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在哪裡

  世界茶文化來源於哪裡?這是很多人想要知道的。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一起來看看。

  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

  自古以來,四川就是我國栽植茶樹最早的地區,蒙頂山為蜀郡種茶的發源地,也是我國名茶的發祥地。追溯蒙頂山茶的歷史,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公元前53年,西漢藥農吳理真,在蒙頂山發現了野生茶的藥用功能,於是在蒙頂山五峰之間的一塊凹地上,移植種下了七株茶樹。

  清代《名山縣誌》記載,這七株茶樹“二千年不枯不長,其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冪覆其上,久凝不散。”吳理真種植的這七株茶樹,被後人稱作“仙茶”,而他是世界上種植馴化茶葉的第一人,因而被後人稱作為“茶祖”。

  公元前***742年***,蒙頂茶即被列為朝廷祭天祀祖與皇帝飲用的專用貢茶,直至民國***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長達1164年。新中國成立以後。1958年春,毛澤東主席在“成都會議”期間品嚐到蒙頂山茶後,感慨地說:“蒙山茶比我家鄉的茶好,要大力發展,要讓蒙山茶同廣大人民群眾見面”。

  蒙頂山古名—蒙山,坐落在四川盆地邊緣的雅安市名山縣境內,久負盛名,從唐代“蒙頂茶”作為貢茶時而聞名於世。愛喝茶人,最能品味,昔有吟唱千年絕句“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

  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清末至民國,瓷質茶具從質地、做壞、繪紋、上釉、燒製與現代瓷器接近。

  民國時期,由於生產水平低下,加之川內戰亂不斷,廣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使用泡茶用具仍以民窯瓷壺、陶壺為主,喝茶以碗盛,講究一點的用瓷杯,不講究的直接把壺端起從壺嘴吸吮;只有官僚、少數地主、資本家等富有階層能品上好之茶,所用茶具也較為精細,茶具還是以瓷為主。景德鎮的珠山八友、江西各瓷器公司等生產的名家瓷也大量進入四川。同期,由於機器生產推廣,現代機制貼花瓷器也開始進入中等收入家庭。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四川重慶、成都等地茶館更為火爆,蓋碗普及更為廣泛,船身船蓋以瓷為主,船託以瓷、銅、錫居多,同時出現了摻茶的長嘴銅壺,壺嘴長兩尺甚至三尺。長嘴銅壺與短嘴銅壺在摻茶中揉進了一些花式,形成了具有表演性質的茶技。

  新中國成立後,國民經濟百廢待興,農業生產以糧為綱,茶葉等只能作為經濟作物、農副產品,四川也慨莫能外。廣大群眾使用瓷杯、搪瓷盅、搪瓷杯沖泡茶,品個一、二級素茶或三花就感覺到生活很愜意。每每遇到運動會、評勞、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發一個搪瓷盅,上面印有什麼先進、什麼紀念的,泡茶端起從上街到下街、從廠門口到車間那種得意勁不擺了。農村中廣泛使用紅陶提樑大茶壺,裝滿水內放上一把老鷹茶或自做的素茶,掛在灶口,燒火做飯的煙就把茶泡出了滋味。出工、幹活路回來,握住提樑一傾,茶水就注入鬥碗中,不燙不冷,仰頭咕咕咕就入肚,解渴又解乏。

  改革開放後,民眾物質文化生活極大豐富,酒足飯飽後,品茶成為一件養生、交際和文化的活動。茶葉品質提高,所用茶具得到空前發展,城鄉人民飲茶用具也呈現不同形制、不同材質、不同功用的特點,異彩紛呈。通常居家飲用綠茶、紅茶、藏茶等使用的茶具以瓷器為主,近年來,由於“蒙頂山茶”、“竹葉青”等名優綠茶、黃茶形美色佳,鮮活靈動,品飲觀賞兼具,玻璃茶具使用最為廣泛。也有使用鐵質、石質、紫砂、塑料等茶具的,也常有用一次性紙杯。鐵質、石質、塑料等茶具,外觀與方便性與玻璃杯、瓷杯不可比,紫砂等宜泡烏龍茶、藏茶、普洱茶,雅安市滎經縣生產黑陶茶具,底色黑亮併發出銀色光澤,用於泡煮藏茶、烏龍茶,溫高且保持時間長,能充分體現出兩類茶的特點。但紫砂和黑陶不能體現綠茶鮮活的形、嫩綠的色、清爽的色澤和清香。紙杯由於塗有一層防水物,泡茶不雅,影響茶的滋味,色澤在短時間內很快變黃。四川各地山多樹密,根雕類茶几,更為多姿多彩,特別是成都平原及四周山區,如名山、雨城、蘆山等地盛產烏木,製作的烏木茶几形制多樣,色彩豐富,更為珍貴。

  茶文化的起源

  目前有歷史記載的茶文化發展情況始於魏晉。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已經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以誇豪鬥富為榮,多效膏樑厚味。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不喜遊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後喪禮要儘量節儉,不要以三牲為祭品,只放些乾飯、果餅和茶飯便可以。並要“天下貴賤,鹹同此制。”在陸納、桓溫、齊武帝那裡,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能,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價值為人們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 具有顯著的社會、文化功能,中國茶文化初見端倪。

  唐代是歷史上比較興旺的朝代,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著密切的關係,據《封氏聞見記》記載:“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禪師,大興禪教。學禪師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茶聖陸羽及其同時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視飲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範,而且非常講究飲茶用具和煮茶的藝術,中國的茶藝由此產生。陸羽的《茶經》系統總結了唐代及其前的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的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可說公元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以後又出現大量的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又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從當時比屋皆飲的民間茶俗至豪華隆重的皇室宮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詩詞與茶書畫,都是茶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集中表現。

  宋代茶業的飛速發展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茶葉還被當作特產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勃勃。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的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組成的“千人社”等。皇帝對茶事的興趣也頗高,宋太祖趙匡胤即是位嗜茶之士,他在宮庭中設立專門的茶事機關。宋徽宗皇帝趙舍還親著《大觀茶論》,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親自寫茶書的皇帝。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使茶文化十分興旺,但茶藝卻日漸走向繁複、瑣碎、奢侈。在朝廷、貴族、文人那裡,喝茶成了“喝禮兒”、“喝氣派”、“玩茶”。過於精細的茶藝淹沒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和高潔深邃的本質。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使中華各民族文化全面融合的步伐**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喜歡茶,但主要是出於生活、生理上的需要,從文化上對品茗之事興趣不大;另一方面,漢族文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的現狀,也無心再以茶事來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通過飲茶表現自己的情操,磨礪自己的意志。這兩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後,促進了茶文化向簡約、返璞歸真方向發展。

  明清時期散葉茶迅速發展,茶類品種日益豐富,飲茶方法也從點茶發展成泡茶,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類飲茶法。泡茶用具也越來越講究,工藝精巧的紫砂壺、蓋碗瓷器等茶具也應運而生。客來敬茶、以茶待客風氣更為普及,都市茶館林立,茶館文化教育得到發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茶書畫的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清朝茶葉出口時已成為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下一頁更多精彩“茶的起源及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