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社會道德的思修論文

  社會道德在本質上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在歷史長河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澱下來的道德準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社會道德問題與道德實力重建》

  【作者簡介】葛晨虹1958-,女,北京人,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倫理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北京100872

  【內容提要】市場經濟改革開放至今,變化巨大,但也出現許多道德問題。道德危機和道德價值觀的迷失,是道德文化和社會道德氛圍營造不力,相關制度建設不到位的問題。道德理論應當關注社會,問診社會問題,在重建國家、社會的道德實力中發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市場經濟/社會道德/道德實力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表現了中國文化強國的戰略思路,標誌著國家層面對思想道德等文化實力建設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決定》提出了“三個關係”,強調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關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關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強調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這其中就包含了道德文化與社會發展的關係。道德理論應當關注社會,問診社會問題,在重建國家、社會的道德實力中發揮積極作用。

  一、現實道德問題點選

  改革開放若干年來,社會思想文化進一步自覺,公民素質有所提高,城市文明、低碳理念、志願服務行動、民間互助現象令人讚許,道德楷模不斷湧現,從不同方面表明社會文明建設成就顯然。但也要看到,許多領域中存在的假冒偽劣、欺詐、腐敗現象,也在嚴重影響著經濟發展、市場秩序以及社會發展,同樣影響市場和社會發展的,還有利己主義、唯利是圖等現象和社會觀念問題。人們感嘆,經濟上去了,道德失落了。在假冒偽劣和欺詐無信的背後,本質上是一定程度的道德危機和道德價值觀的迷失,是道德文化和社會道德氛圍營造不力,相關制度建設不到位的問題。

  點選一:社會道德底線頻頻失守。近年來相繼發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彩色饅頭”等惡性食品安全事件,對中國社會目前誠通道德問題做了一種“滑坡”詮釋。相關調研表明,近七成人對中國的食品安全狀況感到“沒有安全感”。食品安全引發集體擔憂,質量安全底線失守,道德底線失守,食品安全的“天”屢屢被“捅破”,人們感嘆,連關係人身健康甚至性命的食品、藥品都敢去假冒偽劣,可見這些人的良知缺弱到了何等地步!也意味著社會道德底線在某些領域已被擊穿!與此同時,“摻沙大米”、“隔年月餅”、“被賣腎”、“學術不軌”、“潛規則”、“惡名是名”、“反貓眼”、“易容面具”、“官員腐敗”、“樓脆脆”、“橋垮垮”、“路塌塌”、“人性冷漠”……各種熱詞不斷刺激人們的眼球和良知,也表明無德行為和缺德事件在社會許多領域已頻繁出現。建設速度高但質量很差:樓房建成未封頂就因質量問題而遭遇拆令,高速公路竣工80天即全面返工。還有一些社會現象和社會心態更引人擔憂:科技與才智被一些人用來非法牟利,一些地方和人群中,利益鏈條背景下集體造假,規模作案;許多人面對道德失範現象見怪不怪,視為常態;許多人做無德缺德事時臉不紅心不跳,堂而皇之造假;許多人不再有心理障礙,不再有良心自責,只要能賺錢,只要能成名得利,一切皆無不可!

  當質量信用、責任、良知等社會道德底線頻頻失守,個體“缺德”現象蔓延為社會常態,當“逐利”成了一些人的價值取向,這個社會一定發“病”!客觀地說,這種社會信任危機現象,和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市場秩序缺陷有關,和許多無良逐利者有關,當然也和社會管理機制不完善、監管不力有關,和一些管理者的腐敗和無能有關,也和市場社會唯利是圖氛圍及其文化有關。

  點選二:低信任度的社會現象。目前,“信任危機”在我們社會市場經濟發展中普遍存在,假菸酒、毒牛奶、地溝油、美容米、假證、假票、假藥、假新聞、劣質水泥鋼材和假工程,時處可見。人們在問:我們究竟還敢信什麼?!假話不信,真話也不信。社會信任不再,質疑成心態慣性。在質疑心態影響下,人人之間,企業之間,百姓與某些政府部門之間,都充滿了不信任,人們陷入彼此需要防備、甚至產生敵意的怪圈之中。政府公信力也面臨挑戰,表現為每每“事”起,公眾會質疑政府的應對方式和誠意,官方釋出資訊的權威性也受到質疑,民眾輿論“一邊倒”,個別地區的事件還出現了管治危機,而對腐敗和瀆職現象的痛恨,又加重了民眾對某些公共部門或資源部門的“不信”權重。社會人與人之間、群體之間、黨群之間、警民之間、政府與民眾之間如果缺乏相互信任和合作,社會矛盾衝突就會頻發。社會處於“低度信任”結構中,社會執行和治理成本就會大大增加;政府公信力喪失後帶來的不僅是公眾的“不信”,還有離心離德,以及社會敵視心態和壞事歸因的邏輯。

  幾乎所有相關社會科學都認定,信任是社會關係及其運轉和諧有序的基礎。沒有信任,社會人與人之間、群體之間、黨群之間、警民之間、政府與民眾之間就不會有相互信任和合作,社會矛盾衝突就會頻發,社會處於“低度信任”結構中,社會執行和治理成本就會大大增加。當年學生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回答是:“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當問不得已必須去掉一個時先去哪個,孔子曰,去兵。再去?去食。“信,國之寶也”。可見在中國智慧中,“信”在國家治理中有多麼重要的地位!“信任危機”又多麼可怕!

  點選三:道德淡漠現象的存在。許多人規則意識淡漠,知而不行,禁而不止,隨意違規,大大增加了社會秩序的治理成本,有些時候或某些領域甚至出現“法不治眾”的無奈結果;一些人社會責任感不夠到位,缺乏一個公民應有的責任擔當;一些人缺乏他人意識和公德意識,一事當前以自我為中心,甚至缺乏基本的對他人的尊重和對公共生活規則的遵守,“以人為本”在他們意識中落實為“以我為本”;一些人在呼籲增強公民“權利”意識的同時,往往忘記強調每一個自我的“責任”意識[1];一些“親們”為爭利反目為仇,一些人對救助自己的人反誣而不知感恩。當然,我們也看到了,一方面是無良商人和一些人的道德冷漠,另一方面也有許多有識之士、有德之人在痛心之餘,為這種社會不德現象和缺德之人積極進行“道德救贖”;這些有良知的人永遠是中國社會的“脊樑”,他們的道德行為也給我們社會提供了積極的力量和信心!

  二、社會道德問題成因分析

  一是市場經濟本身發展還有需進一步成熟和完善的地方。道德缺失不能簡單歸結為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但經濟活動中客觀、自發的規律作為一隻“看不見的手”,往往處在一種自在、盲目、無序的狀態,需要道德、法律等理性規則加以調控規導。社會道德理性和法律共同作用,通過對市場的引導調控,可以修正市場的自發功能性缺陷和紊亂。道德等“看得見的手”,一方面支援經濟規律本身帶來的高效率,另一方面注重對經濟活動進行合乎人類理想的價值引導和調控,為人們提供一種表現人性與尊嚴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道德合理的經濟發展秩序。中國經濟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由粗放經濟向集約或精細經濟轉型,道德缺失有發展過程中的必然因素問題。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摸著石頭過河探索過來的,規則秩序也是一步步建立起來,並有進一步完善的發展需要;另外,在我們的市場經濟發展中也存在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長久以來人們在市場經濟“效率至上”的追求引導下,對社會責任和對消費者的責任規導不力,在張揚個性和個人利益時,對他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強調不夠,在強調權利的時候,對義務和責任強調不夠,出現了將個人利益凌駕於他人、集體和社會利益之上,出現了種種為達個人利益而不擇手段的現象。

  二是制度機制和管理層面的成因。當社會制度安排不能有效維護道德取向時,不道德現象就會普遍出現。“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劣幣驅逐良幣……如果一個社會讓老實人、道德人、奉獻者吃虧,久之社會風氣一定不好。另外,做缺德事得不到社會的抑惡責罰,久之就會助長缺德的氛圍。以誠信為例,利益追求主體在進行“失信”還是“守信”的道德選擇中,如果計算出守信成本遠遠大於失信成本,就會選擇失信。如果社會加大對失信行為的約束性懲罰,使道德缺失者在失信、守信“博弈”中深切體會缺德失信帶來的風險和過高成本,就會規導他們放棄選擇失信。在一定意義上,是外在強制性的制度和規矩“教育”失信者“學會”選擇誠通道德。除了制度安排問題,社會管理資源優化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就存在著多頭管理的機制障礙。此外,管理機制規模也存在一定問題,社會誠通道德監管往往成本過大,執行力相對而言總顯不足,從食品安全到交通以及公共文明領域,都存在管理成本太大而管不過來的問題。當然,疏於管理的問題,不作為的問題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也明視訊記憶體在。

  三是傳統道德資源存在一定的內在侷限。傳統儒家文化把社會道德寄於“人性本善”的基礎之上,道德往往帶有某種超功利性質要求,人格取向和意志自律是其主要依據力量。相對來說,西方許多國家的道德信用狀態在相當程度上是建立在法規、制度及社會管理基礎上的,因為西方傳統文化較多強調“人性惡”,注重訴諸法規強制管制的力量。如誠通道德,西方守信的概念起源於現實中的契約利益制約之中,如果說中國傳統誠信規範要求人們有“慎獨”的自律精神,而西方傳統文化中,信用的品質更多受制於他律的利益制約和上帝的外在制裁力量。可見,我們今天對人們的普遍道德期待,一方面可以建立在品質自律內在引導上,但同時一定要建立在社會制度和機制的剛性約束上。當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創新,應該既著眼於對道德理念內在引導的挖掘,又要致力於道德的外在制度機制安排和他律強制性規則的建設[2]。

  四是目前社會現實中多元價值文化的交錯影響。在市場經濟改革開放程序中,市場會自發助長商業文化生長。自發的商業文化又往往易導向消費主義、奢華主義、享樂主義生長,導向金錢關係和利己主義。如果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物質主義還留有一定市場,如果社會文化價值導向不明確,榮辱不分,人們的觀念心態就會出現道德淡漠甚至缺德的行為取向。社會文化建設一定要有導向,要有分寸把握。如,要消費但不能走向消費主義和奢華主義,與消費同行的還應有創造和節儉,消費也有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的分寸把握;要娛樂但不能娛樂至死;要物質但不能走向物慾主義;要經濟建設但更要有社會精神文化與社會和諧的建設!

  三、如何重建社會道德實力

  重建中國道德實力,打造社會道德環境,需要全社會上下共同努力。

  首先,要進一步加大道德教育和社會道德弘揚的力度。要使每一個社會主體充分認識道德缺失對己對社會和國家的危害。要宣傳道德理念,強化道德意識,各行各業都應該以講信譽作為突破口,加強道德軟實力建設。轉型期利益與價值取向的多元化,新舊道德的交鋒,中西價值觀的碰撞,以及道德價值標準多層次和多樣化的趨勢,導致社會現實中是非模糊,善惡不明,榮辱錯位,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被人們理解為是市場經濟的本質,利己主義、拜金主義、實用主義氣息同時瀰漫。社會現實中的多元價值氛圍,會深深影響社會的主流道德教育。在“利己主義”和“唯金錢論”的社會語境下,談論道德素質、道德力量,往往就會顯得蒼白。青少年在接受學校道德教育的同時,也在接受著來自家庭和社會的不同價值觀的消解,有些教育工作者因此喻說:“5+2=0”。消極的文化價值觀如不加以自覺文化引導和建設,就會極大消解和影響社會主義道德文化氛圍的建設。

  其次,要進一步加強國家和社會對各行各業的公共監管,完善相關立法和制度建設。建立良好社會秩序和道德實力,不僅要靠教育和宣傳引導,還要靠法律和制度的規導。僅靠道德本身力量,無法從根本上杜絕道德缺失問題的發生。比如對食品、藥品這樣一些關乎人的生命健康安全的特殊產業,社會應建立並實行重點監管、嚴格責罰的制度,零度容忍,零風險管制。對造假欺詐腐敗等失德者不僅應給予“直接責罰”,還應讓其承擔“間接責罰”,可通過建立社會主體的道德資質評估機制,做道德品質狀況的“黑白名單”記錄,使有德者因道德享受回報,而道德失信“記錄”由於放大了責罰範圍和時間,加大了缺德成本和風險,使無德者對“間接責罰”後果“望而生畏”而放棄違規和不道德的選擇!道德資質記錄還能在維持市場秩序方面發揮巨大作用,有了道德資質評估機制,人們對市場各方資信情況能夠清楚瞭解,也會減少人們由於資訊不對稱而導致的失信和欺詐的可能。另外,還要加強技術監管,運用技術手段加強管理,使產品質量資訊健全公開,利於大眾監督。四川首個食品安全電子監管查詢系統的開通,就對提高消費者的質量檢測能力,構築大眾的監管防線發揮了很大作用。事實上消費者的質量意識和能力,會逼迫企業生產者關注自己的產品安全和質量,形成部門監管、法律懲戒之外的第三種力量。當然,成熟的市場主體應有更理性更長遠的發展思路和品牌目標意識,要有一套自己的產品監管機制和道德風險防範機制,才能夠真正做大做強做久!

  再次,要關注並反思我們社會的價值觀現狀和價值導向,積極進行社會道德文化的軟實力建設。在市場經濟發展以及多元價值觀氛圍中,物質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觀念和思潮,在經濟發展和社會文化中產生著種種消極作用。物質主義使人們在經濟活動中陷入對物質財富的攫取和崇拜中,在沉迷於物質享樂的同時,失落了人的精神家園。在物質主義、享樂主義引導下,人們遠離了人所應有的精神追求,人生的意義和人格尊嚴都遺忘在物慾和享樂的追逐之中。弗洛姆指出:“19世紀的問題是上帝死了,20世紀的問題是人死了”,他批判現代西方物質主義文化使人淪落成一種物慾動物[3]P370;利己主義的謬誤在於,在人性理論上否認人的社會性本質,認為“趨利避苦”、利己自保是人的自然本能,它以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來描述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關係,主張個人本位,個人利益至上,他人被當作實現自我利益的工具,這種理論和觀念必然導向人們不擇手段地追求一己私利。一個流行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價值觀的社會,必會導致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個體追求個人利益,地方政府以GDP增長為指標,一切向“錢”看齊,甚至為了利益而不擇手段。在一個逐利取向的社會,道德一定缺失和滑坡,而一個只講自我利益不講對他人和國家責任和奉獻的社會,是沒有未來和希望的。所以,要想增強社會道德實力,讓人們身體“流淌更多的道德血液”,就必須在文化層面對物質主義、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理論和價值觀進行社會性反思批判,切實關注並加強社會道德文化的建設[4]。

  總之,今天的中國已成為一個世界大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方面取得了全面進步,國家實力得到了迅速增強,既有硬實力的增強,也有軟實力的增強。但有人說:中國目前是經濟巨人,道德侏儒,物質財富劇增的同時,道德文化和精神文明顯出短板。面對軟實力在國家綜合力量中的比重日益增加的國際發展局面,我們一定要形成與中國發展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而道德實力就是文化軟實力中的重要基礎部分。

  【參考文獻】

  [1]葛晨虹.誠信是一種社會資源[J].江海學刊,2003,3.

  [2]葛晨虹.政府公信力:必須跨出“塔西陀陷阱”[N].中國教育報,2011-09-19.

  [3]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中文1版,1988.

  [4]葛晨虹.德之不厚,行將不遠——論社會道德價值觀的重建[J].人民論壇,2011,8.

  來源:《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蘭州2012年1期 作者:葛晨虹