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學畢業論文

  當代文學是文學發展的重要階段,是其他階段文學形式的繼承,並且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了自身的優點向前發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媒介變遷與現當代文學之間的關係

  摘要:

  媒介作為外部生存背景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滲透和影響是不能迴避的,現代文學的自身塑造和構建首先即是從報章開始。媒介既是物質的,也是文化的、精神的,在作為載體和中介之外,有其主體性,傳遞訊息的同時也在努力塑造並呈現自身形象。由此,它的形態及變遷關涉到文學的生產、傳播與接受之調整變通。報章、廣播、影視及網路等大眾傳媒的相繼興起,於文學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語境和共生現象,在媒介的衝擊和推力下,需要對文學的存在加以深度思考。

  關鍵詞:媒介;形態;現當代文學;關係

  “大眾傳媒在建構國民意識、製造時尚、影響思想潮流的同時,也在建造我們的‘現代文學’”[1]103,媒介作為外部生存背景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滲透和影響是不能迴避的,現代文學的自身塑造和構建首先即是從報章開始,“自報章興,吾國之文體,為之一變……”。媒介既是物質的,也是文化的、精神的,“現代傳媒媒介具有物質形態和非物質的文化形態”[2]73,在作為載體和中介之外,本身就帶有資訊,有其主體性,傳遞訊息的同時也在努力塑造並呈現自身形象,由此,它的形態及其變遷關涉到文學的生產、傳播與接受之調整變通。報章、廣播、影視以及當下最具關注度的“數字化”新媒介———網路等大眾傳媒的相繼興起,於文學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語境和共生現象,構成了現當代文學存在的“場”。媒介以其特有的強大沖擊和推力促使著文學觀念、內容、形式及文學生產/傳播方式、作家身份和讀者/受眾心態等的改變,因此,對現當代文學的存在狀態整體風貌與未來走向等需要加以關注和探討。

  一、報章印刷與新文學構建

  晚清與“五四”前後,民族先覺者們為尋求社會變革而觸動文化並帶來文化機制的變化,文學革命成為新文化運動最堅實有力的組成部分,並促成新文學與中國文學傳統的斷裂。在網路和廣播、影視缺席的時代,報刊雜誌處在最前沿,是文學作品傳播的重要媒介形式,它們催生、哺育了新文學,並在一定程度與意義上決定了新文學後來的發展/走向。文學觀念的變革與文體敘述的創新、寫作者文化“身份”特徵的改變等都離不開報章、書籍等現代出版業的繁榮。如文學觀念變革的先驅者梁啟超的“新文體”成就即與報刊密不可分,“沒有大眾傳媒的發達也就沒有梁啟超”[3]17;另外,雜誌和報紙副刊導致了職業作家和自由撰稿人的出現,“將作家從小作坊式的、自產自銷的歷史寫作狀態下解放出來,使他本人和其作品進入到哈貝馬斯所說的‘公共空間’之中”[4]3;還有,如陳平原先生所說,從明清版刻到近代報章,這一轉折,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還牽涉到傳播形式、寫作技能、接受者的心態、寫作者的趣味等,實是關係重大。傳統文人的著述是“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藏之名山,傳之後世”,而現代作家的創作是“朝甫脫稿,夕即排印,十日之內,遍天下矣”,文學生產及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報章對文學內容和形式亦有著重大影響,如報刊連載小說促使著作家調整筆墨以適應其特徵,魯迅的短篇雜文即為適應副刊需要而寫成,小說從“說———聽”轉為“寫———讀”模式等等,使得讀書人耳目一新的當時,既興奮,也不無惶惑。“五四”一代的新文學後來藉助《中國新文學大系》上海良友圖書公司出版的編纂完成了其自我經典化總結與定位,而此編輯設想無疑是現代編輯出版史上的一個成功的典型。從以上論述中可窺見報章媒介對現代中國文學程序的深刻影響:“可以這麼說,現代新文學之所以不同於古典文學,有思想意識、審美趣味、語言工具等方面的差異,但歸根到底,現代文學與大眾傳媒的結盟,很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1]103,而由此產生的文學活動特徵一直被保留著,在當今印刷媒介世界裡內涵基本沒有變化。

  二、衝擊與合作:電子媒介與新文學傳統

  報章印刷媒介帶來的是一種本源意義上的新質文學,是一個文學新紀元的開闢,而以廣播、影視為代表的電子媒介的興起對此新文學傳統構成了一種挑戰,大眾視聽消遣方式代替了個人化文字閱讀,使得文學的傳播又發生了一場革命。“新的媒體介催生新的文學,每一次媒體介的革命都會引發文學的革命。同時,現代傳媒也成為社會發展的文化中心,對社會的文化形成強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既是對作家創作的影響,也是對社會的影響,特別是媒體介的商業化特徵和政治化特徵……”[2]159-160,廣播、影視媒介的出現帶來社會思維和行為方式的變化,使文學開始與時尚/流行文化聯絡起來,並且逐漸娛樂化、商業化,文學的敘述方式、表現形式、接受觀念等也隨之調整和改變。聲色震撼、感官衝擊大有取代傳統的閱讀習慣之勢:廣播的直播讓人感覺到與現實世界的“有距離的同步”,把靜態無聲的文字變成動態有聲的語言來傳播,帶給讀者以全新的“閱讀”體驗;而影視尤其是電視,它更多佔據日常閒暇時間則是使文學影象化、商業化意味越來越濃厚,當然也改變了讀者的趣味,使文學接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直觀畫面和身臨其境感的喜愛與對快感和輕鬆娛樂文學的消費追求,取代了曾經的文學文字閱讀的美感及愉悅,摒棄了深度思考。對此,很多熟悉或習慣紙質文學形式的文學研究者發出了意義複雜的嘆惋———“文學終結論”,電子媒介的興起引起他們對於紙質讀物命運的擔憂,對於文學命運轉折的悲觀,同時也在承認電子媒介對文學的巨大影響和改造。但實質應是“每種媒介都既有優點也有缺陷,所以……呈現出多種媒介並存的局面。……因此,說在電子媒介興起之後,……並不意味著文學的真正‘死亡’,而是邊緣化”[5]61,即印刷文學的中心地位遭到消解,需要調整文學敘述/藝術傳達方式,尋找印刷媒介與電子媒介的最佳結合點來應對緊逼的挑戰;而且不可否認的是人類有著崇尚高雅和深刻的需要,不會止於浮光掠影式的感官滿足,尋求生的意義和價值源於人的本性,文學恰是對生命/人性的洞察與領悟,即符合了這種需要。文學本身並不拒絕/排斥新的電子媒介,“在紙質書籍閱讀已經大量減少、出版業萎縮、電子出版業超過傳統出版業的前提下,電子媒介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傳播優秀作品的方式”[5]63,如何更好地藉助運用它們並保持文學內在的藝術獨立性/深刻性不為新媒介所“奴役”才是必須深思的重大問題。文學與影視的結合早在上世紀初就已出現,如作家田漢、歐陽予倩、洪深、張恨水、張愛玲等或參與電影創作,或對電影進行理論上的評論;後來一些經典作品如《傷逝》《林家鋪子》《圍城》等等被搬上熒幕,由此形成的人氣聚集效應帶來了紙質圖書的再度熱銷,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被重新欣賞;新近的如《白鹿原》《紅高粱》《平凡的世界》等作品的影視改編和廣播臺有聲閱讀也使得很多受眾在表層的視聽影象藝術欣賞之後,選擇重回文字感思作品的表意豐富性和藝術獨特性。另外,有些作品則是通過影視播出後才為大多數人所知曉,比如六六的《蝸居》和嚴歌苓的《金陵十三釵》等;還有如韓寒、郭敬明、明曉溪、饒雪漫等人,更是藉助影視使自己的作品“梅開二度”,由此帶來印刷圖書的暢銷大賣,而這些也催生了影視文學。可以說,文學藝術是廣播和影視藝術形式的基礎,即文字語言絕不可缺席被取代,同時,電子媒介也大大拓展了文學的生存空間。雖然其中存在消極方面的影響,如影視改編與作品原意的大不相符;影視炒作現象使原作品的內涵意義誇大或縮小等等,但這些都不能掩蔽電子媒介對文學的強大整合作用。

  三、契機與危機:網路與現當代文學

  當下最具關注度的“數字化”新媒介———網路媒介的興起,讓文學走向了大眾狂歡,眾聲喧譁。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際網路、智慧手機等通訊工具的逐漸普及帶來了“網路文學”這一文壇新現象,“這些依附於數字化技術的新媒介作品,對文學的嬗變形成了強大的推力,也對文學傳統的歷史賡續造成了新的變奏”[6]143,給當代中國文學帶來一種新的衝擊,也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相對於報章印刷、廣播影視等來說,網路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媒介,它幾乎囊括了前幾種媒介的一切表現形式,可同時傳遞文字、聲音、影象、動畫等資訊,具有靈活性、開放性、實時性、互動式、全球性等特點。其對社會文化生態的影響範圍之廣泛、變革之劇烈、滲透之全方位是前幾次媒介革命所不及的。文學的存在方式自然就會大量轉向“數字化生存”,幾乎全部的原印刷文學作品國內外都被數字化複製儲存在網路資源庫中,網路原創文學更是難以數計,“讀/刷屏”多於讀書,紙與筆遜位於網路技術,使得文學的創作、閱讀和傳播方式以至作者身份、讀者接受等又一次從媒介本體上發生重大轉型與改變。關於網路對文學發展的影響現已有很多評論,綜合觀之,主要集中在網路之於文學轉型的“啟蒙”和“消解”雙重角色上:藉助網路的大眾化敘事,對既有的文學體制、文學舊觀念和傳統的作家文化身份等進行了革新顛覆,文學刊物和報紙編輯的權威性被消解,突破了原有的文學慣例/成規,推進了文學寫作/閱讀自由度的同時,也帶來消極和異化的一面,比如網路媒介的技術化對於文學性的消解,“自娛以娛人”的文學觀念轉變導致非藝術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網路寫手大都是隱匿真名的,在虛擬的身份中,消解了作家該有的“責任焦慮”,導致主體承擔感的淡化,致使網路文學的作品意義缺失;數字化複製及拼貼技術使得網路文學成為一種易碎的沒有重量的存在,帶來的是文學經典的隱退與文學信仰的消褪,“……數字媒介寫作重發表不重發現、重表達不重原創,它用機械複製與技術拼貼消弭了原創與仿擬的界限”[6]153,帶來文學身份危機。另外,網路文學的虛擬真實帶來的只是數字化媒介之間的交往,雖然在公共網路上,每個寫手都能夠恣意用文字盡情狂歡或者與受眾互動喧譁,但實質上都是“孤獨的人們在排解孤獨”而已,離開了網路,一切只是虛空,沒有厚實感,所以,大多網路寫手還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印刷成紙質圖書出版,等等,這些顯示出網路媒介的缺陷闇弱。但不能因此把網路媒介看成文學的對立物,它是新的文學契機,重點在於如何利用好網路的技術優勢在數字化語境中提升文學。

  四、結語

  以上犖犖大端地分析了幾種媒介形態與文學的關係,當下是印刷、電子、網路媒介多元並存的格局,它們各有自己的優勢與缺陷,互補共存著,在矛盾中整合,文學的存在狀態也由此豐富多彩。當然,其中存在著顯在的文學“憂慮”———在媒介技術本身帶給文學的擠壓衝擊之外,還有“任何媒體都不可能是自足的存在,它必然處於多重體制之中,……體制的制約是外來的、強制的,而自己的思想、立場與利益的驅動則是內在的、自發的;……它們都要通過媒體對文學產生影響”[7]137-138,即媒介是由人來決定如何運用它的,“體制”與“市場化”也同時通過媒介規約著文學,尤其是商業化的功利主義,帶來文學生態環境的惡化,借用程光煒先生的說法,即“媒介焦慮”,“一方面,大眾媒介極大地改變了作家的文化身份和文學的生產方式,帶給人們強烈的參與意識和登場的慾望;另一方面,就在這一過程中,媒介也在謀殺現當代文學的‘詩性’”[4]4,進入“功利化”或“解構”的運作怪圈,這些都是必須正視面對的文學困境。所以,在通過媒介視角更為原生態地看到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真實存在面貌後,如何理性對待媒介與文學的關係,如何在媒介語境下儲存/增強文學的生命力,堅守文學性,重構/開闢文學新境界等問題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如果讓媒介技術和商業化等外在力量牽著文學走,那麼“文學消亡論”就不只是悲觀的嘆息了,需要來自傳媒機構、作家、批評家、讀者大眾等的共同反思與努力。

  參考文獻:

  [1]陳平原.文學的周邊[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2]周海波.傳媒時代的文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3]朱棟霖,朱曉進,龍泉明.中國現代文學史:1997-2000: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程光煒.文化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多樣觀察•代序[M]//程光煒.大眾媒介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5]夏秀.電子媒介時代的文學[J].山東社會科學,20095.

  [6]歐陽友權.數字媒介與中國文學的轉型[J].中國社會科學,20071.

  [7]趙炎秋.媒介與媒體:傳媒的兩種涵義及其區分[J].湖南社會科學,20095.

  範文二:現當代文學在大學生文學涵養培養中的作用

  摘要:大學生文學涵養的養成離不開人文知識、專業知識以及實踐知識的結合。現當代文學對於培養大學生文學涵養有著明顯的優勢和作用。在現當代文學的積累過程中,學生能夠有針對性的掌握文學知識,奠定文學功底,另一方面,學生能夠從、作者的寫作手法中洞悉作者的生平和挫折,從而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再者,現當代文學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從而完善大學生的文學涵養,加快大學生個性的養成。

  關鍵詞:現當代文學;大學生;文學涵養;作用

  一、傳授人文方面知識,奠定學生文學素養基礎

  現當代文學在對學生的塑造中,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傳播文化,進而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能夠奠定學生基本的文學素養。人文知識是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現象所表現出的,構成了人類知識的重要組成方面。現當代文學通過對文、史深入剖析和再現,讓生動的歷史場景在學生腦中再現畫面。每個人只有經過了一定時期的文學積澱才會深化成為文學涵養。現當代文學是中國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著文學、藝術等豐富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向學生傳輸基礎的知識,另一方面,教師還要能夠把這個過程領域中出現的新思想和新思潮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夠走在時代的前沿去把握現當代文學知識。在較新的科研中,有許多新興的文學觀點和知識,因此,教師要能夠承擔得起這一責任和重擔,積極向學生介紹新知識,增加學生的求知興趣,讓學生在新的知識中吸取營養,從而能夠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礎。

  二、融入挫折教育,提升大學生文學心理素質

  現當代文學在積極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也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它能夠增強學生面對挫折的信心和毅力,增強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這在完善大學生人格的同時也加強了對學生文學品質的提升。文學實際上人的學問,在作品中表現出的往往是作家經歷、人格、精神的再現,這些都能夠對學生產生良好的教育,加深學生文學涵養的形成。作家的經歷和背景,為學生進行文學創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能夠幫助學生在文學的海洋中自主進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學生在文學精神之上得到昇華。

  1現當代文學中朗朗上口、簡潔明瞭的詩句有助於大學生文學涵養的形成。現當代文學往往包含有詩句的內容,詩文通過再現當代事物和表現狀況,從而構造成影響人們的詩句,在對詩句的研究中,我們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文學的魅力,幫助學生建立起文學之牆。

  2現當代文學作品中往往選取英雄典型來塑造人物,從而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面對挫折的思想。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挑戰的社會,在現實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情況是非常多的。在文學教學中,有許多的文學人物在歷經挫折之後仍舊積極面對挫折,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正是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用當代人物為例,對學生進行啟發和指導,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引導,從而使學生在面對文學創作時,能夠用自己的文學積累來積極創作和表達。

  三、完善人文個性,提升大學生文學寫作能力

  人文精神,是文學素養的內在支撐和表現,它包含著學生的內在信念、意志、價值觀等個性。文學史人文科學中最重要的精神和品質,對於完善大學生的文學創作個性、塑造學生的文化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優秀的現當代文學,是文化的主要載體,是當代大學生必須深刻繼承和發揚的豐富的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利用現當代文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人文涵養,逐步完善大學生的人文精神素養。

  1培養學生的文學道德情懷現當代文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文學道德情懷。現當代社會中道德敗壞、醜陋的現象屢見不鮮,而現當代文學通過對當今社會的種種現象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寫作,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培養起學生的文學道德情懷,促進學生在文學創作中注意一定的道德準則,關注道德的影響,從而建立起新興的創作模式。

  2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創作觀現當代文學在對學生的文學涵養方面具有重要的培養作用。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建立起一種新的創作方式,對大學生的創作觀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大學生人生創作觀的形成同時反映的也是文學涵養的形成和發展,在觀念的改變中我們更加能夠體會到創作觀對於學生文學涵養的深刻作用,能夠對學生產生積極的意義。

  3培養大學生頑強的意志現當代文學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善於抓典型,對其進行深入的歌頌和弘揚,通過使人物精神和形象活靈活現的展示出來,於是出現了英雄做表率的作用。在此基礎上,現代文學為培養大學生頑強的意志和積極的創作觀念、增強文學素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培養大學生頑強的意志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表現出學生創作的激情和活力。

  4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加深,在知識經濟佔據卓越市場的條件下,我們勢必需要進一步創新現當代文學,加快實現現當代文學與當代實際相結合,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注意發揮藝術的獨特功能,通過讓現當代文學教學來加快提高我國大學生文學涵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進而實現我國現當代文化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侯景娟.文學經典閱讀與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研究[J].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3:87-89.

  [2]邱詩越.試論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影響[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6:88-91.

  [3]段莉莉.如何通過現當代文學培養大學生的文氣[J].湘潮下半月,2014,12: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