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識字教育論文

  幼兒識字是可能的、有益的,教育機構和家長越來越重視幼兒識字教育。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研究證明,3~6歲是人一生中機械記憶力最強、學漢字最快的時期,應抓住這個關鍵時期進行幼兒識字教育。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幼兒識字教育新探》

  【摘 要】依據幼兒獨特的認知心理特徵和漢字的造字理據,論文提出造字還原的幼兒識字方法,即利用語言文字、圖片、漫畫、動畫、音樂、兒歌等多種手段將一個個漢字的創造過程還原展示出來,讓孩子在瞭解單個漢字是怎麼創造出來的基礎上,對漢字的形、音、義、用有更深透的理解和更全面的把握。該識字法能培養幼兒對語言、詞彙和文字的興趣,讓兒童更快速、更高效地識記大量漢字,並能提高幼兒的智力發展水平。

  【關鍵詞】幼兒 造字還原識字法 新探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5-0009-03

  理論探索和教育實踐證明,幼兒識字是可能的、有益的,教育機構和家長越來越重視幼兒識字教育。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研究證明,3~6歲是人一生中機械記憶力最強、學漢字最快的時期,應抓住這個關鍵時期進行幼兒識字教育;同時識字教育是開發幼兒智力和潛能的有效途徑。

  教孩子識字,應以極大的熱情和耐心,依據幼兒獨特的認知心理特徵和漢字自身的結構規律,採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以培養孩子對漢字的情感和識字興趣為著眼點和立足點,讓孩子在玩樂中輕鬆愉快地識字。

  對幼兒識字教育的方法,學者們已做過許多有價值的探索,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已被用於教育實踐,但探索是沒有止境的。本文就幼兒識字教育提出一種新的構想,以就教於方家。

  一 什麼是造字還原識字法

  漢字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四五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歲月裡、在當時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生活的基礎上一個一個創造出來的。造字還原識字法就是利用語言文字、圖片、漫畫、動畫、音樂、兒歌等多種手段將一個個漢字的創造過程還原展示出來,讓孩子在瞭解了單個漢字是怎麼創造出來的基礎上,對漢字的形、音、義、用有更深透的理解和更全面的把握。

  漢字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文字之一,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根據需要創造出來的,每個漢字的結構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據,且許多漢字都有其古老動人、引人入勝的傳說。我們完全可以利用語言文字將其創造過程描述出來,利用圖片、漫畫加以展示,製作成動畫配以音樂、兒歌加以形象地演示。

  我們的某位祖先為記錄某個詞語或句子而需要創造某個字形,於是他開始思索,如果有形可像,他就按照事物的形象描摹下來,這樣就創造出一個象形字,其思索過程可以用描述性語言或動畫的畫外音等形式表現。比如:今天早晨去伐木了,要造“木”這個字就讓倉頡對著一棵大樹,照著樹的樣子描畫出“木”,孩子對整個漢字的創造過程瞭解清楚了,也就容易記住該字的字形和字義了;且這個字從一開始就出現在一定的語境中,漢字的學習從一開始就和語言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該字的形體易識記,同時也掌握了該字的讀音和所攜帶的意義資訊,用這個字作為偏旁創造的其他的字就可以接著一一加以介紹,比如“木”字,凡是與樹木有關的字常常以“木”作為義符,例如“林”“森”“植”等字,讀音和“木”相同或相近的字就有可能以“木”作為聲符,例如“沐”“狇”“炑”等,這樣就把漢字放到一個科學的體系中來介紹,從而將漢字串聯起來,而不是孤立的一個一個地記憶。可見,使用造字還原法教授漢字,所授漢字的選擇和漢字教授的先後次序也是需要認真思考的。①

  造字還原識字法適應於幼兒識字的中、高階階段,它建立在幼兒已經認識一定數量漢字的基礎上。幼兒識字教育是需要分階段進行的,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的識字教育方法。第一階段是幼兒從出生後不久到三歲,以在生活環境中培養其識字敏感和單字識記為主,主要運用遊戲識字法、環境濡染識字法②、詩歌識字法、字卡識字法等,讓孩子憑直映式思維記住單個的漢字。第二階段是四歲以上的兒童,四歲以上的孩子眼界日益開闊,接觸的人、物、事逐漸增多,生活經驗日益豐富,語言理解能力顯著增強,對所學的漢字不再單靠死記硬背,而是可以理解、記憶並初步運用。這個階段的幼兒要完成識字習慣的兩個轉變。第一,由單字識記過渡到識字閱讀,閱讀的短文由二三句逐步加長;並嘗試讓他們使用學過的漢字造句成文。第二,幼兒識字第一階段是對漢字的整體形象進行表象記憶,而不是逐筆逐畫地看;第二階段要完成從直觀形象識記到注重筆畫識記的轉變,加深孩子對漢字結構的理解。造字還原識字法有助於這兩個轉變的達成。該識字法通過語言描述、圖片、生動的動畫等形式還原造字之初的情形,詮釋各個單字及其概念、內涵,並使各個字的字音、字義與字形從一開始就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並通過畫面變換讓孩子牢牢掌握這些形、音、義的結合體。

  漢字看上去比較複雜,但其創造過程不是沒有規律的,漢字的造字理據和兒童的認知特點、認字潛力是相符合的。抓住漢字的產生過程和演變規律進行識字教學,就抓住了漢字教學的根本。

  二 造字還原識字法的原理

  教育界的研究證明幼兒本身有識記漢字的需求,科學的漢字教育有助於幼兒的身心發展。造字還原識字法遵循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結合漢字是表意文字的性質和漢字的造字理據,使孩子在愉悅的環境中自然而然地接觸漢字,輕鬆自然地識記漢字。具體而言:

  1.造字還原識字法符合漢字是表意文字的性質和漢字的造字理據

  倉頡造字的傳說被多數古人相信並傳誦,現代大多數學者認為漢字是我們的祖先集體創造的,其中巫、史等人起到了關鍵作用。③ 漢字形成以前,漢族的祖先經歷了長期用實物

  本文為雲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專案《普通視域與特殊視域下的幼兒識字教育》的階段性成果之一***編號:2011C105***

  記事的時期,把實物描摹下來就成了漢字。漢字的來源大體有兩個系統:一是刻畫系統,漢字中指事字、數目字來源於此;二是圖畫系統,這是漢字來源之大宗,真正奠定了漢字字元的基礎。比如“人”字就像是一個側立的人形。“目”字描畫的就是一隻眼睛的樣子。

  漢字是表意文字,即漢字以意義為紐帶與其所記錄的詞語發生關係,所以漢字是形義統一的,大多數漢字具有造字理據,其形體結構是可以分析的。④ 象形字就是描畫該字所記錄的詞所表示的那個物體的形狀,比如“日”“月”就是將太陽和月亮的輪廓特徵描繪下來。指事字是完全使用標示性符號或在象形字基礎上加標示性符號構成的字,比如“一”“二”“三”分別像刻畫的一道、兩道、三道橫線;“本”“末”分別在樹木的根部和樹梢加一指示符號。會意字是會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體,利用不止一種事物的關係來構成一種新的意象來表示詞義,比如:“從”像一個人在前面走另一個人在後面跟著,“旦”像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形聲字是根據該字所記錄的詞的詞義確定一個義符,根據該字所記錄的詞的讀音確定一個聲符,義符和聲符會合而構成一個新的合體字就是形聲字,比如:“飼”字的餵養義與食物有關,以“食”作為義符;“飼”和“司”讀音相同,以“司”作為聲符。⑤ 另外,造字還原識字法還適應於新中國建立後漢字簡化工作中新創造的簡化字,例如:小土為“塵”;“筆”字上從“竹”下從“毛”,依據毛筆的形象來構造。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