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考神的三大學習技巧

      高效的學習方法能讓你學習起來事半功倍,而漫無目的的學習所花的時間更長但是收效不一定好,下面就讓小編來分享三大學習方法來給大家,助大家成為高分考神。

      1、點面學習法——廣博的知識面,精深的知識點

  “點”的讀書法,時間上是讀書的第一階段。根據學習的需要確定一個大致的攻讀方向,以此為前提,廣泛地閱讀與之相關的書籍。目的在於積累知識,以求對攻讀的物件有一個總體的、粗略的印象。

  “面”的讀書法,是以“點”讀書為目標的進一步掃蕩拓圍階段。就是在對某一學科充分了解,把握了其大致脈絡的情況下,再學習與之密切聯絡的臨近學科的知識。

  可見,廣泛的閱讀博覽可形成知識的“面”,專業的深度探索讀書可形成學科的“點”。二者有機結合就能達到“以點帶面,以少勝多”的目的。

  廣博與精深是知識大廈的兩塊重要基石,有博無深流於“雜”,有深無博流於“陋”。

  傳說中有一種鼯鼠,它會飛,會緣,會遊,會穴,會走。但是,它飛翔卻飛不過屋頂,攀緣而爬不到樹梢,游水卻遊不過河,打洞又不能藏身;奔跑還不及人跑得快。鼯鼠會五種本領,卻沒有一種技藝精湛得足以護其身、保其命、所以在弱肉強食的生物鏈中,它最終喪生於黃鼠狼之口,也就不足為奇了。

  翻開近現代史冊,在那樣一個外侮內憂、舉國動盪的惡劣治學環境下,卻盡出學術上堪稱泰斗且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既博又專的大讀書人:有革命、治學兩收穫的孫中山;有一代學術“託命”人尤專史學的陳寅恪;有學界靜獅、文苑代雄王國維;有“腳踏東西文化,一箋宇宙華章”的大文學家林語堂等人。他們不僅在“面”上的涉獵知識淵博,在各自的領域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識的海洋卻是浩瀚無垠無窮無盡的,所以無論任何人,其知識的廣博是相對的,知識的“面”可以依個人的情況拓寬加大到“無限大”。錢鍾書早在清華讀書時,便立志要“橫掃清華圖書館”。他博學多能,兼通數國外語,學貫中西,在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兩方面均成績卓越,他的淵博是通過其以文學為方向、貫通中外的廣泛博覽而成就的,他的博學廣聞給其文學創作提供了最有效的奠基,賦予了其作品***如《圍城》、《管錐編》***無以倫比的魅力。

  知識是觸類旁通的。總之,廣博是精深的基礎,精深是廣博的方向。

  初學要廣,入門要深;知識面要博,鑽研點要深。

  2、硬啃猛攻學習法——勤能補拙,水滴石穿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門知識乃至一種學說的掌握理解,如同人與人相遇、相知需要很長時間一樣,通常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初看一本經典的書或接觸一門新學科時,它不是可以一下子理解明白的,這時就需要你有水滴石穿的精神,抓住問題不放,用心去攻讀,即識別出不易理解、完全不懂的東西,反覆去揣摩或檢視有關書籍、工具書等,直到弄明白弄通透為止。這就是硬啃猛攻讀書法。

  我們看到一些成名的學者、專家博聞強記,講起艱澀難懂的書中內容也是召之即來、侃侃而談。其實他們在學成之前,何嘗不是發揮出異於常人的鑽研,付出了堅持不懈的努力來攻讀這些書籍的。

  讀書有略讀、閱讀與攻讀之分。工作之餘,看看小說,翻翻畫刊,屬於略讀;一般的書籍、報紙和雜誌。內容淺顯易懂,又未必事關緊要,看一二遍就夠,這是閱讀;至於攻讀,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攻”常常表現為難點、難題、不容易理解的道理。攻堅之法,一在於鑽研,二在於堅持。長期圍困而且炮火猛烈,何愁攻城不下?何愁擊石不開?

  “勤能補拙,水滴石穿”的“硬啃猛攻學習法”對打基礎的讀書人來說,是最務實最樸素的讀書道理。

  3、創造學習法——取百家之長,走自己的路

  俄國劇作家克里雅日寧曾經把讀書分為三種:一種是讀而不懂;另一種是既讀又懂;還有一種是能讀懂書上沒有的東西。讀而不懂,不如不讀;既讀又懂,只懂得書本上的知識,也是不夠的;只有通過讀書本上的知識再經過綜合分析,創造出自己的東西,這才是讀書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創造讀書法。

  大多數人讀書僅僅滿足於只瞭解書本上是知識,把自己變成一座儲存知識的“倉庫”,而沒有把讀書作為提高主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創造過程。如果我們鑽進書裡一味死讀書,過分迷信書本上的知識,不敢有任何自己的見解,就等於把自己完全禁錮在書本里,那樣就會讀書越多,把自己“錮”得越緊。

  掌握創造學習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自己的創造力。

  首先必須處理好繼承和創造的關係。創造並不是憑空想像,它是在繼承前人知識的基礎上得來的。知識積累的越多,就越容易發現其中合理與不合理的成分,從而產生創造的想法。

  其次,要克服自卑、自怯的情緒,要珍視自己的獨立見解。創造力是每個人都有的,千萬不要輕視自己的獨到見解。儘管有時它可能很虛幻。

  再次,要有打破傳統,敢於向權威挑戰的勇氣。科學上新理論的產生,無不都是對舊傳統理論的否定。

  最後,要分清創造和模仿。宋朝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非常喜歡唐朝文人韓愈的作品,並且反覆研讀他的作品竭力向他學習。結果,他的文章雖頗負盛名,而詩卻沒有什麼成就。因為歐陽修學韓愈文章時,有創新,有發展,所以成為後來的八大家之一;而在學韓愈詩時卻採取了亦步亦趨,墨守成規的方法,一味的模仿,因此,毫無發展,毫無創新,當然在詩歌方面也就不能自成一家了。

  要想熟練的掌握創造讀書法,還需要很多條件,如:好奇心,遠大的抱負,對圖書的濃厚興趣,善於思考等等。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備的,需要我們不斷在讀書的實踐中摸索和總結。

  如果書使我們不能、不敢去創造,那就失去了讀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