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近十年我國財政政策論文

  穩健財政政策的實質可概括為三點:一是政府總量擴張的調減和淡出,二是注重結構優化,“有保有控”區別對待;三是抓住時機深化改革、完善管理。可見,中央實施穩健財政政策以代替積極財政政策的選擇是客觀的、必然的和符合現實的。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淺談近十年我國財政政策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參考閱讀:
 

  [摘要] 1998 年以來,中國財政政策從積極走向穩健,又從穩健走向積極,經歷了中國政府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探索歷程。本文通過橫向與縱向相結合的方式,綜合考察了近十年我國財政政策的背景、具體內容、政策效果,並就政策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加以分析,以期能從中汲取經驗。

  [關鍵詞]  

財政政策 積極財政政策 穩健財政政策 政策效果

        [論文正文]

淺談近十年我國財政政策
 

  一、亞洲金融危機後的積極財政政策。

  ***一***政策背景。

  1997 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國際市場需求萎縮,中國經濟出現外貿負增長、通貨緊縮現象。國內,較全面的買方市場造成商品庫存積壓;“軟著陸”後社會總需求疲軟。雖然央行先後七次降低存貸款率,以期用貨幣政策擴大企業貸款需求、刺激投資,但消費和投資需求均缺乏彈性,政策失靈。
 

  ***二***政策內容及成效。

  1998 年,針對上述背景,中國政府採取積極財政政策,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1.增發1000 億元國債用於農田水利、交通通訊、城市基礎設施、城鄉電網、中央直屬儲備糧庫、經濟適用房等方面;向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發行2700 億元特別國債, 提高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和抗風險能力。

  2.調整稅收政策:對涉及房地產業的營業稅、契稅、土地增值稅給予減免;就增值稅、營業稅、進出口稅收、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及科研機構轉制政策等做新規定;對涉外稅收政策做適當調整,鼓勵外商投資;恢復徵收居民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拉動居民即期消費需求。

  3. 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社會保障“三條線”、機關事業單位職工收入、離退休人員待遇;解決國有企業養老金拖欠問題;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4.對國民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直接投入國債資金,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造傳統產業;支援重點行業和企業的技術改造;促進國企改革和產業結構優化。

  此次積極財政政策的成效有: 遏制了經濟增速下滑和通貨緊縮;推動了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失業率上升趨勢變緩;區域經濟發展更加均衡;總體上實現了經濟增長由被動向主動的轉變。
 

  二、由積極財政政策向穩健財政政策的轉變。

  ***一***政策背景。

  2003 年下半年, 受世界經濟復甦和中國加入WTO 等因素影響,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週期上升階段。此時,我國經濟的深層結構性矛盾凸顯:部分行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盲目擴張,致煤電油運供應緊張;農業發展滯後,糧食播種面積急縮、產不足需;CPI 波動大,生產資料價格持續攀升。而積極財政政策無法減輕固定資產過快投資和通貨膨脹壓力。在此背景下,國家採用了穩健的財政政策。
 

  ***二***政策內容及評價。

  穩健財政政策的內容有如下四點:

  1. 控制赤字:適當減少中央財政赤字,鬆緊適度,防止通貨膨脹擴大和通貨緊縮重新出現。

  2. 推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適當調減國債專案資金規模,變依靠國債專案資金拉動增長為自主增長的長效經濟增長模式。

  3. 調整結構: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國債專案資金投向結構,財政支出總量基本不變。

  4. 增收節支:一方面,在總體不增稅負或略減稅負的基礎上應收盡收,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另一方面,嚴格控制支出,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率。

  穩健財政政策的實質可概括為三點:一是政府總量擴張的調減和淡出,二是注重結構優化,“有保有控”區別對待;三是抓住時機深化改革、完善管理。可見,中央實施穩健財政政策以代替積極財政政策的選擇是客觀的、必然的和符合現實的。

  三、2009 年重回積極財政政策。

  ***一***政策背景。

  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國際市場疲軟、外需不振。國內出口行業承受巨大壓力,加之投資萎縮,企業盈利能力下降。中國經濟經歷8 年快速增長後,於2008 年發生逆轉:以當年前10 個月為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2%,CPI 漲幅達到6.7%,故扣除價格因素,消費增長速度減弱;當年前三季度,我國出口增長率為22.3%,出口增量比07年同期回落4.8%。

  ***二***政策內容及成效。

  2009 年,面對經濟下滑,中國政府重拾積極財政政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擴大財政公共支出:用於“三農”支出、民生支出、保障性住房和災後重建支出、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支出等,帶動地方投資和消費。

  2.稅收和減費政策:實施結構性減稅,促進稅收制度改革;實施出口退稅政策;實施自主創新和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推進減費政策。

  在積極財政政策的刺激下, 中經濟增速下滑的局面放緩:2009 年增速8.7%;國內需求強勁;出口總額由降轉升。
 

  四、十年前後的財政政策對比。

  事隔十年,對比兩次積極財政政策,不難看出:

  1.十年前,中國經歷了長江流域大洪水和亞洲金融風暴的襲擊;十年後,中國經歷了汶川大地震和因次貸危機導致的全球金融海嘯的重創。

  2.在 兩次危機之前,中國經濟都曾出現不同程度的過熱、從緊的巨集觀政策的後續效應與外需放慢的疊加,導致經濟寬幅波動。

  3.雖然政策上存在積極與穩健的區別,但從本質上看,二者有機結合: 穩健財政政策能夠解決積極財政政策產生的未能解決的問題,是對整體促進經濟增長目標的一項調整。因此,再次採取積極財政政策同樣是實現我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政策保障。

  4.當前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更嚴峻:資本流動規模更大;外匯儲備更多;對出口依存度更高。

  5.當前的有利條件更積極:國力更強大;外匯儲備更充足;財政資源更雄厚;貨幣依然強勢。

  6.政府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經驗更豐富、力度更大。例如:同樣是加大國債發行量,當年出現過國債投入候補現象;而這次不僅明確了投資方向,還估算出具體規模。
 

  五、結語。

  我國市場經濟確立至今只有16 年。因此,在重新審視我國政府為促進經濟增長所做的努力時,必須持一種客觀的態度: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壓力,實際上是經濟轉型的壓力;政府運用財政手段來調控經濟的經驗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