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教育案例國內
成功的教育是“虎父無犬子”,失敗的教育是“母強子弱”。有修養的父母總是把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學能力當作教育孩子的頭等大事。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1:梁啟超的愛國主義教育
梁啟超的九個子女中,先後有七個曾到外國求學或工作,他們在國外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學貫中西,成為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完全有條件進入西方上流社會,享受優厚的物質待遇。但是,他們中卻無一人留居國外,都是學成後即刻回國,與祖國共憂患,與民族同呼吸。抗戰期間,梁啟超的長子、著名古建築專家樑思成和夫人林徽音在四川過著清貧的生活且又都疾病纏身,卻仍然頑強地堅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當時美國一些大學和博物館都想聘請他們到美國工作,這對他們夫婦治病也大有好處。但是,他們卻一一拒絕了。樑思成說:“我的祖國正在苦難中,我不能離開她,哪怕僅僅是暫時的。”
新中國成立後,梁啟超的家人以極大的政治熱情投身於新中國的建設事業,雖歷盡磨難而無怨,以一腔熱血報效祖國。他們全家人在梁啟超夫人王桂荃和長女、時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樑思順的主持下,將梁啟超遺留下來的全部手稿都捐贈給北京圖書館,並把北戴河一座別墅獻給了國家。1978年,梁啟超的次女、著名的圖書館學專家樑思莊又代表全家將梁啟超坐落在北京臥佛寺的陵園和幾百株樹木獻給了國家。1981年,樑思莊組織在京的弟、妹集體自費回廣東新會探望鄉親父老。他們帶去了梁啟超的親筆字卷和戰國編鐘,贈送給廣州和新會博物館。至此,梁啟超和他的子女們將他們所能獻出的一切全部奉獻給了祖國。
道德品質教育。梁啟超很重視對子女進行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並以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為子女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從小就要求孩子們一定要艱苦樸素,在艱苦的環境中鍛鍊自己。他說:“生當亂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個人在物質上的享用,只要能維持生命便夠了,至於快樂與否,全不是物質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得快活,才真是會打算盤哩!”他教育子女們要熱愛生活,適應環境。他說:“我是學問、趣味方面極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專積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內容異常豐富,能夠永久保持不厭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歷若干時候,趣味轉過新方面,便覺得像換了新生命,如朝日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覺這種生活是極可愛的,極有價值的。我雖不願你們學我那氾濫無歸的短處,但最少也想你們參採我那爛漫向榮的長處。”在他的教育影響下,孩子們個個都有一個艱苦奮鬥的歷史。
梁啟超的次子樑思永,曾在美國哈佛大學攻讀考古學和人類學。1930年學成回國,正是國內戰火不斷的時代。他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長期從事考古工作,曾主持山東章丘龍山鎮和河南安陽後岡、西北岡等重要發掘,並首先確定仰韶、龍山和商文化的相對年代。梁啟超的四女樑思寧,在南開大學讀一年級時,因日機轟炸而失學。她抱著滿腔的愛國熱忱投奔新四軍,奔赴抗日前線。梁啟超的幼子樑思禮,1924年才出生。當他5歲時,梁啟超就去世了。他17歲赴美求學,邊打工邊讀書,在飯館裡洗碗碟,在游泳池當救生員,什麼都幹,苦讀八年,終於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從事電子科學研究工作,是我國著名的火箭專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並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追求知識教育。梁啟超在家庭教育中很注意引導孩子們追求知識的興趣,培養他們好學深思的習慣。他很尊重孩子們的個性和志趣,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並以平等商量的方法設想每個孩子的發展方向。
在治學方法上,梁啟超要求每個兒女既要專精又要廣博,他在對子女的談話及通訊中指出:“思成所學太專門了,我願意你趁畢業後一兩年,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科學之某部門,稍多用點功夫。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於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他以自己為例說:“我生平趣味極多,而對於自己所作的事,總是作的津津有味,而且興趣淋漓,什麼悲觀咧,厭世咧,這種字句,我所用的字典裡頭可以說完全沒有。”他要求次女樑思莊“在專門學科之外,還要選一兩種關於自己娛樂的學問,如音樂、文學、美術等”。他對樑思成說:“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兩種工作,迴圈互動著用去,在慢火燉時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實有諸己。”
梁啟超不斷鼓勵孩子們戰勝學業上的困難,繼續前進,要效法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治學精神,同時也要培養和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當學建築的樑思成在美國完成學業之後,梁啟超要他到歐洲考察一二年,再結合對中國古建築的考察研究以形成自己的學問。當學考古的樑思永完成了在美國的學業之後,梁啟超立即安排他回國實習並收集中國的有關史料。
正是由於梁啟超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使他在對子女的教育培養方面大獲成功。他的兒女們不負父親,個個意志堅強,性格開朗,學有專長又多才多藝。他們都為祖國的解放尤其是建設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
篇2:宋丹丹的教子方略
用了一晚上的時間,一口氣讀完了宋丹丹的情感自傳《幸福深處》,印象最深的是她用娓娓道來的筆觸,寫下的關於兒子巴圖的段落篇章。
巴圖在六歲之前,生活在和睦溫馨的家庭中,爺爺英若誠,父親英達,母親宋丹丹都是被媒體關注的公眾人物,他經常跟父母一起接受媒體的採訪,是個幸福得讓人羨慕的孩子。六歲生日之後,宋丹丹與英達婚姻解體,巴圖先隨父,後跟母,父親再娶,母親又嫁,。經歷這一系列人生變故他,假如母親的教養方式不當,他極容易成為那種心理有陰影,性格偏激的孩子。但是,他沒有。在宋丹丹細緻的呵護和寬嚴適度的管教下,巴圖在特殊的成長環境中,卻學會了愛,學會了寬容,直至成長為一個快樂、幽默、懂事的青年。這一切,與宋丹獨特而理性的教子觀有很大關係,現將其整理出來,供為人父母者借鑑:
一、不姑息孩子的“品質問題”。巴圖3歲時,宋丹丹和小阿姨帶他去自由市場,巴圖在一個賣書的地攤前停住,向小阿姨申請買一本。小阿姨對他說:“管媽媽要,媽媽有錢!”“媽媽,我要這個!”巴圖指著一本精裝的連環畫書,理直氣壯地向媽媽張口。但是,宋丹丹卻拒絕了他,並解釋道:“這本書太貴了,媽媽需要考慮,可能你得等到媽媽下個月發工資。”宋丹丹本意是不能讓兒子感覺想要什麼都唾手可得,養成他嬌縱任性,自我中心的性格。巴圖畢竟是孩子,他立刻作出他那個年齡孩子常見的舉止,就是“哇”地一聲大哭起來,然後坐在了地上。面臨此情此景,宋丹丹堅決地對小阿姨說“不要理他!”,“我們走。” 然後直直地往前走,並警告小阿姨不許回頭。結果,巴圖哭聲漸小並快步跟上她們。宋丹丹並沒有就此罷休,回家後趕緊關起門來,跟三歲的巴圖進行了一次嚴肅的談話,提醒巴圖他做了一件“特別丟臉”的事情,因為“想要什麼不給就坐在地上大哭”是最令人討厭的了,所以巴圖今天的行為“很傷她的自尊”。幼小的巴圖眼淚一次次湧出眼眶並告訴媽媽:“我改”。我想,看到這個故事的父母,可能都會認為是宋丹丹小題大做。孩子要的是書又不是別的,何況年齡那麼小。但宋丹丹的做法絕對正確,而且蘊涵著極深的心理學道理。0—5歲是孩子性格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父母規範孩子的行為,訓練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中國俗語“三歲看到老”及西方很多早期教育的理論都證明了這一點兒。很多孩子年幼時,都有過跟巴圖類似的行為,看到好東西就想要,達不到目的時就用哭來威脅父母,而很多父母因為愛,因為不忍心,往往遷就孩子,在孩子的哭聲中妥協。結果,孩子憑藉“哭”這個利器,在家中橫行霸道,讓父母束手無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私自利,為所欲為的不良性格。而宋丹丹對幼小的兒子出現的不良行為,既不姑息也不遷就,而是從嚴教導,讓巴圖自律而隨和,從不“自我中心”。這種理性而明智的教養方式,值得家長深思。
二、孩子是誇大的。孩子生病都怕吃藥。巴圖卻得意洋洋地告訴別人“我最不怕吃藥了!”為什麼呢?我們先看看《幸福深處》中記載的一個小故事。有一次巴圖生病,醫生開了中、西兩種藥。宋丹丹先給他吃了西藥,他很乖。宋丹丹就當著巴圖的面對小阿姨說:“我發現巴圖和別的小孩兒不一樣,別的小孩兒吃藥都哭,可他從來不哭,他不怕吃藥。這一點他和別的小孩兒真的不同。”然後宋丹丹再把中藥端給巴圖。巴圖捧著碗,燒得紅紅的小臉一副緊張的表情,閉著眼睛一口氣就把藥喝下去了。在場的人都對巴圖讚不絕口。從那次起,多麼苦的藥巴圖都不怕了…從諸如此類的故事中,宋丹丹總結出這樣一條經驗:即: 孩子不是罵大的,孩子是誇大的。她認為:一定要經常發現孩子的優點,隨時表揚,因為表揚比批評重要得多。她是這麼想,也是這麼做的。當著別人的面她從不吝惜對巴圖的誇獎,有一次巴圖到醫院去看望爺爺,她就對好幾個護士講他是多麼懂事,巴圖很注意地聽著,然後悄悄走過來,咬著媽媽的耳朵小聲兒說:“媽媽,我知道你多麼愛我,因為你總是對人誇獎我。”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賞識,孩子年幼且無助,又沒有能力很好地評判自己,尤其需要父母的賞識和鼓勵。在讚美和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更自信,更陽光。而宋丹丹不失時機的讚美,也為巴圖奠定了快樂,自信,幽默,開朗的性格特質。
三、讓孩子心中裝滿愛。宋丹丹和英達分手後,巴圖的監護權先是給了英達,宋丹丹到美國調整心態,才發現,離開兒子是自己一生中犯下的最大的錯誤。受不了對兒子牽腸掛肚的思念,她歸國後要回了兒子的“監護權”。宋丹丹意識到:父母離婚給未成年的孩子帶來的,除了“害怕”就沒有別的了。他不可能懂,也沒能力表達。所以,把巴圖接到身邊以後,她從來不在他面前講他父親半點“不好”,她不想讓兒子在心裡困惑父親的為人。如果說從前英達在巴圖心目中是榜樣,是權威,是偶像,那麼宋丹丹希望他一直相信這一點。她還很形象地比喻說:“我從來不以為孩子越怨恨父親,便越是會愛我。孩子的愛不是一盆水,倒給了爸爸,媽媽便沒有了。它更像一口井,如果你在他幼小的時候教會他如何去愛,在他漫長一生中是受用不盡的,他會愛朋友,愛師長,愛生活,更愛父母。而一個心裡被灌輸了”恨“的孩子,屬於他的那口井就乾涸了,他不愛父親,同樣不會愛母親,他很自私,只愛自己。”為了讓巴圖心中無恨,裝滿愛。她讓巴圖幫她決定再婚的物件,條件是要愛她也愛他的。她促成了巴圖跟繼父之間的親密感情。難能可貴的是,在她家一個擺放生活照的中式櫃子上,她還特意擺上英達和巴圖的合影。使巴圖明白血緣是不能忘記的。她這樣處心積慮的結果,使得巴圖沒有揹負父母之間的恩怨,成為再婚家庭中的情感大使,始終明亮,快樂,幽默,不但愛媽媽,愛繼父,還愛繼父的女兒,一個跟他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姐姐。
愛孩子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情,如何教育孩子則是一門藝術,宋丹丹憑著充沛的母愛和悟性,無師自通地掌握了這門藝術。我對宋丹丹的喜歡,源於她在春晚表演的幾個小品。《幸福深處》之後,卻不由自主地被她的教子方略,被她對孩子充滿理性而智慧的愛而深深打動……
篇3:李嘉誠教子生活上克勤克儉不求奢華
李嘉誠對兩個兒子的培養教育抓的很早。他要求兒子生活上克勤克儉,不求奢華;事業上注重名譽,信守諾言。他特別教導兒子套考慮對方的利益,不要佔任何人的便宜,要努力工作。當李澤鉅和李澤楷到八、九歲時,李嘉誠召開董事會,就讓兒子坐在專門設定的小椅子上列席會議。開始兄弟倆覺得新奇好玩,瞪大眼睛,認真聽父親和各位董事討論工作,有時大家爭得面紅耳赤,吹鬍子瞪眼睛,兄弟倆嚇得哇哇直哭,李嘉誠說:“孩子別怕,我們爭吵是為了工作,正常現象,木不鑽不透,理不辯不明嘛!”有一次李嘉誠主持董事會討論公司應拿多少股份的問題,他說:“我們公司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我主張只拿9%的股份。”董事們有的贊成,有的反對,爭論不休。這時李澤鉅站在椅子上說:“爸爸,我反對您的意見,我認為應拿11%的股份,能多賺錢啊”弟弟李澤楷也急忙說:“對只有傻瓜才拿9%的股份呢!”“哈哈,”父親和同事們忍俊不禁。他說:“孩子,這經商之道學問深著呢,不是1+1那末簡單,你想拿11%發大財反而發不了,你只拿9%,財源才能滾滾而來。”實踐李嘉誠的決策是英明的。公司雖然只拿了9%的股份,但生意興隆,財源茂盛。後來李澤鉅和李澤楷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了,想在父親的公司施展才華,幹一番事業。李嘉誠沉思了片刻說:“我的公司不需要你們!”兄弟倆都楞住了,說:“爸爸,別開玩笑了,您那麼多公司不能安排我們工作?”李嘉誠說:“別說我只有兩個兒子,就是有20個兒子也能安排工作。但是,我想還是你們自己去打江山,讓實踐證明你們是否合格到我公司來任職。”兄弟倆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父親是把他們推向社會,去經風雨,見世面,鍛鍊成材。兄弟倆到了加拿大,李澤鉅開設了地產開發公司,李澤楷成了多倫多投資銀行最年輕的合夥人。李嘉誠在香港常常打電話問兄弟倆有什麼困難他可以幫助解決。兄弟倆總是說:“謝謝爸爸的關心。困難是有的,我們自己可以解決。”其實李嘉誠不過是隨便問問,並不真的想幫助他們解決什麼困難。當然兄弟倆對父親的為人最清楚了,你真的求他幫助解決困難,他也不肯幫助。父親的“冷酷”得似乎不近人情,但兄弟倆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兄弟倆在加拿大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把公司和銀行辦的有聲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類拔萃的人物……兩年後,李嘉誠把兄弟倆召回香港,滿面春風地說:“你們乾的很好,可以到我公司任職了。”並面授他們一些經驗說:“注重自己的名聲,努力工作,與人為善,遵守諾言,這會有助於你們的事業。”
李嘉誠欣慰地看到兩個兒子的迅速成長和出色業績,終於可以心安理得地宣佈退休了。每當人們稱讚兄弟倆時,李澤鉅說:“感謝父親從小對我們的培養教育,它是最好的商業教師,尤其在教授“不賺錢”這點上。我從父親身上學到了最主要的是怎樣做一個正直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