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近二十年我國旅遊地理學研究新進展及趨勢

  我國旅遊地理學科研究起步較晚,自80年代初傳入中國大陸,發展至今只有近30年的歷史,雖然如此,由於我國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和旅遊地理實踐活動大量開展,一些理論、方法、技術得以發展和完善。

  旅遊地理學是研究旅遊現象與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關係的科學,[1]主要研究包括,旅遊產生的條件及其地理背景、旅遊者的行為規律、旅遊市場預測、旅遊通道、旅遊資源評價、旅遊環境容量、旅遊區劃、旅遊規劃、旅遊開發的區域影響、旅遊地圖等基本內容。[2]下面從這些方面進行闡述。

  一、旅遊者的行為規律

  旅遊者的行為研究包括旅遊者的空間行為和旅遊者的決策行為。一般來說,旅遊者行為隨著旅遊目的地距離的增加,遊客的數量減少;大空間尺度行為中,人們力圖到級別高的旅遊點旅遊,併力圖採取閉環狀路線旅遊;中、小尺度的旅遊空間行為中,人們較多采用節點狀旅遊路線。在20世紀90年代後加強了遊客的市場細分,並根據市場細分結果對不同旅遊者空間行為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很新的研究成果。如謝彥君***1990***提出了一種遊客心理狀態與目的地景觀狀態之間的關係模型來解釋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對目的地選擇的不同偏好影響。[3]

  旅遊者的決策行為研究也有了新的發展,影響旅遊者決策的主要因素為感知環境、旅遊效益和旅遊偏好。由於人們日益追求個性化的旅遊產品,在21世紀初期出現了一種體驗性旅遊現象,這些旅遊者稱為“新旅遊者”。所謂的體驗就是企業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為道具,環繞著消費者,創造出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與以往不同的是,商品、服務對消費者來說是外在的,而體驗是內在的,存在各人心中,是個人在形體、情緒、知識上參與的所得。這種追求體驗的“新旅遊者”追求的目標與傳統旅遊者也不完全一樣,決策行為與傳統旅遊者的決策行為不同,表現出新的規律性。

  二、旅遊市場預測

  旅遊市場預測在市場細分基礎上對遊客進行更為細緻的研究,出現了分析的多學科方法,分析的手段、模型多樣化。

  數學模型得到廣泛應用,但是有個缺點就是隻能進行線性分析,對於非線性問題沒辦法解決,一種新的預測方法是人工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簡稱ANN***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其中包括很多模型和演算法,其中BP模型的HEBB演算法應用最廣。王娟、曾昊的《人工神經網路——一種新的市場需求預測系統》是我國第一篇利用人工神經網路預測旅遊市場需求的文章。

  三、旅遊資源評價

  國家旅遊局、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2003***頒佈的《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這一旅遊資源評價標準給出,使全國的旅遊資源定量評價形成了共識,在此檔案出臺後,定量分析旅遊資源的文章明顯減少,但是學術界並沒有停止探索。在這時期SWOT分析法和盧雲亭的“三三六”評價法,在定性評價中最常用。

  四、旅遊環境容量

  旅遊的環境容量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旅遊環境容量就等於旅遊容量的概念,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自然環境容量,二是社會經濟和旅遊者感應氣氛的容量,保繼剛把環境容量為五種基本型別,即旅遊心理容量、旅遊資源容量、旅遊的生態容量、旅遊的經濟發展容量、旅遊地地域社會容量和其他非基本容量。[1]狹義的旅遊環境容量就僅指自然環境容量,與管理容量、社會容量並列。[3]在20世紀90年代環境容量研究方面表現出由早期重視自然環境容量向重視社會心理容量方向轉變的跡象,從重視遊客的心理容量到當地居民的心理容量研究的轉變。

  五、旅遊規劃

  旅遊規劃方法在21世紀初有了很大的發展。其中2001年劉濱誼提出的旅遊規劃三元論最有影響,認為現代的旅遊規劃為了滿足遊客的三個不同層面的需求,旅遊規劃內容相應包括三元,即旅遊、生態、景觀,根據三元論中的三元,把旅遊規劃分為三個流派即遊憩流派、景觀流派、生態流派。劉峰的一種新的旅遊規劃思路即用系統論方法對旅遊系統進行規劃也趨向成熟。

  在此同一時期,魏小安對規劃的模式化的傾向進行了反思,提出“情景規劃與體驗設計”,這種規劃目標是使旅遊者在活動中感受到美好的體驗。

  六、旅遊開發的區域影響

  旅遊開發的區域影響分為幾個方面,有經濟、社會、環境、文化等方面。其中國內研究者對旅遊的環境影響研究比較多,為了減少旅遊開發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鼓勵環境保護的同時獲取經濟利益,提出了生態旅遊的旅遊模式,生態旅遊的概念從此向各種不同的旅遊模式滲透,現在已經泛化。並影響了多種新的旅遊形式,遺產旅遊就是其中之一,王大悟認為生態旅遊的內涵向遺產旅遊演進。保繼剛在這方面做出了全面探索。

  七、旅遊地圖

  隨著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我國的旅遊地圖的內容由傳統的區域綜合地圖和向專題地圖方向發展。傳統的區域旅遊地圖除了有以省為行政單位的旅遊地圖外,還有跨省的區域地圖,如《中國長三角名勝精華》、《南部旅行》。專題旅遊地圖在近幾年發展較快,如雨後春筍呈現出來,例如《世界遺產地圖集》***中國卷***英文版、《古鎮旅遊地圖》、《鄉村旅遊地圖》、《三國旅遊地圖》、《美女旅遊地圖》、《中國將帥地圖》,自助遊地圖有《中國登山之旅》、《東北知行書》等。

  八、旅遊地理學發展新趨勢

  旅遊地理學研究旅遊現象的空間規律,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使研究的空間空前擴大、研究的物件變得紛繁複雜。趨勢表現在:研究的視野將擴大,研究範圍從小區域向大區域發展,研究的旅遊產業空間分佈不僅僅是旅遊產業的分佈,還會考慮到相關產業空間分佈;旅遊者數量變得更為巨大,型別更為多樣,研究物件更復雜;旅遊是一種經濟現象,經濟條件是影響旅遊產生的客觀因素,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生產力水平也會改變,旅遊流將發生變化,影響因素也變化,分析模型也將變化。

  資訊化與資訊科技也對旅遊地理學發展也有促進。資訊化與資訊科技為研究提供了新手段,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技術手段的先進,使得研究由定性向定量的方向發展,研究週期縮短,科學性提高,更適合旅遊業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