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學畢業論文精選

  中國當代文學20世紀50~70年代這一時期的文學發展沒有實現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的繁榮景象,反而呈現出 一體化 的主要特徵,文學作品無論是在題材、主題還是藝術風格上都趨於了同一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當代文學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當代文學畢業論文範文一:影像資源用於我國現當代文學論文

  一、另外,作家的人生故事也開始大量以影像的方式呈現

  中央電視臺和地方電視臺,新浪網、鳳凰網等製作了大量的訪談節目和傳記片。中央電視臺的“人物”、“藝術人生”、“見證”、“子午書簡”等節目頗具影響。如“那一場風花雪月的往事”系列節目就把魯迅、郭沫若、沈從文、丁玲、徐志摩、蕭紅、郁達夫等的情愛故事搬上熒屏,對了解作家性情與創作觀念,是難得的資料。網際網路的便利使我們不必走進電影院,甚至無需耐心等待電視臺的節目播出,這為我們帶來了資料的豐富和讀取時間上的便利。就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而言,藉助新媒體和網際網路,可以大量利用相關影像進行輔助教學。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廣泛運用,可以把以前單純的教師講解的平面化教學變為視訊、聲音、影象的立體化課堂,大大增加了課堂教學中的資訊量和直觀性,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在今天,通過影像來集約作家作品資訊,不失為教學與時俱進的需要。二影像資料在給現當代文學教學帶來內容的豐富與形式多樣的同時,影像閱讀也可能給大學文學教育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一是影像與文字在表意方式上存在差異,影像作品對文學作品的詮釋可能存在大量意義貶損或者附贅情況,有可能干擾甚至扭曲受眾對文學作品的認知。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屬於“冷”媒介,“冷媒介清晰度低,需要人深度捲入、積極參與、填補資訊”,因此文學閱讀需要想象力與語言難度的雙重克服。而影視依靠的主要是表演、臺詞、音響、氛圍烘托和蒙太奇等剪輯手段,是技術化和群體創意的產物,依託的是導演、明星的人氣效應。影視作為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其與文學表現在“語言”和方式上存在差異,這會帶來二者在內涵詮釋深度上的區別。文學的本體是語言以及對語言的創造,而影像主要依賴的是對技術的運用。文學的語言內部張力更豐富,讀者二度創造的空間更大;影像的直觀性,在調動讀者想象力方面比之文學來說有所欠缺。所以,文學作品常常在影視改編中造成意義的流失,甚至為了迎合觀眾而進行情節演繹和附贅。特別是今天的很多影視作品,走明星路線,對文學作品意義的闡釋往往迎合世俗和時尚趣味。如電視劇《京華煙雲》、《啼笑因緣》,與小說相比,都存在過分煽情的傾向。而對小說《白鹿原》的電影改編,導演所重的是小說中的情慾糾葛,白靈等重要人物都未出場,很難見出深刻的社會文化批判內涵。當然,也不乏《芙蓉鎮》那樣改編成功的案例,其豐富的人文和人性內涵,似乎比原作的意義更為豐富,但這樣的作品需要高超的導演和出色的演員,類似的影視作品鳳毛麟角。就整體而言,文學作品的影像改編,基於影視受眾的大眾化和表現方式的具象化,大多都很難企及文學文字意義和內涵的豐富性。王安憶就批評說:“很多名著被拍成了電影,使我們對這些名著的印象被電影留下來的印象所替代,而電影告訴我們的通常是一個最通俗、最平庸的故事。”

  二、是影像的直觀容易導致人們感覺的遲鈍與心靈的粗鄙化

  這與文學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文學是探討人類可能性的藝術,是偉大心靈在不同時空中的幽思感嘆,文學可以抵達鏡頭無法觸及的地方,抵達人的精神高處和內心深處。讀者通過和偉大心靈的交流,從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影像主要依賴於視覺印象的直觀,故是人類童年期的最愛。讀圖較少深度情感的摻和,尤其缺乏心靈的共振與搖盪,容易造成心靈的惰性和情感上的從眾,使人沉迷於世俗趣味。人自由敏銳的心靈往往容易被影像的平面化直觀性所俘獲。心理學研究證實,長期置身影象環境的人對世界的感受能力會有所下降,而且影象往往帶著物的痕跡,容易造成人的詩性感悟力的衰退,從而影響到人的想象力和創造慾望。“影視表現手法的逼真性、假定性、故事性和大眾化要求,造成了文學文字想象空間被擠壓,掏空了文學的詩性和美感,使文學本性中的崇高越發不能承受影視化接受之輕。”現代人喜歡影像直觀帶來的視覺快感,常常忽略了對思想和心靈的深度開掘,從而造成對世界詩意把握能力的退化,這是需要加倍警惕的。三是影像的時尚追求與文學的精神性之間存在矛盾。影像以吸引人的注意力為第一要旨,往往追慕時尚,打著時代的烙印和追逐商業利潤的痕跡。即使是改編於上世紀的影視作品,時代印痕也非常明顯。當今的電視媒體,被稱為多數人的“生活必需品”,受眾的寬泛,他們必須儘量調和滿足多數人的口味,追求審美的社會平均數。影視的大眾文化特徵,其對世俗慾望的渲染、炒作,煽情就成為慣用的招數;媒體的行為往往帶著明顯的商業目的,那些用“文化”或者“藝術”精心包裝的東西,其背後多為利益所限,往往與藝術無關。如 2004 年北京電視臺播出的 28 集電視劇《林海雪原》,就給楊子榮、少劍波增加了許多三角感情戲,以至於被網路戲稱為“林海情緣”。王安憶的小說《長恨歌》,借王琦瑤與幾個男性間的情感糾葛,重點是對城市與人生命運的思考,表現上海的市民化和對日常生活的偏愛。而被關錦鵬改編成電影,則變成了“一女四男”的情愛戲,小說被置換成了一箇舊上海的情慾故事。文學追求的主要是精神價值,是儘量遠離現實的理想高蹈。雖然受消費文化濫觴的影響,文壇也出現了大量的時尚化讀物,但文學的世界主流還是其對高貴精神的捍衛和對人性豐富可能的透視,尤其是對人類詩性的堅持。作為文學教育者,我們不排斥影像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但我們更應堅守文學的精神礦藏,尤其是不能通過影像讀圖來替代文學文字的閱讀體驗。四是文學作品在影像改編中容易出現時代性的誤讀現象。影像比之文學而言,具有更強的社會文化特徵,這也造成一些影像對文學作品意義的理解帶著明顯的時代侷限性。《阿 Q 正傳》經過 1958年和 1981 年兩次電影改編,前者明顯是在附和政治革命,後者又過分誇大人物的喜劇元素,尤其是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啟蒙意識的迎合,體現為另一種形式的教化。而到 1999 年改編成《阿 Q 的故事》電視劇的時候,後現代的戲說背離了原著的精神,惡搞與戲謔一起上陣,阿 Q 被打扮成一個後現代的“英雄”。一些當代文學作品的改編,更是被大眾趣味或者社會潮流牽著鼻子走。電影《白鹿原》走的是感情戲的路線,而電影《高興》把農民離鄉進城的艱難與悲情打上時代的亮色,把悲劇演成了正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學影視劇改編,比較重視悲劇情愫與啟蒙情懷,而當下則過於強調慾望敘事與迎合社會主旋律。如果僅僅通過影像資料來理解文學作品,或者把影像等同文學作品,勢必導致對文學作品的誤讀。影像對文學作品的故事性詮釋較為容易,但對文學的美感和更深層次的內涵,尤其是詩性韻味的表現,卻有相當難度。面對影像質量的參差不齊,我們應披沙揀金,發現那些好的作品,但絕不可以把影像讀圖視為一條代替文字閱讀的捷徑。

  三、如何利用新媒介時代影像資源獲取的便利

  同時克服其負面效應來指導學生進行文學閱讀呢?我們不妨做以下一些嘗試。首先,把影像作為一種資料補充,重點在激發學生對文學文字的審美閱讀興趣。教師的課堂不能是枯燥的令人望而生畏的“閱讀”殿堂,尤其是對那些出身在新媒體時代的指上一族青年學生而言更是如此,但也不能成為“看戲”的劇場,更不能把講臺變成資料剪輯和展示的操作檯。好戲連臺,看似熱鬧,其實並不能帶來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有主體的介入,以自己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文學文字進行審美感知和閱讀,尤其是強調把對文學作品的技術性閱讀和感悟性閱讀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對文學閱讀的興趣,將文學作品作為藝術交還到學生手中。文學的閱讀既需要一定的知識,更需要生命和情感的參與和體會,藉助影像的目的是把學生引入文學博大的殿堂,而絕不是把學生從文學豐富的文字世界引向一個直觀的影象世界。其次,教師對相關的影像資料要熟悉,能夠引導學生對影像文字與文學文字進行比較性閱讀,明確影像文字的成功和侷限之處。教師要能夠讓學生在影象與文字的雙重閱讀中游刃有餘而不至失之偏頗。我們強調文學文字閱讀的同時,並非排斥對影像的閱讀和借用。二者應互為補充,互為印證,互相激發藝術的想象與體驗。因為當代很多文學創作與影視關係密切。王朔坦言在 1988 年以後的創作幾乎無一不受影視的影響。他的小說《我是你爸爸》最初就是馮小剛一個電視劇的設想;小說《千萬別把我當人》實際上是張藝謀、楊鳳良、謝園、顧長衛等的一次集體創作的結果。文學與影視的互動催生在當下文學創作中並非特例,這也啟發我們對文學的接受與觀照方式有進行調整的必要,純粹學院式的文學教育在新媒體時代的今天看來難免有些理想主義,也可能存在諸多盲點。第三,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文學和影像閱讀。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文學閱讀和影像閱讀的知識教育,讓他們能夠在各自的知識規範中進行閱讀,明確彼此的界限和特點,做到不互相僭越,彼此替代。讀不懂本身,一方面可能是作品的難度所致,但也很可能是閱讀方式的問題,尤其是相關背景知識的欠缺。影像本身切合了新媒體時代的特點,也契合這個時代人的存在本質,是人的審美欲求與技術的合謀。而文學本身,雖有希利斯•米勒等終結論的說辭,但在深刻性方面依然體現出難以替代的優勢。相信隨著影像技術的提高和美學觀念的進步,影視對文學作品意義的詮釋空間也會大大拓展,影視反芻文學不是沒有可能。張藝謀曾說電影永遠離不開文學這根柺杖,其實,反之亦然。在今天,如果文學對影像的力量視而不見,難免給人文學有自欺和自負的嫌疑。

  當代文學畢業論文範文二:當代文學的啟蒙意義

  一、文學教育的意義與必然性

  文學教育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把握當代文學的啟蒙意義進行文學教育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反之,進行文學教育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瞭解當代文學的啟蒙意義。

  1.1進行文學教育的意義

  文學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在於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屬性是文學的基本屬性,所以文學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審美教育。閱讀主體通過閱讀感受文學的審美方式,從中受到薰陶,也使得文學實現其自身的價值。文學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文學素養、審美情趣和審美追求的培養,讓學生通過閱讀、欣賞作品發現作品中的自然美、藝術美和人性美,達到喚起潛藏在學生心中的美感的目的。與此同時,也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他們對美的感受、鑑賞以及創造能力。文學教育能夠讓學生領略語言的魅力。語言造就了文學,文學的魅力源自語言的魅力,而文學作品的語言都是經過作者反覆推敲、錘鍊成就的藝術語言,能夠經受學生的反覆思考與琢磨。讀者閱讀一部文學作品,總是對其中的語言美寄予深厚的期許,希望感受到文學作品中通過語言所傳遞出的情感與人性的力量,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進行文學教育還可以使學生認識生活的能力得到提高。文學源於生活,反映現實生活,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讓學生對各個時代的生活狀況以及社會關係進行了解,使他們能夠對各個階段的文學進行思考,豐富他們的文學知識,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文學藝術是一種訴諸人的情感的精神產品,所以文學教育又為學生提供一種精神價值觀。閱讀文學作品,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一般的人文素養,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而情感教育的作用,又可以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作者形成感情上的共鳴,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1.2文學教育的必要性

  進行文學教育不僅是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社會進步,也是為了完善語文教育和促進文學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它是當代文學的啟蒙意義所在。文學教育從實質上說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因為文學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性,強調“人”的作用,滿足人的精神世界。而使學生了解當代文學,學習當代文學,能夠促進當代文學的發展,學生在文學中獲得為人處世的道理,塑造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社會要進步,人類要發展,就要重視文學事業,促進文學的發展、繁榮與興盛。

  二、當代文學啟蒙意義下的啟示與策略

  文學與教育的關係是天然的、相互作用的。文學的教育功能需要藉助語文教材來實現,教育的教學目標又要通過文學來獲得完善。文學的發展對教育的發展有著促進作用,而文學教育也推動著文學的發展。在文學繁榮的當代,文學的啟蒙話語與當代文學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絡。21世紀的當代文學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學鑑賞能力,這引起更多人的關注。這讓我們不禁想,要怎樣做才能培養學生的文學鑑賞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呢?

  2.1重視文學教育的本質屬性———審美

  文學教育中的審美教育,並不是單純將文學作品用來進行讀寫訓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讓文學作品成為傳播愛與審美的源泉。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淨化讀者的心靈,讓讀者享受到精神世界的愉悅,情感得到慰藉。文學教育的審美功效就是讓讀者以審美的眼光閱讀文學作品,獲得這些精神上的感受。審美的屬性讓文學教育成為真正的人文教育,它讓學生沉浸在彰顯人文性的作品中,獲得對人文知識的感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與思想境界,讓文學教育走進每個學生的心中,體現文學教育的價值。

  2.2以人為本

  當代文學的啟蒙意義要求文學教育以人為本。文學本就是人學,它的價值追求就是以人為中心,作家在進行文學創作時也要具有人文關懷的情結,要將人文關懷的情結作為自己的社會職責。但凡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會以人文精神為主,寄予作家悲天憫人的情懷。從文學創作與文學接受的主體是人這一角度來說,文學教育的主體也應該是人,所以文學教育實質上是人的教育。以人為本的文學教育應當充分認識到人是文學接受的主體,要充分調動文學的本體性與師生的主體性。文學教育以課堂為進行活動的場所,將文學作品作為師生共同欣賞的物件,使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對話,從而實現文學教育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在課堂上,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解讀作品中的人性的光輝,感受其中的情感力量,使學生在學習作品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獲得情感的愉悅與精神的享受,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思想境界。以人為本是現代化教育手段的體現,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體現人的主體地位,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於學生進行創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總結

  綜上所述,文學教育隨著文學的產生而逐漸發展,它作為一種精神形式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改造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文學的最終目標是使人變得更好,因此在當代文學的啟蒙作用下,文學教育應該更加人性化、全民化。今天,文學教育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厚的成績,文學教育也在逐步展開,我們應該看到文學教育在當代文學啟蒙下的光明前途,期待文學教育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