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高校在引領社會文化發展中的作用論文

  高校在引領社會文化發展方面的作用應當包括:推動文化創新、倡導先進文化、改造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抨擊腐朽沒落文化四個方面。

       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略論高校在引領社會文化發展中的作用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參考:
 

  摘要:“引領文化”成為高校繼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之後的第四大功能,高校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絡,那麼高校在引領社會文化方面究竟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文章從引領文化發展、引領文化評價、引領文化選擇、引領文化應用、引領多樣性文化實現和諧發展以及引領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建設六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高校 文化引領 作用

        論文正文:

略論高校在引領社會文化發展中的作用
 

  趙沁平在《發揮大學第四功能作用,引領社會創新文化發展》一文中指出“引領文化是大學的重要功能”。“引領文化”已經成為大學特別是高水平大學繼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之後的第四大功能。我們知道高校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絡,那麼高校究竟在引領社會文化方面發揮怎樣的作用呢?筆者指出,高校在引領文化發展、引領文化評價、引領文化選擇、引領文化應用、引領文化和諧發展以及引領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引領文化發展。

  從社會文化的不同性質來看,文化有先進和落後之分,當然還存在一些既包含合理成分,又包含不合理因素在內的文化,可以戲稱為“發展中文化”,主要表現為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兩種形式。因此,高校在引領社會文化發展方面的作用就應當包括:推動文化創新、倡導先進文化、改造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抨擊腐朽沒落文化四個方面。

  ***一***推動文化創新。

  鄭克強在《培育大學創新文化》一文中曾說:

  “大學是創新的沃土,創新是大學的靈魂。”任何一個科技創新層出不窮、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時代,都需要文化的創新來引領。21 世紀大學對於國家興亡、社會進步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現代大學不僅是知識傳播的中心,更是知識創造的搖籃。新思想和新技術的產生需要適宜的土壤,而當今大學擁有眾多的學科領域和專家學者,有科學、民主、創新的精神理念,有平等、開放、自由的學術氛圍,有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文化積澱,它不斷促進探索和爭鳴,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不斷激勵著新思想、新技術的產生,大學在推動社會文化創新方面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二***倡導先進文化。

  大學是社會精英的高階“會館”,大學生是對新事物最為敏感的社會群體;大學自由寬容的學術環境、標新立異的學術氛圍,使得各種新知識、新文化也首先會把高校列為最先搶佔的戰略要地,大學無疑已經成為人類先進文化的集散地,各種新文化在這裡噴芳吐蕊、爭奇鬥豔。高校不僅接納和傳播來自世界各地的新思想、新文化,以自身敏銳的洞察力來甄別出哪些是有利於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的先進文化,同時,還以高度的責任感,通過對傳入校園的各種文化進行學科化、專業化的梳理,使社會文化中最先進、最前沿的部分得以系統記錄、廣泛傳播,從而來擴大高品質思想文化的積極影響,引領社會先進文化的發展,提高社會文化的發展水平。

  ***三***改造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1、辯證對待傳統文化,提煉民族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它在塑造民族性格,培育民族心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各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文化的健康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傳統文化是民族歷史發展的結晶,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社會發展的優秀成果,然而隨著歷史車輪的輾進,其中必然會有一些已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對待這些傳統文化,進行積極地揚棄。我們會發現,在這些傳統文化之中還存在著一些合理成分,經過改造以後,還能繼續服務於社會,因此不能採取完全否定的態度,使其早早退出歷史的舞臺。這個工程也主要是在高校精英之中被改造完成的,因為他們對文化的嗅覺是最敏感的,在這裡傳統文化中的糟粕被積極剔除,優秀的文明成果得以保留,我們從中提煉出自己的民族文化的精華,並將其作為社會優秀思想文化和價值精神的一部分繼承併發揚下去。

  2、改造外來文化,融入傳統文化的精髓元素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對外交流日益擴大,西方的各種文化思潮也良莠不齊的一起湧入高校,加之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思想狀態比較混亂,對各種文化不加辨別就欣然接受,並廣泛推崇,使外來文化中的一些糟粕沒有得以積極揚棄,導致了社會風氣的低靡。但是,高校擁有大批高素質、高瞻遠矚的人才,他們能以客觀冷靜的態度來對待各種外來文化,在有針對性的學習、借鑑、消化、吸收各種西方優秀文明成果的同時,更加註重立足自身的優勢,融入傳統文化的精髓元素,創造出新的文化內涵、文化特色和文化形式,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更好的引領社會文化的發展。

  ***四***抨擊腐朽沒落文化。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登上了民國總統的寶座。他破壞民主共和,實行專制獨裁,大搞帝制復辟。與政治倒退相伴隨的是在思想文化領域也出現了尊孔復古的逆流。全國各地相繼出現了孔教會、孔道會、宗聖會等尊孔復古組織,它們與北洋軍閥一唱一和,攻擊辛亥革命,謾罵民主共和,鼓吹非孔教、非復辟不能救中國。封建文化已經落後於時代發展,加上它服務於反動政治,勢必要遭到社會開明人士的痛斥。新文化運動就是對這種社會現實的迴應,它高舉科學與民主大旗,對腐朽沒落的封建文化發起了猛烈攻擊。

  這時期先進的知識分子集中批判封建綱常名教等舊思想、舊傳統,但他們並沒有完全否定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如陳獨秀就表示:“反對孔教,並不是反對孔子個人,也不是說他在古代社會無價值。”他同時認為孔子學說也有優點,不是“一無可取”。李大釗也明確表示:“餘之掊擊孔子,非掊擊孔子之本身,乃掊擊孔子為歷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權威也;非掊擊孔子,乃掊擊專制政治之靈魂也。”可見,有理想的知識分子是腐朽沒落文化的抨擊者。五四運動後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並逐漸在思想領域佔據主導地位,高校成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前沿陣地,這足以說明高校在引領社會文化中具有抨擊腐朽沒落文化,倡導先進文化的作用。
 

  二、引領文化評價。

  文化評價就是指按照一定的標準和目標,對文化及其對社會的影響進行價值分析和判斷,並能提出有助於改進文化的有效方法的過程。

  高校引領社會文化評價就是要在研究中發現文化外在的和內在的價值,並使這些價值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通過文化評價,可以把文化的價值展示給全社會,增強廣大人民對這種文化的認同,提高文化的競爭力,促進文化的傳播以及其作用更好的發揮。
 

  三、引領文化選擇。

  有觀點認為:當代中國文化是一個偌大的系統,內部包含非常複雜的成份和張力。從時間的角度來看,其中既有數千年古典文明積澱下來的因素,也有20 世紀內外鬥爭及革命建設留下來的成果和教訓,更有改革開放之後創造的巨大財富及從國外湧進來的大量成份。這就直接導致了中國當代文化的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我們一方面看到的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如各地廣泛掀起讀經典和辦國學院的熱潮;另一方面又看到現代西方文化的大肆引進,主要是引進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一定的範圍內,西方文化比中國的本土文化還要強勢。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就要拿出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緊迫感,本著文化為經濟服務,為政治服務,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原則對湧入我國的各種文化思潮進行有效選擇,確保有益文化得到最大程度的傳播和應用,努力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和健康的文化氛圍。
 

  四、引領文化應用。

  高校在引領社會的創新文化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它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等創新活動提供了適宜的土壤和環境,在培養創新人才、培育科研成果和營造創新環境方面其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高校廣大師生艱苦探索、積極創新,創造出許多最前沿的科學技術成果,同時也培養了多領域、多行業的研究性、創新性人才。這些人才畢業以後會帶著在學校所學的各種專業知識和創新技能走向社會的各個行業,這些科技成果以各種途徑影響著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引領著社會文化的應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師範類的畢業生,他們會帶著新知識再次走進校園,並將這些文化轉化成新人才成長所需的知識營養和文化積澱,為他們走向更高學府進行深造、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奠定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校在引領文化應用上的作用是根本無法準確衡量的。
 

  五、引領多樣性文化實現和諧發展。

  21 世紀關於“文化多樣性”最具突破性的一個觀念就是:文化和文明有發展先後之差別,卻無優劣高下之區分,它們都應獲得人類同等的尊重和保護———這一觀念打破了長久以來盤踞於人類意識之中的“文化具有等級之分”的錯誤觀點。

  和諧作為一種文化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命題與核心精神。中華文化能夠生生不息、自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與傳統的和諧精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費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四句話集中表達了在處理各種文化關係時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的“和而不同”的哲學觀。高校應發揮其自身的重大優勢,在引領多樣性文化和諧發展中作出重大貢獻,營造一種積極向上、民主和諧、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的文化生態環境。
 

  六、引領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建設。

  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文化體系。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我國5000 年優秀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世界各種文化思潮相互激盪、使我國的傳統文化受到巨大沖擊。但我們始終堅信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中國文化的發展離不開與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對話,離不開對各國有益文化成果的學習和借鑑。教育是立國之本、治國之策,高校作為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場所,應該在在引領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建設中發揮重大作用。它將引領我們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廣闊的視野,充分吸收和借鑑世界文化的優秀成果,構建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之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適應世界發展進步的潮流,讓發展中的中國文化具有更加強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