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的起源地是哪裡

  很多人都有認為抹茶是產生於日本的,其實不然,抹茶並不是產生於日本,那到底產生於哪裡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抹茶起源於中國

  說起抹茶,當今國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日本茶道使用的抹茶,殊不知抹茶在我國至少有 1700多年的歷史,所不同的是“古代抹茶”和“現代抹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被賦予了不同的名稱和內涵。

  朦朧起源階段,作為藥用材料。在《神農本草經》一書中曾經指出:“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公元前約2700年,神農氏把茶葉嚼碎吞入腹中,邁出人類吃茶的第一步,被譽為“抹茶鼻祖”

  唐朝年間,人們就發明了蒸青散茶***碾茶***,還審訂了評茶色香味的方法,併成 為人們不可或缺的日常飲料。 茶經記載:“……始其蒸也,入乎簞,既其熟也,出乎簞。釜涸注於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亞者制之,散所蒸牙筍並葉,畏流其膏。”

  到了宋朝更發展為茶宴,當時最為有名的評茶專家、大文豪蔡襄在《茶錄》中評述鬥茶方法:把團茶擊成小塊,再碾成細末,篩出茶末,取兩錢末放入燙好的茶盞,注入沸水,泛起湯花品嚐色、香、味,佳者為上。

  清朝茹敦和在越言釋中說,古者茶必有點,其磑茶***抹茶***為撮泡茶,必擇一二佳果點心,謂之點心,謂之點茶。

  這裡所指的抹茶衝飲之道即為唐宋年間的中國茶道,由此可見,中國茶道***抹茶***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比現今的烏龍茶道還早了幾百年呢!

  中國自明代以來,開始流行沖泡飲茶,中國抹茶茶道遂告失傳,中國古代文明的結晶――茶磨也隨之絕跡,中國抹茶***Matcha***形成歷史斷代,成為中國茶人心中永遠的痛。

  相反,九世紀末隨遣唐使進入日本的中國抹茶***Matcha***,在日本卻得到了發揚光大。日本人將品茶與宗教哲學、社會道德、品行修養融為一體,將飲茶上升到“道”的高度,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現已成為日本的國粹,引為國賓之禮,譽為日本之最。

  茶筅是古時烹茶時的一種調茶工具,茶筅是由一精細切割而成的竹塊製作而成。茶筅現代成為日本茶道中必備,用以調攪粉末茶,再衝入適量的涼水,然後快速地用茶筅攪拌起泡。

  普通茶雖然含有極高的營養成分、但是茶葉裡真正溶於水的部分僅僅為35%,大量的不溶於水的有效成分都被人們當做茶渣扔掉。實驗證明,吃茶比之喝茶能夠汲取更多的營養,一碗抹茶裡的營養成分超過30杯普通綠茶,所以日本茶道的老師們幾乎無一不長壽天年。

  變喝茶為吃茶不僅是一個飲食習慣的改革,同時也是適應快節奏現代化生活的需要。當前快節奏的社會中,去用茶筅點茶喝的人已經很少了,抹茶更多的被用來製作各種精美的食品,綠色的抹茶食品成為餐桌上綠色的鮮花,受到人們的追捧和享用。

  中國茶葉何時傳到亞洲其他地區

  中國茶葉之外傳,起初是以它的提神功能和藥用價值引起國外人士的興趣。日本是較早將中國茶葉和茶文化輸入並且受到較大影響的國家。唐代期間,日本陸續派遣了十多批“遣唐使”到中國,他們回國時,把中國的茶葉、茶種和茶文化帶回日本。據說,其中有一學問僧都永忠,從中國留學返回日本後,任梵釋寺僧,公元815年間,日本嵯峨天皇到該寺,都永忠仿照唐人的飲茶習俗煮茶請他品茗,天皇飲後很感新奇,後來,他命人在京畿近江、丹波等地種植茶樹,並寫了“蕭然幽香處,院裡滿茶煙”詠贊詩句。

  公元八世紀中葉,中國高僧鑑真應日本來華留學的僧人榮睿、普照的邀請,帶領弟子十餘人東渡日本講授佛經,同時還把中國的科技與文化,包括生產技藝、建築學、中醫藥學、書法繪畫、中國茶葉與飲茶習俗等介紹到日本。中國飲茶習俗傳入日本後,衍發了一些有趣的風情,其中有所謂“茶壽”者,是將漢文“茶”字的筆畫結構“艹”與“八十八”相加,正好是108,據說“茶壽”是對108歲老壽星祝壽的稱謂,但也可用於對高齡者長壽的祝福。

  十世紀時,蒙古商隊來華從事貿易時,將中國磚茶從中國經西伯利亞帶至中亞以遠。十五世紀初,葡萄牙商船來中國進行通商貿易,茶葉對西方的貿易開始出現。而荷蘭人約在公元1610年左右將茶葉帶至了西歐,1650年後傳至東歐,再傳至俄、法等國。十七世紀時傳至美洲。印度尼西亞於1684年開始傳入我國茶籽試種,以後又引入中國、日本茶種及阿薩姆種試種。歷經坎坷,直至19世紀後葉開始有明顯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加速了茶的恢復與發展,並在國際市場居一席之地。

  1780年,印度於由英屬東印度公司傳入我國茶籽種植。至19世紀後葉已是“印度茶之名,充噪於世”。17世紀開始,斯里蘭卡於從我國引入茶籽試種,復於1780年試種,1824年以後又多次引入中國、印度茶種擴種和聘請技術人員。所產紅茶質量優異,為世界茶創匯大國。1880年,我國出口至英國的茶葉多達145萬擔,佔中國茶葉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1833年,在帝俄時代從我國傳入茶籽試種,1848年又從我國輸入茶籽種植於黑海岸。1893年聘請中國茶師劉峻周並帶領一批技術工人赴喬治亞傳授種茶、製茶技術。

  1888年,土耳其從日本傳入茶籽試種,1937年又從喬治亞引入茶籽種植。1903年,肯亞首次從印度傳入茶種,1920年進入商業性開發種茶,規模經營則是1963年獨立以後。1924年南美的阿根延由我國傳入茶籽種植於北部地區,並相繼擴種。以後旅居的日本與蘇聯僑民也闢建茶園。50年代以後茶園面積和產量不斷提高,成為南美主要的茶生產、出口國。

  20世紀20年代幾內亞共和國開始茶的試種。1962年我國派遣專家赴幾內亞考察與種茶,並幫助設計與建設規模為100公頃茶園的瑪桑達茶場及相應的機械化製茶廠。1958年巴基斯坦開始試種茶,但未形成生產規模。1982年,我國派遣專家赴巴基斯坦進行合作。20世紀50年代阿富汗共和國試種茶。 1968年,應阿富汗政府邀請,我國派遣專家引入中國群體品種。1962年我國派遣茶專家赴位於撒哈拉沙漠邊緣的馬裡共和國,通過艱辛的引種實驗,取得成功。

  20世紀60年代,玻利維亞共和國最初從祕魯引進茶種試種。70年代臺灣農業技術團赴玻考察設計與投資,開始規模種植茶園。1987年應玻政府請求,我國派遣茶專家赴玻,幫助建設200公頃的茶場及相應的機械化製茶廠。1983年,我國向朝鮮民主共和國提供茶種試種,並在黃海南道臨近的西海岸的登巖裡成功種植。位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韓國,種茶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紀20年代,經過千年滄桑,至今茶葉生產初具規模。

  目前,中國茶葉已行銷世界五大洲上百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引種了中國的茶籽、茶樹,茶園面積247萬多公頃,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有飲茶習俗,飲茶人口20多億。

  千百年以來,中國諺語“每日開門七件事”中的茶,早已成為世界性的飲料了。近十多年來,若干國家的學者們研究發現:茶葉———尤其是綠茶中的類黃酮物質,具有降低人體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與血管梗塞的功能;茶葉中的茶酚及其它某些成分,還可能有提高人體抗禦癌腫和輻射以及某些感染的作用,因而世界上以茶為飲料的人也愈來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