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養生思想
養生之道自古有之,回望歷史的長河.從莊子《養生主》開始。我們就驚奇地發現,先人們已經開始重視生命質量並試著改變身心環境以適應自然發展規律。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中國是“保生盡年”。
《茶經"六之飲》嘆曰:“嗚呼!天育萬物,皆有至妙”。是以“飲這時義遠矣哉!”這個“遠”,就“遠”在對於保生盡年的作用上。《茶經》中有關論述,隨處可見。舉其要者,如:
“蕩錯寐,飲之以茶”***《六之飲》***。
“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七之事》***。
“體中憤悶,常仰真茶”***同上***。
“苦荼久服,羽化”***同上***。
“苦荼輕身換骨”***同上***。
“茗有餑,飲之宜人”***同上***。
茶還可當糧食。《七之事》載:茗似大米般精良;南朝永嘉年間,有高僧用飲茶當飯。儲光羲則有專詠吃茗吃茗粥的《吃茗粥作》詩。
茶可解愁。《七之事》載,有怨婦思夫,“待君竟不歸,收顏今就檟”。
茶可除俗念、洗塵心。陸龜蒙《煮茶》有“傾餘精神爽健,忽似埃滅”句。
錢起《與趙莒茶宴》有“塵心洗盡興難盡”句。溫庭筠作《西陵道士茶歌》也有“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駝杳冥”句。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更是有口皆碑的佳作,詩中暢言連飲七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盧詩不僅強調了茶飲有益身體健康,而且還能解愁破悶、除俗洗心、幫助寫作。
王子尚到八公山拜謁曇濟道人,道人設茶招待。子尚嚐了嚐茶湯,脫口驚呼:“此甘露也,何言茶茗?”杜牧《題茶山》詩云:“茶稱瑞草魁”;盛讚茶是瑞草之首領。古人以甘露象徵活命之源,與為天下太平之瑞兆。由茶激發思及甘露與身安,可見茶飲對於保持心理平衡、隨時克服心理失衡所起的積極作用。這種作用,確與《周易》陰陽五行關於宇宙通過自行調節永遠趨向於相對平衡的理論息息相關。茶道之於“保生盡年”,意義至鉅。
中國茶道對於“保生盡年”的作用,還有一條“茶導引”的渠道。“茶導引”即“茶氣功”。
《周易"繫辭上》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意指天地萬物皆由“氣”所且憑藉陰陽二氣對立統一之矛盾運動而生,這就是“道”。廣義而論,人是物,天地也物;“氣”存在於天地,也存在於人。有“氣”便“場 ”;氣場不論大小,都表現為以量的複雜運作過程和不同屬性的感應關係。“茶導引”對於“保生盡年”的作用,便是根據如是認識而提出的。在這裡,“氣”已經成為茶道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基因。
《周易》強調了天道迴圈往復的圓道運動,是萬事萬物運動的普遍規律。影響所及,遂形成氣功學中的大、小週天的人體氣機圓運動。“茶導引”過程中,“氣”也作為中介,促成了個體發放之氣的交感從而形成氣場,使社會互動與自我調節得以同步實現,充分證實了大自然與人體都是一個密切聯絡的整體。可以這麼說,“茶導引”直接地摧發了天人溝通的人道追求。
茶道養生的原理
中國的太極圖,源於《周易》。它以陰陽迴圈觀念,體現出中國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特點:圓道。以陰陽魚表現了陰陽二氣的不同交感狀態。太極圖中“八卦”,則屬萬物八類歸法系統,即所謂“八卦成列,象在其中”。請莫忘記,《周易》之陰陽五行本來就是程式化的理論,再現天道規範之美。中國茶道包含醫理,醫含《易》理;茶道乃效天地之道而明養生保健之真諦,是天地之道規範美的投影,也人道精神之折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