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音樂成品畢業論文

  音樂論文的寫作是將作者對音樂領域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科學研究的成果加以系統化、理論化、書面化的過程。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民族音樂學視角下儀式音樂的探索

  【摘 要】民族音樂學在國內近幾年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其方法論的創新與實踐方面。儀式音樂是民族音樂學研究中比較重要的課題,我們在研究儀式音樂的相關問題時,不應該僅僅侷限於音樂本體的角度,而是在儀式音樂的研究過程中,結合其它學科的研究方法,找尋新的研究視角,進而發現儀式音樂更加多元化的學術價值。筆者通過對於民族音樂學相關問題的研究分析,對該視角下儀式音樂的研究做了相關的探索。

  【關鍵詞】民族音樂學;儀式音樂;傳統音樂;多元文化

  我國近些年才開始增多了對儀式音樂的相關研究,儀式音樂在不同的地域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將這些統一歸類,用民族音樂學的視角來研究儀式音樂,具有一定的學術優勢。隨著人們對儀式音樂的瞭解,更多與之相關的理論研究也在原有基礎理論框架的基礎上得到了極大地豐富。在民族音樂學視角下對儀式音樂的探索與研究具有非常高的學術價值。

  我國學界內致力於研究各民族傳統音樂的音樂理論工作者,在原有“民族民間音樂研究”、“民族音樂研究”等相關課題研究成果積累的基礎上,參考了國外民族音樂學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本土各民族音樂的實際與相關實踐,進行了一系列具有學術價值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為該課題的深入研究創造了良好的學術環境。隨著民族音樂學的發展,與之相關的學科、視角等方法論都受到了相關學者的重視,這些研究成果也在被不斷地檢驗與使用。

  一、儀式音樂的多元化發展

  儀式音樂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的產生有賴於一定的社會文化,我國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也使得不同地域都擁有各自的儀式音樂,其藝術內涵與文化價值也不斷被人們所瞭解。儀式音樂在集體性的祭祀活動或者慶典中用得比較多。雖然不同的儀式音樂在表演的過程中,音樂本體各方面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但它們同樣都代表了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儀式音樂所承載的除了歷史文化,還有鄉土文化和民族文化,這些都是需要我們繼續深入瞭解與挖掘的。

  鄉土文化在我國社會歷史發展程序中是至關重要的,我國的文化形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以鄉土文化為主的。因此我們可以說,我國的儀式音樂也是一部鄉土文化的載體。除此之外,儀式音樂還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存在於人們日常的生活中。在儀式中甚至可以體現出人民大眾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鄉土文化中的儀式音樂一般形式都比較簡單,所使用的樂器也是比較大眾的樂器。比如,各地區都普遍存在求雨儀式,各地求雨時所使用的樂器也都是比較具有當地地方特色的,如陝西的求雨儀式中所使用的就是比較具有陝北特色的腰鼓,再將求雨的願望作成詞,填入秦腔的曲調之中。除此之外,一些喪葬儀式中也會帶有濃郁的地方特點,這與當地的鄉土文化是息息相關的。

  民族文化的傳承是在不斷髮展中逐漸繼承的,我國古代的思想教化就一直在傳承的過程中影響著我們。使我們在此影響下接受並且認同這一傳統的文化模式。歷史在不斷推進,民族文化也在不斷傳承。究其發展的軌跡,我們同樣可以在儀式音樂中找到相關的線索。因為某些儀式音樂的誕生正是因為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產物,而且這些儀式音樂中,大部分都表達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祝願與嚮往。儀式音樂在表演時也多是人們合唱的形式。

  歷史文化可以說是最具有原始意義的儀式音樂,也是儀式音樂傳承至今的最佳載體。某些儀式音樂中可以反映人們最初的一些生活方式,人們通過這樣的儀式音樂來表達自己對於先人的崇敬之情。比如,在相關的祭祖類儀式音樂中,音樂風格整體上比較莊嚴、肅穆,中間會不同程度地採用具有古代特點的音律,人們可以根據其音響色彩的特點,找尋先人留存於儀式音樂中的生活軌跡。絕大多數的儀式音樂是在潛移默化地通過比較程式化的方式面向聽眾,讓我們瞭解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這正是儀式音樂的魅力所在。

  二、當代文化的儀式認同

  儀式音樂同樣也是在進行情感表達,尤其是針對儀式音樂中的參與者。我們把不同的儀式音樂類歸到合適的文化語境下,就可以找到相關的辨認依據來幫我們辨析其正確的文化語境。在我國現存的儀式音樂中,不同的儀式音樂在表演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曾有相關學者表達,我們對於儀式音樂的曲式與準確音調以及表演風格尚未有準確的辨析方法。此外,還是因為地域審美的區別,除了文化方面的傳承意義,儀式音樂同樣承擔著審美的使命。在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方法中,我們將研究音樂事物中的物件分為“局內人”與“局外人”。當儀式音樂中的“局內人”對該儀式音樂所附屬的地域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進行相關的學術構建,這是需要我們認真分析的。

  首先,地域認知,在我國,不同地域存在著不同的儀式音樂,同屬喪葬儀式的音樂,我國北方與南方地區的表演形式卻是完全不同的。在北方,該類儀式音樂的伴奏一般採用嗩吶、鑼鼓等吹打樂器演奏,在南方地區,除這些樂器外還有蘇大號、鑔等,究其原因,正是因為兩地的文化積澱存在差異,所以,儀式音樂也會受到影響。北方的喪葬音樂主要表達喪失親友的人的悲傷之情,整體風格比較渾厚豪放;南方地區則主要是通過喪葬儀式音樂表達對故去親友的懷念之情。如果我們對於地域間文化與風俗沒有一定的瞭解,那對該地區的儀式音樂也就沒有那麼多的心理認同了。

  其次,儀式音樂參與者身份鑑定。一般儀式音樂的參與者,不僅自身對於該儀式音樂有自己的心理認同感,還向“局外人”講述自己的精神信仰。此時,儀式音樂的娛樂性就顯得微不足道,通過這一方式,參與者的文化身份得到認同。而且儀式音樂所具有的獨特的高辨識度,更有助於我們瞭解民族文化的構成。若我們並非是儀式音樂中的直接參與者,對於該儀式音樂中所包含的更深層次的文化體驗是無法體會到的。所以,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我們對某一儀式音樂的認同也就代表我們對其文化階層的認同。因此,我們對其身份的鑑定尤為重要。

  三、儀式音樂在民族音樂學視角下的體驗

  不同的儀式音樂其創作出發點肯定也是不同的,創作完成後將其客觀化地轉變為一種表演方式。對於“局外人”來說,音樂中情緒的宣洩與情感的表達都是他們集體處於一種缺乏理性分析的狀態。儀式音樂中對人類最原始的情緒與情感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出來。根據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積澱等不同的因素,儀式音樂使個性迥異的個體通過共同的價值觀運用相同的程式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呈現在人們眼前。通過某些特定的儀式來規範人們的音樂行為,這是儀式音樂隱性功能之所在,也是其文化內涵價值所在。

  此外,儀式音樂的表演過程,使得參與者可以將心中被壓抑的情感在表演過程中找到合適的途徑宣洩出來。儀式音樂對於參與者來講相當於一個大熔爐,將他們的個性逐漸收起來,將不同個體之間的個性釋放出來。這樣的感受,可以有助於參與者對自我價值實現的肯定。這也是我們運用民族音樂學的研究視角來看待我國儀式音樂的重要原因。

  民族音樂學視角下儀式音樂的相關探索,旨在運用多個學科知識與相關方法論意義,並將其交叉、融匯,用一個全新的文化視角來看待我國的儀式音樂。這也是我國學術界一次寶貴的理論研究經驗。從民族音樂學的角度來研究儀式音樂,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挖掘儀式音樂的人文內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在儀式音樂的多元化背景下理解儀式音樂。

  參考文獻:

  [1]王耀華.中國音樂的跨文化比較研究[J].中國音樂學,1993,1:12-16.

  [2]薛藝兵.神聖的娛樂:中國民間祭祀儀式及其音樂的人類學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3]曹本治.思想行為:儀式中音聲的研究[J].音樂藝術,200603.

  [4]左志堅.論儀式音樂功能的雙重性[J].民族民間音樂研究,201104.

  篇2

  音樂劇成品劇目教學中的思考

  音樂劇人才培養與教學實踐,在中央戲劇學院已經施行了近20年,不可謂不長,也不可謂不短。鑑於培養模式不斷探索與創新的精神,以及由此而取得的成果,使中央戲劇學院被授予成為中國唯一的音樂劇表演教學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驗區。

  中央戲劇學院之所以有了這樣的稱謂,是因為從教學伊始,學院就注重教學與實踐的結合,學院清楚音樂劇的屬性――商業創作。因此,在教學中始終把握在認識且駕馭音樂劇藝術規律的同時,注重對音樂劇創作、市場運作管理人才的培養。

  近幾年來,創新實驗區又恰逢國內與國際環境的雙重優越條件。其一,隨著黨的提出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藝術院校的教學改革也在不斷深入,音樂劇教學即在這種良性的環境中,逐步向建立一條產業化與教學研究為一體的教學模式邁進;其二,臨近我國的韓國音樂劇市場突飛猛進,首爾已經成為繼美國紐約、英國倫敦西區、德國漢堡之後的第四大音樂劇城市。這些有力的條件,對學院的教學產生了不小的刺激推動作用,為學院最終實現將創作作品推向社會、服務社會,為國內外音樂劇演出市場輸送大量優秀導表演人才、舞臺管理人才的教學目標邁進。

  一、表演劇目教學中的基本問題

  音樂劇表演教師最主要的任務是表演教學中,通過音樂劇片段到成品的教學,培養適應音樂劇產業化發展的優秀音樂劇人才。

  音樂劇成品劇目大戲教學應以各門專業課的教學為基礎,逐步解決臺詞課和聲樂課中的矯正口音、氣息和發聲、咬字和吐字歸音;視唱練耳課中的識譜能力和音準;形體課中的體能和舞蹈技術及芭蕾與爵士舞的基礎訓練;表演課中的天性解放、創作素質訓練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型別各種題材的音樂劇片段來錘鍊和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音樂劇成品劇目教學旨在培養音樂劇表演專業學生完整全面地接觸音樂劇劇本,通過實踐最終完成全劇創作及演出。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們的綜合能力的培養,解決如何運用聲樂、形體、臺詞和戲劇表演,配合舞臺美術的燈,服,道,效,化以及多媒體等綜合手段來表現劇中矛盾衝突、故事發展,以塑造出鮮活生動的舞臺人物形象,來展示出人物真誠的內心情感世界。教師在排練過程中及時發現、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學習音樂劇的創作規律和創作方法,共同探索音樂劇特有的表演技巧,歌與舞、臺詞與歌唱轉換等的技巧,使他們初步駕馭音樂劇中的各種人物,而此時音樂劇的商業化和市場化的屬性對演員將會是極大的挑戰。

  下面我將圍繞幾個方面的問題,談一下自己的心得與感想。

  一劇本選擇

  在成品劇目教學大戲的最初,應清醒地認識畢業大戲就是一道通向社會的大門,它可以檢驗通過我們的教學是否培養出了在社會有創造力和競爭力的演員,這些演員是否能被社會認可。因此,務必要根據每班的學生特點來選取適合的劇目型別。即在音樂劇片段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的選擇不同型別劇目去發現和培養學生們的能力,才能正確選取與他們本質最接近,最能輕鬆駕馭的作品。

  2013年年底,我們選擇了適合當屆學生的百老匯經典音樂劇《拜訪森林》。該劇是美國概念音樂劇詞曲創作大師桑德海姆的經典之作。其一,這部音樂劇採用四個很著名的格林童話《大灰狼和小紅帽》、《灰姑娘》、《傑克和魔豆》、《長髮姑娘》的人物和基本情節,把這些本來毫無關係的人物,用《麵包師和巫婆的故事》中麵包師找來破掉巫婆詛咒的四件東西連串在一起,構成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原本互不相干的人物,在作者巧妙的安排下,共同走進一個新的故事,又非常巧妙的運用帶有諷刺喜劇色彩的手法,繪製了一幅"成年人的童畫故事,使它具有了很好的觀賞基礎;其二,在音樂上,劇中充分融合臺詞和歌詞,使得臺詞體現出說唱歌曲特色。歌曲中包含大量角色的內心活動;其三,人物形象較為豐滿,有眾多角色可以給演員塑造,使全班同學都有鍛鍊與展示的機會,與那些主要人物十分突出的名劇相比,這更適合作為教學演出劇目,同時它又是在音樂演唱和表現上有一定難度的作品,以促使學生更向上攀登。

  二劇本分析

  分析劇本是表演創作的基礎。在分析劇本之前應收集大量相關資料,之後才進入到研究理解的階段。在閱讀分析劇本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開發了學生的判斷力、思考力,聯想力,培養了創作思維能力。正確分析劇本,首先要理清劇本的思想立意,時代背景,規定情境,中心事件,矛盾衝突,貫穿行動,最高任務,以及風格體裁;之後要把每個登場人物掰開揉碎,詳細地寫出扮演角色的小傳即人物內外部的性格特徵、思想感情、行動的發展線索等,以及人物在全劇中的位置、與他人的關係等。其中,對人物的內外性格特徵及其行為方式的展現,人物的內心慾望和思想情感等是分析的關鍵。同時老師要根據他們各人的氣質,特長給予恰當的角色。而作為《拜訪森林》這個劇目是有一定難度的,它有深邃的主題,不是一個簡單的,蹦蹦跳跳的兒童劇,這更需要演員更深刻的理解和表現力,以便步入社會時,能適應市場的需求。

  三音樂分析

  做好音樂劇的音樂分析,學生需要準確把握全劇音樂結構和風格,同時找到抒發思想感情的支撐點,即找到歌唱方式與臺詞的對接,並通過真實的舞臺行動外化出內心的真實行動。分析音樂的最終結果,既能使學生們根據角色的特點把握演唱風格,又能使學生隨著音樂風格的變化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

  音樂分析的過程,能夠幫助學生在沒有音樂與節拍的情況下,處理好全劇的表演節奏。因為處理好有音樂節奏和無音樂節奏與表演節奏三者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它是掌握音樂劇表演節奏的關鍵。音樂節奏限定表演節奏,無音樂節奏也限定表演節奏,演員始終都會在有音樂的環境下和無音樂的壞境下,嚴格遵守在節奏中歌唱、表演、舞蹈。

  在演唱方面,音樂劇的演唱一般採用胸聲唱法,也就是我們知道的真聲唱法。在加強中低音區訓練的同時,加強胸腔共鳴能力,以便更好地用更自然的聲音與觀眾產生和諧的共鳴。聲樂基礎教學和成品劇目演唱教學應該是各司其職的。可以這樣理解,一個優秀的聲樂老師不一定能夠勝任劇目課的教學。劇目演唱的前提,是對全劇及角色本身有深刻的理解,因為音樂劇的演唱不是一首歌曲,而是在講述發自內心的獨白,最重要是要推動劇情的發展。因此,演唱訓練應該加強音樂理論、樂理、和聲、視唱練耳,特別是重唱和合唱。其中,合唱和重唱部分是我們的薄弱環節,必須加強加大訓練力度。   正因為音樂是一種訴諸於感情的藝術,所以劇中的主要歌曲往往會被人們傳唱,隨之,這部劇就會被人們所期待,所喜愛。因此,對音樂的掌控,常是音樂劇獲得市場成功的關鍵。

  四形體分析

  通過教學使學生們認識到音樂劇的形體表達不是簡單地跳一段舞,或者劇中舞蹈有風格和技巧就足夠了。音樂劇的舞蹈部擔當著多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是敘事性,它的作用是推動劇情向前發展的;其次是表現性,舞蹈應體現人物的形象與個性。因此,教師要在完全解決學生們的舞蹈節奏、動作、風格、技術、排程之後,幫助同學們自由的塑造出有個性、有情感變化立體的人物,並在展現人物中推動劇情發展。學生們能認識、創造音樂劇形體語言和是非常必要的。在幫助同學們掌握芭蕾舞、踢踏舞、爵士舞,街舞,現代舞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舞等舞蹈元素的基礎上,瞭解舞臺上的每一個空間,甚至每一個道具佈景與舞蹈的融合,展示出有生命力的形體語言。

  尤其在當今人們對形體和舞蹈的欣賞與渴求大大超越往昔,有特點的形體設計和舞蹈安排會更加激發觀眾的欣賞熱情,是市場繁榮中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

  五音樂劇演員的特殊性

  首先,挑選演員是至關重要的。成品劇目教學中,演員的體能、演技、唱功等方面會受到嚴格的高水準的考驗,因此,挑選演員成為了保障演出成功的最關鍵要素。音樂劇演員需要有強烈的團隊意識,一旦被選中角色,哪怕是最小的角色,都需要有超強的自我控制能力,耐得住誘惑,為了維持體重要能夠控制飲食,為了角色形象不能改變自己的造型等等,一切都要以服務角色為出發點。

  一旦走入社會成為職業音樂劇演員,他們需要有超強的競爭力和承受力,因為他們將面臨可能只是B角、替補和超級替補演員熟知所有演員的行為動作,發生突發情況時,可替代場上的任何一名角色的身份。因此樹立和培養團隊合作的意識與精神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超級替補演員,更要有極高的敬業奉獻精神。音樂劇一經商業製作,每個演員分工細緻、明確,各個崗位彼此合作、配合,才能使整個劇目獲得藝術及市場的成功。

  二、成品劇目教學中的全域性觀念

  在成品表演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樹立學生的全域性觀念,培養與舞美、燈光、音響、化妝、道具、服裝、宣傳、劇場前後臺等各職能的高度配合能力。尤其強調學生在演出中完全服從舞臺監督指揮。

  如果給舞臺監督一個定位的話,恐怕沒有比“全才”這個詞最合適的了。一旦演出開始,臺前幕後便只能唯舞臺監督之命是從。他就是舞臺經理,全面掌握演出時舞臺上的一切變化。面對國內急缺舞臺監督人才的狀況,學院加強了這方面教學的力度,將藝術管理專業更名為戲劇管理專業就證明了這一點。

  一感受共同創作過程

  選定劇本《拜訪深林》之後,在老師的帶領與安排下,學生們便開始了共同創作過程。從翻譯劇本到填寫歌詞,從舞臺管理到市場宣傳,全部是由在校生共同承擔完成的。

  這一過程正是如今音樂劇商業製作的基本流程,選擇在校生的加入,是為了讓他們更早的適應當今市場的商業化製作。

  如負責舞臺監督的學生,根據導演的計劃,製作出非常周密的排練日程表,和各個部門溝通日程安排,並記錄演職員的出勤。在排練現場,每天記錄更改過的臺詞和歌詞、演員們的上下場路線、新增加的小道具等等,當演員們完成了舞臺上的創作任務之後,他們還要整理日誌,通過電子郵件發給所有的主創人員。十分辛勞認真。

  學生們共同努力,互相幫助,在排演的過程中,不僅增進了對自己專業的熱愛,而且增強了對不同專業方向學生的彼此敬意之情。尤其是對參加表演的同學們,對音樂劇職業演員的素養有了潛移默化的認識。他們不僅學會了表演,更學會了在充分理解人物的基礎上表演。這樣和諧的創作過程正是當今商業製作所需要的,各部門之間互幫互助,各司其職,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商演的圓滿成功。

  二完成角色到演員的再創造過程

  通過完成《拜訪深林》的成品教學,大大提高了學生們的藝術素養,拓寬了學生們的視野,提高了學生們想象力、創作力,培養了學生們作為一名合格職業音樂劇演員的職業道德,使他們更深入地瞭解到音樂劇的魅力,使他們更加深愛自己職業――音樂劇的發展道路,這與我們培養音樂劇高素質人才的初衷是吻合的。與此同時,學生們將這種熱愛與執著的精神又帶到了舞臺上,完成了舞臺人物的再創造,這時的他們已經知道,演出質量是保障票房的決勝法寶之一。當大幕拉開,正式公演的時候,我們欣喜地看到,同學們已經順利地通過了那扇從學校走向社會的大門,他們自己拉開了大幕,登上了舞臺,並完成了輝煌的表演。

  更重要的一點是,在排演中學會了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完成舞臺人物的再創造就是這種思維模式的具體應用,因此,排演《拜訪森林》是我們對於音樂劇商業化屬性的一次較為成功的嘗試,雖然在中文翻譯上還存有一定的不足,這也正是因為音樂劇目前在我國面臨的挑戰多,威脅多,但同時發展的機遇也多,在日後的不斷探索中,它必將升溫、發展、進而穩健的走向成熟,走向規範化發展的道路。

  三中文版的再創造

  我們十分希望能選一部中國的原創音樂劇作為畢業大戲,很可惜,供我們選擇的具有中國音樂劇原創標誌性的代表作品還未能出現,我們只好在西方具有“里程碑式”的作品中選擇,並不是“描紅”,而是做成中文版。但是,有一條準則是,要做成中文版就必然要在嚴格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再創造。

  再創造的前提是,增強表演成品教學中的版權意識,學習運作程式,包括購買版權。要發展音樂劇產業,首先要建立起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機制,要有智慧財產權的維權意識。這些對於探索中國音樂劇產業化的發展道路很有現實和戰略意義。國內戲劇界對於音樂劇這種後起之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藝術品種,可以通過中文版的形式,做更加細緻與深入的研究,我們相信,最終,中國藝術家、音樂劇同仁,將會遵循這種藝術應有的創作規律,以本民族的藝術財富為素材,創作出我們自己的音樂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