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一個成功的數學教師要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學習,不能只圍繞著書本去教知識,還要讓學生在瞭解知識的基礎上,學會運用知識,即學會學習,具備學習的能力,這樣學生就掌握了通往知識大門的鑰匙,提高了學習效率。如果學生只會死記硬背地生硬學習,離開了教師和書本就變得手足無措,這樣的學習是無效的。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初中數學學習效率提高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提高初中生數學學習效率的方法

  一、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

  1.組織學習活動的能力。教育情境中的組織學習活動能力是指學生在課內外的知識學習、動作技能學習、心智技能學習和社會生活規範學習的活動中,組織本人或集體進行學習的能力。它包括確定學習任務、制定學習計劃的能力、選擇適宜學習方法的能力和自我考核、自我評價以及自我調節的能力。組織學習活動的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先導。

  2.運用知識的能力。掌握知識的目的全在於應用。運用知識的能力就是學生會把掌握的知識在學習上、日常生活中以至在今後工作中加以靈活、有效運用的能力,它是學習能力的昇華和歸宿。運用知識的能力包括表達能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智力技能。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其認知發展的過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伴隨著智力活動。關於智力的概念,眾說紛紛。我國心理學界大多認為智力是各種認知能力的有機結合,它包含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思維力、想象力。但由於注意力與其他各種認知能力同時發生,想象力與思維力關係密切,有時甚至難以分辨,故有心理學家注重於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的研究,認為觀察是基礎,記憶是橋樑,思維是核心。對於學習能力來說,智力技能是靈魂。

  二、課堂運用激勵性評價

  評價是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激勵性評價是不可缺少的內容。運用激勵性評價,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良好心理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激勵即激發和鼓勵的意思,意在調動學生的積極心理因素,如果課堂教學缺少激勵,學生的學得不到教師應有的迴應,會喪失學習的自信心和勇氣。

  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看學生的優點,要多表揚、少批評,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樂趣,幫助他們打掉自卑感,樹立自尊與自信。當然,課堂教學中,激勵性評價要避免一種傾向性即無是非觀念,對所有回答,即使從價值觀、人生觀或方法技巧、思路等方面有明顯錯誤的答案,也不加分辨地一概說好。教師的評價應有確定性,要評價到位,不能用籠統的語言,這隻會讓學生感到“沒勁”,從而起不到思想的激發作用,平淡無奇。比如,學生回答的答案是錯誤的,教師要給出明確的指示,這就提高了學生的關注,接著要耐心地講解為什麼錯誤,應該如何分析,最後要勉勵學生,如果以後在做類此題目時,深入思考,認真想一想就一定會得出正確的答案來。

  三、關注學生的學習環節

  1.學生質疑學習環節。質疑是學生探究過程產生的思維矛盾,讓學生不斷地有新的探究體驗,進而想辦法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是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反映了學生的認知深度。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非常有水準,而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總是與知識不在一個軌道上,或者就沒有問題可提。只有高質量的提問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這就需要教師找到這方面的原因。比如,一方面,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沒有紮實掌握,深入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狀態,只會死記硬背,沒有深入思考知識的形成,無法把基礎知識放到運用上去,沒有形成思維的遷移,就無法進一步的探究,因此,學生往往感到沒有問題可以提出來,或者提問比較簡單,沒有內涵,好像在做表面功夫。另一方面,缺乏正確的思維方式。質疑也是思維創新的過程,思維僵硬,不靈活,缺乏敏銳的觀察力,沒有積極去探究,就提不出問題。另外,是由於學生個性心理的原因。有的學生性格非常內向,不願意主動參與,也不喜歡提問;有的學生缺乏自信心,害怕問題提的不對,被同學們笑話。即便有問題,也是希望由其他同學提出來,哪怕不會越過去,也不會問教師。針對學生質疑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給予質疑的指導,讓學生知道如何去思維、找到問題的切入點,並對質疑有興趣。教師可以用問題啟發學生探究,推動學生思維向前發展,在分析問題的同時,遇到不懂的地方自然就產生了疑問。同時,教師對不會質疑,質疑問題沒質量的學生,不能不耐煩,要耐心解釋,用準確的知識把學生引導合理的思維上。對於不善於質疑的學生,教師要鼓勵他們積極參與,主動詢問學生有沒有問題,漸漸地培養他們願意質疑的心理,最後達到勇敢質疑。

  2.小組合作學習環節。小組合作學習以小組為單位,讓幾個人為一組,共同討論教師佈置的問題,所有學生都有參與發言的機會,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避免了以往的班級授課制的侷限性。在班級教師對全班學生的講授中,學生髮言的機會少,多數情況下都是在聽教師講,針對的是基礎知識和書本的例題。學生是否真正和掌握了,教師不知道,學生自己也不清楚,直到課下複習時,才發現課上教師講的一些知識點有的沒弄清楚,就不得不再深究或問同學、教師。這樣,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打了折扣。為了讓學生在課上就掌握知識,不妨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在討論中進行強化鞏固,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在小組討論的氛圍中,大家互相切磋,取長補短,彌補個體思維的侷限性,從中發現學習上的不足,提高了學習效率。

  

  一、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初中數學相對於小學數學來說,抽象的東西更加多了,孩子們對於這些抽象的東西總是提不起興趣,甚至有種懼怕的心理。首先要幫助學生消除這種懼怕的消極心理,關鍵是靠激勵。哈佛大學威廉・詹姆士教授研究發現:一個人要是沒受到激勵,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確而充分的激勵的話,就能發揮到80%-90%,甚至更高。由此可見,激勵對於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是非常重要的。沒有了懼怕心理,進而還要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學一學小學老師,把數學課堂打扮一番,給抽象的數學穿上形象的外衣。例如,在教學“圓”這一章節時,我以一個故事匯入:有一天,兔媽媽帶著孩子去地裡收南瓜,可是這南瓜太大了、太重了,抱又抱不下,扛也扛不動,這可怎麼辦呢?這時,熊貓騎著車子從這兒經過,小兔子看到後眼前一亮……還沒等我講完,孩子們立刻喊起來:“把南瓜豎起來滾著回家。”我又問:“小兔子怎麼想到的?”“車輪子是圓的,可以很輕鬆地往前滾,南瓜也是圓的。”這個故事顯然引起了孩子們的注意,圓的形象已在學生的頭腦中勾勒出來,這時師生共同總結得出圓的概念:到定點***圓心***的距離等於定長***半徑***的所有點組成的集合,叫做圓。這樣藉助形象,既有利於學生接受,也激發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有了興趣,什麼都會是事半功倍。

  二、培養學生的數學觀察能力

  良好的觀察能力是我們完成一件事的首要條件。同樣要提高學生數學素質必須要培養學生的數學觀察能力。數學觀察能力是指人們有目的、有計劃、有選擇的較持久的數學感知能力。初中數學是一門學習簡易的數學運算和圖形關係知識及其初步應用技能的課程。數學觀察能力對於學生形成各種數學技能起到了促進作用。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特別注意運用各種手段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習得正確的觀察方法。比如:在幾何中,有這樣的題目: A、B、C、D是直線上的四個點,那圖中共有幾條線段?教師可從觀察入手,指導學生先觀察以 A為端點的線段有幾條?一起數一數,孩子們很快地數出有3條。通過引導孩子們知道了觀察的方法,進而讓他們找找以B、C、D為端點的線段有幾條?教師從扶到放,讓學生學會了觀察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發展學生的數學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的培養是數學思維培養的具體體現。當今課堂,很多教師為了趕教學任務,總是自己講,學生聽,容不得學生去探索,去思考,“滿堂灌”的現象還是特別嚴重,這樣的課堂學生的創新思維從何談起,畢竟創新思維不是教出來的。在數學課堂中,我們要留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留給學生充足的思維時間,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主動探究、獨立學習的天地。例如,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不是直接把公式告訴給學生,而是啟發學生通過學過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去探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用兩個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是把一個梯形剪成兩個三角形。孩子們通過動手拼剪圖形後,受到了啟發,總結出了梯形面積的多種計算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個個主動參與,在不斷的探索中,尋求答案,這是學生智慧閃光的過程,也是學生創新種子萌芽的過程,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知識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四、找回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數學應用意識是人們對於客觀物質世界中存在的數學知識應用的反應。在數學教學中,我們除了教會學生基礎的數學知識,還應培養學生自主的數學應用意識。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學習數學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數學就是為生活服務的。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在教學中,我們不能把數學與生活脫節,時刻要讓數學融於我們的生活當中,在生活中學習數學。例如,學習“頻率與概率”這一章節時,我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日寫在一張白紙上摺好,投進我預先準備好的玻璃箱內,我故弄玄虛地向箱內吹了口氣說:“我有透視眼,在紙上我看到我們班至少有兩個同學的生日是同一天的。”孩子們先是吃驚,而後笑著喊道:“這怎麼可能呢?哪可能這麼巧?”我說:“不信的話,我們可以驗證一下呀!”孩子們一下子就來了興趣,我讓幾個學生來分別把同學的生日抄到黑板上來。果然發現了三個同學的生日是同一天的。這時他們驚呆了,莫非老師真是神仙。我笑了,說:“其實老師的猜測也是有據可依的。”就這樣自然地匯入了新課。這樣就活躍了課堂氣氛,進而體會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學中,我們要多創設機會激發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於實踐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利用數學知識解答生活中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