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心理消費政治論文

  攀比在心理學上被界定為中性略偏陰性的心理特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篇一

  論高考生的攀比心理

  當今“獨生子女”家庭非常普遍。大多父母對子女都有天性的“寵愛心理”,認為自家只有一個“寶貝”,故而十分偏愛,在家裡基本都是以孩子為“中心”,一切圍繞孩子“轉”,一味採取誇讚表揚的教育方式,並將全部希望寄託於孩子,很少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服務社會教育,更缺乏該有的正當競爭方面的教育,這樣極其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並且會給我們的和諧社會埋下和帶來無法估量的隱患和後患。尤其面臨高考這樣一次重大考驗,高考生難免產生心理變化,尤其是攀比心理不言而喻。高考教育階段,如何緩解學生攀比心理?何謂攀比心理?高考生哪些現象是攀比心理所驅使?

  攀比在心理學上被界定為中性略偏陰性的心理特徵,即個體發現自身與參照個體存在偏差時引發負面情緒的心理過程。大體來說發生攀比心理的個體與被選作為參照的個體之間通常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導致自身被尊重的需求甚為誇大,虛榮動機漸長,更或甚者產生極端的心理障礙和行為。依據作用結果的差別,攀比心理分為正性攀比和負性攀比。正性攀比指正面的積極的比較,是在理性意識驅動下的正當競爭。多數情況下能引發個體積極的競爭慾望,產生克服困難的推動力。負性攀比指一些散漫的、伴隨有消極心理障礙的比較,會使個體陷入思維的死衚衕,產生極大的精神壓力和極端的自我肯定或否定。負性攀比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對自己和環境的理性分析,只是一概地沉浸於攀比中無法自拔,害人害己。

  高考階段學生存在的攀比心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考生甲:“心裡明知道,自己的學習成績最多到中等水平,考上二本還算有希望,但是考上一本就勉為其難了。可是身邊的同學預計都能考上一本,這讓我覺得很沒面子。另外,我的親戚朋友對這件事也非常重視,經常在別人面前誇讚我多麼聰穎,學習成績多麼優異,他們多麼為我自豪,我不願父母因為這件事在別人面前丟面子。雖然還沒有真正參加高考,卻擔心一旦被別人比下去,周遭的諷刺議論會讓我喘不過氣來。這樣的想法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我”。

  應對策略:冷靜、客觀地剖析自己,制訂可行計劃,增強實力

  魯迅認為,面子文化的影響既深且廣,其產生和發展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主要起源於中國古代的家族制度、封建等級制度,以及倫理道德至上的觀念這三個方面***鄭欣,1996***。面子問題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上至國家政要,下到市井平民,都要講面子,它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時至今日,當人們參與社會活動時,難免在意他人的看法,假如太過分,就成為人際關係裡指出的虛榮心理。

  自尊心和虛榮心有很多微妙的關係,沒有自尊就沒有虛榮,沒有自卑,就不必虛榮。如果自尊心建立在自我認同和自我提升上,人就不在乎和別人比起來怎麼樣,這是要建立在對自我正確客觀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否則只會因為過分追求虛榮心的滿足,導致盲目攀比,忽略了可比性本身。上述同學應該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直面現實,選擇做好手頭的工作,勿要因為虛無的面子問題而耽誤正事。

  考生乙:“最近不曉得怎麼了,看到其他同學高興,我就忍不住將自己和他們比較。

  應對策略:暫時迴避,讓攀比逃離

  嫉妒是一種非常想除掉或破壞他人優越地位的心理趨勢,是含有憎恨因素的激烈情緒。存在於個體間的差異性非常微小、外界條件基本相同的情況下,輕易就會產生嫉妒心理,具有顯著的對抗性,從而引發消極情緒,誘發極端的攀比行為,嚴重地可能會損害到別人的利益,在情緒、情感上使自己也備受煎熬。

  莎士比亞說過“嫉妒是一個綠眼的妖魔,誰做了它的犧牲品,就要受它的玩弄”。

  考生丙:“近日每當有人在我面前提到有關高考我就煩得很,聽到其他同學的複習收穫我尤為慌亂。此種心理狀態已困擾我將近一個月,吃不好,睡不好。常在睡夢中出現好像已經上了考場的情景,看到別人在那裡奮筆疾書,我卻什麼也不會。甚至在平時練習的時候,我也緊張得很,一旦出錯便會耿耿於懷很久。”

  應對策略:改變認知,糾正心理偏差

  高考本來是既公平又正規更正當的競爭,絕非攀比可為。這種競爭常常因為其鮮明的衡量標準,使人心情舒暢,精力充沛;而攀比實則讓人感到無能,疲倦,心情鬱結。時間越長,對身心的危害就越嚴重。主要會誘發抑鬱症這種心理疾病,現實中不乏迫於巨大心理壓力而發生的對自己不利的極端行為;同時對人的體質方面的傷害也不容忽視,嚴重者導致免疫系統紊亂。

  心理學家凱利的人格認知理論認為,無論現實如何,起決定作用的是人的認知,心理障礙的本源是認知偏差。在客觀事實無法改變的情形下,變通認知就可以糾正心理障礙。所以與上述同學有類似經歷的高考生只要重樹自信,並在行動上採取相對應的自我心理調節,糟糕的情形就會逐步好轉。

  這裡所說的自我調節屬於《健康心理學》中所提到的廣義的自我調節,指人們給自己制定行為標準,用自己能夠控制的獎賞或懲罰來加強、維護或改變自己行為的過程。建議如下:

  一、藉助自我暗示。強化自身心理承受能力

  自我暗示是任何人都擁有的一個無形的法寶。它藉助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官元素給予自己心理暗示或刺激。是人的心理活動中的意識思想的發生部分與潛意識的行動部分之間的溝通媒介。它是一種啟示、提醒和指令,它會告訴你注意什麼、追求什麼、致力於什麼和怎樣行動,因而它能支配影響你的行為。具體表現為帶有鼓勵性質的語言、符號以及動作。比如,當感到他人優於自己時,每天拿出十分鐘大聲喊“我是最棒的”之類的語句,久而久之,盲目攀比的習慣就會有所改善。

  二、加強縱向比較,減弱橫向比較

  比較包括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縱向比較是指以自身為參照,今天和昨天比,現在和過去比,找出長遠的發展變化,以積極的心態激勵自己,從而建構希望體系,強化自信。橫向比較是指以他人為參照的比較,利於發現自己與他人差距。然而由於日趨激烈的競爭,人們常常會越來越陷入橫向比較的誤區,較忽視縱向比較。從而使考生無法清醒的自我認識,不利於考生腳踏實地的複習,導致在考試中難以發揮出真實水平。故而加強縱向比較,保持清醒的自我認識,一步一個腳印,增強實力,高考獲勝。

  參考文獻:

  [1]《個人建構心理學》作者:美國心理學家凱利

  [2]《人類激勵理論》作者:亞伯拉罕・馬斯洛

  [3]《與成功有約》作者:鄒金巨集

  [4]《做自己想做的人》作者:李踐

  [5]《心理學探新》作者:趙昌平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