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學好初一歷史

  輕鬆學歷史雖然我們常常說學習沒有固定的方法,但是好的方法可以使學生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學好初一歷史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學好初一歷史方法

  首先,還是要做好預習、聽講、複習這三個環節,雖是老生常談,但做好這三步,確是至關重要的。課前認真預習可以使學生對即將要講到的歷史事件、人物等有一個簡單瞭解。另外,學生可以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老師講課時獲得解答或者向老師提問。上課時要認真聽講,這是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關鍵。課上應勤于思考,跟著老師的思路,積極思考回答老師的問題。很多同學開始時,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因害羞或膽怯而不能積極舉手,久而久之也就形成習慣,惰于思考和回答了。在聽講時還應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除了老師的板書以外,還要培養對一些重點內容作記錄,如老師多次重複的內容,課本中一些思考題的答案等等。“溫故而知新”,反映了學習過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認識過程必然迴圈往復,螺旋上升的規律。所以課後一定要及時複習,要持之以恆。

  其次,使學生養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楊振寧曾說過:“成功的真正祕訣是興趣,興趣是自學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新的歷史學習內容滿足了孩子們的興趣追求,增加了孩子們感興趣的,貼近生活、貼近現實的內容。教學內容變得生動、豐富、多彩,贏得了孩子們的喜歡。學生對歷史產生了興趣,才會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的學習態度。

  再有,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過程、歷史概念等知識的獲取是通過記憶來完成的,這是學好歷史的第一步。如果沒有對歷史知識的牢固記憶,理解和運用就無從談起。這裡所說的記憶並不是機械的死記硬背。在學習歷史,背誦記憶課本上的知識時,應首先弄懂它的意思,然後再去背誦記憶,這樣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記憶複雜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時可以嘗試教給學生一些記憶的方法。歷史是記憶性較強的學科,但僅僅死記硬背史實是遠遠不夠的,在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運用。幫助學生理出一條線索,找出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係,弄清每件史實前因後果,這對今後歷史學科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初一歷史速讀速記六法

  一 理清頭緒,切忌眉毛鬍子一把抓。歷史課不同與其他各門功課***可以單獨使用一個公式、一條結論等等***,它總是有一個時間線索貫穿其中。從遠古人類到漫長的封建社會,每一個朝代的建立、興、衰都有起因,要學會“串線”,歷史是前進的,是發展的,是進步的。***這是一個共性***。如遠古人類要掌握遠古人類的發現及遠古人類的生活狀況、主要特徵;奴隸社會要理清何時開始,經歷了哪幾個朝代;封建社會的標誌等等。切記眉毛鬍子一把抓,那樣可能會鬧出啼笑皆非、張冠李戴的笑話。

  二 史料大搜捕。在眾多的歷史材料中進行篩選搜捕,可以通過掃視,諸如一目橫掃、一目十行,從中抽取主要的歷史史料,將其按順序排列。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秦王掃六合、漢武帝的大一統、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務必抓住目標,才能有的放矢。

  三 對比法。“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必要時“該動手時就動手”。可以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分門別類地列表進行比較,這樣不僅可以一目瞭然,而且避免混淆。如:以少勝多的戰役***鉅鹿之戰、關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可以從時間、人數、戰爭雙方的陣容、採用的戰術、取得的結果等方面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與不同點,總結出為何能夠以少勝多?這樣就能準確地掌握。

  四 摘重法。新的歷史教材是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有的史料可以在複習閱讀的過程中摘取答題的要素。如:我們對秦始皇、孔子、漢武帝等歷史名人的評價可以採取摘重法記憶。將他們的重要生平包括所處的時代和這樣功、過及對後世的影響分條摘要記錄,整理的過程就是記憶的過程,這樣可以從死記硬背的老套中解脫出來。但切忌“蜻蜓點水”。

  五 循序跳讀法。有些課文的條理很清楚,事情很單一,這樣可以在速記時循著課題的條目及發展脈絡抽取大標題即可,一般課文的大標題就是問答題的答案,沒有必要因簡就繁,也可以採用跳讀,不必要把注意力放在解釋部分。諸如,每個朝代的“文化、科技成就”這樣的題目就可以採用此法記憶。

  六 綜合概括法。在具有統觀全體的基礎上,至少要在兩、三課的基礎上歸納整理。只要掌握了歷史的基本的大致脈絡,綜合概括一個人物或一個事件,就會“水到渠成”。對這樣的題目的記憶,一般要速讀與概括相結合,實行大部分略記小部分詳記相結合的方法。如“漢武帝的大一統表現在那些方面”?這類題目可以作為一個綜合概括題,它綜合了兩、三課的內容,包括政治、思想、文化、經濟、軍事等五大方面。這類題目大可不必死記,只要瞭解了漢武帝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社會狀況,此題便“迎刃而解”。這種方法還可以適用於材料解析型別的題目,但要把握住“關鍵”詞的運用。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