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應用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論文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領域的一場革命,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中的一個新里程碑,是一門從積極角度研究傳統心理學研究的東西的新興科學。積極心理學作為一個研究領域的形成,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發表的論文《積極心理學導論》為標誌。它採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積極心理學應用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積極心理學應用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全文如下:

  摘要:積極心理學是一門以培育人的積極品質為研究取向的新興學科,它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具有內在的契合性與相互促進的作用。本文試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困境,同時對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與方法應用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與研究,為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提供了新思路。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高校;

  一、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觀點

  概括起來,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觀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實現心理學的價值平衡

  積極心理學把“二戰”以來的心理學從性質和價值認定上概括為消極心理學,認為消極心理學無法體現心理學本體價值的全貌。其原因在於:一方面,消極心理學感興趣的不是人或社會,而是人或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只看到社會存在的問題,自然就形成了消極的心理狀態;另一方面,消極心理學的理論導向會營造一種消極的社會文化氛圍,讓人們對社會失去信心,使人缺乏足夠的安全感。此外,消極心理學側重觀察人自身存在的問題,就像我們的日常生活一樣,如果你過度專注身邊人的缺點,你就會發現他越來越多的缺點,最後達到無法接受的程度。消極心理學除了關注問題外,還過於強調矯治修補功能,把心理學本該有的促進每一個人主動發展並幸福生活的功能丟到了一邊,卻讓消極的影響不斷出現在我們腦海中,影響我們本該幸福的生活。

  相比而言,積極心理學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提倡積極的人性論,把培育人的積極品質作為研究本身的目標,消解了消極心理學過於偏重問題的片面性,真正恢復了心理學本來應有的功能和使命,對於提升個人的幸福感,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推動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應該積極推動積極心理學在社會中的應用,讓它對我們產生積極的影響,解除消極心理學對我們的負面影響。

  ***二***強調研究個體的積極力量

  托爾斯泰曾說過:“幸福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積極心理學告訴我們,幸福是有規律可尋的,有規律自然就說明它們是相似的。同情、理解、寬容、利他、樂觀、堅持、希望等,都是幸福具備的普遍共性,同時也是每個人都具有的積極力量,人只有擁有了以上這些品質,才能成為一個幸福的人,一個積極向上、充滿生命力的人。基於此,積極心理學提倡用一種開放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一個人,強調心理學要著力研究每一個人具有的積極力量。[1]畢竟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積極力量,需要我們去發現與瞭解。

  積極心理學對個體積極力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三個層面。

  一是主觀層面上的積極情緒和體驗研究。積極情緒可表現為滿足、滿意、驕傲、成就感、快樂、主觀幸福感、希望、樂觀、自信等積極體驗。[2]其中,主觀幸福感是積極情緒和體驗的重要維度,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核心,強調要滿意地接納過去,快樂地感受現在以及樂觀地建設未來。

  二是個人層面上的積極人格研究。積極心理學關於人格研究有其獨特的分類標準:樂觀型解釋風格人格和悲觀型解釋風格人格。關於積極力量和美德的人格特質的研究是積極心理學人格研究的重點。

  三是集體層面上的積極社會環境研究。積極心理學在關注個體積極情緒體驗以及積極人格特質的同時,也強調對家庭、學校和社會等社會環境系統的探討,提出這些系統的建立要有利於培育和發展人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要以人的主觀幸福感為出發點和歸宿。

  ***三***提倡對問題做出積極的解釋

  積極心理學提倡對個體或社會具有的問題做出積極的解釋,並使個體或社會能從中獲得積極的意義。[3]我們生活在一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裡,因此,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當問題出現後,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思想,對問題做出各種自己的理解。你是選擇積極的理解,看到問題背後隱藏的好的一面,還是選擇消極的解釋,看到問題背後隱藏的壞的一面,這個主動權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選擇不同,我們在生活裡所獲得的體驗也就大相徑庭。積極心理學主張從兩個方面來尋求問題的積極意義:一是多方面探尋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我們需要自己去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針對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積極的解決方案;二是從問題本身去獲得積極的體驗,也就是說,一個問題的出現,並不是只有消極的影響,或許你換個角度進行思考,將發現這個問題積極的一面,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加積極向上。

  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困境

  ***一***重問題輕優勢,缺乏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偏窄

  毫無疑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和困境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還沒有真正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受教育的主體是學生,但是我們卻沒有把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考慮的重點,針對學生的需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傳統的思政教育過程只是一味地把一些比較普遍的、抽象的理論觀點外在地灌輸給學生,而沒能調動學生自己獲得相關知識以形成有效互動、融合和昇華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受傳統心理學和傳統教育思維的影響,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如何尋找學生的錯誤、糾正錯誤上,側重對大學生的消極心理特質、行為和價值觀念的批評、懲罰與化解,不注重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的培育,未能有意識地引導積極社會環境的營造等等。

  ***二***缺乏積極情緒體驗的培育,忽視積極人格的塑造,教育方法僵化

  現階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針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採用理論灌輸式的教育方法,一般都以讓學生了解自己的不足,明確自己的劣勢為主要教育手段,往往忽視對學生自身優勢的認識引導。這種教育方法帶來的結果只會讓學生產生更多的消極情緒體驗,在人格塑造方面偏向消極悲觀,不利於自身與社會的發展。要改變這種困境,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從關注學生自身劣勢的視角轉換為關注學生自身優勢,大力培育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塑造學生積極人格。此外,在高考的指揮棒下,重成績輕素質的現象進入大學後仍然存在,對大學生積極人格的塑造並不重視甚至漠視,只關注學生成績,教育方法單一僵化,理論灌輸說教成分多、育人成分少,這種做法的直接後果只會導致學生產生過重的學業壓力,消極厭學,甚至反感教師,難以接受教師的教育與引導,教育實效性差。因此,如何轉變教育方法,讓學生在輕鬆學習的基礎上,掌握知識、消化知識、利用知識,塑造積極人格,促使其勇敢積極地面對追逐理想過程中的種種困難險阻,為中國夢的實現添磚加瓦,這是留給我們每一位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一道思考題。

  ***三***家校溝通渠道不暢,教育環境消極

  在當今社會,大學生自殺、殘殺或者故意傷害事件屢見不鮮,這是人格、心理不健全發展造成的。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愛爾維修指出“人是環境的產物”,這一命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環境對人的重要性。人的社會化離不開社會化的環境的薰陶。大學時期是大學生人格形成的關鍵塑型期,在這個時期裡塑造成積極的人格還是消極的人格,這一結果在很大程度上與其所處的社會化環境的影響息息相關。

  一方面,複雜的社會環境是大學生所處的大背景,由於市場經濟的消極影響誘發部分大學生產生了諸如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價值觀,扭曲的價值觀會滋生墮落的思維習慣和扭曲的行為方式[4],部分學生把大量時間花在了吃喝玩樂、談戀愛上,遲到、早退、曠課、逃學等現象屢見不鮮,教育環境消極;另一方面,由於大學校園的不斷擴招,生師比越來越大,學校管理模式的改變,也讓學生與教師的溝通、教師對學生的反饋以及家長與學校的互動等溝通渠道進一步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差。

  三、積極心理學應用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積極心理學是一種非常年輕的理論,自2000年從美國興起並發展至今僅有15年的歷史,但是其嶄新的、正向的思想很快就獲得了教育學領域工作者的接納與認同。過去10年,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課程迅速進入很多國家的大學課程體系。僅在美國,就有數百所大學開設了積極心理學課程。在哈佛大學等高校,積極心理學課程甚至一度超過經濟學導論等成為上座率最高的第一熱門課程。以2010年清華大學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為標誌,我國教育界和理論界也開始關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研究。但是,我國目前尚未把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方法自覺地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之中。如何依託現有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借鑑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方法,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是我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目前的重要課題。

  ***一*** 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俗話說,行為改變,思想先行。針對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問題輕優勢、缺乏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教育困境,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借鑑積極心理學提倡以人為本的積極的人性論,把培育人的積極品質作為研究本身之目標的理念,努力糾正傳統心理學影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過分偏重個體心理疾患、心理缺陷和心理損傷治療的弊端,更新教育理念,通過喚醒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探討人的幸福感、滿意感、快樂感,建構未來的樂觀主義態度和對生活的忠誠,重點關注學生所擁有的積極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全力調動學生參與個體優秀人格和心理潛能的開發,培育其積極的人格特質,不斷挖掘和彰顯學生的積極品質和道德自豪感,使學生成為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主體。

  ***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以來,中共中央、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在不同的場合多次提到要大力激發社會正能量,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正能量”,這個原本隸屬物理學科的詞彙,如今逐漸延伸為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使人不斷追求、讓夢想變成現實和生活變得圓滿幸福的動力和感情。這是一個讓人備感溫馨的詞語,也是一匹迅速躥紅網路的“黑馬”,更是老百姓口中運用火爆的詞彙。這個詞之所以被廣大民眾所樂於接受和認可,原因之一是這是國家領導人層面提出的一個通俗化的語言,另一個方面是因為這個詞的提出比較契合當今的社會大環境。

  當代社會,網路和其他傳播媒體充斥著大量消極的、畸形的思想,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人們的情緒呈現出的是負向的、消極的狀態。從小的方面來說,這種消極的、負面的情緒狀態會對人們的身體和心理造成雙重威脅;從大的方面來講,當社會被這種不良的情緒所籠罩時,社會的治安狀況將出現顯著的惡化。研究表明,與負向的情緒和氣氛相比,正向的情緒和氣氛更加具有能量。換句話說,正向積極能量是驅散負向消極能量的最有力武器。這是“正能量”這一詞語被人們廣為接受的第二個原因,也是國家領導人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提出“正能量”這一概念的深層次原因。面對當代社會中所充斥的大量消極負面氛圍,我們必須及時扭轉這種局面。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當代大學生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如何才能讓我們的大學生們成為釋放正能量、驅散負能量的社會一員?筆者認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從挖掘和培育現代大學生正能量的基本理念出發,探討大學生自覺地以積極人格和心理去主動地獲取先進思想理念和文化價值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活動機制。在這個層面上,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樂觀型解釋風格以及積極人格理論等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為新穎、更為豐富的教育方法。

  其一,運用積極人格理論變革傳統教育模式,學會挖掘、肯定學生個人?A積極品質,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尊,增加學生歸屬感,營造安全感。    其二,從樂觀型解釋風格出發,幫助學生在面對困難、失敗或挫折時做出一種積極樂觀的理解,使他們運用這種方法使自己從負面的心理環境中解救出來,從而更陽光、更健康地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研究表明,很多在樂觀特質測量方面得分較低的學生在面對非消極事件時也傾向於用消極的思想和態度來解釋事件。比如說一個學生在一個測驗中得了86分,其分數的百分等級是90%。如果這個學生是悲觀型人格,他就會責備自己為什麼沒得90分,這種解釋個風格一旦形成便很難自行改變。這時教師就要對這種悲觀的解釋風格進行扭轉,告訴學生,他已經很出色,因為他的成績已經超過全班90%的學生。教師應向學生傳授如何從積極的方面看待事物,使學生不再用灰暗的態度看待世界,從而使他們在生活中變得更加有力量。

  其實這種引導教育方式,源自於積極心理學現有的心理治療法――合理情緒療法ABC理論。ABC來自3個英文字的字首。在ABC理論的模型中,A***Activating events***是指誘發性事件;B***Beliefs***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 Consequence***是指在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 。合理情緒療法ABC理論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C的間接原因;而B――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C的更直接的起因。[5]正如古希臘一位哲學家埃皮克迪特斯所說的一樣,“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擾,而是被其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擾”。

  充分利用積極心理學理念,學會挖掘、肯定學生個人?A積極品質,培育學生形成樂觀型解釋風格,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意義重大。除了挖掘學生積極品質、培養學生樂觀的解釋風格外,積極心理學中很多理論和觀點都能為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出更具正向能量的學生服務。比如說積極心理學關於自尊的重要性及其強化方法,關於希望的重要性等等。

  ***三***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積極心理學不僅注重個體的積極情緒和正面特質的培育和養成,同時也非常重視積極的組織系統的建構。關於積極的組織系統的建構,它的研究重點在於如何建立積極的社會、家庭和學校等系統,從而使人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Williams等人的很多研究證實,當孩子生活在一個健康、友愛、幸福的環境中時,他們最有可能擁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反之則容易出現不健康的情感和行為方式。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缺少對積極教育環境的營造,要從根本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與長效性,勢必要打破思政教育僅限於校園的固有意識,讓學校與家庭形成合力,從而構建出積極正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綜合環境。就學校而言,在理念滲透上,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善於聯合管理層,學會整合學校資源,強調“德育為先”,並將此理念滲透到所有課程、所有環節,全方位樹立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的“三育人”理念,創造積極健康的校園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在師生關係的營造上,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支援和鼓勵,帶著一顆寬容的心,在教育過程中更多地注重情感的交流,積極採用“無痕教育”,努力做到“潤物細無聲”。

  就家庭而言,思政教育者要善於利用網路互動平臺以及特定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感恩節等***開展感恩活動,千方百計暢通家校溝通渠道,幫助家長與學生間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建立積極正向的家庭文化氛圍,賦予學生更多積極支援。當然,更重要的是通過學校與家庭形成積極的聯動環境,讓合力的作用得到充分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