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早茶文化的基本介紹
嶺南最傳統的文化之一就是喝早茶,喜歡喝早茶不只是為了吃飽,還有與家人在餐桌上暢談那份幸福感。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廣式早茶始於清同治年間,在改革開放後伴隨著“埋單”等廣式俚語聞名天下,早茶也在上世紀90年代在廣州遍地開花。但近年來,早茶特別是傳統早茶在本地酒樓中的地位已大不如前。記者調查發現,近幾年來廣州經營早茶的酒樓總體約減少了三分之一。
與泮溪、南園並稱“廣州三大園林酒家”的北園酒家,經過一年多轉制於今年國慶前重新開業,其早茶只經營了兩天就徹底取消。不少在2003年以後新開的知名酒樓,已根本不開設早茶市。據瞭解,廣州目前三萬多家餐飲企業中,經營粵菜的約佔七成,但經營早茶的不過三四千家,其中絕大部分集中在老城區。
早茶本身的傳統味道也在流失。早茶桌上,蝦餃、燒賣、艇仔粥、蘿蔔糕等經典品種的配方發生了變化,開始“變味”,使得許多老茶客感嘆難尋舊時味。“茶”也是如此,?茶盅、大銅壺等特色器具早已不見,從前常見的龍井、香片和壽眉等品種,基本已在大眾化消費的酒樓裡銷聲匿跡。
早茶不早,傳統早茶的時間界限也開始變得模糊。開市的時間越來越晚,很多市民甚至開始習慣以早上10時到11時的一餐“早茶”代替午飯。
此外,如今要吃上一頓正宗早茶,還需要付出不菲的時間和金錢成本,而在過去,喝早茶不過是市民生活中一項普遍的內容。
傳統早茶為何“變味”?記者採訪發現,這與廣州近年來從各地遷入的新客家人不斷增加、城市生活節奏緊張等原因不無關係。新客家人的加入,促使早茶桌上多了麻辣等各種新風味,像麻辣鳳爪等,甚至創出了牛仔骨、意粉等西式“茶點”。而緊張的生活節奏,使得大部分年輕的上班一族不願意將難得的休息時間投入到早茶中。逐年上升的物價和經營成本,也使得部分酒樓選擇放棄利潤相對微薄的早茶。
民俗學家葉春生教授表示,廣州茶樓不僅是美食的天堂,也是人情交往的“大觀園”,傳統早茶文化更是廣府文化的典型代表。早茶的創新以及所發生的種種變化,在不少市民看來是平常事,但學界人士卻擔心,早茶在創新的同時逐漸失去原來的特色,甚至帶來傳統早茶文化的式微,“日後正宗的早茶恐怕只能存在老廣州的記憶裡”。
嶺南茶文化的介紹
嶺南茶文化是中四大茶文化系列之一。據《廣東新語》說,嶺南種茶自唐始,唐代曹鬆把茶種移植到南海西樵山,便拉開了嶺南茶文化的序幕。嶺南特定的地理、氣候條件以及經濟發展狀況,決定了嶺南人愛飲茶以及嶺南茶文化的特點。
嶺南地處亞熱帶,日照長、氣溫高、流汗多,人們需要通過飲食來補充大量的水分。飲茶同喝水一樣,首先是人類生存的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茶文化的內涵不斷豐富,入明以來,廣州“茶市”與潮州“功夫茶”,這兩朵嶺南茶文化的奇葩破綻而開。至清代,嶺南茶文化進入第一個興盛期,在茶市、茶館、茶具、用茶方式,以及人們對茶的品味的文化心態等方面,均達到空前水平。近代翁輝東著《潮州茶經。功夫茶》,對嶺南的茶文化作了理論的概括。
茶是茶文化的物質基礎。廣東是否有茶的生產與加工?清乾隆《潮州府志》關於“粵素不產茶,所給皆閩產”之說,並不屬實。清康熙、雍正年間,一些記述嶺南風土人物的著作,大都談到“茶”。較早的如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明確指出,“西樵號稱茶山,自唐曹鬆移植顧渚茶其上,今山中人率種茶”,曹鬆是唐代舒州***今安徽潛山***人,曾南遊廣州,在西樵山停留時,把浙江顧渚名茶傳入嶺南。屈大均還列舉廣東茶的產地,如廣州的河南三十三村、西樵山、鼎湖山、羅浮山、潮陽鳳山、瓊州等。繼而有範端昂的《粵中見聞》,附和屈大均的看法。雍正十年***1732年***,曾任廣東按察使的張渠***河北武強人***,在《粵東聞見錄》中雖認為,“大抵粵茶不及閩中”,但同時指出廣東並非不產茶,除人們常用的廣州河南茶外,還有珍品如“肇慶之鼎湖茶,惠州之羅浮茶,化州之琉璃茶”等。事實卜,嶺南素來產茶,而且茶的生產發展頗快,近代廣東已有茶葉出口,嶺南人“嗜食茶”,成為茶葉生產發展的內在動力,而茶葉的豐富,又為嶺南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條件。
嶺南茶文化,其產生與發展由特定的地理氣候條件所決定,同時也是嶺南經濟與文化發展所使然。渴,需要喝水,這是人的本能,但人們對喝水的要求卻隨社會的發展而提高,由生存的需要,到追求舒適和享樂,人們也就從喝生水,到喝白開水,再到喝茶,嶺南的茶文化的產生同其他地區的茶文化一樣有著相同的原因。然而,由於嶺南的東南沿海一帶商業活動的頻繁,茶文化顯得更加發達而富於特色,明清以後尤其如此。廣州人的“飲早茶‘與潮州人的”功夫茶“,便是嶺南社會文化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