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職校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所以提高高職校生的語文素養至關重要。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文章內容。

  提高職校生的語文素養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亞里士多德說過“我認為,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針對職校的學生,他們普遍表現出自制力差、學習的主動性比較弱、興趣低這樣的特點。作為老師,要不失時機的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使學生從被動消極的“要我學”變為熱情主動的“我要學”,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首先,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根據課程內容的特點,利用電教媒體、直觀體驗等方式創設情景,讓學生加深領會課文的思想內容,體味作者的情感表達。比如,在講到《“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辭***2006***》這篇文章時,我選擇了一個真實故事,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一個3歲的孩子被從廢墟中救出時,他舉起稚嫩的手向解放軍叔叔敬了一個禮;一名年僅20歲的女教師將學生護在身下而自己不幸罹難。在生活中,感動時常發生,感動不是文學,不是藝術,而是生活,是平凡人的平凡事,是在這些平凡的人身上閃爍的人性光輝。這樣的講課方式,為本文內容營造了一種氛圍,讓學生儘快儘快融入到情境中,感動學生。

  其次,採用朗誦課文、閱讀理解訓練、寫作訓練等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寫作愛好,比如,我們學校的“讀書社團”,每個月會組織詩歌朗誦活動,11月份組織了一次以“中國夢,我的夢”主題的朗誦比賽,經過確定文章題目、查詢蒐集資料、完成文章寫作這幾個過程,鍛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對知識的深層次挖掘能力,指導老師根據學生所寫的文章進行批改和評獎,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越發濃厚,寫作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提高職校生的語文素養的方法:培養學生積累豐厚的文化知識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民族發展過程中精神的內在動力。從古漢字到絲綢之路再到詩詞歌賦,無不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絢麗多彩。作為語文教師,肩負著巨大的使命,要不斷的向學生傳授傳統文化知識。首先,注重古詩詞積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留下了輝煌的詩篇,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古詩詞語言精煉、韻味無窮,加強古詩詞的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語感、對語言的組織、文字的鑑賞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對加強個人修養起到獨到的作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受益匪淺。比如,《鄭風•子衿》一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在,子寧不嗣音。”描寫的是女子因思念纏綿而不能自已,又矜持不敢主動,反而怨恨情人不來,語言優美動人,鮮活的勾勒出女子微妙的情思。學習古詩詞,感受語境美和意境美,提高文化素養。

  其次,學習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語文課中的文學作品蘊含濃厚的文化積澱、豐富的道德因素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方法。例如,“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這個老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做人要“外省內察”,替別人辦事要盡力,與朋友交往要講信用,對於老師傳授的知識要深刻領會、身體力行。

  提高職校生的語文素養的方法: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和寫作的良好習慣

  愛因斯坦說“需知學校的目標應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人。”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是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增長才辨的有效渠道,也是讓學生獨立思考、感悟人生的主要陣地。改變傳統的被動學習,老師講學生記,這樣,獨立思考的能力便是沒有被開發的貧瘠的荒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設問題情境,這樣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求知慾望調動起來,留給學生思考、討論,再得出結論,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毫不掩飾的給學生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要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達到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一代有思想、有創新的新型人才。再著,要培養學生勤於寫作的良好習慣。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寫作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靈感來了就文思泉湧。

  所以,在生活中要留心周圍的事物,觀察人、觀察物、觀察景,觀察是獲取寫作的一個途徑,另一個就是要引導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善於做讀書筆記,積累名人名言、優美的語句,養成寫讀後感的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著重分析文章中的比喻等修辭手法,目的使學生了解各種修辭手法的使用,把這些運用到寫作中,便能寫出一篇有優美的文章。

  總之,作為語文老師,要深入文字,教會學生分析課文,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提高口語表達和交際能力,培養善於思考,勤於寫作的好習慣,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途徑。對職校生來說,掌握技能是首當其衝,但是提高個人的語文素養,使學生能輕鬆的理解專業知識,比別人更加容易掌握知識和技能,同時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和道德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