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論文

  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當難做,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中國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著相對疲軟的狀況,很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新媒體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新媒體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全文如下:

  摘要:在新媒體的環境下,資訊表現出互動性、即時性、海量性、共享性等不同於傳統媒介的特性。資訊交流發生的各種變化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亟待我們做出應對。為此,積極思索新媒體下思想教育的新對策,從理念、制度、技術及內容等方面改進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工作模式,才能適應新媒體變化不斷提高工作效率。

  關鍵詞:新媒體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隨著社會的飛速進步,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新媒體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新媒體的時效性、廣泛性、多樣性等特點,對資訊的傳播以及整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新媒體大環境下,高校學生的學習、思維習慣也發生著改變,通過分析探索新媒體對高校學生成長軌跡產生的影響,並對新媒體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進行探索,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對新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新媒體的內涵

  1967年“新媒體”一詞首次出現後,頻繁的被用於學術界及大眾社會。但是對於新媒體的界定,學者們可謂眾說紛紜。美國《連線》雜誌對新媒體的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中國新傳媒產業聯盟祕書長王斌對新媒體的定義:“新媒體是以數字資訊科技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那麼,到底什麼是新媒體?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它是在繼報刊、廣播、電視以及雜誌這四大傳統媒體之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被稱為“第五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移動技術,通過網際網路,無線通訊網,有線網路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資訊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

  二、新媒體的特徵

  1.互動性與即時性

  新媒體以數字資訊科技為基礎,以新興媒介為依託。不同於傳統媒介單向的資訊傳遞方向,新媒體資訊釋出與接收界限不再那麼明顯,人們在接收資訊的同時也可以反饋資訊,資訊傳遞是雙向或多向的。諸如微博、qq、facebook等,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與任何人進行雙向交流,具有很好的互動性。由於新媒體傳播方式的特點,資訊可以在第一時間被接收、反饋,而不像報紙、雜誌、電視等傳統媒體存在嚴重延時。現今,越來越多的人、機構通過新媒介分享生活、心情、工作及其他資訊,即使不在同一城市、不通過電話也能即時瞭解到最新資訊、資訊,資訊傳播即時性大大增強。

  2.海量性與豐富性

  新媒體的產生,打破了以往資訊來源渠道單一的格局,資訊呈現出多層次、多方面、多形態等特徵。新媒體就像資訊的海洋,作為一種目前最常用、覆蓋面最廣的新的交流載體,融合了文字、聲音、圖片、視訊等個多種形式媒介,形成了融合多種感知功能的文化載體,而各種載體都承載了大量資訊。新媒體涵蓋的資訊來源於各種不同方面,而各種不同類別的資訊造就了資訊的豐富性。諸如數字報紙、網站等媒體作為官方媒體,迅速地傳遞官方資訊;社群平臺、facebook等作為工作、生活分享交流平臺展現出人們生活點滴;qq、微信等新媒介,被作為實時通訊工具使用。這些無疑增加了資訊的來源,促進了資訊的豐富性,使得資訊呈現出豐富活潑多彩的形勢,資訊的海量性與豐富性的特徵也使得新媒體迅速被普及。

  3.個性化與社群化

  在資訊驟增的新媒體環境下,資訊來源多元化。新媒體充滿了各種不同元素、不同導向的資訊,人們思想情感等也多元化、個性化。新媒體時代已經不像舊媒體時代,所有人接受的都是相同的資訊,有著明確的思想導向和固定的思維模式,人們的表現越來越個性化,有了自己的特有思維模式,信仰也趨於個性化。在新媒體環境下,人們由原來被動獲得資訊轉變為主動搜取,也可以通過網路等查詢、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人們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形成一個個不同特點的小群體,與特定人群進行交流互動。目前各種群、貼吧、論壇的誕生也證實了新媒體下社群化的發展。

  三、新媒體背景下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機遇

  1.拓展教育新平臺

  新媒體傳播途徑的多樣性給高校思想教育注入了源頭活水。在傳統媒體情況下,思想教育工作平臺較為單一,只能通過刊物、廣播等傳統平臺以正面灌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但是現在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以通過對新媒體效能的充分發揮,拓展教育平臺。利用新媒體融合文字、聲音、視訊等各種特質,透過數字雜誌、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控媒體、手機網路等傳播平臺以更加新穎,更加生動,更易接受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更大地拓展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平臺。

  2.開啟教育新模式

  相較於舊媒體以“天”計的傳播速度而言,新媒體以“秒”計的傳播速度直接秒殺舊媒體。在現在這個時間就是金錢的時代,新媒體以他實時性的傳播速度迅速攻佔媒體的大壁江山,特別是在以關注資訊的新鮮度的高校學生群體中,新媒體呈壟斷之勢。據有關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有94.6%的高校學生擁有手機、電腦等電子裝置,這些電子裝置成為了學生獲取資訊的主要手段。根據這一情況,現在各高校紛紛通過微信、手機報、微博等各種新媒體實時向學生宣傳學校、學院的最新動態,釋出的具有正面引導作用的事蹟以及最新的招聘資訊等,這些都無疑開啟了教育新模式。

  3.增強師生平等性

  新媒體圖文並茂、聲情融匯,通過圖片、音訊、視訊等人們能夠實時的互換資訊,即時的交流溝通,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交流也具有更好的互動性。通過新媒體營造的愉悅、輕鬆的互動環境,學生在新媒體中的角色加重,這能夠充分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參與度,激發大學生的創造力,增強與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互動性。通過新媒體的互動拉近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與老師的互動形式不僅僅侷限於授課、講座;互動手段也不僅僅侷限於面談、電話;互動場所也不僅僅侷限於教室、寢室。師生的互動完全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新媒體的方式進行交流,增強教育感染力。同時,由於固定時間以及束縛空間的格局被改變,學習不再是一塵不變的“填鴨式”,或者是被動地接受,師生之間有了更為頻繁而平等地互動。學生可以在平臺上暢所欲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也可以與教育者一起,尋找進步的動力和源泉,在攜手和交流中獲得共同的進步和提升。


  四、新媒體背景下思想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挑戰

  1.虛擬交流,現實與虛擬的平衡

  新媒體交流都是在一個虛擬的網路環境下實現的,在資訊自由化的網路海洋中,學生幾乎可以任意表達其想表達的。正因為網路的自由性,人與人的交流不受性別、年齡、地域等的限制,也不用面對面的交流,學生可以在新媒體下宣洩自我情緒、表達任意思想、暢遊於虛擬的世界中。但是也是由於學生長期在虛擬世界中與人交流,而減少了現實生活中與人的相處。生活在虛擬世界時間太長,學生會很容易變得不知如何在現實中與周圍人相處,會面臨人際關係冷漠,現實交流受挫的現象。在聚會場合,一群人埋頭髮微信、微博的場景充斥在各個地方。如何平衡虛擬交流與現實溝通的平衡問題,如何在利用新媒體便利快捷不受時空限制的同時,又能將人情味等現實因素充分調動利用起來,是值得思想教育工作者們思考的一個問題。

  2.海量資訊,資訊選擇辨識困難

  在資訊承載量如此之大的新媒體下,如何去偽存真,避免負面資訊以及負面思想所帶來的不良導向,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學生一直處在校園這片淨土之中,一直處在老師家長的保護之中,思想單純,在面對複雜海量的資訊,同時新媒體下網路媒體平臺上交流互動愈發強烈頻繁的情況下,在有的時候,學生會不知道如何去面對和選擇某些資訊,可能出現消極思想、負面情緒等不良現象。把握對資訊的稽核,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做出正確明智有利的導向工作,是思想教育者們必須重視的問題。

  3.多元價值,主流思想面臨挑戰

  新媒體在逐漸改變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無形之間也在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的改變,也導致了多種價值體系的出現,人們在思考何去何從、最終目標等重要問題的時候,也不再拘於一格,多元化的價值體系,讓主流思想受到了挑戰,不再具有統一完備的導向作用,學生有了更多樣的價值體系,有了更個性化信仰和思維模式。價值體系的多元化,衝擊著原有的傳統價值體系,有的在優化豐富著原有價值體系,使得整個大集體呈上升進步趨勢,但也有一些價值體系,與原有價值體系相悖,挑戰破壞腐蝕著主流思想。如何在多元價值面前進行正確的選擇,真正建立起既能傳承優秀文化傳統,又能體現時代特徵,反應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主流價值,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對的非常現實又非常緊迫的問題。

  五、新媒體下思想教育思考

  1.更新理念,新舊媒體相融合

  主流思想的引導,正確思維的建立,良好氛圍的營造,需要新舊媒體的相互配合。首先,不應把新媒體視為洪水猛獸,相反,我們應該去利用它的優點,用於我們的思想教育中,在新媒體的先進性、多元性、技術性等特點下,推動思想教育工作的進步。以此為平臺,更好地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達到在新媒體下,主流思想保持一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導向正確,同時又能體現民主和諧的良好局面。

  2.健全制度,打造專業化隊伍

  在資訊獲取渠道豐富化,資訊真假混雜的情況下,增強相關監管力度,保證傳達資訊的即時性、導向性等,盡力創造相對純淨安全的資訊環境。這就需要一支專業化隊伍,不僅具備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辨識度、還需要熟悉新媒體特徵、新媒體技術,從專業的角度打造與思想教育相符合的教育平臺、資訊傳播平臺,並從專業的視角來審視各種資訊,應對不良資訊,做出正確引導。總之,通過增加專業化隊伍的打造,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特性,為思想教育工作保駕護航。

  3.保障技術,提升教育的效率

  新媒體以快捷而優勢顯著,但是同時,科技日新月異,技術的更迭也是愈發迅速。要從技術的角度出發,提升資訊的及時性,這不僅包括資訊傳達的及時性,也要保證溝通交流的及時性,同時,更要保證出現資訊失誤甚至錯誤時資訊更新的及時性。不斷開發合適的交流平臺,從技術層面上增強資訊及時性,提升工作效率。

  4.創新內容,增加資訊引導力

  在資訊量巨大的新媒體環境下,資訊混雜,而各種形式的資訊讓人產生視覺疲勞審美疲勞以及接收牴觸情緒。如何在資訊的內容形式上進行創新,以提高學生的接收能力以及接收資訊的主動性,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們思考並且深究的問題。因此,要增加資訊針對性,對不同性格不同層面的學生要對症下藥,各個擊破。同時,要增加資訊的滲透力,擴大有力資訊以及正確導向的引導力,保障正能量的傳播;最後,要確保資訊的合理性,避免荒謬缺乏邏輯的資訊的產生和傳播,保障新媒體整個環境的相對純淨性。

  新媒體的出現及普及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它相對於傳統媒體具有自己獨有的特色,新媒體影響著現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在新媒體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年輕人,高校學生則是新媒體的最大的使用群體和受益群體,是受新媒體影響最深的一個群體。這給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帶來的新機遇與挑戰。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適應新媒體的發展,如何更好利用新媒體,提升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的實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新空間、新思路、新途徑,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