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師大漢語言文學自考論文

  畢業論文是大學生四年學習當中的最後一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課。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漢語言文學之追求與人的涵養問題分析

  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年年的歷史,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漢語言文學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東方的文化,對於人們的涵養的提高、思想意識以及行為方式的轉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漢語言文學直接體現了中國古代人的思想和智慧,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和五千年文明的結晶。對漢語言文學而言,其本質是追求真善美,具有現代的思想和意識。對於我國的教育而言,漢語言文學是其他學科的基礎,漢語作為我國的母語,在教育和科技創新上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有利於完善我國的教育體制,制定和落實教學計劃,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人才。

  一、漢語言文學之追求

  作為一門經歷了歷史沉澱的語言,漢語言文學具有著獨特的風格特徵形式。利用文字的方式將人類的想法表達出來,使其經歷了再創造的過程,從而得到昇華,擴充套件了人們的思想領域。這一點是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文學是一樣的。但是漢語言文學是世界文學中發展起點最古老同樣也是時間最長涉及方面最為全面的。漢語言文學只是在形式上和世界上其他的文學有一定的差別,但是二者的本質和主體還是一樣的,同樣追求的是真善美。

  ***一***漢語言文學對於真的追求

  所謂的真,筆者認為就是光明磊落,真實反映人心和社會,不做作也不做假。文學反映人心的方式往往是最直接的真實和熱烈的,矛盾衝突也是異常的明顯。在漢語言文學中所追求的真實,無論是作品的主人公還是文學作品的主體,所追求的都是一種本真,而這種本真分為內在的真和客觀的真兩個方面。

  1.內在的真說的是在文學作品中對於主要人物形象其心理的描寫和敘述。作者在進行寫作的時候追求的就是真,只有描寫的真實了,無論是好是壞,讀者都會喜歡去看,所以,作者在進行心理描寫的時候,無論人物的心理狀況是否是正確和符合邏輯的,都會真實的描寫出來,所謂的內在的真,主要便是說的作品中人物內心活動的真實性。

  2.客觀的真說的便是作者在進行文學作品創作的時候,一般都是有客觀的生活作為其依據的,主人翁在生活中也一般都有其原型。作者在創作文學作品的時候,對於人物的遭遇以及客觀存在的環境都必須真實的進行描寫。

  ***二***漢語言文學對於善的追求

  在這個社會上,善惡是相對的有善便有惡,一個人是善還是惡是和他的成長環境有關的。在進行文學作品創作的時候,作家要做的便是將其真實直觀的傳達出來,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惡的存在往往是為了襯托善的,想要烘托和歌頌的也往往是善,沒有哪一部作品是弘揚惡的。比如說在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中,艾斯梅拉達和加西莫多的善良就是靠那個道貌岸然的巴黎聖母院副主教來襯托的。在文學作品中,善和惡不是永遠都相伴著存在的,主題的不同表達方式也是不同的,有的是用善良來烘托善良,比如沈從文先生的中篇小說《邊城》這篇小說筆者讀過很多次,雖結局不好但人物都是非常的善良的,表現出了湘西的淳樸民風,通過善良來烘托了善良。雖然說,在文學作品中是可能存在所有人物都是十分善良的情況,但是所有人物都是惡的情況是不可能都存在的,因為無法通過所有的惡來傳達出善。

  ***三***漢語言文學中對於美的追求

  文學最外在便是表現的對於美的追求,文學對美的追求是本質的。而由於題材的不同,對美的追求表現也是有所差別的,比如說散文對於美的追求便是表現在其形散而魂不散上,而詩詞對於美的追求便是表現在押韻上面。文學的本質是對美的追求,主體的表現也是美的,比如《悲慘世界》就算是悲劇,表現出來的也是一種悲劇之美。

  二、漢語言文學之追求與人的涵養關係

  一個人的涵養如何,表現在外在的表現和內在的氣質兩個方面,並且涵養的表現和性質也是各不相同的。人進行修身養性也是追求真善美的,這和漢語言文學的追求是一致的,漢語言文學的追求在一定的程度上而言,也是包含了人對自身涵養的追求。

  ***一***漢語言文學對一個人的涵養形成有著指導作用

  一個人其自身的涵養是和生活環境和受教育程度有關的,屬於後天的養成。讀好的書,聽好的故事,都是好的涵養養成的辦法。人讀了一個好的故事,在以後遇到類似事情的時候便會考慮到書中的主人翁是如何做的,如此可見漢語言文學對於人的涵養的形成有著指導的作用。但是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遇到類似的事情的時候,不可能心無旁騖,執行的時候由於自身的一些原因或者是事情的不同也會存在著一定的瑕疵。世界上沒有那種完完全全只為別人利益而活的人,所以是不存在所謂的聖人的。聖人大多都是存在於作者的筆下,作為一種人們行為的標杆而存在。人們在對聖人模仿的時候也不可能是完完全全地做到的。漢語言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並且是十分優秀的世界文學的一個重要代表。其包含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和文明,是其中經過了歲月沉澱的精華,所以其對於涵養的養成是起著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的。

  ***二***漢語言文學對於人自身的涵養養成有著一定的修正作用

  漢語言文學可以對一個人的涵養起到十分重要的修正作用。由於文學中的人物性格各不相同,對於人的涵養養成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樣也就存在著消極的作用。文學弘揚的是真善美,所以能夠更好的讓人們分清好壞,從而對自身進行一定的反思,改掉不好的地方,提高自身的修養。此外文學還存在著一定的感染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面發展,對於以往存在的不好的方面進行一定的修正,從而提高自身的涵養。

  ***三***漢語言文學作品可以提高人們的涵養

  在我們進行文學閱讀的時候,往往讚揚的是好的方面,正面的人物形象,而唾棄的往往是其中的惡人。人們所追求的是好的東西,漢語言文學也是對真善美進行弘揚,所以人們在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自身涵養便會得到潛移默化的提高,直接影響到以後遇到事情的辦事方式和思考的思維,人的涵養大都是後天形成的,不是先天就存在的。所以一個人的涵養如何是和其接觸的事物生長的環境以及受教育的程度密切相關的,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人自身的涵養形成,所以,人們對漢語言文學的閱讀和追求有利於自身涵養的提高。

  三、結語

  漢語言文學的作品中,追求的往往是真善美,人們在進行文學作品閱讀的時候,接觸到的也往往是真善美,就算是有反面角色的存在,也往往是為了襯托正面角色,在潛移默化中便會直接影響到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直接影響到人們對於真善美的追求,由此可見漢語言文學和人的涵養要求是一致的,都是追求的真善美,所以漢語言文學對於人自身的涵養形成是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篇2

  淺談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現代文閱讀

  【摘要】漢語言文學現代文閱讀是語文綜合知識的載體,對學生和教師都是一種考驗;是漢語言文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將就漢語言文學現代文閱讀教學進行深入探討,以期為廣大漢語言文學教師提供一些有效的借鑑,推動初中語文教育工作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 語文 現代文 閱讀

  漢語言文學現代文閱讀是初中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考查學生漢語言文學綜合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漢語言文學教師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將培養學生的現代文閱讀理解能力提升到一定層次,是當前漢語言文學教師教學工作的重點內容,是涉及整個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加強現代文的教學工作,勢在必行。

  一、加強現代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漢語言文學語文現代閱讀,是學生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

  從多年的漢語言文學教學經驗可以看出,漢語言文學現代文閱讀是學生獲得語文知識,培養學習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由於學生的生活經歷有限,對事物的認識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實現的,而現代閱讀作為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獲得各種知識的載體。學生在現代文的閱讀中不僅可以學習新知識、瞭解社會動態、欣賞文學作品,更可以通過閱讀擴充知識、瞭解社會、陶冶情操,從而使學生的生活更加充實豐富。

  ***二***漢語言文學現代閱讀,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重要途徑。

  語文知識內容豐富,知識面廣,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而現代文閱讀無疑是語文知識具體化呈現給學生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任何語文考試中,現代文閱讀都是一個常考常新的考點。而據調查在近幾年中考中,考生失分最多,敗的最慘的一塊領地,莫過於現代文閱讀這一版塊兒了。因此,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雙重背景下,提高學生現代文的閱讀水平,是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關鍵點。同時,這也是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的重要途徑,畢竟在現代文閱讀中獲得成功,就意味著學生綜合觀察、判斷、寫作能力的提升。

  ***三***漢語言文學現代閱讀,是培養學生高尚情操的重要途徑。

  在素質教育觀下,學生的個人情操和情感表達,成了教育必須關注的重點。因此,在當前初中語文教育中,加強學生個人情感表達能力的培養,建立積極健康的情感意識,培養學生正確高尚的情操,就成了核心環節。而現代文閱讀正是實現這一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畢竟在新的教育形勢下,說教式的情感培養,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和教育發展的需要。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漢語課程標準》強調:“漢語課程應該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漢語的思想感情”。我們已經進入了終身學習的時代,漢語將陪伴著人的一生,因此,作為漢語教師,應該千方百計地創設多樣化的、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悄然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根本轉變。

  二、增強學生現代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方法

  如何提高漢語言文學現代文閱讀理解能力,是一個長期困擾著學生和教師的難題。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想在漢語言文學現代閱讀理解中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漢語言文學教師必須要在兼顧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前提下,綜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出科學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前提下拿高分,實現“高分高能”。在閱讀教學中,誰是閱讀的主體,這是閱讀教學中必須解決的根本性問題。傳統的閱讀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先是教師鑽研教材,閱讀教參及相關資料,然後寫出教案。這個教案的內容主要包括:課堂上要提哪些問題,這些問題的標準答案是什麼,以及與問題答案相關的板書提綱。教學時,教師常常採用談話的方法,將“預設”好的問題與結論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猜測,這種“請君入甕”式的教學,使學生完全處於一種被動的接受狀態,久而久之,學生的個性被泯滅,創造的天賦被扼殺。因此,《漢語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一***立足全域性,細化區域性。

  閱讀文章首先必須要把握全文大意,在此基礎之上才可能瞭解文字的思想核心,才能把握作者的本意,才能真正進入文字語境。但是,整體的掌握,不代表細節的瞭解,古人講求“微言大義”,現代人在文章寫作時,也通常會藉助細節,或者說區域性表達個人情感。因此,要想提高現代文的閱讀水平,首先就得了作者情感傾向的基礎上,進行細節的揣摩。而這樣的原則,在實際考察中,可以發揮出重要作用。學生學會立足全域性,細化區域性,就可以在做題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增強學生文化意識,培養思想深度。

  漢語言文學不僅是漢語教學的載體,也是中國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如蘇教版的語文教材中就有許多文章是具有深厚文化意蘊的,是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精神,吸取知識養料的重要渠道,也是學生構建個人文化觀,增強個人思想深度的基礎。畢竟,學生如果真的能在文章中,體會到各種文化精神,體驗到作者的內在情感訴求,能夠把握文章的文化意義,那個人的思想意識必然得到提升。在這樣的情況下,“高分高能”並不是一句空話,要想在現代文閱讀中取得好成績,技巧是外在的,知識素養才是內在的,是必需的。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堅定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教學宗旨,在日常教學中,以教材為基點,強化文章中的文化意識教育,把文化這一代表人類文明的基本形式,作為教學的重點。如在《端午日》一文中,教師可以把文章中的關於端午節的傳統文化作為閱讀的重點,讓學生從文章中發散思維,對中國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因子進行適當探討,以此增加學生知識面,擴充套件學生思想寬度。

  總之,漢語言文學現代文閱讀理解是初中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是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主要途徑。因此,漢語言文學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在符合教學規律的前提下,制定適合學生認知的教學策略,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曾敬;漢語言文學閱讀學習與教學策略[J].西南大學出版社2008.7.

  [2]林富明;試論漢語言文學現代文閱讀[J].教育評論 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