採收時要詳細觀察羊肚菌的個體大小,適時採摘是提高產量和品質的關鍵,羊肚菌的個體大小不一,採收時需觀察菌蓋,幼菌的菌蓋頂尖上面的稜形凹槽緊密而細小,隨個體增長,稜形凹槽增大,頂端近圓形凹凸部分逐漸平坦、潤滑光亮,色澤由深褐色或黑色轉為黃褐色或肉色,菌把肥厚成米黃。

  採收後,用剪刀將菌托的泥沙修剪乾淨,若菌蓋和菌柄有創傷、變色部位,同時修剪整齊,修剪做到輕拿、輕剪、輕放,分級和消剪一次完成,以免再次分級造成創傷。

  羊肚菌大田栽培技術要點

  1 品種選擇

  選購人工栽培高產品種,或採摘野生健壯尖頂羊肚菌,經分離培養製得母種。

  2 菌種製作

  2.1 拌料裝瓶

  菌種培養料用麥粒作主料,輔以其他配料構成,料含水 65% ,主料、輔料拌合均勻,裝入 600 mL 罐頭瓶。裝料時注意鬆緊適中,裝至瓶頸處即可,用聚丙烯薄膜套上橡筋封口、裝筐。

  2.2 滅菌

  採用高壓滅菌,菌種瓶裝筐後,及時送人高壓菌鍋內滅菌,壓力 1.5 kg/cm 2 ,滅菌 2.5 h 。

  2.3 接種培養

  滅菌的菌種瓶經冷卻後,控制接種溫度在 20 ℃以下,在接種箱、接種室、超淨工作臺等無菌條件下接種,接種後將菌種瓶擺放於清潔、乾燥、暗光、通氣的培養室中,控制培養溫度 16 ~ 18 ℃,培養 18 ~ 20 d 菌絲即可長滿,長成熟。成都地區種植羊肚菌,原種製作在 9 月下旬至 10 月中旬為宜,栽培種在 10 月中旬至 11 月上旬為宜。羊肚菌屬於低溫型菌類,菌種培養溫度要求在 18 ℃以下,溫度偏高菌絲生長不良,並極易感染雜菌。

  3 栽培季節安排

  羊肚菌是一種低溫型菌類,尖頂羊肚菌適宜在較低溫度的秋季播種,在 5 ~ 20 ℃範圍內均可播種。

  4 栽培管理技術

  4.1 開廂作畦

  翻耕土地,深度 8 ~ 10 cm ,土塊耕碎至不超過鴿蛋大小。按廂面 85 cm ,廂溝 40 cm 放線,再在廂面中開 2 條寬 35 cm 、深 8 cm 、長度不限的播種溝,然後在播種溝中回填 2 cm 深的碎土。

  4.2 鋪料播種

  大田無基料栽培模式不用培養基料,直接播菌種。用消毒水將接種鉤、菌種瓶消毒後,用鉤將羊肚菌菌種從罐頭瓶中掏出搗碎,再用 0.15% 微肥液拌菌種。按微肥液 3 kg/100 瓶菌種用量,將羊肚菌種拌至溼漉漉,但不滴水為宜。按 500 瓶 /667 m2 用種量將拌溼的菌種均勻撒播於開好的播種溝中,隨即覆土,土粒大小如黃豆,不超過鴿蛋大,厚度 3 ~ 4 cm ,同時作好廂溝,溝深 3 ~ 4 cm 。

  4.3 覆土

  撒上種子後,立即用畦上的泥土覆蓋住羊肚菌種,要求覆土土粒大小如黃豆,不超過鴿子蛋大,覆土厚度 3 ~ 4 cm 。

  4.4 噴水保溼

  覆土 48 ~ 72 h 內,用潛水泵抽取清潔無汙染水源, 24 h 內在廂面上噴霧水 3 ~ 4 次,至覆土層溼透,促進菌絲萌發生長。但不能噴大水,避免覆土層板結,菌絲缺氧不生長。

  4.5 菇棚搭建

  噴透水 3 ~ 5 d 後,待泥土不粘鞋後,開始搭建菇棚,菇棚高 1.9 m 、寬 5.9 m ,長度不限,每個棚覆蓋 5 廂,每 667 m2 用 200 根長 5.5 m 的白夾竹搭建,棚架立柱白夾竹間距 1.2 m/ 根,插入土中 25 cm ,綁好立柱後,再在棚架中間和兩肋各綁一排固定棚架的竹竿。要求菇棚足夠牢固,能夠經受住大風大雨,然後在棚架上面鋪 1 層遮陽網 *** 遮光率 90%*** ,要求將遮陽網拉平,遮陽網高度至少離地 1.6 m ,即要保證羊肚菌“七陰三陽”的光照需求,又要利於保溼和人工操作方便。

  4.6 發菌管理

  菇棚建好後,注意保持棚內溼度,保持土面不發白為宜,溼度保持在 55% ~ 60% ,不宜太溼太乾。發菌期間隨時監測草害,在播種後 3 ~ 4 周,待雜草出齊後,將雜草清除乾淨,要在羊肚菌原基分化前半個月保持棚內無雜草,如果在羊肚菌原基分化後再除草將會損傷幼菌。大田栽培生產羊肚菌,如果雜草在出菌期間嚴重發生,雜草將與羊肚菌爭光照,增加田間溼度,造成羊肚菌菌絲長勢不良,菌體腐爛,畸形菇多,嚴重影響羊肚菌產量和商品價值。

  4.7 補充營養物

  在羊肚菌菌種播種後 28 d 左右,菌絲長透土層,土面形成大量白色霜狀物時,表明羊肚菌菌絲生長成熟,充分產生了分生孢子,此時就進入羊肚菌生殖轉化階段,這時在土面上補充有機營養物,促使羊肚菌菌絲由營養生長階段向生殖生長階段轉化,充分補充營養物後,在適宜溫溼度條件下,羊肚菌子實體原基就開始分化。

  4.8 出菇期管理

  立春後最高氣溫上升到 10 ℃時開始管理,在此溫度期間將廂面 65% 溼度逐步提高,在 3 ~ 5 d 內將廂面溼度調到 80% 左右。在最高氣溫升至 12 ℃時,撿去補充在廂面上的有機物營養物殘渣,將棚內廂面溼度調到 85% ~ 90% ,這時土面白色分生孢子凝結,轉化形成羊肚菌原基,在土面和土縫中出現灰白色針尖狀卵圓形原基。在適應溫度條件下,原基進一步分化形成頂部黑色,下部灰白色的針狀子實體。此時注意保持好廂面溼度 85% ~ 90% ,在 10 ℃以上溫度條件下,一般 7 ~ 12 d 長成熟。

  5 採收加工

  當尖頂羊肚菌由黑色變為淺黃褐色、網眼充分張開、菌帽未變幹變硬、菌柄黃白色未變成灰白色前,用鋒利的小刀從菌柄基部緊貼近廂面處割去,割菇動作輕巧麻利,避免廂面土層鬆土,影響其他小菇生長。採回的鮮菇及時削土或剪掉泥土,裝箱冷藏保鮮。可鮮銷或加工做成冰凍貨,或用烘乾設施烘乾銷售。

  6 蟲害防治

  羊肚菌出菇期間,容易遭受蛞蝓舔食為害,可在羊肚菌原基分化前,廂面溼度調節至 80% 後,用菜籽餅粉 4 ~ 5 kg/667 m2 ,均勻撒施於羊肚菌田中,可以有效防治蛞蝓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