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畢業論文

  音樂讓人賞心悅目,併為大家帶來聽覺的享受。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中國民族音樂的現狀與發展

  摘要 中國民族音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明星。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是中國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作與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蘊含著中國多民族文化的特徵與內涵,可以說中國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它的建設與發展是中國音樂事業的根基,也在中國音樂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對中國民族音樂的特徵與發展現狀進行分析,並對其傳承工作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民族音樂 中華民族文化 藝術價值 傳承

  引言

  中國民族音樂發展歷史悠久,是一種具有獨特精神文化內涵的音樂體系,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特徵。中國民族音樂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地帶的中原音樂與西域音樂文化以及西方外來音樂相融合而形成的,進而中國的民族音樂開始逐漸大融合,並且開始豐富了曲目的種類,為後來的中國民族音樂發展逐步奠定了基礎。中國的民族音樂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是中國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作與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蘊含著中國多民族文化的特徵與內涵。

  一、中國民族音樂的分類

  中國的民族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幾千年前的原始社會中,就產生出了原始的舞曲,我們的祖先有著十分超前的音樂才能,運用木材、石頭等材料製作了多種樂器,在出土的骨片中就發現了刻有類似於音樂樂譜的文字。而到了殷周的奴隸主統治時期,我國音樂藝術文化就開始發展地如火如荼了。我國在古代出現了許多次音樂藝術繁榮發展時期,而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直接反映出我國民族的偉大氣節,並且凸顯出了傳統民族中的態度、性格、情感與追求。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是紮根在我國五千年曆史文化的土壤之中的,而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創造出具有個性的中國傳統民族的音樂文化。在英語中,民族音樂譯為“ethnic music”,即“少數民族音樂”。我們通過歸納資料,將我國民族音樂分為宮廷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與民間音樂等四類。

  1 宮廷音樂

  我們說的宮廷音樂其中一部分包含了音樂藝術中的典制型音樂,而另一種類就是娛樂性的音樂,而這兩種音樂型別能夠凸顯出我國傳統宮廷文化中的多種側面,首先是對於塑造皇權形象的研究,其次是對於我國封建貴族階級日常生理與心理上的享樂。

  2 文人音樂

  由古代音樂文化中古琴音樂和詞調音樂融合而成,這種型別的音樂與詩詞繪畫等藝術一起構成了我國傳統民族文化中獨特的文人文化,琴棋書畫這四種古典藝術,古琴是佔據首位的。而古琴音樂追求的是脫俗的意境,有著“清幽、淡雅”的浪漫情愫,而這種音樂是最符合我國封建社會中的“中和”思想的,成為了古人們修身養性與塑造人格的最適合的方式。

  3 宗教音樂

  首先,能夠表現出我國傳統宗教中高貴信仰中的多種特增,例如,佛教、道教等都會在自身宗教特徵中包含了宗教音樂;其次,西方外來的宗教音樂與我國本地的音樂文化不斷融合;然後,我國傳統民間音樂與宗教音樂不斷融合,並且在民間音樂基礎上進行改動進而讓產生的新的音樂具有儀式化與教義化。

  4 民間音樂

  我國的民間音樂分成了民歌、歌舞、戲劇、樂器等,並且以綜合性的藝術為主。而我國獨特的傳統文化也孕育出了獨特風格的民族音樂的風格、內容與體裁,並且成為了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基礎。由於我國面積廣大,民族數量多,使得民俗出現了差異性的特徵,進而形成了多元化的民族音樂。我國民族音樂研究部門已經歸納總結並收集到了大概有三十多萬首的傳統民歌,而加上獨奏與合奏等樂器更是多得數不勝數;而我國民族樂器大約有兩百多種;我國的民族戲劇曲目約有兩百多種。戲曲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而音樂是其重要構成元素,並且也是我國多種曲目特徵與風格的體現者。而這些曲目型別中的多種曲目與行當以及文武場的音樂等,更加難以計量數目。

  二、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現狀分析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我國各民族地區的經濟也相應得到了顯著的發展,群眾經濟水平逐漸提升,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民族地區最富有特徵的音樂形式卻逐漸消亡,與區域經濟的增長呈現出相反地發展趨勢,而我們通過深入調查與分析,可以將這些問題歸納為幾個方面:

  1 民族傳統音樂生存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我國民族地區的原生態環境對於現代民族傳統音樂的繼承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許多地區為了發展區域經濟,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使得許多民族地區的自然環境受到破壞,進而讓這些地區的傳統民族音樂失去了曾經賴以生存的原生態環境,因此不能健康發展。

  甘肅省永靖縣政協委員馬永清曾經說過:“青海與甘肅兩個省的少數民族除了傳統的花兒演唱形式與環境在政府保護下得以完整儲存,剩下的少數民族傳統民歌的演唱形式已經不存在了,尤其是一些當地史料記載的少數民族的歌謠都失傳了。”而四川省音樂協會表演部主任趙小藝接受採訪也表示出擔憂四川地方的民歌發展,“演員演唱民歌的次數逐漸減少,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隨著現代城市化程序加快,一些離城市比較近的地區民歌正在逐漸減少,曾經在九寨溝最著名的南坪民歌發展到現在,只有八個人在演唱傳統曲目,在其他省市地區也存在這種問題。或許“民歌恰是窮鄉好”這句話能夠很好地證明民族音樂遭遇的現狀,越是經濟相對落後或者偏遠的地區,流傳的民族音樂就越能夠保留自身的原生態特點。

  2 區域民俗文化逐漸消亡

  我們說民族傳統音樂來源於各地區的文化生活,人們可以通過一首簡短的民間歌舞就能夠感受到這個地區的人文風俗等,並且不同的地區形成的風俗習慣也會造就不同的民俗音樂文化。例如,傣族、土家族等部分少數民族村落在新人嫁娶之前集體唱“哭嫁歌”,表示出喜悅之情。例如,在土家族少女嫁人前,女方就要集體唱“哭嫁歌”。新娘子在結婚前十天不能跨出門檻,家人會在閣樓擺上一桌茶,之後邀請朋友親戚圍起來大喊大叫,哭著唱歌。剛開始的時候,定時唱歌,而在女孩子新婚出嫁之際,人們會哭得愈加悲傷。而越是哭得傷心,越能夠表現出人們的喜悅之情,這種風俗能夠充分體現出土家族獨特的人文風俗與精神面貌。

  3 群眾思想意識的變化

  受到社會經濟文化的猛烈衝擊,現代多種文化輿論充斥在人們耳邊,各地區人民可以直觀地接觸到一些新鮮事物,而這些與眾不同的事物也逐漸讓群眾轉變了思想。人們開始不再欣賞民族音樂,而是去追隨歐美、港臺流行音樂,甚至一些人對民族音樂產生了自卑的心理,感覺流傳下來的民族音樂在如今是落後的,不符合眾人的品位,在狹隘的生存空間中,民族音樂難以繼續生存與發展。

  三、對中國民族音樂保護與傳承提出的方式建議

  由於我國民族音樂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與社會實踐活動中集體而創造出來的,因此反映的是最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我國傳統的音樂文化是經歷過幾千年的發展的,在一定程度上積澱了多民族的智慧與才能,並且有著鮮明的民族個性,並且在不斷交流中相融合。我國的民族音樂經歷了漫長的發展,並且演化出自身的音樂藝術精髓。而這些是我們中華民族努力拼搏的精神財富,所以我們需要去保護與傳承這些音樂文化。

  1 保護好民族音樂的原生態環境

  我們要想保護好民族音樂,就要對我國民族音樂生存與發展的環境進行保護。如果沒有這種環境保護,就會讓民族音樂缺乏自我生存的支撐力。我們需要將民族音樂放在原有的生產與生活方式中,在我國傳統民俗的背景下保持住原有的音樂形式。我們需要讓民族音樂在生態的環境中傳承,要做好整體的保護,不能夠忽略對於文化環境的鬧胡。例如,對於一些原始民族的村落加大力度去保護,並且建設出一些當地的民族音樂陳列館,對一些瀕臨消亡的民族曲目進行搶救式的保護等。

  2 結合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發展民族音樂

  我國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而在這些民族特色旅遊產業發展中,我們可以有效地融合一些民族音樂元素,這會成為很有效的傳播民族音樂的興衰。我國的民族音樂不能只是單純靜態地儲存在博物館之中,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與自然風光,這吸引了無數的遊客。我們可以在多民族地區的相關旅遊景點設立一些民俗文化村或者民族生態文化保護中心,這樣一方面可以保護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原生態環境,還可以讓遊客們在一定空間內體驗到我國民族傳統生活與習俗,並且接觸到多種少數民族的古老音樂文化。這種形式能夠為地區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並且還可以更好地去保護我國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

  3 加大專業教育培訓,提升民族音樂的傳承能力

  由於保護與傳承是相互的,而保護好我國民族音樂就是為了可以更好地傳承,只有將民族音樂傳承與保護下去。我們為了能夠讓民族音樂更好地傳承下去,需要依靠現代教育這種重要的手段,而加強專業的教育力度是我國民族音樂能夠長期傳承的基本保證。我們可以在中小學開設音樂課程,強化學生們的專業課程能力,讓學生了解與喜愛自己民族的音樂。

  4 國家政策的支援是傳承民族音樂的保證

  由於民族音樂受到現代音樂的衝擊,為了適應當今的需求,因此對於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保護是一種強制性的政府行為,也是計劃性的保護策略,而這種保護的策略是與我國政策相一致的。地方政府要加強對民族音樂的支援力度,不斷提高地區人們的生活質量,對一些必要的文化設施加大投資力度,讓地區政府成為構建民族藝術傳承鏈條的核心力量。政府也可以通過當地的社會企業機構進行合作,增強地方群眾對自己的藝術增強自信心與自豪感,並且逐漸提高自我保護能力。而各地區也要根據自己的民族音樂藝術的特徵來進行分類,突出保護重點。

  5 民族音樂表現形式的改革

  “傳統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並且它們也是很少完美的。在傳統文化存在自身的意義就是決定了人們需要改變它們。”從整體來看,我國的民族音樂傳統的表現形式已經難以與現代社會文化特徵相適應,而我們的現代社會也對傳統的民族音樂發展給予了嶄新的物質基礎。所以我國傳統民族音樂需要順應時代的潮流進行改革,不斷變化與更新內容形式,融合了現代題材,但是不能一味地亂加新的內容,讓民族音樂顯得不倫不類。例如,近幾年我國出現的新民樂就是現代社會的產物,一些年輕人用傳統的民族樂器來演奏一些流行的歌曲,或者將過去的音樂重新編曲,在傳承了傳統的基礎上也創新了表現形式。這種演奏形式有著傳統的精髓,並且與現代社會相適應,受到了人們的追捧。在一些電視臺的選秀比賽中,欄目會以一期節目為主題,讓選手們去選擇唱一些民歌,會讓觀眾們感覺十分新穎。因此,我們需要去研究如何更好地創新民族音樂,讓我國民族音樂在傳統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這可以說是一種新的嘗試與改革。

  結語

  中國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與社會實踐活動中在群體中創造出來的,能夠反映出底層與普通人的生活。而我國傳統音樂是經過上千年發展的,積累了我國多民族的藝術智慧與創造才能,有著鮮明的民族個性,能夠在不斷的較量與融合中讓它們相互融合輝映,並且相互競爭與繁衍發展。與其他多種藝術相同,我國民族音樂也經歷了長期的發展過程,逐漸地與其他周邊民族音樂精髓相融合,演化出了中華民族獨有的音樂藝術與音樂傳統。

  參考文獻:

  [1] 劉海波:《延邊朝鮮族玄琴彈撥物件“竹撥”的相關問題――與〈中國音樂詞典・續編〉商榷》,《北方音樂》,2011年第2期。

  [2] 劉曉強:《一泓古老的音樂聖泉――音樂殿堂的奇芭“蒙古民歌”》,《才智》,2008年第5期。

  [3] 米瑤:《儒家孔子的音樂思想在中國音樂教育史中的地位與作用》,《歌海》,2008年第4期。

  [4] 何曉琴、陳祖建:《高等職業教育藝術設計專業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中國林業教育》,2010年第1期。

  [5] 陳銘道:《一時多少豪傑――民族音樂學學科人物》,《中國音樂學》,2010年第1期。

  [6] 宋志潤:《詞彙系統、真理和不可通約性――庫恩的“結構之後的路”》,《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年第5期。

  篇2

  試析中國文人音樂的審美特徵

  摘要:文人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中一個獨具特色的分支。儒家和道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個重要學派,他們各自不同的學說和觀點對文人音樂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儒家音樂積極“入世”,以“和”作為音樂的最高美學思想,將“樂”與“禮”緊密結合,積極施行樂教;道家音樂消極“出世”,強調音樂本身的自然性和人在音樂審美中的精神愉悅,希望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儒、道兩種哲學精神往往深度交匯在一起,構成中國文人音樂的典型特徵。

  關鍵詞:文人音樂 儒家音樂 道家音樂

  文人是中國社會中的一個特殊階層,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演變方向。“文人”一詞出現很早,《詩經・大雅》中就有“文人”一語,但指周之先祖。隨著歷史的發展,“文人”一詞的意思也在不斷演變。漢晉時期,“文人”指讀書能文之人,即今天所謂之“知識分子”,但此時的文人並未形成一個獨立的階層。隋朝首開科舉考試,讀書之人可以憑其文化,參與科考,受到政府的供養。這樣,在中國才逐漸形成了獨立的“文人階層”。文人大多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清高的氣質和崇尚德行的風範,及其探求大道的精神。

  音樂對於培養和加強文人的素養和德行具有重要意義。文人是中國社會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是社會生活的主角。他們具有豐富的知識、優秀的人生素養和良好的品行,他們堅持“禮樂並重”的人生態度,而音樂對此則具有重要的作用。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即把樂作為個人修養成就的象徵。孔子亦云:“樂者,通倫理者也”,荀子也說“樂行而志清”,均說明音樂可以陶冶人的修養。因此,中國古代的文人階層很早就注意通過音樂將自身的觀點與抱負表露出來;以音樂作為其人生價值的表現方式,這也是中國文人階層的獨特價值取向方式。因而,深入瞭解文人音樂,對於瞭解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具有重要幫助。

  一、文人音樂及其基本特徵

  文人音樂是指由歷代具有一定文化修養的知識階層人士創作或參與創作的傳統音樂,主要包括古琴音樂和詞調音樂,它與書法、繪畫、詩詞共同構成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文人文化。古琴音樂是由歷代文人直接參與撰寫的古琴音樂理論,是中國古代音樂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涉及演奏、創作、古琴音律以及音樂美學等多方面的理論問題,為音樂理論之重要寶庫。古琴音樂追求超塵脫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哲思;追求“清、幽、淡、遠”的色彩。這種音樂最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和”思想,成為古人修身養性,塑造人格的最佳手段。詞調音樂是配合詞而歌唱的一種音樂體裁形式。文人對於詞調音樂的貢獻主要在於:一是擇腔、創調;二是對詞調音樂的理論研究。文人音樂的共同特徵是創作過程的個體性、音樂曲調的相對穩定性等。

  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兩個重要學派,他們各自持有不同的學說和觀點,形成了不同的學術精神,並對中國文人音樂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春秋時期,思想界異常活躍,諸子百家爭鳴,而以儒、道兩家對中國後來的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最為深刻。儒家以孔子為代表,孟子後來又加以光大,他們著書立說,教書育人,並由其弟子傳承、發揚。他們主張積極“入世”,主張參與政治,用儒家的“仁”來改革政治,因而他們具有一種“理性”的價值取向,並對傳統文化和社會歷史產生了極為重要的積極影響。道家由老子開創,再由莊子繼承與發揚光大,他們主張消極“避世”、“出世”,亦含有獨特的精神文化魅力。他們多具有“非理性”的性格,形成了與正統儒家文化既相悖又相諧的道家精神。兩種不同的學說導致了對音樂也有不同的看法:儒家主張音樂是“人心之所動也”,主張“禮樂”和“與民同樂”;而道家則主張無聲勝有聲,主張無言教育。兩種音樂觀在不同的文人身上也透露出了兩種不同的審美傾向。

  二、文人音樂審美之淺析

  文人音樂具有強烈的表現情感的作用。音樂是人內心對外部事物真情實感的表露,《禮記・樂記・樂本篇》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鏚羽旄,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

  音樂由人心感於物而生,文人具有比一般人更廣博的知識、更敏銳的洞察力和更強的表現內心情感的能力,因而,文人音樂便具有了其它音樂所不具備的更加強烈的表現情感的特徵。中國古代文人知識淵博,志向遠大,但又“常無事,痛飲酒”,於是他們便可以有充足的精力和能力來研習音律,暢意樂曲。他們用動人的旋律來抒發胸臆,將自身與音樂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合一”的渾然狀態。與此同時,音樂中已無意間滲透進了文人們對文化的感悟。無論從表達人性情感的“琴瑟之友”到尋覓知音的“高山流水”,還是從清遠空靈的《幽蘭》到深沉低吟的《瀟湘水雲》,以及《春江花月夜》、《飛花點翠》等傳統樂曲,文人的文化氣息均充盈其間,使得這些音樂作品成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獨特組成部分。

  作為一種特殊的音樂形式,文人音樂更多地打上了文人的思想情感乃至人生觀、世界觀的烙印。而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文人音樂所表述的內容也是源於特定時代的民族精神,表述當時民族的精神風貌。下面我們分別從儒、道兩家的音樂形式出發,淺談一下中國文人音樂審美方面的一些簡單特徵。

  1 儒家音樂的審美取向

  儒家思想對文人音樂審美取向產生著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儒家以“和”作為音樂的最高美學思想。《樂記・樂化篇》說:“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威而怒。”

  《禮記集解》引真德秀語解釋說:

  “禮之治躬,止於嚴威,不若樂之至於天且神者,何也?樂之於人,能變化其氣質,消融其渣滓。故禮以順之於外,而樂以和之於中。此表裡交養之功,而養於中者實為之主。故聖門之徒,立之以禮,而成之以樂也。”

  這就是說,禮是治身的,在於外表,只是在表面上使人們順從;而樂則是治心的,它能夠從根本上改變人的氣質,消除人的壞習慣,自然而然地使人心地和平,和諧而又合順。孔子把“仁”作為其音樂思想的核心和出發點,看到了“樂”與“禮”相互促進、相互節制的關係,把“和”視作衡量音樂的最高準則和音樂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

  儒家聖人將“樂”與“禮”緊密結合,積極主張實行樂教。他們認為音樂可以修身養性,可以提高修養,可以治國平天下,“與政通矣”。孔子的音樂思想是其“仁學”的延伸和發展,“仁”是孔子音樂美學的核心和出發點。孔子所以推崇音樂就在於以“樂”為紐帶,促進個體人格的豐盈和完善,恢復並發展傳統的“禮樂”文化,實現個人與社會乃至宇宙天地萬物的和諧,從而達到“天下歸仁”的理想。

  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傳統文人積極地“入世”,投入到社會政治中,他們執著地遵循著一種“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豪情壯志,將藝術的創造視為反映其人生態度的象徵。儒家文人希圖進仕,注意加強自我道德修養,他們提出“六藝”學說,並把其發揚光大,以使天下文人爭相學習。在這種“絃歌之聲”背景下,幾乎所有的傳統文人都修煉成了“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的角色,僅從這裡我們便可發現,正是有了這種群體無意識虔誠的追求和擁有這種情調的文化群體,也才有了中國文化獨特的內涵和韻味,其音樂也才構成了中國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因此,一種充溢著生命的喜悅躍然而生,且看“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空山無人,水流花開”,此種“物我合一”的情懷是何等的泰然與志滿。在儒家文人的眼中,唯有此時,人生的存在才壯美,人的生命才有意義,才能真正體現其存在的價值,真正將其與自然、與社會融為一體。

  2 道家音樂的審美觀

  道家消極“出世”的人生態度對其音樂審美觀也產生了重要影響。道家主張恬淡中求得個體生命得以超越與精神的寧靜,追求一種“營之於胸壑,達之於情態,忘之於神意”的境界。無論是“大音希聲”還是“天籟”,道家都並不是以音論音,探討單純的音樂問題,而是以音論道。他們把音樂置於一個哲學的高度,強調音樂本身的自然性和人在音樂審美中的精神愉悅;希望通過感官把內在心靈與外在世界融為一體,讓心靈在宇宙大化中去體驗自然,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實際上是一種精神生態觀的體現。道家為音樂設立了讓人不斷追求而又難以企及的境界,它吸引著現實音樂向自然的、內在的、韻味深遠的方向探索。

  道家音樂審美觀亦有其產生的社會環境。儘管許多傳統文人胸懷報國之心,然而現實的殘酷往往使得他們備受打擊,此刻道家“出世”的思想自然而然地就會左右他們尋找新的人生座標,他們又開始嚮往一種縱情適意、淡泊無求的情懷,陶然忘機地信奉“樂之為體,以心為主,八音會諧,人之所悅謂之樂”的境界。文人失意後,無法與朝廷作對,只好消沉自己,在道家思想的指引下自我放逐,進入一種“欲辨已忘言”的超然。文人音樂充分地映襯出傳統文人處世哲學中“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雙重人格,而這種人格雙重性既可以在“痛飲酒、讀《離騷》”的魏晉名士身上反映出來,也可以在一代梟雄曹孟德身上找到痕跡,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嘆與“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慷慨情態,都以一種特定的方式實現了自己生命價值。因此,在文人音樂中,對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與消極“出世”的道家態度並存,也就成了其美感的一大典型特色。

  3 儒、道精神在文人音樂中的交匯

  文人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獨具特色的一個分支,儒、道兩種哲學精神在其中也深深地交匯在一起,構成了中國文人音樂的典型特徵。文人音樂以其特有的表述方式表現了中華傳統的哲學及其文化淵源。如著名的琴曲《瀟湘水雲》,就是作者對當時黑暗現實的嚴重不滿,從而借琴聲來表達其內心的悲憤與惆悵,發洩心中懷才不遇的激憤。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既是宇宙的本源,也是宇宙的終極原因。而文人們則是通過音樂來述說人生現實的矛盾,因此把握文人音樂的精髓,才能較為準確地把握當時社會的狀況和文人的哲學觀點。

  文人音樂將儒、道兩家的哲學精神融為一體,用文人特有的方式表現著中國傳統音樂與文化。文人音樂中常常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象,有時甚至難以“意會”,如同一縷不可名狀的情味在瀰漫繚繞。儒家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感嘆,道家有“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的領悟,其間哲學精神均滲透於音樂之中。中國傳統哲學思維主張與大自然必須保持“親合”的關係,這是中國古代最高的美學理想,因而儒、道兩家都秉承下來,而道家講得更為徹底和深刻。道家清虛,主張恬淡中求得個體生命的超越與寧靜,在超越生命的寧靜中,一切生命和自然現象都將被感召而通達圓融,當這種把自我寄歸自然的審美理想物化於音樂創作中時,那樂音中本來就抽象的意象就更因其“超然”而越發縹緲了,而這恰恰激發了文人們無窮的興趣與想象,從琴曲《酒狂》、《平沙落雁》等作品的意境中,都可以感受到這種精神氣氛。

  文人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中一個獨具特色的分支,它以文人富於表現感情的特徵為依託,將文人的音樂才能與哲學觀點、政治抱負等融入其中,其中既有儒家積極“入世”的豪邁音樂,也有道家消極“出世”的冥冥之聲。通過欣賞和分析文人音樂這種特殊的音樂形式的審美特徵,我們可以瞭解中國古代文人的音樂才華和音樂觀,可以瞭解他們內心之中儒、道兩種哲學觀的衝突與中和,最終更好地瞭解中國傳統音樂文化。

  參考文獻:

  [1] 劉承華:《中國音樂的人文闡釋》,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版。

  [2] 申波:《人文生態背景下看中國文人音樂的審美特徵》,《交響樂》,2004年第4期。

  [3] 趙璐:《論道家音樂美學思想中的精神生態觀》,《黃鐘》,2004年第7期。

  [4] 李昊:《試論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齊魯藝苑》,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