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觀思修論文
道德是維繫社會成員關係的紐帶,它規範和調整著人們之間的道德關係和道德行為。道德觀作為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實踐是分不開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與新時期道德重建》
摘要:道德是維繫社會成員關係的紐帶,它規範和調整著人們之間的道德關係和道德行為。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基督教神學道德觀和資產階級道德觀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道德的起源、本質、發展、變化及其社會作用、基本特徵的科學理論體系。學習和把握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是正確分析和解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道德問題,建設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道德觀念體系和道德秩序的必要前提。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道德重建
當前,一方面,人類社會全面進入全球化時代,各種西方社會思潮和文化價值觀念迅速滲透到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造成中西思想道德觀念的衝突、碰撞和融合;另一方面,我國正處於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新時期,各種深層次矛盾逐漸暴露出來,不僅以儒家核心價值觀念為主導的中國傳統價值觀念面臨著嚴重的挑戰,社會主義倫理觀念也為人們所冷落,新舊道德觀念陷入碰撞和衝突之中,整個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道德失範、道德困惑和道德信仰危機。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社會風尚,我們必須自覺地學習和把握馬克思主義道德觀。這既是科學地批判吸收儒家傳統核心價值的精華,又是科學地分析和解決我國新時期道德生活領域出現的各種複雜現象和問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建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新秩序的唯一途徑。
一、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本質與基本特徵
馬克思、恩格斯對現存世界的批判經歷了一個從道德批判向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和經濟批判轉變的過程,正是在這一轉變過程中,他們深刻地闡述了道德的起源、本質等問題。
作為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馬克思出生、成長於基督教神學道德觀念支配下的思想文化環境中,早年的道德觀念本質上屬於基督教神學道德觀,而道德批判則是他考察社會歷史的根本模式。他在中學畢業之際論述奧古斯都元首的作文中指出:“如果一個時代的風尚、自由和優異性受到了損害或者被破壞了,同時,貪得無厭、鋪張浪費和荒淫無度充斥氾濫,那麼這個時代就不可能稱為幸福時代。”然而,脫離了經濟基礎的單純的道德批判並不可能深刻地認識現存世界。此後,馬克思逐漸地超越道德批判,並繼而超越宗教批判展開了政治批判和經濟批判,從而深刻地揭示了道德產生的社會生活根源和經濟基礎,這意味著唯物史觀的創立、成熟和完善。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反對從施特勞斯到施蒂納的整個德國哲學批判僅僅侷限於宗教觀念批判的做法,而提倡從現實的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和物質生活條件出發來揭示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之間的關係,揭示道德作為精神生產方式和意識形態的本質。馬克思所奠定的唯物史觀,科學地解決了生活與意識、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關係,揭示了道德作為精神生產的本質。
以唯物史觀為原則,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系統地論述了道德的起源,揭示了道德的階級性、歷史性和主體性等基本特徵。恩格斯說,“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係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係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恩格斯不僅揭示了道德現象本質上是現實物質生活和經濟關係的反映,揭示了道德的起源,還揭示了道德的歷史性、階級性和主體性特徵,闡述了任何道德總是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一定階級或一定民族國家主體的特殊道德。
由此出發,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深刻地批判了費爾巴哈道德論的形而上學性和唯心的神祕主義性質。在他看來,費爾巴哈的道德論之所以貧乏,是因為費爾巴哈撇開人的現實社會經濟關係,並試圖以抽象的、超階級的愛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利益關係;費爾巴哈的道德論之所以是空洞的,則是因為它否定了道德的階級性、主體性及其歷史發展。費爾巴哈自信他的愛的宗教是解決一切社會生活困難的強大推動力,然而對他本人卻毫無結果。究其原因,恩格斯指出:“費爾巴哈不能找到從他自己所極端憎惡的抽象王國通向活生生的現實世界的道路。”
總之,正是在批判封建基督教神學道德觀和資產階級道德觀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闡釋了道德的起源、本質和基本特徵,創立了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可以說,這種科學的道德觀是我們分析任何時期道德現象的理論基礎,也是我們科學批判吸收儒家核心價值觀念的思想前提。
二、我國新時期道德信仰危機及其根源
自鴉片戰爭以來,以儒家核心價值觀念為主導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經受了無數次的挑戰和洗禮。中華民族在艱難的革命和建設歷程中,對湧入國門的各種思想文化觀念不斷地甄別、選擇,最終選準了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道路,並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輝煌成就。
然而,我們看到成就的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新時期道德領域出現了不少混亂現象,引起了人們廣泛的困惑,不僅儒家傳統核心價值觀遭到了挑戰,社會主義價值觀也變得蒼白無力。例如: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的“範跑跑”與“郭跳跳”的道德論辯、“婚外情”視為“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等道德現象,更激起了持久的道德熱議,挑戰著人們的道德底線。尤其嚴重的是,部分黨員幹部喪失了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身陷資產階級腐朽生活和封建迷信之中不能自拔。當然,與產生消極影響的道德現象相比,社會上也湧現了許多秉承中華傳統美德、遵紀守法、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道德模範和優秀黨員,如近年引起全社會高度關注的“感動中國”人物,他們用行動感染著人們的心靈。然而,從深層道德觀念來說,社會上同時出現鮮明對比的道德現象只能說明人們在思想道德上陷入了迷茫與困惑,喪失了道德價值認同基礎,缺乏統一的道德信仰理念。這意味著整個社會陷入一定程度的道德信仰危機。
那麼,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分析我國新時期出現的這種道德信仰危機呢?道德觀念決定於經濟基礎,它必然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改變。那麼就不難理解,我國新時期之所以在道德領域出現混亂甚至一定程度的道德信仰危機,完全在於我國正處於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過渡期,傳統的適合計劃經濟的道德觀念和道德信仰已經不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基礎的新型道德觀念和道德信仰還沒有完全建立健全起來,當下正處於新舊兩種道德觀念衝突、碰撞和融合之際。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本身就意味著利益主體、價值主體的多樣性、多層次性和多元化發展,由此也勢必造成道德觀念的多元化。因此,思想道德觀念的多元化發展必將造成多種道德觀念的衝突和碰撞,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健全和完善,這些衝突和碰撞就必然愈顯得激烈。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