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學期政治論文免費

  初中政治課是一門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並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此為他們今後的學習打下一定的精神支撐。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上好初中政治課的方法

  一、帶著愛心走向學生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在所有的東西中間,人最需要的東西是愛。”學生最需要教師的愛,需要與人交往,需要得到教師的尊重和理解。教師要熱愛學生,就要做到“理智公正” 、“不挖苦學生”、“不體罰與變相體罰學生”、“不心罰學生” 、“嚴愛結合”。 在課程改革理念的支撐下,教師要帶著鼓勵,帶著微笑走向學生。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要善於運用鼓勵性評價,要善於以商量的口氣和學生說話,激勵學生,鼓勵學生,寬容學生,等待學生,賦予他們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給他們一片自由翱翔的藍天。

  二、要引導學生學習

  教的本質在於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引導可表現一種啟迪,當學生迷失方向時,教師不要輕易告訴他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引導也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畏懼時候,教師不要拖著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比如我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第一課《珍惜無價的自尊》一文時,根據學生生理變化突出、身體成長快速的這一特點,讓學生從心理上尋找自己的位置,關注自我形象以及自尊的需要,認識自我,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優缺點,懂得自尊和知恥,理解自尊和尊重別人,不做有損人格的事。小組展開討論,在全班進行交流與評選,評選出“樂觀之星”、“自信之星”、“助人之星”。由於引導正確,方法得當,學生自主參與,解決了學生面臨的問題。

  三、尊重差異,因材施教

  學生在經驗儲備、發展水平和個性特徵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教學承認並尊重這種差異,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前提。我們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採用適當“除錯”的方法和各種“差異教學”的策略,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收穫和提高,使學生獲得成功的經驗,培養學生學習的信心。

  四、實行開放式教學

  1、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所謂自主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的技能水平、心理水平的基礎上與教師傳授的資訊在互動中建構和發展起來的學習。這種互動和建構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要特別注意學生學習的接受性。

  2、注重學生的互動合作。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為教而教,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這種灌輸式的單向互動,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師與生之間、生與生之間的互動,有利於學生在相互啟發和感染中獲取知識,促進他們知識、能力、情感和覺悟的健康發展。比如在教學第七課《感受法律的尊嚴》一文中,可以先讓學生閱讀引言中的案例,然後讓學生進行思考,並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現象進行互動學習,分組討論並剖析學生身邊較常見的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指出避免和矯正這些行為的有效方法。通過互動合作,讓學生掌握法律知識,從小學法、知法、懂法、守法。

  3、突出探究式學習。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鼓勵學生在實際的矛盾衝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

  根據這一理念,教材在每個單元安排了一個探究活動。圍繞主題,展開探究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從發現問題開始,分組活動揭示主題。然後根據主題進行教學,層層展開。讓學生結合生活,認識社會,瞭解社會,掌握運用,最後歸納總結,得出結論。這種探究式的教與學過程,從發現問題開始,展開一系列的分析研究,達到了解決問題的目的。

  篇2

  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實效性探究

  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思想品德課本中編排了不少與學生生活中所見所聞相關聯的內容,其內容貼近實際,是幫助學生深化吸收課本知識的有效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密切聯絡教學實際,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把握年齡特點,按照課本上提供的內容和活動形式,適當安排學生開展一些社會活動,例如拜訪革命先烈紀念館、組織街頭社會調查、開展學習道德模範的主題班會等等。這些實踐活動使學生零距離接觸了社會上的各色人物,瞭解了社會各界的真實狀況,明白了學習思想品德要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在認識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認識和水平。例如:在教學“法律保護我成長”時,除了要把相關的法律知識完全介紹給學生之外,還可以聯絡一些社會上危害青少年人身安全的案例,要求學生結合在課堂上學習的法律知識,開展“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實踐活動。根據教師的相關安排和要求,學生們有的上網查閱相關案件的資料和圖片,有的在學校圖書館裡尋找相關的法律法規,在教師的指導下明白了學生在受到社會上不法分子的侵害時,學校所應採取怎樣的救助措施,家長應當如何保護自己的孩子,學生自己應該作出什麼樣的反應。這樣的實踐活動無疑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在活動中自主體驗

  在活動開展起來之後,教師除了要確保活動的廣泛性之外,更應該讓學生保持專注度,深入參與到活動中去,確保取得高質量的活動效果。新編思想品德課本中對於學生參與活動後是否有所收穫,作了重點強調。參與、探索、思考是開展活動過程中的重要步驟,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得到提高,在活動過程中自主體驗道德的衝擊。在安排活動內容和步驟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狀況,以及當今的社會環境,讓學生感受到良好品德的養成就在於自己每天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培養。例如:為了增進家長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增強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互動,教師可以開展名為“我愛我家”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對父母敞開心扉,把自己想對父母說的心裡話寫成信,裝在信封裡,由教師鄭重地教給家長,告訴家長這是自己孩子內心的呼聲,從而讓家長重視學生的內心感受,開展親子交流,與自己的孩子進行心靈上的交流與對話。另外,針對那些與父母交流太少,平時沉默寡言、性格內向的學生,教師更要重視他們和父母的交流工作,讓學生自己體驗到活動的意義。

  三、開展事例評析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社會

  思品實踐活動的最終目的,可以理解為讓學生擁有獨立思考社會問題的能力,從身邊的各項小事中感悟出道理。教師要善於引導和發掘,引導學生多留心觀察生活中萬千百態,在每節課抽出一定的時間,選幾個學生來回憶自己在生活中印象深刻、值得思考的現象,說出自己的看法,內容要真實客觀,時間不宜太短也不宜太長,一兩分鐘就足夠,最好讓全班學生輪流發表,儘量保證每一位學生都獲得發言的機會,然後再讓全體學生互相討論交流,再發表自己的想法,點評發言學生的發言內容,教師再加以引導,最後達到共識。例如,有一位學生評析了小區裡一些婦女在公園的人工湖裡洗衣服的現象,他從保護環境和節約用水的角度去評析,教師就可以提醒學生結合《環境保護法》的相關法律法規,按照法律上的規定,去分析哪些現象和行為是遵循了保護環境的原則的,哪些是違反了相關規定,是要被取締的。假使學生覺得生活中的事情太過瑣碎,難以提取為案例拿來評析,那麼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去閱讀報紙,多看新聞,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去評判是非對錯。事例評析活動,是要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去感悟生活中做人的道理。

  四、促使學生道德踐行,初步感悟人生價值

  實踐活動要能夠讓學生樹立起服務社會的意識,並能夠落實到行動中去。服務社會的形式有很多種,有社群公益、關愛孤老、普法宣傳、環保活動、協管交通,還有各種志願者活動等多項內容。公益活動的目的是在社會上發揚奉獻精神,提倡關愛互助的良好風氣,使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組織初中生參加這樣的活動,看起來似乎很難有充裕的時間,其實完全可以融入到日常教學中去的,例如可以在課餘時間安排學生參加街頭環保宣傳,組織一日愛心捐助等。此外,思想品德的課程內容也可以與之結合起來。例如:在教學“孝親敬長是我們的天職”後,不妨在課後時間組織學生去探望城裡的敬老院,讓學生當一次關愛老人的志願者,陪老人在陽光下聊聊天、說說話,替老人梳頭捶背,幫老人的屋子打掃乾淨,在這樣的志願者活動中,讓學生明白每一位老人都是值得去尊敬和關愛的,讓他們在關愛老人的過程中感受到生命的短暫和時間的流逝,從而更加珍惜自己的青春年華,體會人生的真諦,懂得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回報社會的道理。服務社會是思品教育核心內容的體現,讓學生理解人生的意義。

  五、總結

  總之,思想品德教育要緊密結合實踐活動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社會是一個大課堂,能夠讓學生學到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特別是做人的道理和人生的意義。思想品德教育是要培養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積極向上的好學生,這樣才能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們要結合實踐活動做好思想品德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