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大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
漢語言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意識的學術載體,學習漢語言文學對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和綜合文化素質具有重要意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範文一:漢語言文學中應用性教學探索
漢語言文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同時也是東方文化的精髓。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大部分高等教育院校中的主流專業。又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工作均對從事人員的文學素養和文字功底具有一定的要求,漢語言文學教學也隨著社會的需求量變得越來越重要。為改變漢語言教學應自身因素而導致的應用性不強,專業就業率低的現狀,該文通過對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的分析,就應用性教學方向,結合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現狀提出了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方案:採用應用性教學的措施,進一步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質量,通過歸納並總結了一些在漢語言文學中有關應用性教學的研究。通過該文接下來的介紹和闡述,希望能夠為漢語言教學的改革盡一份綿薄之力。
1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隨著新課改深入實施,漢語言文學對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精神文明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然而漢語言文學作為一門傳統的人文科學,它體現著人類歷史人文精神,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代表著著中國傳統文化在不斷進步和發展。因此在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讓學生深刻了解文學裡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對其深究,瞭解其蘊含的精神以及文化,在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有助於塑造健全的人格。新課改背景下,引入應用性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對於漢語言文學在實際教學中有著一定的推動意義。當前,社會在不斷進步,為了培養更多的綜合型人才,解決現代企業用人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對漢語言文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體系中,不僅要保持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本質和特徵,並且還要為社會培養出新型綜合性人才,因此這就提出了應用性教學途徑,為漢語言文學培養針對性人才。
2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的方向
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內容在整個教學體系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因此,在教學改革研究中,該文針對漢語言文學教學內容進行了科學有效的整合和分析,特別是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以及當代文學這些方面,並依此提出了採用應用性教學的策略,在保全該學科特色的同時加強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整個教學過程中,重點採用應用性教學,注重對學生技能的培養,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增強對學生就業觀的指導和分析,提高教學的實用性和實效性。採用應用性教學,在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同時,以正確、合理地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然而就漢語言文學本身來說:它要求培養學生要具備“寫、說、讀”的硬功夫,在教學內容中以模組的形式逐步學習。在應用性教學過程中,通過培養學生的實踐寫作能力,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對各類檔案的寫作水平加以提高,並能熟練運用各種文學格式,提高應用文寫作的能力。這種應用性教學,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寫作能力,是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應用性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不僅為社會崗位培養了更多的實用性人才,也是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3漢語言文學教學現狀
漢語言文學是一門結合我國中華民族精神,蘊含了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的人文科學學科,有著十分高的價值和地位。在漢語言文學的學習過程中,只有更深層次的瞭解到語言文學中所蘊含的典故和意義,體會其中所富含的精神,才能更好的結合我國國情、歷史來完善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同時,漢語言專業自創設至今,經過進百年的發展,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基本已經固定,所以優化改革漢語言現今的教學模式,能更全面的增加該專業學生在社會中的競爭力顯得更為重要。但由於該專業的特殊性,在應聘時很難找到自身專業在工作中的職業定位,導致在就業中面臨十分嚴峻的就業壓力。在漢語言的教學過程中,應結合當前社會需求與形勢,從全方位來培養學生。另外,漢語言文學通常側重於培養學生對於漢語語言能力的運用和分析能力,而對於實踐方向的教學內容基本上沒有過多的涉及,這些原因往往就導致了該學科的應用性相比其他專業缺少實際的應用性。在一般的漢語言文學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往往都是不斷的講授課本或者資料中的理論知識,學生的任務則是在被灌輸的這一堆理論知識後點死記硬背。這種只適用於應試教育的課堂教學太過枯燥,導致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十分無聊,對這門課程的興趣普遍不高。因此,現今漢語言文學的教育方式正在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改革,需要通過轉變其教學模式,來達到與社會接軌的目的。
4應用性教學的幾點核心應用
為了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適應教學改革,將學生滿足更多的崗位需求為原則進行培養,不斷為社會培養出綜合性人才。因此,基於新課改背景下,要將漢語言文學的內涵和本質特徵與教學策略相結合,促進學生在掌握漢語言文學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在採用應用性教學中必須要從具體實踐中展開教學計劃,發揮應用性教學的實效性。筆者通過自身多年教育實踐經驗,歸納並總結到一些漢語言文學應用性教學方式策略,希望通過以下分析,有助於提高和改善漢語言教學效果,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應用性人才。
4.1模擬情境,訓練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漢語言課堂上應採用理論課程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在課堂中專門設計讓學生實踐的版塊,用以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例如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社會實際情況,模擬一些類似於招聘會、面試、會議形式、商務交流等形式來和學生互動,對學生進行“實訓”教學,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這種模擬情景對學生進行鍛鍊。讓學生在互動交流過程中對語文學習有更深的理解,同時能夠發現自身的缺陷,並及時改正優化。這樣一來,不僅鍛鍊鞏固了在課堂中學習的內容,也提升了學生自己的口才和應變能力,使得綜合能力全面提高,這種教學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讓學生在未來投入到工作中時能更加的從容自信,為以後的就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2根據實際情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實踐平臺
不僅教師需要做出努力,學校方面也應該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實踐平臺。實踐是提升理論的重要手段,在將來的人才招聘過程中,實踐經驗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招聘人員通常通過應聘者的實踐能力來側面瞭解個人的實際工作能力。而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由於課程的侷限性,導致大部分學生很難得到實踐平臺去學習實踐。所以,學校方面應主動為學生搭建各種實踐工作的平臺並進行合理的安排,用來幫助學生來實踐所學理論。例如:在學校範圍內開展由學生組織的小型模擬招聘會、應用文寫作比賽或者漢語言知識競賽等。教師要讓學生從實踐中增長知識和視野,在合理安排實習的同時,有助於將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靈活應用到實踐中去,增強了自身的經驗,並且提高了自身的應用技能和綜合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大環境。
4.3保證課堂中的師生互動
現在主要使用的漢語言教學方式一般是教師進行理論的講授與板書,讓學生單純的聽講或者抄筆記,並沒有過多的師生之間的互動。為此,教師需要對教材和課程做更透徹的研究分析,多聽取學生的意見,通過收集學生所感興趣的內容,結合當今社會的流行方向,將更多的時尚元素與教材內容相融合。同時在課堂上,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建立起全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環境,通過參加學生問題討論,多與學生交流。互動教學最大的優勢是能夠將學生都吸引到課堂中來,在討論中各自交換想法,達到學生之間知識互補的目的,並能提高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不再厭倦牴觸漢語言的學習。教師通過與學生互相溝通討論,瞭解學生,從而能夠通過學生個人情況來制定實際的教學方案,因材施教,並可以保持課堂的活躍氣氛,有助於在以後的教學設計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
4.4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和創新,完善逐漸成熟的新式教學方法
漢語言這一門課程,對於知識的概括率比較高,其所包含的知識範圍也比較廣泛,以至於涉及到的知識層面比較淺。在日常的漢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重點集中在學生實踐能力和技能使用能力的培養上,並結合理論知識的學習,保證學生在學習時能掌握基本的專業技能,打破專業的侷限性,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社會中具有更廣闊的前景以及更強的人才競爭力。
5漢語言教學中提高應用性教學的對策分析
為了促進應用性教學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不斷創新和改革,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還需要通過加強教學體制改革、改革教學方法以及完善教學評價三個方面重點研究,具體表現在:
1在教學體制改革中,學校要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體制建設,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注重實用性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在課程安排上,要設定選修和必修兩種形式,豐富學科科目,不斷優化學生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整個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的就業為導向,滿足實用性要求;另外還需要根據學科發展的要求,形成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容體系,增強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
2在教學過程中,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反饋來進行改進;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採用小組合作等方式教學,不僅僅侷限於傳統的教學方式。並且在課堂上努力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來培養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興趣,有助於讓學生在理論和實踐中相互促進。
3完善教學評價中,根據漢語言文學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內容不同,注重對學生寫作能力以及實際應用能力的評價。通過學生在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寫作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評價的科學性和全面性,形成正確的評價結果,有助於促進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水平。因此,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漢語言文學應用性教學工作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配在教育實施過程中,不斷創新和改革,有助於推動中文教育工作的不斷優化,擴大學生的就業範圍,以理論為指導,實踐為手段,全面推進現代化的教學思想。
6結語
總而言之,漢語言文學這門課程在我國教育制度體系的不斷改革和完善過程中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儘管我國大部分院校該專業的應用教學創新度還不足,但是它們均在實施漢語言文學應用性教學後取得了不少的進步。漢語文學的教育不僅能提升我國民族凝聚力和人民的文化素質,更能激發民族榮譽感,培養良好的社會品質。為此,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多於學生互動,從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並不斷創新,要在建立好學生理論基礎以及道德體系的前提下,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體現漢語言文學學習的實效性,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同時加強對學生的實踐要求,提升其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培養複合型人才,促進應用性教學創造出更多的社會價值和效益,滿足更多的崗位需求,為其今後邁向社會的道路做好鋪墊。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範文二:漢語言文學應用能力人才培養論文
一、現狀思考
一漢語言文學應用能力不足
筆者通過對綏化學院近三年畢業生走訪調研,發現他們目前的工作領域主要集中在中小學教育、文化培訓機構、企業文職、宣傳銷售和網路編輯等行業,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網路傳媒公司、產品營銷網站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有著大量的需求,漢語言文學運用能力是用人單位比較重視的。近三年我們卻發現一個越來越嚴重的現象,學生的語言文字基本功明顯欠缺,閱讀量越來越少,網路資源成為學生獲取學習資料的主要來源。學生寫請假條、在校生證明等常用應用文錯誤甚多,畢業論文撰寫質量令人堪憂。我們反思,專業課程已幾乎覆蓋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理論主體,可是學生漢語言的鑑賞能力、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及寫作能力怎麼與教學願景相差甚遠呢?當我們埋怨智慧手機普及、資訊搜尋便捷的時候,我們教育工作者是不是更應該反思,我們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是不是出現了問題,是不是與學生的學習興趣、市場需求出現了錯位呢。如何提高學生的經典閱讀興趣,將漢語言文學理論知識轉化為說寫的綜合能力?
二單向度傳授知識的理念落伍
網際網路時代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包括我們的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任何人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學到想學的任何知識,這就是當下的網際網路帶給傳統教育的衝擊。在這個顛覆傳統思維的時代,在某一細微領域,教師掌握的資訊資源不一定比學生多,學生可能比教師提前知道某些資訊。那麼,問題就來了,簡單的傳授理論知識,學生還會買單嗎?根據我們的資料調查,社會對漢語言文學能力強的人才有大量的需求,但是所需的漢語言能力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掌握,還要有基於漢語言文學底蘊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顯然,按照這樣的人才需求標準,以理論性、學術性為主導的傳統課堂滯後於社會需求的發展。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產品,其質量要讓社會需要認可。資訊獲取便捷的網際網路、慕課教育資源的闖入,改變著時代的認知理念。手機入袋、大螢幕照片點名等種種高校點名走紅網路的同時,我們看到的是高校課堂吸引力缺失,是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的途徑狹窄。
三閱讀興趣弱化
國際閱讀學會曾經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閱讀,可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名篇的時候,學生看的是智慧手機上的電子書。新媒體使閱讀變得更加的便捷,大量的資訊源充斥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直接的後果就是學生在碎片化的資訊中,放棄了經典閱讀的樂趣。網際網路上的資訊具有及時性、便捷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等特點,但同時也具有極端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切性,從閱讀的角度來說,文字、文獻的準確性是難以得到保證的。在碎片化的讀圖時代,讓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迴歸文字本身的經典閱讀,我們責無旁貸。
二、基本路徑
一學貴有疑:引導學生學會提問、善於提問
長期以來,將知識講授清楚,給學生講得沒有問題了,是教學成功的標準。在這種心理的驅導下,學生漸漸不會提問質疑了,突發奇想、富有創意的思維被嚴重破壞。事實上,教師向學生提問,遠遠不如學生向教師提問。問題的關鍵,不是學生提問正確與否,而是學生是否具有獨特性和創造性思維方式。教師掌握話語權威的課堂,直接將導向性的文學史、語言現象結論性地釋出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理論知識,而對於知識如何轉化成能力,則是一頭霧水。成功的教學流程,教師應該先聽取學生對文學語言現象的想法,不要強求學生接受教師或學界的結論,鼓勵學生通過原典閱讀,提出自己的觀點。在教學評價上引導學生將漢語言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不要對學生進行定性評價,要進行發現學生優點的富於啟發意義的個性評價,正確引導學生髮現自己的優點,發展自己的個性。學生帶著種種問題走進課堂,通過教師答疑解惑後,在漢語言文學領域具有了更加寬廣的視野,產生更高層次的問題,這是漢語言運用創新能力培養的路徑。
二創設互動式課堂和融合式課程
因材施教、教學相長是孔子留給我們的寶貴教學財富,在網際網路教育的當下,我們嘗試創設具有參與感和存在感的互動式新課堂,真正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有這樣的現象,教師講得很精彩,但學生不感興趣,在學生座談會上,我們問及這個問題,學生坦言,他們聽不聽課、回不回答問題,結果都是一樣的。這引起了我們的思考,學生對知識不感興趣的關鍵是沒有參與到教學環節中來,找不到存在感和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基於這種思考,我們嘗試建立互動式課堂體系,讓學生體會到學在其中的價值。首先,轉變教師互動式課堂,要求教師的角色身份是引導者,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知識,自己發現問題。教師預先設計整個教學環節,佈置閱讀或者學習任務,學生需要通過課前自學課程內容提出問題,老師的責任是解答學生的困惑和引導學生運用漢語言文學理論解決問題,而課堂則變成了師生互動的空間,從而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增強學生理論知識應用能力。把傳統教學思維逆轉,有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拓展學生思維能力,這不僅能挖掘出學生學習的能力和動力,在學生的發問質疑中,教師也得到發展和鍛鍊。成功的教學模式是教學相長的,優質教學管理不僅要培養學生,更要培養教師。其次,實行融合能力培養。針對學生的不同興趣方向,有的放矢地設定課程,教師主要開設教學能力實踐性強的課程,如書法、教師語言技巧、語文教學藝術、教師禮儀表達、教學技能實訓、普通話實訓和朗誦藝術等課程。文案宣傳則以文字表達能力培養為重點,開設以實踐演練為主的應用文寫作、文祕與公關、口語表達、辦公自動化、文字編輯處理和電子書設計等課程,將漢語言知識與人力資源、市場營銷策劃、社群文化管理及廣告文案等行業融合。新聞媒體、網路編輯則以網際網路行業所需要的文字能力提升、網站內容策劃及電子專案包裝為目標設定課程。
三倡導國學經典閱讀
國學經典是經過歷史檢驗,沉澱著豐厚人文積澱和民族內蘊的藝術瑰寶,中國傳統文學的魅力凝結,閱讀體驗是與智者的心靈對話,在高校課堂,要有效引導學生閱讀經典。首先是教師層面,教師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經典著作是保證學生有效持續閱讀的前提,而教師合理監督評價閱讀結果是提升學生閱讀效果和能力的重點。其次是學院層面,鼓勵學生成立讀書社、書友會和國學會等學生社團,藉助漢語言文學專業優勢定期組織經典誦讀、經典書法、名劇演出以及讀書報告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激發學生閱讀國學經典的熱情,營造校園讀書氛圍。在中國彰顯文化大國魅力語境中,社會需要大量具有漢語言文學應用能力、創新能力人才。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具有較高人文修養和現代職業需要的通用專業,漢語言文學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激發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動機和創造力,喚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國學大師章太炎曾說“:今夫血氣心知之類,惟人能合群。群之大者,在建國家,辨種族。其條列所繫,曰語言、風俗、歷史。三者喪一,其萌不植。”《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文化底蘊和精神涵養是民族的靈魂,培養學生對文學經典的深情,以及文字的鑑賞力、表達力、書寫力和創造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