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育兒小知識有哪些

  嬰兒早期的家庭科學育兒對人一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家長育兒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家長育兒知識——孩子自理能力差的原因

  1、家庭成員的溺愛包辦。

  在幼兒園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師都注意培養孩子自己學做,從小養成孩子做各種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習慣。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爺爺奶奶常溺愛孩子,嫌孩子自己吃飯太慢或弄髒衣服而急於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

  全部由成人包攬,養成孩子事事依賴成人的壞習慣。

  2、孩子沒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

  孩子因年齡小,在自理時常不懂程式和方法,碰到實際困難,爸爸媽媽不是教會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導致孩子不會自理。

  3、缺少必要的反覆練習的機會。

  孩子剛學會穿衣服時興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勵表揚。但學會後孩子便失去興趣而不願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練習的機會。

  家長育兒知識——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1、根據孩子生理髮展特點,逐步提出要求,從易到難,從簡到繁。

  2-3歲的孩子可訓練自我服務的各項本領,如吃飯、洗手、刷牙、包括自己上廁所

  2、為孩子生活自理創設必要的、合理的條件。

  如:最好有自己的小床、小被子;衣服要放置在低矮的櫥裡,便於孩子取放;洗臉盆要小而輕便,洗臉巾要短且薄等。

  3、教會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方法和技能。

  如:教孩子擦臉順序是:用毛巾擦眼睛、臉部、鼻子萬嬰育兒跟蹤、前額,然後擦耳朵、耳背,最後擦頸部等。

  4、要持之以恆,反覆訓練。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在實踐中不斷鞏固,從而養成自覺愛勞動的習慣。成人對孩子做得好的,要及時給予表揚,同時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好表率作用。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至關重要,我們要把這項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有專家指出:幼兒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在學前期。作為幼兒園,我們能否抓住這個關鍵階段,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與生活自理現狀,有的放矢地對幼兒進行教育,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關鍵。

  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脫-衣服、鞋襪、收拾整理衣服、獨立進餐、自己洗臉。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綱要》中也明確指出:要培養幼兒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面我針對孩子自理能力差,說一下原因:

  1、家庭成員的溺愛包辦。現在的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由於父母包攬了所有的家務勞動,只重視對孩子的智力投資,輕視了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在幼兒園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師都注意培養孩子自己學做,從小養成孩子做各種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習慣。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爺爺奶奶常溺愛孩子,怕孩子自己吃不飽或太慢而急於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攬,養成孩子事事依賴成人的壞習慣。

  2、孩子沒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孩子因年齡小,在自理時常不懂程式和方法,碰到實際困難,爸爸媽媽不是教會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導致孩子不會自理。

  3、缺少必要的反覆練習的機會。孩子剛學會穿衣服時興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勵表揚。但學會後孩子便失去興趣而不願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練習的機會。

  家長和孩子交談要掌握的學問

  作為家長,在很多時候都是需要跟孩子進行交談的,比如說在孩子成功的時候家長需要告訴孩子勝不驕;孩子失敗了家長要告訴孩子敗不餒;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家長要通過交談來開導孩子的情緒。因此,父母和孩子交談的時候有很多學問是需要掌握的。

  中國的家長一般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內心世界,只習慣於做道貌岸然的訓導。但反過來卻要求孩子向自己暴露一切,這種不平等的要求,當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你有沒有注意到自己在同孩子交談時所用的語調?孩子有時會問“您是不是生氣了?”你繃著臉說:“沒有。”然而你臉上的表情和語調卻表示出你在生氣、在憤怒。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們能很快地分辨出你在講話中所要傳達的真正意思和態度。而我們成年人卻往往並不敏感,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同孩子講話時運用了不同的腔調,更沒有考慮這種語調對孩子的行為所起的獨特的作用。

  大多數父母同意我們應當尊重孩子,與他們交流而不是訓導。但事實上,我們經常用一種語調同孩子講話,而我們是決不會用同樣的語調來同朋友交談的。如果我們把對孩子講過的話錄下音來,認真地聽一聽自己的聲音,就會發現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並不尊重孩子。我們總是以教訓的口氣,哄人的口氣,引誘的口氣來贏得他們的合作。孩子們即使和我們合作也是被“ 引誘”而不是發自內心。如果我們認識到我們的語調是錯誤的,便應該開始改變自己。如果我們以平等的、像與朋友談話的口氣,來與孩子交談,而不是對他們訓話,多數情況下,我們能順利地與自己的孩子交流思想。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創造性,每個孩子都會對他遇到的事情作出反應。每個孩子都在努力塑造自己。

  作為父母,我們的責任是引導孩子,我們需要檢查自己是怎樣引導孩子的。要正確引導孩子,應對他們有細緻的觀察,瞭解他們的行為目的、情感願望,如果我們感覺到他們想什麼,就對他們有了更深的理解。這個並不難,因為孩子們從幼兒時期起就在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如果我們總在批評他們教訓他們、告誡他們、挑他們的毛病,他們會由此加深苦惱,認為是父母不愛他們,討厭他們,無形中和父母之間有了距離,這樣的話,慢慢地交流的大門就關上了。

  如果我們自由地接受孩子們的思想,與他們一塊討論,研究可能的結果,經常問“那樣的話將會有什麼發生?”“你會有什麼感覺?““別人會有什麼感覺?”這樣的話,孩子就會想到,在解決人生疑難的問題上,他有了同伴。另外,父母常向孩子問一些相關的問題乃是傳播思想的好辦法。許多人在他們成人之後仍然認為最好的朋友就是他的父母,和父母的交心使他們受益匪淺。

  父母向孩子敞露內心,表現了對孩子的尊重與信賴,加強了與子女的情感聯絡。這種交流在孩子逐步成熟時尤為重要。十幾歲的年齡是孩子們的黃金年華,但也是多事之秋,父母與子女間在感情上有這樣的密切聯絡的,就容易溝通,從而有效地避免少年期容易遇到的問題,使孩子順利成長,而父母與子女間的這種的密切關係是需要長期、有意識培養的。當孩子們開始詢問:“爸爸你為什麼不高興呀?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煩?”的時候,做家長的就該認真考慮一下是否該與孩子認真談一談。那麼談多少,怎麼談?如果我們一語搪塞說:“沒有什麼,很好。”或“不關你的事,去玩你的吧!”我們就很隨便地將孩子對父母的關心推開,等於將一顆關懷他人的心擋在門外,孩子所得到的資訊便是父母如何不關我們的事,正是父母不讓孩子有愛心和責任心,日後我們也就沒有理由抱怨我們的孩子不關心父母。

  同美國的孩子聊天時,常為他們的成熟感到吃驚,他們對父母的情況很瞭解,尤其對他們的事業、工作很感興趣,喜歡發表不同意見。這些都是做父母的與孩子花時間交流的結果。

  和孩子們總結自己的成功與失敗,表述自己的計劃與展望,這本身就是對孩子最生動的人生教育,反過來也是對父母自身的激勵。生活中人人有坎坷,有些人終生不得志,同孩子一起回顧分析自己的經歷,承認自己以往的失敗,回顧自己的終身憾事,對做父母的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會耽心孩子會看不起自己。事實上這樣做有許多益處,將自己的實踐積累、經驗教訓傳授給孩子,對他們是最珍貴的禮物。


家長育兒知識“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