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基礎之選好笛子的方法

  中國竹笛歷史悠久,風格獨特,音色明亮甜美,紮根於中華大地,深受國人喜愛,併為世人所青睞。無論是專業的演奏人員,還是業餘的愛好者,都為自己能有幾支得心用手的笛子而歡喜。以下是有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們。

  選好笛子的方法

  一、先看笛子通不通?通是第一要素

  “氣息通則發音準”就是這個道理。什麼是通?它的內涵到底是什麼?簡言之,給氣就響。就是微小的氣息變化,在樂器上都有反應。而且振動充分,低、中、高三個音區,發音通暢而沒有滯息感,絕不能有乾澀,使勁不發音的感覺。另外,每個音的音量也要相對平衡,不能出現明顯的衰減。比如,第四孔的2音,吹低音時很好,一吹八度音時就有點發暗,說明笛子音量不太平衡。其它音也是如此,都不能出現明顯差異。

  二、音準問題

  檢查樂器音準,需要有一定的耳音基礎。先吹奏第一個八度,聽其相互關係,某個音出現出現一點點小誤差不要緊,如某個孔位音低了一點兒,用小刀挖一下就可以調高。但不要出現孔位過高的現象,因為音高了再補就難。重要的是吹奏八度時,要聽其八度關係是否準確?不可過寬,也不可過窄。如果出現八度過寬或過窄的問題,那麼這支笛子是不可取的。

  在用五度泛音檢測法檢查,即用筒音5吹出泛音2,用1孔的6吹出泛音3,再和實音***高音***2、3相校,聽其相互關係是否一致?或者說是否在你的可控範圍之內?如果超出這個可控範圍,就不可用了。然後再看其超吹音區的幾個音如何?一般曲笛音域是兩個八度另四度,即低音5到高音兩點1。有一定演奏水平的人也可吹出高音兩點2或高音兩點4音來。就一般而言能吹到高音兩點1也就可以了。G調梆笛能吹到高音兩點1就很不錯了。以上各調能順暢吹出高音6即可,因為笛子的一般使用音域也就是兩個八度零一個二度,當然獨奏曲除外。

  三、看其做工如何?

  這裡指的主要是製作的工藝問題。如光潔度,銅口的嚴密程度,指孔的大小比例***指孔大小一般應是管體直徑的1/2,如管體上頭直徑是14mm的話,指孔縱向直徑應是7mm,其它類推。***還應看管體刻字的刀鋒章法,兩頭的鑲骨,塗漆的工藝亮度等。總之,整體品相要漂亮。

  笛子作為一種樂器,它的第一功能是演奏,所以首先應看它是否好用。但它又是一種藝術品,應使人見之,賞心悅目。所以工藝的粗細,外觀的裝飾,也是不可忽視的。

  四、選材如何?

  制笛選用的竹材不論是紫竹、白竹、苦竹,還是水竹、鳳眼竹等,總的講是要求有一定硬度,太鬆軟了不行。竹齡一般應是2年以上的竹為好。另外,竹子生長環境的不同,也導致竹子質量的差異。比如:其長在向陽坡還是背陰坡?生長期溫差變化情況如何?吸收水分、營養如何?等等,均對竹子質量產生影響。總之,竹質過硬或過於綿軟對笛子發音均有影響。

  五、如何綜合評價一把笛子的優劣?

  把以上逐條做一個綜合考量,如果四條當中有三條可取就很好了。但無論如何好吹是最重要的!通暢是第一因素,其它均次之。外觀再好,但中看不中用,猶如繡花枕頭,也是枉然。如果幾條都滿意的話,真可說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難得之極!所以我們選購笛子時也不能求全責備,主要方面過得去,好使,也就可以了。

  選好笛子要克服的誤區

  一是迷信專家。

  有些人挑選笛子先看是哪個廠家?出自哪個名家之手?不是出身名門就連看也不看。當然,笛子製作名家由於有幾十年的製作經驗,無論從選材、製作、工藝、裝潢等都有自己完整的一套經驗和理論,就常規而論,總體而言,總比一般的要好,這是毋容置疑的。但笛子製作是選用天然生長的竹子,竹子之間的個性差異有很大,所以,誰也不敢講成功率就是百分之百,做一支保一支。其中的理由就是對笛子製作中深層次原因還缺乏認識,因而把握得也就不一定十分準確。用制笛名家皺敘生先生的話說是“我們做笛子幾十年也就是經驗多點,成活率高點罷了”。他講的雖是自謙之詞,然而也確是實話。

  二是迷信材料。

  選購笛子先看材料,用手掂一掂,看是不是有分量?他認為不夠分量的,就連看也不看。不錯!笛子的材質是一個因素,但並不是絕對因素。竹材分量重說明竹子的生長期長,竹質密度大。但竹材好的笛子不一定都好吹!另外,竹材過重,密度過大的竹子也不一定就適合做笛子。所以說,不要一味迷信材料。不要陷入竹材越沉、越硬就越好的誤區。

  順便再談一下笛子的價位問題:就常規而言,價位高的笛子比價位低的笛子是要好一些。這是因為在定價前期制家已經過了第一手選擇,材料也是分檔選用的。無論是材料、工藝、除錯、裝潢等相比之下都是比較好的。儘管如此,也不敢說這樣的笛子個個都好吹。所以說還得經過你自己的認真挑選才可。

  笛子的歷史沿革

  笛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吹奏樂器之一。1986年5月,在河南舞陽縣賈湖村東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發掘出16支豎吹骨笛***用鳥禽肢骨製成***,根據測定距今已有8000餘年歷史。豎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與我們所熟悉的中國傳統大致相同的音階,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號,有些音孔旁還加打了小孔,與中國的音調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現在的民間樂曲《小白菜》。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併發明瞭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並在墓內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歷來有人篪、笛不分,說成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別的。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