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畢業論文研究範文

  兒童文學的主要讀者是兒童 ,這一事實決定了兒童文學的翻譯與一般的文學翻譯既有相似之處 ,又有所區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兒童文學教學思路 》

  《語文課程標準》中,學生的閱讀文類被明確指定為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散文、古詩等。這意味著兒童文學成為學生閱讀的主要內容。但是目前,受電視、網路等媒體的衝擊,很少有孩子會主動地去閱讀兒童文學作品。教師該如何帶領學生走進兒童文學的世界,讓學生愛上兒童文學呢?通過幾年的兒童文學教學課題實驗,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激發興趣,感知閱讀

  有了兒童文學閱讀興趣,小學生就會像採蜜的蜜蜂一樣,努力尋找閱讀機會,從閱讀中得到閱讀滿足,進而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對待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師會選擇不同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低年級———主要採用故事懸念法誘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通過聲情並茂的講述,把孩子們帶入一個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裡。

  二、創造條件,促進閱讀

  1.上好“三課”。***1***讀物推薦課:為學生推薦好的書目,做到好書共享。***2***讀書方法指導課:教師根據本年段學生的特點,向學生推薦不同的閱讀方法。***3***讀書筆記交流課:針對學生在讀書過程中的收穫與感悟,要求學生撰寫讀書筆記,經老師的批閱後,班級整理成冊,讓學生享受到閱讀成功的喜悅。

  2.建立班級圖書角。建議學生把自己的書放在圖書角,大家交換閱讀,安排專人管理圖書,定期在班級組織讀書交流活動,讓學生在交流中提高閱讀能力。

  3.開放學校圖書室。我們根據學生的特點,對圖書進行分類,並下發到各個班級,供學生閱讀,真正發揮圖書室為學生的兒童文學閱讀服務的作用。

  4.藉助網路輔助閱讀。鼓勵學生多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優化學校的兒童文學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5.保證閱讀時間。每星期我們都要求語文教師安排一節課進行兒童文學閱讀指導,這樣,既能擴大學生的閱讀範圍,也保證了學生的閱讀時間,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

  6.營造家庭環境。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兒童文學作品,形成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

  三、授之以漁,學會閱讀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閱讀兒童文學作品也要有一定的方法,讓學生有法可讀。1.圈點摘錄法。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圈點”,即在讀書的時候用筆作一些記號,並且利用自己的積累本,做讀書筆記,記錄下自己的閱讀體會,加深學生對兒童文學作品的理解。2.精讀法。精讀法就是去粗取精。教師簡單介紹作品的作者、時代背景、寫作技巧;然後,讓學生閱讀作品,做讀書筆記,寫讀書體會;最後進行班級討論,教師點撥,師生共同總結。

  四、搭建平臺,堅持閱讀

  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如果不經常督促學生,學生就容易失去閱讀興趣。為此,我們可以根據小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開展了讀書競賽活動,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賽中體驗成功的快樂,保持持久的閱讀興趣。例如,組織“兒童詩歌朗誦會”,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組織“故事表演會”“課本劇表演會”,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開展“讀書經驗交流會”,讓學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等。

  五、讀書明理,昇華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實現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我非常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和閱讀感悟,例如,在指導學生閱讀《誰動了我的乳酪》《愛的教育》等作品的時候,我積極引導學生把閱讀與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聯絡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通過講故事、提問題、談體會等方式進行交流,學文明理。魯迅先生曾說過:“讀書必須如同蜜蜂採蜜一樣,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又香又濃的蜜來。”有了教師的精心引導,學生才能愛上兒童文學,開創兒童文學教學的一片新天地。

  篇二

  《 兒童文學電影改編思考 》

  [摘要]電影和文學雖屬於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但改編卻將兩者巧妙地結合起來。兒童文學作為一種文學型別,它以其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天馬行空的詭譎想象、豐富多樣的敘事內容而大放異彩,深受讀者的喜愛。在視覺文化成為主流的今天,將兒童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的例子不勝列舉。本文即以英美經典文學的電影改編作為切入視角,從改編策略、改編效果、影像表達三個方面展開論述,探討文學與電影之間的互動關係,進而把握電影改編的規律。

  [關鍵詞]兒童文學;電影;改編

  電影和文學雖屬於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但改編卻將兩者巧妙地結合起來。在電影發展史上,大量的文學作品都通過改編的方式被搬上大銀幕,如《亂世佳人》《傲慢與偏見》《面紗》《肖申克的救贖》等著名影片都是由小說改編而成的。兒童文學作為一種文學型別,它以其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天馬行空的詭譎想象、豐富多樣的敘事內容而大放異彩,深受讀者的喜愛。[1]在視覺文化成為主流的今天,將兒童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的例子不勝列舉。本文即以英美經典文學的電影改編作為切入視角,從改編策略、改編效果、影像表達三個方面展開論述,探討文學與電影之間的互動關係,進而把握電影改編的規律。

  一、改編策略

  電影與文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類型,二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就意味著把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絕非易事。作為視覺藝術的電影主要通過直觀的影像畫面來講述故事,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而小說則依靠文字來塑造人物形象,描寫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所以,將文學改編為電影實質就是將文字語言轉換為視聽語言的過程。但電影改編並不是簡單照搬復原,而是要在忠於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這樣才能獲得成功。為數眾多的英美兒童文學的電影改編就是通過這種方式被搬上大銀幕,引起了轟動。首先,敘事內容的轉換是英美經典兒童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的重要手段。電影和兒童文學都是典型的敘事性藝術,以講述故事作為自己的敘事基礎,這種共通的特點為把文學改編成電影提供了可能。刪增與改動是電影改編的主要手段,是把文學轉化為電影的必經之路。[2]以經典童話故事《灰姑娘》的電影改編為例。灰姑娘的故事在歐洲流傳久遠,很多電影製作者都對這個童話進行過改編,其中影響較大的是迪士尼推出的《仙履奇緣》三部曲,即《仙履奇緣》《美夢成真》和《時間魔法》。1950年上映的動畫影片《仙履奇緣》基本上延續了原著的敘事模式,講述了處境悽慘的灰姑娘在神仙教母的幫助下成功地參加了王子舉辦的舞會,並最終獲得幸福的故事。除此之外,影片也保留了小說中的經典元素,如水晶鞋、南瓜車、魔法等,這體現了影片對原著繼承的一面。但灰姑娘的故事內容相對簡單,無法滿足電影74分鐘的片長要求,於是在改編的過程中,電影增加貓鼠追逐等情節,豐富了影片的敘事內容。而《美夢成真》和《時間魔法》作為續作,它們對灰姑娘的故事則進行了全新的演繹。2002年推出的這部《美夢成真》由三個故事連綴而成,講述了灰姑娘成為王妃後的生活。身為王妃的灰姑娘無法適應自己的新身份,這令她感到十分難過。在經歷了掙扎與糾結、痛苦與迷茫之後,灰姑娘終於意識到了只有做回自己,這樣的生活才會完美。2007年的《時間魔法》講述了繼母利用魔法將灰姑娘打回原形,但堅強的灰姑娘通過自己的努力打敗了邪惡的繼母,重獲屬於自己的幸福。由這三部影片可以看出,它們都以灰姑娘的故事作為敘事基礎,同時又根據影片需要進行了改編,將灰姑娘的故事進行了全新的演繹,令人眼前一亮。其次,在改編的過程中對人物形象進行重新塑造,這是電影改編的另一策略。英美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為電影改編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同時它們也通過電影的傳播而煥發著新的生機與活力。在電影史上,為數眾多的英美兒童文學都被改編成電影,如《查理與巧克力工廠》《精靈鼠小弟》《冰雪奇緣》《馴龍高手》等。這些影片在忠於原著的基礎上,對人物形象進行了重新塑造,這大大增強了電影的藝術表現力。在蒂姆•伯頓執導的影片《愛麗絲夢遊仙境》中,導演對女主人公愛麗絲這一形象的刻畫可謂用心良苦。這部影片是根據英國童話大師劉易斯•卡羅爾的兩部兒童作品———《愛麗絲漫遊仙境》和《愛麗絲鏡中奇遇記》改編而來的。電影通過愛麗絲掉進兔子洞展開敘事,講述了她在仙境的種種遭遇。在愛麗絲形象的塑造上,影片與小說相比大有不同。小說中的愛麗絲還是一個孩子,對未知世界充滿了無盡的幻想,天真活潑;而電影中的愛麗絲是一個19歲的少女,遇到事情有著自己的看法。小說對於愛麗絲形象的刻畫較為單薄,沒用凸顯出人物在經歷困難後的心理變化;而電影則通過愛麗絲擊敗紅皇后、解救瘋帽子、大戰惡龍等情節細膩地表現了愛麗絲內心的波動與選擇,由此將一個豐滿、立體的人物呈現在觀眾眼前。

  二、改編效果

  將經典的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是目前電影創作的主要手段,是溝通電影與文學的紐帶。一般來說,電影與兒童文學屬於不同的藝術形式,有著各自的創作規律與特點,這就決定了將兒童文學轉換成電影是一項複雜的工程。因此,在對文學進行改編的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在文學基礎上進行改編的電影作品無論是在敘事節奏上,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抑或是故事情節方面,都與原著不盡相同。首先,根據兒童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在敘事節奏上更顯緊湊。文學與電影畢竟存在著不同:文學作品可以用洋洋灑灑的幾十萬字來講述故事,但電影需要在有限的時間裡通過激烈的戲劇衝突、明快的敘事節奏來完成敘事,以此來吸引觀眾的目光。因此,改編自文學作品的影片與原著相比會呈現出極大的不同之處,這突出地表現在敘事節奏上。兒童文學以兒童作為閱讀主體,多以平鋪直敘的單線敘事為主,故事情節相對簡單,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並不激烈,這符合兒童的認知能力和接受水平。[3]但是電影在受眾群體的定位上並不侷限在某一個群體,這影響著電影的改編策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飽滿立體的人物形象、引人入勝的懸念設定是電影改編的主要特徵,呈現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根據同名兒童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夏洛的網》在清新自然的鏡頭語言下,講述了小豬威爾伯與蜘蛛夏洛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電影為了使敘事更加緊湊、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於是在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改動。如刪減了夏日、家庭談話、蟋蟀等章節,增加了老鼠、蜘蛛、烏鴉等動物的戲份。這樣的改編策略使得整部影片的故事情節更加流暢、緊湊,給人一種一氣呵成的感覺。其次,從文字到電影的改編效果還體現在敘事主題的繼承與深化上。在英美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中,讚美人性的善良與美好是其主要的敘事內容。如《夏洛的網》中對純真友誼的歌頌、《動物農莊》中對動物反抗精神的讚美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樣,以這些文學作品為藍本改編而成的電影在主題思想上也體現著明顯的繼承性。但是兒童文學以通俗易懂為主,這必然會影響作品的思想表達深度,給人一種淺顯、簡單的感覺。因此,電影製作者在進行改編的過程中,會通過各種方式深化原著的主旨,以影片《愛麗絲夢遊仙境》為例。電影突破了原著的故事情節,在二元對立的敘事模式下,講述了主人公愛麗絲的成長曆程。電影延續著小說中愛麗絲對自我身份的尋找與確認這一主題,“我是誰”成為困擾愛麗絲的一個難題。除此之外,影片還深化了電影的主題,將成長的主題融入愛麗絲尋找自我的過程中,這樣的處理使電影更耐人回味。從表面上看,愛麗絲在仙境所做的一切是命中註定,因為“預言書”中早有記載。但是,影片著重刻畫了愛麗絲在遭遇困難時候的點滴成長軌跡。當她回到現實世界,勇敢地拒絕了豪門公子的求婚時,一個獨立自信的女性人格由此樹立。

  三、影像表達

  在電影發展史上,湧現的許多經典兒童影片都是由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改編為電影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同時文學作品也通過改編煥發了新的生機。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它主要藉助文字來描繪形象,留給讀者巨大的想象空間;而作為直觀藝術的電影則是通過鏡頭語言來表情達意。改編成為溝通文學與電影之間的橋樑,實現了兩者之間的轉化。從文字到影像,改編電影賦予了原著新的生命。首先,根據英美經典兒童文學改編的電影直觀地呈現了原著的空間場景。從文學到電影的改編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其中包括敘事內容的改造、人物形象的重塑、環境場景的選擇等。或唯美、或壯觀的場景環境為人物活動提供了空間場所,成為刻畫人物心理、渲染氛圍的重要手段,因此也成為電影改編者關注的重點。2010年夢工廠推出的系列影片《馴龍高手》改編自葛蕾熙達•柯維爾的同名兒童文學作品,講述了維京少年希卡普成長為一個英雄的傳奇故事。影片開始就是一場激烈的人龍大戰的場面:噴射火焰的凶猛巨龍、四處逃跑的維京居民、英勇奮戰的屠龍勇士……整個博克島陷入一片慌亂之中。電影通過刻畫如此激烈的戰爭場面,凸顯了人類與惡龍之間勢不兩立的生存狀態。在村落居民的心中,龍是邪惡、可怕的生物。因此,“格殺勿論”成為每個村民心中的基本信條,但這之中不包括希卡普。少年希卡普也曾想通過屠龍行為向父親證明自己的能力,也想肩負起保衛家園的重任。但當一條受傷的夜煞擺在他眼前時,他猶豫了,最終他選擇放走夜煞。在接下來與夜煞的相處中,他漸漸發現龍並沒有人們所描述的那麼可怕。影片通過場景的呈現,描繪了一幅人龍和諧相處的感人畫面。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巨龍巢穴的視覺呈現:在霧氣繚繞的畫面中,成群的龍飛進了一個漆黑的山洞,將捕獲的食物投到深淵之中。電影以鬼魅的紅色、陰冷的黑色作為主色調來表現空間環境,營造了一種陰森、恐怖的氛圍。其次,改編電影的影像表達還體現在影像風格方面。文學作品是電影素材的重要來源之一,為電影的發展注入活力。改編電影主要通過把大量的文學語言轉化為流動、直觀的畫面呈現在觀眾眼前,進而實現兩種藝術之間的轉換。但是不同的導演因為個人風格的不同,他們拍攝出的電影也具有鮮明的個人色彩,這在英美兒童文學的電影改編中自然也不例外。例如,鬼才導演蒂姆•伯頓在拍攝電影時就常常將哥特元素融入其中,這在《剪刀手愛德華》《殭屍新娘》等諸多影片中都有體現。在改編電影《愛麗絲夢遊仙境》中,蒂姆•伯頓同樣以他所擅長的哥特手法進行拍攝,展現了導演獨特的藝術創造力。[4]掉入兔子洞的愛麗絲來到了仙境,跟隨她的腳步觀眾看到了神祕的古堡、陰森的墓地、恐怖的森林……導演用哥特元素裝飾畫面,營造了一個充滿神祕氣息的童話世界,令人大飽眼福。而在系列影片《霍位元人》中,彼得•傑克遜則用氣勢恢巨集的場景、如夢如幻的色彩、靈活多變的鏡頭打造了一個與眾不同的魔幻世界。霍位元人比爾博•巴金斯原本生活在夏爾國,這裡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但是巫師甘道夫的到來卻打破了他平靜的生活,巴金斯由此展開了一系列充滿傳奇色彩的冒險旅程。在路途中,這支探險隊不僅看到了隱藏在森林深處的精靈王國、可怕的荒蠻之地,還遭到了半獸人軍隊的圍攻、惡龍史矛革的攻擊。在歷盡千辛萬苦之後,主人公巴金斯終於成為一位有擔當的霍位元人。作為影像時代下的“寵兒”,電影在誕生之初就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一方面,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為電影藝術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故事素材,成為電影創作的一個重要源泉。另一方面,電影憑藉其強大的視聽優勢將文學語言轉換成直觀的畫面,擴大了文學作品的影響力。《馴龍高手》《動物莊園》《納尼亞傳奇》等經典英美兒童文學的成功改編為電影藝術的蓬勃發展注入了動力,同時也為電影產業的發展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王泉根.論兒童文學的基本美學特徵[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2***.

  [2]呂媛.文學作品改編與電影內容生產[J].當代電影,2011***06***.

  [3]任巖.兒童文學歷險型敘事作品研究[D].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8.

  [4]苗國新.《愛麗絲夢遊仙境》———無法複製的哥特魅影[J].小說評論,2013***S2***.

  篇三

  《 高校兒童文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

  摘要:兒童文學是兒童成長的精神食糧,在兒童的發展和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在高校的課程設定中,它卻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伴隨著新世紀的到來,面對檢視傳媒的迅速崛起與飛速發展,兒童文學教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尷尬局面,傳統的教材與教法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它對文學教育的衝擊,使我們不得不正視來自影像化時代的挑戰。本文針對高等師範院校兒童文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做出了一系列分析,並試圖提供一些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的建議。

  關鍵詞:影像文化;兒童文學課程;改革與實踐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確立,社會的價值觀念實現了由崇尚精神完善到崇尚物質實惠的轉化,這使得人文學科遭遇冷落的同時也失去了其在80年代的轟動效應,逐步走向邊緣化。伴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中國文學慢慢出現了諸多新的質素,現代傳媒電視、電影、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形成了一種以影像為主的新的文化環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審美價值和趣味。影像文化逐漸成為時代文化的主流,對當下高等教育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兒童文學的教學也不例外。在課程的講授過程中,教師慣性地採用與其他學科相似的教法教學,更多地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兒童文學對童心童趣的召喚,使得大部分學生嚴重缺乏學習的熱情和興趣。而文學主要“是關涉人之為人的理念的灌輸和教育,它並不教給學生具體的謀生技能,但它使接受教育者視野更加開放,心理更加健全,感情更加豐富,對自我的認識更加清晰”[1]。基於這樣的教學目的,面對傳統的桎梏與困境,影像文化語境中兒童文學教學的改革與實踐顯得十分迫切。

  一、兒童文學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在兒童成長髮育過程中,好的兒童文學作品對他們思想品德的培養、心靈感情的陶冶、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提高都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和作用。而作為培養未來教師的搖籃,高等師範院校開設兒童文學的相關課程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兒童文學是教師知識結構中的必備素養。回望人類漫長的思想史和教育史,我們發現盧梭、弗洛伊德、皮亞傑這些對人類認識自身作出了卓越貢獻的人,都曾將兒童作為思考或研究的重點。而當我們再次回顧中國師範教育、語文教育的歷史時,卻清楚地看到,具有這種多元功能的兒童文學卻又往往是與師範教育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在我國高等院校尤其是師範院校,學生畢業後主要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工作性質決定了他們今後接觸最多的將是少年兒童,學習該課程對他們今後的工作將有很大的幫助。其次,兒童文學本身是語文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20世紀最初的20年裡,中國的兒童教育學習歐美的模式,由封建私塾向現代學校轉型,“四書五經”等儒學經典以及《三字經》《神童詩》《幼學瓊林》等蒙學教材被兒童文學所取代。我國語文教育經過漫長而悠遠的改革後,兒童文學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主體內容,是當代語文教育的主流素材。據統計,現行六年制小學語文教材中80%以上的課文屬於兒童文學作品,其體裁包括兒童詩、兒童散文、童話、寓言等。《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中曾明確要求,語文教學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絡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2]。語文課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而兒童文學又因其個性品質屬於兒童這一特徵,決定了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位置,並扮演著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

  二、兒童文學課程的教學現狀

  近年來,雖然很多經典的兒童文學文字被改編成為各種影視作品,但是卻很難在大學的課堂上找到它們的蹤影。無論是課程設定還是教材使用、教學方法都依然彰顯著文學課堂教學“古老的藝術魅力”。首先,從課程設定上看,我國兒童文學的地位並沒得到應有的重視。高校兒童文學教學始於新中國成立初期,其課程的開設主要針對師範院校的部分文科專業,理科專業的學生想要接觸與該課程相關的知識,往往只有通過選修課的形式來完成。而在一些綜合性的大學,雖然也有相關的專題課,但是與不同專業的專業課相比就更加相形見絀。我們都知道兒童文學是專為兒童創作,並且適於兒童閱讀和欣賞的文學,它是兒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具備一定的兒童文學知識將是瞭解孩子、教育孩子的關鍵。但是據統計,目前從事小學教學的教師中卻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兒童文學”為何物,他們不瞭解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更談不上如何向學生推薦相關作品,在他們的知識體系中,根本就沒有兒童文學的概念。這種情況下如果不給兒童文學以相應的學科定位,其教學和研究是難以振興的。因此,高等師範院校在相關專業的課程設定中,就不能忽視該課程的開設。其次,在教材使用上,明顯呈現出單一、不完善的情況。現今我們普遍使用的教材是山東文藝出版社和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兒童文學教程》,這兩部著作都論及了兒童文學的相關理論,且分章節選取了各類體裁的經典文字進行賞析。然而,文學創作總是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人們現時的思想和觀念。尤其到了現代,影像媒介作為資訊承載和傳播的工具在文學活動中所佔地位越來越重要,與傳統媒介相比,網路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學傳播方式其優勢更是顯而易見。在新媒介影響下,文學顯示了其無功利性的本質,實現了心靈和精神的自由表達。而兒童文學的教材在使用上也應該順應這一變化,不應該再拘泥於對傳統教材的堅守。最後,在教學方法上,嚴重缺乏創新性。目前高等師範院校兒童文學的教學多沿用“滿堂灌”的方式,普遍缺乏實踐性和操作性。教師“往往更喜歡相信一系列本土的尤其是西方的巨集大理論體系,喜歡建構一個個的知識論視野,但是文學中固有的智慧、感性、經驗、個性、想像力、道德感、原創力、審美意識、生命理想、生存世界……卻都可能在我們所建構的知識體系和學院化的制度中日漸喪失。於是我們的課堂上往往充斥著乾燥的說教,充斥著抽乾了文學感性的空洞‘話語’”[3]。他們長期徘徊在對作品情節及主題的解讀和講授之中,重說教,輕審美,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受到嚴重忽視,更談不上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兒童文學課程的改革與實踐

  1.調整教學內容

  課程的教學內容就是教師在講授中應該教些什麼的問題。既然兒童文學已然成為高等師範院校的一門課程,那它就應該是一個“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4]。但與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立足於成人的文學接受、審美識見及價值判斷來對文學現象進行理論研究不同,兒童文學是以其獨特的接受者———兒童為基點建構的一門學科。這就意味著“兒童本位”應當是兒童文學認識的根本出發點與歸宿。作為中國兒童文學建設的闢荒者,周作人在《兒童的文學》中指出兒童“是完全的個人,有他自己的內外兩面的生活”後,以兒童的年齡為基礎,對適合兒童接受的文體及其具體做法進行了分類解說。我國第一部兒童文學教材《兒童文學概論》更是從兒童文學的性質、兒童對文學的需要等方面著手詳細介紹了該課程所涵蓋的內容。可以說,上述文章與論著都是重論輕史、以論為本的,這就天然地給中國兒童文學課程建設的傾向與側重以無可避免的影響。就現在通行的兒童文學教材來看,多將兒童文學的基本原理作為兒童文學課程內容的主要部分。雖然,在兒童文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作品的欣賞和理解離不開兒童文學理論的指導,但在影像文化傳播迅猛的今天,如果再一味停留於理論的闡釋,也無法實現兒童文學理論與文字的合理接軌。所以,只有調整教學內容,才能幫助學生全面深入地領略兒童文學給靈魂帶來的豐富與愉悅。

  2.變革教學方法

  教學是指導學生學習的一種活動,教師不僅運用適當的技巧去刺激、鼓勵、指導學生的思考和主動學習,也應根據學生學習興趣的需要、能力和教材的內容甚至教學的環境等來決定採用的教學方法。而兒童文學的教學方法又與其他文學作品的教學方法有著很大的差異性,這種差異主要來自兒童文學的特殊性,即極富兒童情趣。有無兒童情趣,是區別兒童文學與成人文學的最重要的標準。兒童文學在內容和形式上,與成人文學有著很大的區別,不同體裁的兒童文學在教學方法上也應表現出相應的不同。長期以來,在高校兒童文學教學過程中,由於教學物件多是成年人,教師常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重理論講解,輕實踐體悟,忽略了兒童文學應有的童趣和快樂,未能真正達到應有的效果。因此,為了更好地實現兒童文學的價值,我們就必須變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努力注意提高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再以本為本進行分析,而是要讓學生進行自主性的吟唱或者創作,在參與的過程中讓他們體味其中的兒童情趣,這樣才能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3.完善教學手段

  作為師範院校的兒童文學教師,應該以一顆未泯的童心來進行教學。馬克思說:“眼睛對物件的感覺不同於耳朵,眼睛的物件不同於耳朵的物件。”因此,要善於營造與兒童文學相呼應的審美氛圍,讓學生在重溫童年美好時光的同時,喚起愛心。當傳統的教學手段顯得有些枯燥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形式來完善自己的教學過程。多媒體不僅能夠提供逼真可感的聲音、色彩鮮明的形象和充滿動感的畫面,還可以通過一種直觀性感受的傳遞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從而增大教學容量,豐富教學形式。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充分利用這種技術,播放一些經典的兒童劇和優秀故事,讓學生多角度感受兒童文學的魅力。面對檢視傳媒的迅速崛起與飛速發展,兒童文學的課程教學也面臨著一定的尷尬。對於該課程的改革與建設將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過程,不僅需要高等師範院校的努力,同時也需要全社會的關心、支援、參與。

  參考文獻:

  [1]陳思和.為什麼要對青少年進行文學教育[J].小作家選刊,2007,***4***.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3]吳曉東.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學教育[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69.

  [4]辭海編輯部.辭海[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