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廣告對兒童的負面影響
隨著廣告行業的不斷髮展,兒童電視廣告也在慢慢的侵入了人們的生活,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關注兒童電視廣告,有的被視為一種榜樣,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歡迎參閱。
一、兒童電視廣告與兒童道德認知的發展
兒童電視廣告是以電視為媒體傳送的兒童使用的產品或有兒童參加演示內容的廣告。它包括以下幾種:一是對兒童使用的產品進行廣告,如兒童玩具、兒童食品、兒童服裝等的廣告,可能是兒童演示,也可能是成人演示,或者是成人兒童共同演示;二是兒童參加演示內容的廣告,這種廣告中的產品不是專門為兒童生產的,但以兒童為主角演示,主要是利用兒童形象做廣告。
道德認知主要指個體對道德知識和道德評價標準的理解和掌握。兒童道德認知的發展就是指兒童對道德知識和道德評價標準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發展,它包括道德觀念的理解和掌握、對道德因果關係的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的三個方面的發展。兒童道德認知的發展在兒童道德發展中具有引導作用,因為兒童的道德認知標誌著兒童道德發展的方向;同時,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緊密聯絡,道德認知是有理性地應付面臨的道德情景的一種行為傾向。因此對兒童道德認知的深入研究有助於向正確的方向引導兒童道德發展,提高兒童的道德判斷能力。
兒童時期是道德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其道德認知發展的影響除了家庭、學校、同伴外,社會因素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面。6歲以上的兒童絕大多數能察覺到兒童電視廣告的勸購目的——通過各種表現手法,如聲音、畫面、廣告語吸引他們對廣告的注意力,勸說他們去購買商品,但他們無法洞悉廣告中春風化雨般地表達的價值觀念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道德認知,進而影響到道德行為。
二、兒童電視廣告對兒童道德觀念的消極影響
由於兒童缺乏對資訊的完全認知和判斷能力,因此,兒童在接受廣告資訊的時候不能完全對廣告資訊進行好與壞、是與非、對與錯的判斷,這樣兒童電視廣告中所表達的一些價值觀就會對兒童道德觀念的形成產生消極的影響。兒童電視廣告中所表現的價值觀對兒童的道德觀念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奉行拜物主義
當今的社會可以說是一個物質主義的消費社會,廣告讚美消費的好處,將商品資訊介紹給消費者,並倡導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有人認為這是對消費者進行消費教育,使他們成長為一個消費社會的理性的有鑑別力的合格公民的正確途徑。但是由於兒童思考能力有欠缺,辨別能力不完善,所以一些兒童電視廣告中過度地讚美消費難免使兒童對物質消費過分的追逐與頂禮膜拜,對兒童道德觀念形成一些不良影響。
***1***對物質消費過分追逐與頂禮膜拜
每天的電視廣告中,各種各樣的兒童電視廣告產品以新奇刺激的面目出現,廣告中那令兒童歡喜的活潑可愛的廣告形象,或卡通、或動物、或兒童;令兒童饞涎欲滴的為之動心的廣告商品,或形狀獨特,或色彩斑斕,或口味新奇、或包裝怪異;令兒童聞之起舞的歌聲,或激昂動感,或清脆,或幽默滑稽……這些刺激起兒童強烈的物質佔有慾,因此每當有新的兒童食品、玩具、文具、服裝等面市並通過廣告傳遞出這個資訊時,兒童急切地希望去獲得這種新產品,去取代先前也是同樣喜愛的產品。消費與滿足成為時尚與品位的象徵,而勤儉有節制的美德則被鄙視與唾棄。
***2***喜新厭舊,追求新鮮
在兒童電視廣告中過多地傳播這種只有消費新的產品才有快樂的觀念就會誤導兒童在物質上過分地喜新厭舊,追逐新產品,過一段時期就要求換新產品來求得新的滿足與快樂。新的功能、新的口味、新的刺激、新的包裝、新的名稱、新的樣式等都可能導致盲目追求潮流,追求新鮮,一味地放棄過去式。買四驅車的馬達開始是白馬達、紅馬達、黑馬達,然後是閃電、烈火、疾風、迅雷,再後來是銀超霸、金超霸、風暴、暴走1、暴走2、音速、光速、黑星,一代又一代的新產品不斷地推陳出新,強化著兒童更新換代、追求新鮮,喜新厭舊的需要與想法。在兒童看來,隨著這種新產品的出現,去嘗試它們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久而久之就會養成追求新鮮,喜新厭舊的觀念。
2.惟物質消費至上
***1***維繫家庭成員感情的紐帶變成了物質需求的滿足
家庭是社會組成的細胞,維繫家庭成員感情的紐帶是愛,父母對子女的憐愛,子女對父母的敬愛構成了一個溫馨的家。
然而,兒童電視廣告中過度物慾的宣傳與讚賞或許會讓孩子形成了以是否滿足其物質需求來衡量父母或其他成員的好壞的觀念,滿足其物質需求就是好爸爸、好媽媽,不滿足其物質需求就是壞爸爸、壞媽媽。在對父母的態度上則全由是否會滿足他們的需求為標準,愛的情感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而物質需要滿足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們很容易發現,兒童電視廣告中一些表現父母—子女親情的鏡頭或片段,其中子女流露的滿足與歡樂往往是建立在父母給予的一定的物質或是精神享受的基礎上,而這無疑給電視機前的兒童一個暗示,維繫家庭成員感情的紐帶變成了物質需求的滿足。
***2***把物質消費看作是獲得快樂和滿足的唯一途徑
一些兒童電視廣告通過富有魅力的表現手段向兒童傳達著一個觀念:要想快樂和滿足,唯一的途徑就是去購買和消費廣告所宣傳的商品。物質消費就是快樂和滿足的唯一源泉,而學業、美德則退居到次要甚至微不足道的位置。他們極力推崇即時的物質享受,宣揚物質消費第一性,認為只有物質消費才是最開心或是使心理得到滿足的事。兒童電視廣告中過多地表現兒童對物質消費的歡喜,暗示消費可以帶來快樂,使得他們過於對物質的依賴,而強調物質滿足完全可以填補精神需求,讓兒童覺得消費這些產品是人生最快樂也許是唯一快樂的事情。如麥當勞的廣告語“更多歡笑,更多選擇,盡在麥當勞”,一個“盡”字,提醒了兒童只有來到麥當勞消費才能獲得更多的歡笑。
3.強調獨霸意識
***1***“皇帝意識”,霸氣十足
現在的兒童中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從小在過分溺愛的環境中成長,一家三代、甚至四代人疼愛,大家都稱獨生子女是“小皇帝”,孩子稍有需要,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就想方設法地滿足著孩子的哪怕是不合理的需求,越發滋長了孩子的小皇帝意識。而兒童電視廣告也在鼓勵和嬌縱兒童的“皇帝意識”的觀念。
廣告中常有這樣的鏡頭,兒童大聲叫喊“我要喝……,我要吃……”如果得不到滿足,就坐在地上撒嬌耍賴,於是父母只好趕緊順從地說“好好好,現在就給你去買”,兒童如願以償,破涕為笑,對鏡頭露出滿意的笑容,一副霸氣十足的模樣。
***2***強調獨佔意識,自我中心
由於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本來就有獨佔和自我中心意識,不知分享。兒童電視廣告中還有很多強化著兒童強烈的獨佔意識和自我中心的畫面。一些兒童電視廣告情節表現的是一些你爭我槍,互不謙讓、獨自佔有產品就能贏得眾人的目光或獲得他人的讚譽的場面,暗示他們要獨霸物品,不能進行慷慨分享,否則自己就得不到應有的物質享受和尊重,只有獨自佔有才能完全擁有物品。這裡更突出的是獨自佔有,而忽視分享觀念,即便有分享行為也受人數多少而影響分享情況。
三、兒童電視廣告對兒童道德因果關係認識的消極影響
兒童電視廣告在傳遞商品資訊、滿足兒童好奇心和慾望的同時,它所傳達的各種價值觀也在深深地影響著兒童對道德因果關係的認識。
1.兒童電視廣告中表現出奉行拜物主義的觀念,他們講究物質消費,具有極強的物質欲求,使很多兒童將物質的佔有程度看作是衡量人、事物價值的唯一標準,有能力去佔有各種各樣的物質就等於這個人有尊嚴、有地位、有價值、有人格、有成功,擁有物質的享受就等於有健康、有智慧、有快樂、有感情、有朋友,物質是生活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的“因”,擁有它便等於擁有一切,享受它就獲得了一切,而沒有它便是生活中一切痛苦與不幸的根源。甚至這種物質的佔有與消費可以取代一切後天的努力和奮鬥,你聰明、記憶力好、考試成績優異,是因為飲用了某某補腦液,言下之意,你愚蠢、忘性大、成績糟糕,是因為沒有飲用某某補腦液;你身體長得高,發育良好,是因為你服用了某某補鈣劑,而言下之意,你身材矮小,發育不良,是因為你沒有服用某某補鈣劑,這種因果推論使他們認為對物質過分追求與頂禮膜拜是理所當然的。
2.兒童電視廣告中表現出惟物質消費至上的觀念,將物質追求放在第一位,把物質的獲得與滿足當成了生命中至高無上的目標。他們以是否滿足自己物質的需求為標準,來判斷好壞。例如,現在的社會消費中,父母扮演的是決策者與購買者,兒童扮演的是作為廣告目標消費者身份中的發起者和影響者的角色,但消費的最終決策在於父母。兒童電視廣告給電視機前的兒童一個暗示,滿足兒女物質要求的父母是好的父母,證明是愛兒女的,而相反,沒有滿足兒女物質消費的父母就是不好的父母。兒童電視廣告不斷刺激兒童的消費慾望或佔有慾望,推動兒童向父母施加過度的購物壓力,促進消費行為。一旦父母不同意購買,兒童的物質需求受到了約束,兒童就會認為父母不像兒童電視廣告中的父母愛護自己,就會向父母哭鬧,發脾氣,以發洩不滿情緒。父母不同意子女越來越多的購物要求導致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越來越多,這一切都有可能源於廣告的道德因果推斷暗示。
3.兒童電視廣告中表現出強調獨霸意識的觀念,他們認為獨自佔有才是真正的擁有,與他人分享則是剝奪他們享受的權利,因此,對某種有營養、好喝的產品,爸爸為了獨享,可以半夜揹著兒子起床偷吃,而兒子卻早已吃透爸爸的這些鬼花招,也偷藏了產品;某兒童正在享用一美味零食,朋友要分享,而他卻死活不讓,造成搶奪。如此等等,長期下去,就會使我們未來的社會主人缺乏愛心,只知道接受別人的關照和愛護,而不知道關心別人,在群體中適應性不良,以自我、個人為思考問題的中心和出發點,對別人要求過高,而對自己要求極低,這一切都因為他們認為獨霸是天經地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