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論文範文大全

  漢語言文學作為目前高校重要的教學科目,採取傳統的教學方法顯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素質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漢語言文學教學必須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緊密結合起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漢語言文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漢語言文學論文範文一:教育創新漢語言文學論文

  一、漢語言文學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漢語言文學教育發展與其他專業相比來說,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創新性人才的缺失的問題為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的發展帶來一定難度。漢語言文學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僅影響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基礎發展,還阻礙了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的進行,急需整改。以下是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概述。

  ***1***課程教育存在理念理解不清的問題教師對漢語言教育創新理念缺乏深刻理解和體會,存在對創新型的課程教育存在理念理解不清的現象,有大一部分老師不能準確的把握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的方向與核心,因此對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執行力並不是很高,我國各高校應不斷深入課程改革,深化教育理念,促進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有實質性的進展。

  ***2***課程結構安排不合理的問題課程結構安排不合理使得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難以展開,所以,想要發展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首先要科學合理地安排課程結構,建立健全漢語言文學教育的課程安排管理體系,實現課程優化安排,全面把握課程結構安排與創新工作的關係,提高課程安排為整體發展帶來的效益,為開展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奠定基礎。

  ***3***專業教師教學技能水平還有待提高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的執行者與實施者便是教師,教師的教學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的效率。不少教師受傳統的教育思維模式的束縛,教育思想較為落後,教學模式較為陳舊,教學策略較為單一,影響學生自主能動性的發揮,從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的發展,所以,教師的教學技能水平的提高十分關鍵。

  二、漢語言文學教育發展的創新策略

  ***1***營造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的氛圍在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的過程中,一個良好的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的氛圍十分重要。營造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的氛圍,便於將漢語言文學與創新融合在一起,有助於激發教師與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師生的創新能力。

  ***2***構建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的平臺構建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的平臺是發展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該平臺的建立,方便了老師與老師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促使獨特新穎的想法的傳播,大大調動了師生創新的參與性與積極性。

  ***3***加強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的實踐加強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的實踐是推進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的有力措施之一。創新的意識與思維都需要通過實踐來體現,我們要重視師生的創新實踐,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增強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的執行力。

  ***4***完善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的基礎建設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的基礎建設為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提供條件,科技與經濟的發展為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的開展注入新的力量,我們要加強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的基礎建設,加大硬體教學設施裝置的投入,發展多媒體教學方式,提高課程的質量,為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

  三、總結

  創新,不僅是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漢語言文學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更是經濟全球化為漢語言文學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創新,一方面是教育行業發展的方式,另一方面則體現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智慧與精神,從這個層面來說,發展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工作又有了更為深刻的意義。通過本文對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的分析研究,其重要性躍然紙上,我們要抓住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將創新作為漢語言文學發展的重心進行改革和實踐,大力開展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實踐,建立健全漢語言文學教育創新體系,實現漢語言文學教育傳統性與創新性的結合,將漢語言文學的文化魅力推向世界。

  漢語言文學論文範文二:漢語言文學核心能力培養分析

  一、以核心能力培養為主線,重構課程內容

  課程體系的建構立足於人才培養目標。以筆者所在成都資訊工程學院為例,中文專業在實踐教學方面的目標確定為: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強化全過程的實踐教學,著力於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注重課堂實踐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使實踐教學成為學生能力培養的根本途徑。基本指導思想為“高素質、強能力、顯特長”,構建具有專業特點、崗位要求和學校層級型別三維關聯度的中文專業學生核心能力體系。結合其定位的“文化資訊傳播”方向,核心能力表述為:合旨得體的言說和寫作能力、自如靈動的溝通與策劃能力、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等。教學的重點圍繞核心能力培養來展開:提煉漢語言文學核心課程的理論精髓,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突出專業方向課程、選修課程的實踐內涵,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具體而言,保留中文專業傳統的專業基礎課程,以確保專業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凝鍊核心課程,把握相應的理論精髓;綜合課程內容,合理取捨,形成語言類、文學類、寫作類、應用傳播類四大課程群,利用現代傳媒的技術手段,鼓勵學生合理利用這個載體學習、提高。首先,文學類課程內容注重名著解讀的學理歸納,培養學生“思”的能力。將原來文學分階段授課的方式改為塊狀式講解的課程,弱化史的完整性,以小說、戲劇、詩歌、散文等文體形式發展為線索講解,以考察文學自身發展規律為主,並輔以具體作家作品研究的系列選修課,重點培養學生藝術感悟、藝術欣賞和審美判斷能力。其次,適應市場需求,優化語言類課程教學,強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操練,培養學生“說”的能力。以應用語言學內容為主,重視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自我表達能力和傾聽理解能力協調發展。第三,優化寫作類課程內容,強化學生文字表述訓練,培養學生“寫”的能力。根據學生個性需求,提供相應的文學寫作、日常應用寫作、新聞寫作等課程,加強與外部的聯絡,外聘著名作家、記者、編輯等開設專題講座,負責學生課外寫作輔導,全面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從本質上改變原有寫作課側重於理論的性質,使寫作課的實踐本質落到實處。第四,加強應用傳播類內容的實驗化,利用傳媒技能實驗室優勢,強化學生辦公、製作等操作實踐,培養學生“做”的能力。

  二、分立教學層次,改變“教”、“學”態度和方法

  調適知識性、理論性課程與實踐性課程的比例,注意課程設定與學生專業素質、專業能力培養之間的匹配,強化實踐性課程的比重。中文專業的實踐教學是一種設計性教學,其核心環節是設計有效的實訓。實踐教學體系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課程內非獨立實踐環節;一是獨立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大量包含實踐教學環節的課程的開設,如計算機文化基礎、多媒體技術與運用、動態網頁製作、資訊資源檢索與利用、應用寫作等必修和選修課程,支撐“文化資訊傳播”的專業方向,並針對實踐教學環節內容,編寫出完整的教學大綱,設計出詳細的實踐教學內容與考查措施。這樣就有助於強化學生基本專業能力,有利於提高其專業特質的顯示度。獨立實踐教學環節分為實踐環節必修課和實踐環節選修課程,如社會調查、專業實習、學年論文、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作為必修的專業實踐課程,新聞採編實踐、傳播策劃實踐以及辦公文祕實踐等作為選修實踐課程。每門實踐課程通過時間安排、過程評價和綜合考查措施的完整設計、確立實訓主體並激發其內在動力從而達到實訓目的。如實踐必修課程“社會調查”,在學生第二學年結束後,利用兩週時間進行實習。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提前到社會中去鍛鍊,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其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強化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提高了職業技能。以上是顯性計劃裡能反映出的並帶有一定強制性的課程設計,另外還鼓勵所有老師進行課程實踐性探索。如《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作為一門傳統學科,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如何處理好傳統與創新的關係尤為重要。我們的任課老師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並獲得成功:從傳統的角度,要求學生多讀、多背、多寫,立足傳統打基礎的一個方面。從創新的角度,強調師生互動,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精神。***1***除了老師講授之外,某些次要章節的內容佈置給學生,由學生在課堂上主講,老師補充。有些章節也直接安排學生自學,寫出相應的學習提綱;***2***就重要的教學內容,設定論題,佈置辯論會,在課堂上由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論辯;***3***佈置某一專題的學習時,讓學生到圖書館查閱資料,獨立完成小論文;***4***利用成都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把課堂延伸至名勝古蹟,如在講李白和杜甫時,組織學生到江油太白堂和杜甫草堂,讓學生感受傳統歷史文化。

  三、恪守“結合”原則,加強過程評價,形成職業能力

  1.理論教學和技能培訓相結合。在專業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能力培養”這一主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專業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推動理論的學習和創新思維的開發。當前社會的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學生是否掌握相應的職業技能,能否快速適應崗位需要,是用人單位在接收畢業生時優先考慮的因素。因此,與社會職業技能鑑定接軌,鼓勵學生在完成模組教學後銜接參加社會各種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考試、測試,取得社會公認的職業技能資格考試證書,不失為一條提高學生職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我們在教學中積極推行職業資格的培訓,如普通話等級證、祕書證、教師資格證、廣告從業資格證等。通過這些職業資格的培訓,培養學生從業規範和良好的職業素質,使其在畢業後能夠達到勞動准入制要求的相關技能等級,為自己順利就業“添磚加瓦”。在此涉及到師資問題,從中文專業教師基本構成看,博士、碩士學位和教授、副教授職稱教師居多,但多數只能紙上談兵、坐而論道,由於自身缺乏實踐,無法真正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所以安排教師到實習基地或指定單位兼職進行“鍛鍊”,培養“雙師型”教師以彌補實踐性環節的缺失是目前切實可行的做法。

  2.課內實踐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一方面採用“崗位模擬”這一行之有效的實踐方式,充分利用課堂、實驗室和校內其他資源,如校園電視臺、校報編輯部等,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一方面開門辦學,積極利用社會資源形成雙方互利性的校外實習基地,集中開展實踐實訓,推動並完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課外學分的設定和管理,把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學生綜合素質和操作能力的提高、專業教學內容的深化和拓寬、社會發展人才型別需求相結合,在相對穩定的專業教學與不斷髮展變化的社會需求之間構造一定富有彈性的中介。這對學生走向社會、適應社會,都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20世紀初,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奧爾特加曾經指出:“大學不僅需要與科學進行長期的永久的接觸,否則就要萎縮退化,而且需要和公共生活、歷史事實以及現實環境保持接觸。大學必須向其所處的時代的整個現實環境開放,必須投身於真正的生活,必須整個地融入外部環境。”①

  3.教學實踐活動與學生社團活動相結合。能力只有在活動中才能體現出來,課內活動由於教學時數的限制,無法進行充裕的安排,因此與課內作有機聯動的活動設計,然後通過課外活動來實現成為十分重要的實現途徑。充分利用中文專業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優勢作用,通過創辦文學刊物,組織文學社、開展讀書徵文競賽、演講比賽、寫作比賽、辯論賽、話劇表演等,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4.與教師科研專案相結合,培養學生初步科研意識。學生畢業論文和各種科技創新競賽活動,選題均可源於專業教師承擔的科研專案,通過師生間研討式交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5.正確進行能力評價,注重過程考核。評價既是一種壓力或激勵,又是一種反饋環節,可以幫助學生從中獲得積極的修正資訊,自覺提升短缺的能力。能力評價方式走向多元化,不拘一格,通過書面的或口頭的、常規與競賽結合等等,評價的組織也改變單一模式,個體評價***師與生***、小組評價***教師小組、學生小組、師生混合小組***、評委評價***以比賽方式進行評價時***等等結合使用。根據中文專業學生核心能力培養指標,制定學生專業基本能力測評方案。如祕書實務課程,任課教師選擇幾個崗位,描述出崗位要求,組織其他專業教師構成招聘團,對學生進行分組模擬招聘演練,學生感覺如臨現場。又如,我們考核學生的寫作能力,採取製作手抄報的考核方式。學生自行設計、製作版面,組織材料時強調對原創性文章視數量多少和質量好壞進行獎勵加分。這樣一份小報既可以培養學生的版面設計能力、書寫***打字***能力、審美能力、美術能力、材料遴選等能力,又因自己作品躋身期間具有某種發表的“模擬”,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學生小報製作完成後,教師在班上展出,學生自行評定分數,最後擇其優者進行推廣展示,產生良好的效果。今後,擬不斷地通過課程跟蹤、畢業生就業情況、社會用人單位需求變化等的系列分析、調研,完善中文專業的實踐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