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輸液治療心理健康探討論文

  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與心理健康相對應的是心理亞健康以及心理病態。心理健康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義,衡量標準也有所不同。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兒童輸液治療心理健康探討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兒童輸液治療心理健康探討全文如下:
 

  1、社會溝通能力較健康兒童水平低

  易患病的兒童在遇見生人的時候,多會躲避,害怕目光接觸,以及不願意打招呼;在與同齡兒童的玩耍過程中,積極性不足,孤僻不合群的情況多有出現。上述兩點綜合原因有很多,比如體質低下導致的懶動,家庭沒有注意兒童的溝通能力培養等等,但是輸液治療過程中產生的負面影響不能否認是其中佔有一定比例的因素,所以採取必要的手段撫慰患兒的負面情緒,是身為一名兒科護士的責任,我們要做到不僅治癒患兒的疾病,還要使其能夠保持一顆健康向上的心靈。根據工作以及育兒經驗,總結了針對不同年齡層面、不同性格的患兒可採取的方式,能夠有效的減緩因輸液帶給他們的心理壓力。

  1.10-1歲患兒

  這個階段的患兒還沒有形成獨立的性格特徵,而且性別因素不明顯,在輸液過程中可以統一採用“肢體撫慰”加“輕聲安撫”兩種方式。在輸液過程中,最好由孩子的父親或者母親懷抱患兒***在脫離父母治療的情況下也可由護理人員實施***,輕輕撫摸患兒的背部、腹部、額頭或者輕捏手掌內側、大腿***內外側均可***,一方面可以從觸感上分散患兒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患兒在熟悉的父母親的撫觸下能夠獲得最大限度的安全感。輕聲安撫,是需要患兒的父親或者護理人員在輸液過程中通過輕聲低唱節奏舒緩的搖籃曲或者低聲哄寶寶,比如不斷的說“寶寶,不痛”“、寶寶,媽媽在你身邊,不怕”“,寶寶真勇敢”等話語,一定要注意在針頭扎入後的10分鐘內最好能夠持續輕聲安撫,直到幼兒的呼吸平穩,肢體放鬆。不要以為0~1歲的寶寶聽不懂話語,而不進行輕聲安撫,寶寶在出生後對於周圍事物的記憶都在形成,輕聲安撫一方面可以通過語調以及低緩的聲音讓小寶寶放鬆,另一方面讓其產生感性的記憶,對於安撫話語慢慢的熟悉,對於大年齡階段的患兒治療鋪墊。

  1.21-3歲患兒

  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處於性格的形成過程,已經能夠初步觀察出幼兒的性格雛形,比如幼兒是否比較活躍,而且此時的患兒正是語言學習的關鍵階段,同時兒童的手腳活動增多,可以根絕患兒的特徵採取不同的方式,分為較活躍、易溝通的和較內向,活動不多的兩種型別。

  1*** 較活躍、易溝通的患兒此類患兒,可以採用“動作吸引”或者“出奇吸引”加“語言安撫”。動作吸引、出奇吸引:父母、患兒其他長輩或者其他護理人員,通過一些誇張性的動作、比如鬼臉,或者其它一些舒適的動作幅度小的、容易使患兒開心或者關注的動作,使患兒從扎針上轉移注意力語言安撫:有別於0~1歲的兒童的“輕聲安撫”,可以以低緩的語速用聊天的方式,一邊輕捏的患兒手掌內側、大臂的多肉處或者輕拍小屁股,一邊和患兒聊天,比如“寶寶,你會叫阿姨嗎?叫我阿姨,好不?”、“寶寶,喜不喜歡媽媽***爸爸***啊?叫媽媽***爸爸***”“、寶寶,你真厲害,會將這麼多話了”,通過語言的方式使其扎針中轉移注意力。

  2*** 較內向、活動不多的患兒此類患兒,同樣可採用採用“動作吸引”或者“出奇吸引”加“語言安撫”,但是也可以以顏色絢麗的物體或者書籍轉移患兒的注意力,而且效果可能要好於動作吸引。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在扎針後,一定要給予鼓勵,可以以拍巴掌的方式,一邊拍巴掌,一邊說“:寶寶,最棒”或者“寶寶,最勇敢”。而且,扎針後,要像對待0~1年齡段的兒童一樣,通過撫觸或者低緩的話語,使其繼續放鬆,千萬不能因為患兒的哭鬧聲音尖銳、動作劇烈或者表現出不耐煩的表情,這樣不利於安撫患兒情緒,而且會對患兒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

  1.33歲以上患兒

  這個年齡段的患兒性格基本形成,並且已經有了比較明顯的性別意識,所以除了要繼續上面的安撫,還要對男孩、女孩分別對待。男孩可以激發其“英雄”心理,在輸液前瞭解其喜歡的動漫或者喜歡的人物***可以是家長、也可以是警察這樣一類人物***,然後類似“你看,喜洋洋扎針的時候一點不怕”***此時如果能有一些玩偶配合,並且模擬扎針的動作會更有效***“,警察是很勇敢的,槍打在身上都不怕,寶寶要像警察叔叔學習,不怕扎針”。女孩可以激發其“愛美”心理,比如通過芭比玩偶或者媽媽或者其他護理人員,和患兒說“你看,寶寶生病了,病不治好怎麼能漂亮呢?寶寶扎針後,頭髮會更漂亮的”。

  2、結語

  患兒的情況是多種多樣的,上述總結的輔助手段無法覆蓋所有,只是針對多數的情況給出,在實際過程中還要根據實際條件、周圍環境、患兒的實際情況***包括陪同患兒的父母長輩、患兒的生理心理情況***靈活處理,但是可以將“讓患兒在治療過程中保持快樂或者平靜的心理”作為一條總綱,任何手段的實施都是為了這一目的。這樣不僅有利於治療效果的鞏固,而且可以患兒在治癒後仍然保持向上和陽光心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