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學習心得感想
小學數學做為基礎學科,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你參考!
篇1
在這幾年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自己的經驗以及與其他老師的交流結合新課改的要求,我總結出關於小學數學教學的一些心得與體驗。那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為學生創設引發他們興趣的學習情境。
一、創設的情景要充滿趣味性
興趣是學習之最重要的動力,沒有興趣是不可能學好數學的。所以我們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為他們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問等心理特點,並緊密結合數學學科的自身特點,創設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的認知情感由潛伏狀態轉入積極狀態,由自發的好奇心變為強烈的求知慾,產生躍躍欲試的主體探索意識,實現課堂教學中師生心理的同步發展。
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對故事、童話、動物都非常感興趣,因此把教材中的問題編成童話、小故事,用小動物來做主人公,使學生身處擬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這樣,不但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而且還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
二、創設的情景要生活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教學應寓於生活實際,且運用於生活實際:所以,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溝通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與有關數學問題的聯絡,藉助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中的具體事例,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慾,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引導他們進行研究性學習。
三、創設的問題情境應該是開放的、富有探索性的
教學中提供的問題情境應注意一定的開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這樣不僅會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還能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後增強自信心,並且大大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我認為開放的、有探索性的問題情境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學習興趣的激發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後,讓學生做探究延伸題,學生積極性非常高,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後那種喜悅溢於言表。其實,很多時候我都是這樣去設計的。
總之,我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造各種適合教學需要的情境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可以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增進學生的交往,體驗情感,提高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篇2
我踏上教學崗位已有27年了,回顧反思二十幾年的教育教學情況,在與學生們一起相處、教學相長過程中,有苦又有甜,但更有不少的收穫。為使下半生的工作更能順利地開展,現對這些年來的工作情況做出總結,希望能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總結經驗教訓,促進教學工作更上一層樓。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
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與培養能力的基礎,是一個人積極完成一件事物的重要前提和條件。平時我在培養學生的興趣這一方面狠下工夫,為了上好每一節課,課前我認真鑽研教材,吃透教材,並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特點,採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對數學課產生濃厚的興趣,有了對學習的興趣,他們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課堂上努力貫徹當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創設輕鬆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形成群言堂。可以請學生當小老師來判斷其他同學的答案是否正確;或者通過比賽形式來完成。對於勝出的小組給予紅花或星星等作為獎品,這樣促進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其次,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創設問題情景是在教學中,不斷提出與新內容有關的情景問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信心。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構建探究式課堂模式,挖掘教材與學生的嘗試因素,引導主動探究,自主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勵後進生,提供更多的機會給他們,使他們也能取得進步,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現在本班的學生非常喜歡上數學課,學習興趣比較濃厚,每次上數學課時,學生就是一種享受。
二、聯絡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課堂教學生活化
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模式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它有利於解決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數學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絡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有利於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並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例如,我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時,如果為了畫一畫長方形和正方形,那不是難事。但這部分的教學,更重要是結合情境,感受長方形和正方形,理解它的意義,使學生看得著、摸得到、用得上,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觀察想像力和探索問題得能力。所以,從一開始讓學生在教室裡找長方形和正方形,整個課自始至終,由近到遠都與生活實際、情境問題密切地結合,使學生一次次、一層層地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與長方形和正方形有關的簡單問題。讓同學們感知學數學的重要性,這樣就把學數學的被動變為主動。
三、加強課後的資訊反饋,亡羊補牢。
要給學生把所學知識牢固掌握,只在40分鐘要質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課後的複習與鞏固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在練習鞏固時注重個別輔導,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有針對性的開展練習。佈置的作業不求多、雜,而力求精、細,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要求學生能按質按量的完成,課後認真批改作業,做好記錄。對於沒有很好掌握的同學及時輔導,找出不足與疏漏,及時補救。同時,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組 ,利用結對子形式,以優生來帶動差生,課外加強輔導工作,注重培養優生的特長,課堂中創設機會,發現下等生有一點進步都給予鼓勵,樹立他們的信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後的練習與鞏固得到很好的效果。
總之,我們在教學工作中,要盡心盡力地做好本職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不斷嚴格要求自己,取長補短,開拓創新,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並運用現代教育理論應用到教育的實踐中,使每一節課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讓孩子們成為真正的受益者,使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都能健康地發展,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篇3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浪潮滾滾而來,我有幸搭上課改班車,參加了暑期小學數學課改培訓。幾天下來,對於數學新課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認識,胸中總湧動著一股澎湃的課改激情,同時有以下心得。
伴隨著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的啟動,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在面向21世紀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引發了課程目標、教材編寫、教學行為、學習方式以及教育評價等全方位的變革。
、數學課程在目標定位上,提出"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為總目標。新基礎教育強調從培養21世紀現代人才和實施素質教育的啟度來確立教學思想,誠心誠意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十分明確。因此,數學課程的目標不只是讓學生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技能,它還應當包括在啟迪思維、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強調學生"經歷了什麼"、"體會了什麼"、"感受了什麼"。旨在讓學生願意親近數學、瞭解數學、用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學會"做數學"和"數學地思考",發展學生的理性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等。
、數學課程在教材編寫上,試圖建立旨在促進學生髮展、反映未來社會需要、體現素質精神的數學課程新體系。新教材在編寫上努力確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強調體現教材的人文精神。在此思想指導下,新教材不是以例題、習題形式,而是以數學活動的形式安排的。提供了大量的觀察、操作、實驗等實踐活動,如:"實踐活動"、"數學小調查"、"做一做"等欄目。加強了學生生活、社會生活的聯絡,著眼於學生的情感體驗,教材還設計了"數學故事"„„
、數學課程在教學方式上,強調教師要通過情境等手段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活動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想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導,並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與交流,得出有關結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願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教學,鼓勵演算法多樣化,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實現學生學習方式上的轉變,提高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數學課程在評價體系上,由注重甄別和選拔轉變為注重激勵,關注過程。 《標準》在評價建議中貫穿著評價觀念的轉變。強調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因此,課程評價應由注重甄別和選拔轉變為注重激勵和過程。這樣的評價體系應做到評價目標多維性,評價主體多元性,評價方法多樣性,評價結果激勵性。
但是在一線教師當中,很多人覺得這一次課程改革並不是完美的,他們有很多的疑惑,本人通過近一年的實踐和思索,覺得應該反思我們一線教師的一些疑惑。
一、“沒有必要改了,改來改去還不是一樣,我還是那樣教”
“沒有必要改了,改來改去還不是一樣,只不過將以前的內容重新打亂而已,還不是那樣教„„”這是我聽到的一位一線教師說的,其實我相信有一部分教師有這種想法。真的是這樣嗎?大家這麼說,是不是不希望進行課改呢?是,很多人都希望保持不變,因為變了,自己也要跟著變,覺得這是一種麻煩。可能大家還沒有找到一種積極的心態去應對這突如其來的新課程改革,所以說不是沒有必要去改,而是大家的心態問題而已。
這一次的課程改革勢在必行,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現在一年的發展相當於過去好幾年的發展,尤其是生物科學技術和資訊科學技術正在逐漸融合並顯示出強大的經濟力量,已成為科學發展和技術革命的世紀標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們國家要在這場競爭中取得勝利就要加快我們發展的步伐,這由勞動者的素質決定。勞動者的素質越高,我們國力發展就會越快。如何去提高國民的素質呢?當然主要依靠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這就要求我們的基礎教育與時俱進,與國際接軌,融入更多更新的有科技含量的知識和資訊,提高我們學生的科學素養。新教材中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單純識記的內容少了,生物學科的前沿發展的東西多了,學生自主探究思考的空間多了。所以我們應該更加深刻地去理解課改的相關資訊,堅定改革的步伐。
二、“這課本編得太亂了,內容顛三倒四,不成體系,還是以前的課本好”
“編得太亂”“不成體系”“練習不配套,還沒有講的內容,練習先出來了”的說法也常聽到。到底是課本編得不好,還是我們沒有完全理解課程標準呢?我想我們應該反思。就我們高中生物課程來說,新教材的編寫不再按照傳統的普通生物學的體系來組織,而是劃為幾個模組。必修模組選擇的是生物科學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現代生物科學發展最迅速、成果應用最廣泛、與社會和個人生活關係最密切的領域。所選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從微觀和巨集觀兩個方面認識生命系統的物質和結構基礎、發展和變化規律以及生命系統中各組分間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組對於提高全體高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據課程標準的內容,我們不需要學生去熟記普通生物學的體系,現在我們的最大目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讓學生懂得,如果遇到某個問題,應該在哪個領域才能找到相關的解決方案 。所以我們教師應該從更高的高度認識教材和課程標準,我們的教學要有一個模組式的統籌安排,根據課程標準的內容來組織教學。
三、“內容太少了,我一個星期就能將一本必修教材講完”
新教材的編寫人員在一次教師培訓的講座中說到,目前有些教師覺得現在的教材內容少了,就將舊教材裡面課程標準刪掉的內容重新拿出來講,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新教材是將生物學最核心的內容和最基礎的生物學概念提取出來,目的是面向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都能掌握生物學的精髓,培養生物學素養,而不要求大家都去背那麼多單純識記的繁複的東西,那些東西應該是大學的專業內容,我們基礎教育是將我們的基礎搞好。高中生物課程更加註重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而不在於學生能背多少單純識記性的東西。所以新課程實施時,更多的時間要還給學生,讓學生親自去體驗,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而不是我們爭分奪秒地找些多餘的東西灌給學生,侵佔學生的時間。我們要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於動手和動腦,逐步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科學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我們教師不要再做一個純粹的教書匠了,我們要學會做一個工程師。
四、“細胞核是細胞最大的細胞器,這不是胡說八道嗎,現在的課本錯誤太多了”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判斷兩點:一是我們的教師太依賴教材,教材說什麼就是什麼,並且受傳統教材的影響根深蒂固;二是我們教師的知識要加快更新。“細胞核是細胞最大的細胞器”,大部分上過高中課程的生物教師都認為這句話是不妥的,因為在以前的教材從來就沒有提到過細胞核是細胞器。這真的是教材的錯誤嗎?當然不是。由翟中和等編寫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細胞生物學》第247頁寫到:“細胞核是真核細胞內最大、最重要的細胞器”,從這裡我們看到,不管以前的觀點如何,現在科學界已經非常明確細胞核是細胞器。我們一線教師的許多疑惑是由於我們的知識更新不夠快或是由於我們太受傳統教材的影響而造成的,所以,我們應該看到課程標準體現的時代性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學和技術的新進展,我們不要再固守以前的教材教學,我們要不斷地學習,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形成一種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
高中新課程實施一年以來,一線教師的疑惑當然不止上面說的幾點,我只是拋磚引玉,讓我們全體的一線教師都來反思一下我們自己,在新課改的過程中我們盡力了嗎?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對一個機會總是拿不定主意,於是就去問別人,問了10個人有9個人說不能做,因為他們不會去仔細瞭解情況,還自以為聰明,便妄下斷言。其實這是一個來之不易的機會。自己隨波逐流,機會就放棄了,其實我們不知道機遇多來之於新生事物,而新生事物之所以新,就是因為90%以上的人還不知道,還未認識,等大家都知道了就不是新生事物了。
可能我們還在埋怨,可能我們還在固守不變,可能我們還在猶豫„„可新課改是勢在必行的,是我們基礎教育需要甚至決定國家發展的一次新變革,我們要對此充滿信心,將其看做新生事物,新生挑戰,積極投身到課改當中去,轉變我們的學習觀念,轉變我們的教學理念,適應課改的大環境。“為了全體學生”,我們應該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