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養生茶
道教是中國原始宗教.溯其源,乃來自中國上古年代,道家養生方法有很多,不妨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道教的茶養生之道,歡迎大家的閱讀!
道教的茶養生之道
茶乃萬物之精,萬品之華,清而不浮,靜而不滯,淡而不薄。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的原產地。談起中國的茶,從一產生就和土生土長的道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中國的茶文化無處不浸潤著道教精神和道教的思想,茶與“道”結下不解之緣。
濁世仙草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陸羽《茶經》***。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的農業之神——神農氏,最先使用茶,他把茶作為解毒的方子。“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農本草經》***。神農為幫人民治病去痛,親嘗草木而多次中毒,終於尋茶得以解毒。並取名為“荼”***今之茶***。除了解毒,人們又發現茶的其它藥效,“茶葉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神農本草經》***。壺居士《食忌》還說:“苦茶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至明朝隱士羅廩《茶解》仍說:“茶通仙靈,久服能令升舉。然蘊有妙理,非深知篤好不能得其當”。說神農發現茶或是託古,能羽化輕身的茶,也許正是竭力尋找長生之藥的奉道之士所發現。“茶乃養生之仙藥,延齡之妙術”,被譽為“草木之仙骨”。《山海經?西山經》載曰:“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歲,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這種長生不死的丹木,當然是想成仙得道者的追求。自莊子闡發神仙“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後,“仙能飛行雲中,神化輕舉”,“老而不死”,就一直鼓舞著世間的執著追求者。被稱為“神仙道教”的信奉者們,或認為飲露能身輕騰飛,或認為服食草木能飛身輕舉。“或食元氣,或茹芝草”***《神仙傳?彭祖傳》***,尋藥食草者不計其數。“玄中草木不知黃,甲子初開浩刼長”,“我生求羽化,雲中採藥蔬”。“採藥層城遠”,“窮遍一根蓮”。“巖崖產靈藥,等閒人顧稀”。崇山峻嶺、深溝野壑到處留下道士尋藥採藥的身影和足跡,草木仙藥眾多,茶也應在其中了。養生是成仙的基礎,李白詩“神農重養生”,葛洪《抱朴子?論仙》說:“以藥物養生,以術數延命”,他還說:“先服草木以救虧損”。茶專家陶弘景在《茶錄》記雲:“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可見遠古的仙人早已服之。唐末劉貞亮在總結茶的“十德”中,得出“以茶養生氣,以茶養身體”。東漢的葛玄就親自開墾了一個“茶圃”,種茶飲茶以養生。道教服食至後來,越分越細,計有草木類,金石類等。
茶在養生的功效中重要是養形,人稱道教飲茶講求茶之功皆出此理。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除煩去膩,凡肉之在齒間者,得茶漱滌之,乃盡消縮”***明?顧元慶《茶譜》***,而牙齒卻漸漸堅實。四川蒙頂茶功效更神奇。唐武宗宰相李德裕,乃茶道中辨水高手,烹茶一壺澆到肉上,放進銀盒密封,第二天一驗,肉已化了水。故明屠隆說:“茶之為飲,最宜精形修德之人”。道教以方仙道為首的養形派,認為神依形生,形靠神立,養命固形形神皆合方為康健。因此重視醫藥煉養,服食是其主要方術之一,“乃服藥有益,乃成仙”。草木是外養之精華,茶當然為首選之藥。道教始祖張道陵也曾在“昌利山採服五芝眾藥,在隸上山始授弟子養形輕身法”。
祭壇上的聖物
茶有上述這些功效,能成仙能藥用能養身,在講究禮儀的中國,將茶飲獻上與人共享,寓祝願祈盼於儀禮之中,客來敬茶,遂成為我國各民族的一種禮儀禮俗。在日本,甚至把茶道相迎,作為國賓級禮遇。茶最早為禮也與道教有關,一些論風俗起源的書載:獻茶給客人的儀式源於涵谷關關尹喜,他在老子西出涵谷關時,奉獻一杯金色的仙藥。這在道經《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中也載有:“老子出涵谷關,令尹喜迎之於家首獻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所以道士朱權***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著《茶譜》道飲茶者:“凡鸞儔鶴侶,聖人羽客,皆能志絕塵境,棲神物外,不任於世流,不汙於時俗。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道出道教飲茶之真趣。西周時,“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巴以珍茶作貢於周朝,尹喜以貴物敬貴人,成為禮茶首創。
正由於茶在當時彌足珍貴,周朝專設掌茶官達24人,其職能是:掌以時聚茶,以供喪事。茶又成為幫國大禮的祭品。茶是通靈達仙之物,《尚書》雲:“祭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於神也”。茶作為祭天地、祭神靈、祭祖先的祭品奠物也就順理成章。《睽車志》記載“米元章知無為軍,喜神怪……每得時新茶果之屬,輒分以饋神”。連民間小神也不例外,唐羅隱《送灶詩》:“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以茶為祭祀有文字記載的,最早是齊武帝永明十一年七日詔曰:“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茶飲,乾飯酒脯而已,天下貴賤鹹同此制。”齊武帝以節儉著稱,以茶和茶飲作祭品實祭祀之革新,與道教守素崇儉思想為一轍,此前也當應有以茶為祭之事。晉《神異記》記載:餘姚人虞洪到山中採茶,遇一牽著三頭青牛的道士,告訴他叫丹丘子,並指給大茶樹的地點,虞洪回到家後,以茶奠祀丹丘子。道教的齋醮科儀中普遍用茶,四川青城山十供中茶為其一,南宋《上清靈寶大法》雲:“上帝三寶前,列茶湯”。道教香、花、水、果、燈五供中,水一般也有用茶為之。清代在祭祀真武大帝時,就用白色的瓷杯盛茶作供品。《言功設醮全集》還有獻茶詞:“夫此茶者,蒙頂摘芽,採仙春於峰上……望瑤臺而獻上”。以天下第一蒙頂茶,獻供瑤臺諸神,茶真乃道教甘露靈液。茶可通達大道仙界,因此在道教的追薦科儀中也有“三奠茶”。
喝茶養生的方法
在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茶葉後,如何讓它發揮最大功效,也是一門學問。韓馳說:“不同的茶,儲存、沖泡、飲用的方法都各有講究。”
儲存:茶葉最怕潮溼異味。儲存的容器以錫瓶、瓷壇
、有色玻璃瓶最佳;其次宜用鐵聽、木盒、竹盒等;塑料袋、紙盒最次。容器要乾燥、潔淨、不得有異味。盛好儲存的茶葉,宜放在乾燥通風處,不能放在潮溼、高溫、不潔、曝晒的地方。這些地方不能有樟腦、藥品、化妝品、香菸、洗滌用品等有強烈氣味的物品。當年的新綠茶也可密封后放入冰箱冷凍室,能儲存3—6個月。
沖泡:洗茶最多15秒。“現在人喝茶喜歡洗茶,但是我不贊同過度洗茶。”韓馳說,我們在實驗中發現,綠茶沖洗兩次其有效成分浸出率為70%多,紅茶為60%多。也就是說,如果過度洗茶,營養物質就會大量流失。江和源則提醒,如果茶葉不得不洗,那麼洗茶時間不要超過15秒。綠茶和白茶,最好不要洗。“但有一種例外,對咖啡鹼比較敏感的人,可以喝茶前洗一遍,因為其中的咖啡鹼浸出比茶多酚快,快洗可以去掉部分咖啡鹼。”
飲用:每天12克最適合。江和源建議,對於普通人來說,一日飲茶12克左右,分3—4次沖泡是適宜的。吃油膩食物較多、菸酒量大的人可適當增加茶葉用量。孕婦和兒童、神經衰弱者、心動過速者,飲茶量應適當減少。韓馳則提醒,隨著功夫茶的流行,人們喝茶“越來越燙了”,這是非常不對的。“人們喝茶本為保健,但喝燙茶會增加食道癌等癌症的發病率,得不償失。飲茶最佳的溫度應該是60度左右,不要超過70度。”
此外,一天之中可在不同時間飲不同的茶:清晨喝一杯淡淡的綠茶,醒腦清心;上午喝茉莉花茶,芬芳怡人,可提高工作效率;午後喝杯紅茶,解困提神;晚上與朋友或家人團聚,泡上一壺烏龍或普洱,別有一番情趣,也不至於影響睡眠。這種一日飲茶安排,大家不妨試一試。
剩茶也可發揮餘熱
說茶葉渾身都是寶一點兒也不誇張,只要好好加以利用,“過氣”的茶葉一樣可以發揮餘熱。
一是隔夜茶。江和源表示,喝隔夜茶其實並沒有壞處,但是茶葉易氧化,所以隔夜茶的茶杯上往往會留有茶斑。另外,夏季溫度偏高,茶葉容易被細菌汙染,發黴、發餿,導致腹瀉,所以夏天還是不喝隔夜茶為好。如果不捨得倒掉,還可以用於以下用途:1.隔夜茶中含有豐富的酸類,氟類,不但可以防止毛細血管出血,還能起到殺菌消炎作用,如口腔出血,面板出血等都可以用它洗浴含漱;2.用隔夜茶洗頭,可治頭皮癢;3.口臭使許多人苦惱,如果用隔夜茶每天漱口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